◎楊中
上了年紀的老人常說,耕田耙地的牛是上輩子罪孽深重的人輪回轉(zhuǎn)世來人間還債的。習(xí)慣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的思想灌輸,村里的人對此深信不疑。
犟,是牛的本性,也是人們使用暴力馴服犟牛時毫不手軟的理由。犟牛,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給耕田耙地的牛取名 “順乖” 是村里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家有既順又乖的耕牛不僅僅是炫耀的資本,仿佛更是一劑能讓人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談牛事時,嘴里說出 “某某家的順乖……” 的那一刻,身體的疲憊和生活的苦楚隨著肆意的笑聲一掃而光。
然而,我家的耕牛卻叫大錘,那是一頭大黃牛牯子,也是十里八村公認的耕地能手。聽我爺爺說,大錘的母親在它出生前幾天卻無故失蹤。懷崽待產(chǎn)的母??墒侵靛X的家當,況且,父親老早就渴望擁有一頭健碩的耕牛了。家里為此人人急得團團轉(zhuǎn),我甚至看到父親躲在墻角抹淚的絕望。幸運的是村里的叔伯不請自來,舉著火把的,牽著獵狗的,全都往母牛丟失的山林走去。
找到母牛已是次日中午,它身旁多了活蹦亂跳的小公牛。父親頓時轉(zhuǎn)悲為喜,在農(nóng)村一頭牯子頂一個勞力。于誰而言,想不歡喜都難啊! 于是,爺爺命令父親殺雞、擺酒慶祝,挑水帶洗菜,也算是對叔伯們的答謝。
酒過三巡。馴牛無數(shù)的二大爹說了一句: 生在山野的小啰呵 (滇中方言: 沒有閹割的公牛) 馴不熟哇! 當時,叔伯們在酒杯里酣暢淋漓,誰都沒在意二大爹的話語,而父親卻當真了。
父親跟著風(fēng)準備給這頭不諳世事的小啰呵取名順乖,爺爺?shù)谝粋€跳出來反對。為此,父子反目。
這是一頭與眾不同的小公牛,健碩的四腿,寬厚的牛肩,長長的牛尾恰好著地,銅鈴大的雙眼瞪得牛氣沖天,棗紅色的皮毛略帶淺黑,爺爺給它取名為“大錘”。
才兩三個月大小的大錘,初生牛犢不怕虎,欺負同伴已是家常便飯。每每看到大錘為非作歹的場景,爺爺非但不制止,倒是嘴角略帶得意,笑呵呵地說: “這頭小啰呵!” 這樣的表情,這樣的話語,爺爺也沖我來過,不過,那是我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時候。
我似乎嗅到了爺爺對大錘的寵,疑惑不斷鉆進心頭。咦! 大錘和我,到底誰才是他的親孫子? 在火塘邊,在牛廄旁,我不止一次纏著爺爺不安地打破砂鍋問到底。每次面對我的發(fā)問,爺爺只字不提,只會笑得上氣不接下氣。
“我和大錘到底誰才是爺爺?shù)挠H孫子?” 是我孩童時期一道難以跨越的坎,也是我孩童時期一勺甜美的蜜。
深秋,蒼蠅、蚊蟲銷聲匿跡。寒露,捎帶著殘忍的按部就班悄然而至。父親說大錘該騸了。爺爺沒有反對。
耕牛的命數(shù)天生既定。閹割一歲出頭的大錘板上釘釘。耕牛嘛,只有被閹割的啰呵牛才能稱作牯子牛,亦只有牯子牛才有能力耕田耙地。
