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昕瑋(云大附中大學城校區(qū)小學部/云南省昆明市)
在新課程改革中,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被提倡的學習方法,它需要教師用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布置任務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指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去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隨著新一輪課改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學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小學是學生逐步形成學生文化素質(zhì)和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而小學語文又在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對語文課程給予足夠的關注,要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其中,探究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教學質(zhì)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新的教學模式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所教內(nèi)容進行自主探究,并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發(fā)現(xiàn)、研究。通過探究式學習,能夠讓學生學會學習,并指導學生總結、歸納所學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思維,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時,教師要將實際的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感受到學習的本質(zhì),使學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zhì)。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樂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太過單一、死板,教師經(jīng)常采用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教師始終在課堂上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始終處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這就造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了互動,教師不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解,從而造成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們對語文無法產(chǎn)生興趣,他們覺得學習語文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于是他們就會慢慢地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不愿意學習語文,最后就會放棄對語文的學習。
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位同學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教師使用“一言堂”的方法,忽視了學生們的個性發(fā)展,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會覺得教師的教學速度太慢,從而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對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學進度比較快,他們無法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從而導致學生漸漸不愿意去學語文這門學科,影響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它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能夠主動、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要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出發(f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加探究式學習,讓他們自己對語言知識進行探究,感受語文的價值,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而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教師們可以抓住他們的興趣特點,幫助他們積極地學習語言,探索語言中更深層次的意義,讓他們體會到語言的奧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講授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導入時,為孩子們設置問題情景,詢問孩子們對于“島嶼”一詞有何了解,并鼓勵孩子們發(fā)問,然后通過多媒體手段,為孩子們播放一些圖片視頻,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有關島嶼的東西。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就有關西沙群島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發(fā)表意見。這樣,就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使同學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展開探索,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結果。
再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向?qū)W生展示一些動物的腳印,并請學生猜測這些腳印是什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去讀文章,去找出這些腳印屬于哪些動物,并要求學生把這些腳印和他們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冬季下雪時,所有的小動物都會在雪地上作畫,卻沒有青蛙、蛇等動物出現(xiàn),讓學生自己思考,最后得到答案。采用一種學生相對感興趣的方法,可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訓練他們的自主研究能力,讓他們可以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對新的知識進行研究,讓他們可以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為后續(xù)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小學生對于未知的東西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并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探究中來。小學生的愛好較為寬泛,他們對廣闊的天空,神秘的海底,遙遠的太空,先進的科學技術,都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要對這些東西進行挖掘,調(diào)動學生對科學的學習熱情,并指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會先詢問同學們有沒有聽過珠穆朗瑪峰這座世上最高的山峰。當回答“是”時,教師又問道:“如果我們將其移動到海洋中,會有什么變化?”一些人說,它會露出半邊身子,另一些人則說,它會露出山頂。教師對同學說:珠穆朗瑪峰一旦下海,山頂就會被海水吞沒,同學們都不敢相信,八千多米高的山頂會被海水吞沒。他們向教師詢問這片海的深度和底部的情況。通過對文章的分析,學生對海洋中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找出一個能概括海底世界的句子,再找出一個詳細的說明。海底確實是一個風景奇幻、資源豐富的世界,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能夠?qū)⑻囟ǖ慕滩膽糜谌粘I?,使同學們體會到語文的真諦,進而理解漢語的深層意義,并將這種意義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進而提升同學們的基本語言能力。
例如,在講授《四季》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qū)W生展示四季的畫面,使他們置身于春夏秋冬的情景之中,并要求他們自己去讀課文,感受季節(jié)的微妙變化。讀完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相互交流,探討出在未來的一年中自己應該怎么做。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的同時,學生能夠深化對季節(jié)的理解,增強他們對季節(jié)的熱愛,讓他們能夠建立起珍惜時間的意識。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課堂教學環(huán)境,能夠把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跟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積極地去探究并學會新的東西,提高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過去,大多數(shù)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前就已經(jīng)準備好了有關的問題,再把問題交給學生。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阻礙他們的思維發(fā)展,使他們無法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發(fā)掘出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提升語文綜合素質(zhì)。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時,教師先引入李白的《靜夜思》,然后再對作者進行簡介,加深對作者的理解,然后教師可以提出自己在課前準備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或在小組活動中主動探索、交流、討論、探究,最后得出答案,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得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又如,在《趙州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演示教學內(nèi)容,并讓學生分組討論,給他們看一些有關橋梁的照片,讓他們和課本上的照片進行對比,尋找他們之間的差異,然后讓他們自己讀課文,并解答他們遇到的問題。接著,教師安排學生就課文中描述橋梁的語句進行交流,并討論哪些描述得更好,理由是什么。最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讀,找到全文的中心,從而加深他們對趙州橋的感受。用這種方法來指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讓學生可以完全地融入課堂學習當中,去探索新的知識,去體會語文知識所蘊含的強大魅力,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chǎn)生更多的興趣,從而讓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可以主動去發(fā)現(xiàn)個探究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讓他們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xiàn)一個理想的研究性學習的目的。除此之外,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激勵,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氛圍中去探索和學習,并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
比如,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時,教師可以就威尼斯的特色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看威尼斯的影片,讓孩子們在觀賞影片的同時,也能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影片中。威尼斯沒有公共汽車,也沒有自行車等交通方式,而是以游輪為主要交通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同學們通過閱讀文章來體會水城威尼斯那令人陶醉的美景。在閱讀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六人一組進行學習,他們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現(xiàn)課文中所描述的美好場景,可以開展朗讀、手繪、扮演角色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摸索學習的途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充分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初高中學生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要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語文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愛探究的個性特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們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從而引起學生們的注意,調(diào)動他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發(fā)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并對他們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能力進行培養(yǎng)。
比如,在教學《畫楊桃》時,教師通過發(fā)問,要求學生對“楊桃”形成自己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的“畫楊桃”與“作者楊桃”進行對比,使學生能更好地讀懂“畫楊桃”,更好地了解“楊桃”的特點及意義。教師用學生自己動手畫楊桃的方式,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語文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力,這樣就可以取得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有條件地進行探索性學習。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個人創(chuàng)造力。在提問時,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提問,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研究性學習時應注重合作,因為許多問題很難僅靠個人的努力來解決。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意見。對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團隊成員可以通過討論來整合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這不僅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方向,還可以使答案更加具體和周到。
因此,在我國開展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興趣需要出發(fā),把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能夠獨立探索知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鼓勵他們開展探究性學習,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