清晨,濃霧鎖住村莊,也鎖住了大錘。公雞的鳴聲略帶慵懶,母親早早點燃火塘,火苗把茶壺舔舐得哧哧地冒著熱氣,父親帶著一身露珠跨進大門,手里捏著一把濕漉漉的苦蒿,后面跟著身背手術(shù)包的老騸匠,還沒來得及烤火驅(qū)寒,老騸匠就催促父親刮鍋灰,倒菜籽油攪拌均勻。一切準備就緒,父親把大錘從牛廄里趕進稻場,等候多時的叔伯們?nèi)缋侨海鍍上麓箦N就被撲倒在地,如同待宰割的獵物,大錘拼命地掙扎。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的。老騸匠熟練地用剃刀劃開大錘的下體,如同擠豆米一般用力擠出兩顆睪丸,鮮血順著老騸匠的左手滲入土里。大錘拼命甩頭,一波疼痛還未止住,另一波疼痛又來襲,“噗”! 騸匠老段把含在嘴里的烈酒噴向大錘的襠部,又順手抓起一把苦蒿,蘸著菜籽油浸泡的鍋灰,用力地擦抹著大錘被割開的下體,大錘雞蛋大的雙眼怒目圓睜,沒有半滴淚跡,只是甩頭的頻率如蜜蜂振翅。
一把騸刀,一把苦蒿,半碗鍋灰,半碗菜籽油,幾口烈酒。大錘完成了從 “啰呵” 到 “牯子” 的轉(zhuǎn)變。它忍著疼痛,屈辱地躲在牛廄角落,老騸匠收了錢,帶著兩個肥碩的睪丸心滿意足地走了; 幫忙的叔伯們洗完手,輪流吸著水煙筒,等候母親豐盛的午餐上桌; 爺爺背著一籃帶著露水的麥草,輕手輕腳地蹲在大錘跟前,一把一把地往它的嘴里送。他輕柔地撫摸著大錘的腦袋,嘴里不停地呢喃著,眼里流淌著潤物無聲的慈愛。
我不停地在心里嘀咕: “咦! 我和大錘到底誰才是爺爺?shù)挠H孫子呀?”可是,一想到我被馬蜂叮蜇的情景,疑惑隨著記憶閘門的打開而消失了。如果我不去招惹馬蜂就不會被叮蜇,可是,農(nóng)村娃野慣了。正當我無助的時候,是爺爺循著哭喊聲而來把我背回家,在等赤腳醫(yī)生給我打針的間隙,爺爺也曾一勺一勺地往我嘴里塞過蜂蜜。我清楚地記得,當甜美的蜂蜜接觸舌尖的剎那,如同施了魔法,鉆心的痛一下子就被甜蜜淹沒了。
寒來暑往。在爺爺精心的照料下,大錘長得膘肥體壯,掛在頭頂?shù)膬芍ш鹘窍駜砂褕A月彎刀。英氣,咄咄逼人。耕牛的健碩是莊稼人最樂見的結(jié)果。
又是寒露,微涼。農(nóng)忙結(jié)束,除了上山砍柴,莊稼人逐漸停歇下來。然而,父親和爺爺卻難以停歇下來。三歲多的大錘,年齡大約相當一個十八九歲的壯小伙。
“該上擔(dān)了!” 爺爺有些興奮。
家有耕牛,心中不慌。父親拿出牛擔(dān)擦了又擦,臉上的愉悅?cè)谌肱?。爺爺借來二叔家的順乖帶大錘學(xué)耕地,順乖是大錘同母異父的哥哥,只比大錘大三歲。它溫馴、耐力強、知人性,是耕地的能手。因為善于耕地,為二叔家置換回不少勞力。村里的男人甚是羨慕,在私下議論的同時,也分外的眼紅: 好耕牛憑什么是別人家的。
可見,爺爺選擇二叔家的順乖帶大錘是有目的的,然而,一切都是始料未及,剛上擔(dān)大錘始終保持著的抗拒的姿態(tài)。馴馭十幾天,大錘的骨子里除了抗拒還是抗拒,任憑父親怎樣拷打,總是一副寧死不屈的牛樣,把父親急得咬牙切齒。
父親狠狠地扔下犁耙兒,嘴上不停地咒罵著大錘。打也打過了,此刻,除去咒罵泄憤,他已經(jīng)束手無策。
爺爺找來馴牛高手二大爹,面對桀驁不馴的大錘,二大爹真下得了狠手: 煙熏,棍打,刺穿牛鼻子。大錘的背部還被二大爹打得稀巴爛,拳頭大的兩處傷口緊緊挨著,鮮血汩汩而下。大錘還是不愿屈服,無計可施的二大爹氣得直搖頭。
猛然間,爺爺憤怒地跳起來,一記拳頭重重地砸在二大爹的胸口,嘴里噴出的惡語,如珠,卻字字誅心:“短命死的,滾蛋!” 隨著惡語噴射出的唾沫星子,就像機槍掃射出的子彈,一滴不落地粘在二大爹的臉上。
羞愧難當?shù)亩蟮缓勉鴼w,走時不忘幸災(zāi)樂禍: “我就說生在山野的小啰呵馴不熟哇!”
“我就說叫順乖,這老樹樁不聽!”父親還在為牛名的事耿耿于懷。
馴馭耕牛的事按下了暫停鍵。爺爺沒有理會父親的抱怨,他在乎的是大錘的傷口,他拿出陳年的生豬油,在大錘紅腫的肩頭和稀巴爛的背部小心地擦拭著。望著大錘,怨氣不斷的父親開始如坐針氈。半個冬天已過,春耕生產(chǎn)在即,那么多的田地指望誰耕呢? 父親整夜整夜唉聲嘆氣,他太渴望擁有一頭像二叔家的順乖那樣的耕牛了。心急如焚的父親,借酒澆愁。
手中有牛莊稼漢,手中無牛誤莊稼。麥子、蠶豆、油菜在布谷鳥的鳴聲里日漸變黃,枯萎。谷雨,不期而至。莊稼人必須趕在小滿之前耕完田地。一架架耕牛摩肩接踵,耕者右手扶著犁把兒,左手揮著棍子,大聲吆喝著耕牛與時令賽跑。
繁忙的春耕總是振奮人心,于在土地里刨食的莊稼人而言,這是豐收的味道。盡管舊傷未愈新傷不斷,大錘還是難以馴馭。地里的麥茬,田里的豆茬在嬌艷艷的春光里顯得格外刺眼。在父親看來,那是一個方方正正的 “懶” 字,恥辱已經(jīng)深深地嵌入父親的心里。
“頭都抬不起來了,這頭犟牛,摔死算了!” 父親滿腹牢騷。
這頭催促收割的布谷鳥的鳴聲未止,那只催促耕種的背背秧鳥的鳴聲來得有些猝不及防。節(jié)氣不等人,多年不掌犁把子的爺爺不得不挺身而出,他把二叔家的順乖和大錘趕到麥地里,溫柔地套好牛擔(dān),輕輕地摸了摸大錘的頭,又在犄角上拴了根繩子。爺爺喊我牽著大錘往前走,他扶著犁把子,把犁頭淺淺地插入麥茬下,父親呆呆地立在原地一動不動。
奇跡,往往在絕望中不期而遇。大錘沒有像往常一樣肆意任性,它學(xué)著二叔家的順乖依葫蘆畫瓢,爺爺一邊數(shù)落著父親,一邊輕聲地吆喝著眼前的兩頭耕牛。盡管氣喘吁吁,他依舊沒有停歇的意思。畢竟,跟不上節(jié)氣的腳步,就丟了一家人的溫飽。而我,越走越有勁,走在我和爺爺中間的大錘也是,它背部兩處已經(jīng)結(jié)痂的疤痕,安靜地躺在棗紅而又略帶淺黑的皮毛間,在春光映射下,宛若兩朵灼灼綻放的并蒂蓮。
爺爺常說,牛這類畜生是通人性的,而有些人卻連畜生都不如。不知這話是否屬于指桑罵槐,事實上,我卻看到父親的臉或紅或白。
這年的春耕和秋耕是我們爺孫倆配合完成的,在爺爺潤物無聲的調(diào)教下,大錘活成了二叔家順乖的樣子。爺爺一改往日的性情,對大錘越來越上心。好久不見爺爺開懷大笑了,談笑間,所有的不悅統(tǒng)統(tǒng)拋之腦后,乍一看,歲月在爺爺額頭上耕出的那一道道皺紋,依著節(jié)氣的步伐豐收在望。
有了耕牛,莊稼人過日子就有盼頭。沒有人會把一頭耕牛當作畜生來對待,犁完田耙完地,蠶豆、清風(fēng)草好生伺候著。耕牛,支撐著整個家庭的門面與生計。
村莊在日落西山中沉睡,又在旭日東升里醒來。耕牛承載著莊稼人的盼頭,睡前,得去廄里看看; 醒來,還得去廄里看看。一捆稻草,一抱落葉,從手心里滑落的都是無聲的噓寒問暖。
在群山之間,能種稻谷的水田屈指可數(shù),半山腰的雷響田恰好可以幫襯河邊的水田。只要能產(chǎn)糧,自家的雷響田誰也不愿放過。立冬,莊稼人還沒有閑下來的跡象。天蒙蒙亮,土地在清冷的冰霜里沉睡。霜碴,如刀; 寒風(fēng),凜冽。剛毅的莊稼人無暇顧及凜冽,他們只關(guān)心糧食。只要能產(chǎn)糧,所有的勞累都是值得的。所以,翻挖雷響田的人不知疲倦地揮鋤,汗流浹背,早已讓寒風(fēng)望而止步。
“爹,咱家有耕牛,為什么還要人去挖呀?” 我甚是不解。
“這硬邦邦的干畈田,哪舍得讓大錘來使憨氣吶!” 不僅僅是父親有這樣的想法,莊稼人誰也舍不得耕牛把力氣浪費在這鳥都不拉屎的雷響田上。
整個冬天,莊稼人的心思都在雷響田上,挖田曬土垡子,提早整理好山溝水渠,待春雨喂飽干渴的畈田,在忙碌的春耕生產(chǎn)中盼著夏至的驚雷。
夏至,河邊水田里的秧苗已褪去稚嫩,正爭先恐后地拔節(jié)生長著,那黑油油的綠,讓人心曠神怡。犁、耙、草料也在春耕生產(chǎn)的尾聲里,早早地送到雷響田附近的田房里。
六月,雷雨姍姍來遲。不知是遲到而羞愧,還是不忍干擾莊稼人勞作,雷雨總是在夜間悄然而至。這頭人們剛進入夢鄉(xiāng),那頭卻雷雨交加。好在莊稼人對雷雨知根知底,就等一聲驚雷,雷聲就是最后的春耕生產(chǎn)沖鋒號。他們和衣而眠,當驚雷滾動,一骨碌起床,披好蓑衣,戴好斗笠,點起火把,提上馬燈,牽著耕牛,以最快的速度往雷響田趕。
天亮了,雨停了,陽光睡眼惺忪地撥開輕紗一樣的薄霧,愛憐地撫摸著滿身泥濘的耕者和耕牛。爺爺挑著一擔(dān)擔(dān)秧苗出現(xiàn)在田埂上,父親躺在蓑衣上,在如雷的鼾聲中安然入睡,大錘悠然地嚼著蠶豆,不時甩甩耳朵,像是在和爺爺交談著什么。
“這么大的一丘田,多虧這倆家伙了!” 爺爺常說,人有情,牛通性。
母親帶著一群婦女正在田里埋頭插秧,她們有說有笑。不同顏色的衣服在綠樹、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風(fēng)景,唯有這邊獨好。
土地和耕牛,繞不開的都是生生不息的溫飽。臉朝紅土背朝天的莊稼人,祈盼著土地,也祈盼著耕牛。有可耕種的土地,還有能犁田耙地的耕牛,哪怕種一撇坡只收一土鍋,心里依舊會樂開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里,土地和耕牛,都是莊稼人最純粹的舒坦。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最樸實的人間煙火。莊稼收上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品嘗新糧。莊稼人早起,先熬桶稀飯喂耕牛,然后喂狗,最后人吃。廄肥出廄,莊稼人依著時令往田地運送,如若不然 “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 的苦果不是哪戶人家能吞咽的。
再窮不能窮耕牛,再懶不能懶土地。這樸素的認知源于對土地的熱愛。然而,生活總是喜歡和莊稼人開玩笑,有時,突如其來的玩笑讓人猝不及防。
大錘病了。談不上駭人聽聞,六神無主是不可避免的。病來如山倒,這牛一病,人似乎也跟著病了。在群牛里霸氣十足的大錘,耷拉著腦袋,鼻尖上淋漓的露珠被蒸發(fā)殆盡。疼痛從迷呆呆的雙眼里溢出,全家亂了方寸,唯有父親臨危不亂,略懂醫(yī)術(shù)的他快速跑回家,拿來銀針小心地扎入大錘的鼻尖。大錘沒有反抗,或許它明白主人的善意。
“昨晚睡覺之前好好回草 (反芻)的,鼻尖也是水汪汪的,怎么會這樣呢?” 爺爺急得有些語無倫次。
“中草毒了!” 父親拿著從大錘鼻尖拔出的銀針,指著針尖說道,一句“還好,不在耕種期!” 父親沉重的話語有些郁郁寡歡。
知道病因,爺爺顧不上洗臉、也顧不上喝早茶,頭也不回地往鎮(zhèn)上的獸醫(yī)站走去。村莊與集鎮(zhèn)被一座座大山阻隔,和時間賽跑儼然不是兒戲。奶奶邁著小腳,手里捏著用兩個用菜葉包著的飯團,快速地塞到我的手里,吩咐我趕緊把飯團給爺爺送去。揣著飯團,我一邊小跑一邊呼喊著爺爺,在山垛著山的小路上,爺爺在眼前一邊回應(yīng)著我,又一邊大步流星地和時間賽跑。爺爺?shù)R不起,因為大錘等著獸醫(yī)的藥救命; 而我也耽擱不起,因為兩個飯團是爺爺一天的口糧。
在群山之間和時間賽跑需要毅力。一路上的你追我趕,誰也不能為誰停留。當我和爺爺相遇時,他已提著幾大包獸藥,此刻,他已原路返回五里地了。兩個飯團由一個人的口糧變成了兩個人的口糧,盡管又累又餓,可是,誰也不敢停下腳步,比起一頭耕牛的命,所有的饑渴和勞累顯得微不足道。
跨進家門,已是月明星稀。帶著一身的疲憊,我忘記了饑餓,早早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我時常做著 “牧童騎黃?!?的美夢。但是大錘不是所有人都能靠近的,受了被踢的罪,我哭著敬而遠之。倒是爺爺會撫摸著大錘背上的兩塊結(jié)痂,在藍天白云下,嘴里叼著煙斗,瞇著眼睛嘻嘻而笑著為我打抱不平: 這頭犟牛。話音未落,嘴里吐出的煙霧瞬間被白云吞噬,撲向地面的是一口重重的濃痰,也像是為 “你這頭犟牛” 蓋了堅韌不拔的功勛之印。
回不去的過去讓人嘆惋,順其自然過于奢侈,誰能遏制住命運的咽喉? 不僅僅是大錘,四村八寨的耕牛逐漸被微耕機取代。一堆冰冷的鐵器衍生出了新名詞 “機耕”。盡管有人為此付出終身殘疾甚至喪命的代價。莊稼人還是不顧一切地前仆后繼,省時、省心還省力的事,誰不會為之心動呢? 在張牙舞爪的機耕轟鳴聲中,耕牛日漸淪為雞肋。
眼前的現(xiàn)實讓人無能為力,耕牛,可有可無。賣大錘的那個傍晚,陽光明媚。走出牛廄離家的大錘沒有回頭。陌生的人,陌生的牛,人牽著牛,牛跟著人,漸行漸遠漸無蹤。一頭千把斤重的耕牛竟然抵不過一沓輕飄飄的鈔票,當母親把錢揣進兜里的那一刻,人與牛的距離,有如近在咫尺的天涯。
大田耕盡,犁耙高掛。耕牛的生命即將止于此。明天,迎接大錘的究竟是屠刀還是青草,都不重要了,耕與不耕都是宿命。在時光的篩子里,擺在眼前的事實用五味雜陳遮掩實在有些牽強附會。賣掉大錘不久,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爺爺溘然長逝。記得父親曾弱弱地說過,未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過去的記憶讓人遙不可及,用再多的贊美之詞都是蒼白無力的。那頭叫大錘的耕牛,它曾經(jīng)倔犟過,牛過。僅憑主人一句憤憤不平 “這頭犟?!保鋵嵟R呀?jīng)不枉為牛了。
任它興盛,由它蒼涼,最終,能留住的只是生生不息的灼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