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如
閱讀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學生拓展認知、開闊視野、鍛煉思維、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其教學成效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但是縱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以講代讀、以記代思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nèi)容封閉的問題也未能徹底解決,這些是削弱學生閱讀興趣、鉗制閱讀能力發(fā)展的癥結所在。如何構建有態(tài)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閱讀課堂成為教師亟待探究的重要課題。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小學語文閱讀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推動學生由閱讀走向悅讀,由會讀走向慧讀是落實新課標教育要求的必然,也是學生閱讀素養(yǎng)深度發(fā)展的必然。
一、多元方法激發(fā)閱讀興趣
1. 構建生動情境
情境教學展現(xiàn)出生動、鮮活、直觀、有趣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應用,對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圍繞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認知需求,構建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情境,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代入感。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閱讀教學為例,此篇課文解釋了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原因,引導學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激發(fā)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理想信念。此篇課文的主旨思想較為宏達,由于成長背景的不同,學生在文章主旨的體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閱讀獲得感。針對此情況,教師發(fā)揮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攻克認知障礙,點燃閱讀熱情。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影視劇中的片段,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學習是極為不易的事情。周恩來為了求學千里迢迢從南方來到東北,在課堂上,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要讀書,有的學生回答是為了幫助父母記賬,有的學生回答是為了謀個人前途……而周恩來則擲地有聲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借助感官情境,激活文章背景,形成認知對比,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圍繞情境引申思考問題,為什么年僅13歲的周恩來會擁有如此遠大的抱負,引導學生去課文里找答案,以此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2.組織趣味活動
在大力倡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擺脫一成不變的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推陳出新,為學生帶來閱讀學習新鮮感,不斷地強化其閱讀興趣。基于此,教師融入豐富多彩的趣味閱讀活動,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以《巨人的花園》的閱讀教學為例,本文是一篇充滿童趣且極具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人物鮮明、情節(jié)生動。教師根據(jù)文章題材特點組織課本劇創(chuàng)意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理解童話故事的形式特點與內(nèi)涵意蘊。首先,構建活動探究小組,根據(jù)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以優(yōu)勢互補、互惠互利為原則,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作為開展活動的基本單位,促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在認知、思維與情感方面有所獲得。其次,引導各小組反復閱讀課文,揣摩人物性格、品味語言特色、體悟故事所要傳遞的寓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將課文內(nèi)容改編為情境劇本,增加巨人與孩子、孩子之間、風霜雨雪的交流對話,還可以根據(jù)需求增加故事人物,讓故事更加豐富。小組成員通過相互協(xié)商的方式完成角色分配,并制作道具、排練演繹。最后,教師設置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各小組輪流展示創(chuàng)編結果,并闡述創(chuàng)意靈感。同時,采取師生共同評價的方式,對各小組的創(chuàng)意表演做出評價,達到增強閱讀探究成就感,深化閱讀理解層次的目的。
二、多維引導塑造閱讀能力
1. 注重方法指導
達爾文曾經(jīng)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堅持授人以漁的教學原則,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以《貓》的閱讀教學為例,此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通過對貓古怪性格和滿月小貓?zhí)攸c的描寫,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滲透多元化的閱讀方法。首先,文章的初讀采取朗讀的方式,借助有聲閱讀讀準字音、讀懂句意。在新課講解開始之前,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朗讀時間,利用工具書查閱生字詞,掌握課文的文本含義。同時,認真聆聽、模仿朗讀示范音頻,體悟朗讀中如何把握語氣和語調(diào),讀出情感、讀書韻味。其次,文章的探究采取精讀方式,教師講解批注式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利用文字或符號將所知、所感、所思、所疑標注出來,完成對文本的解構。例如,標注表現(xiàn)貓的性格古怪的關鍵信息,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最后,文章的再構采取跳讀方式,根據(jù)需求閱讀對應的段落。例如,教師提出“滿月小貓為什么招人喜歡?”這一問題,要求學生著重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便于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答案,鍛煉捕捉關鍵信息的意識與能力。教師通過加強方法的滲透,促使學生擺脫拿來主義思想,提升閱讀分析與閱讀理解能力。
2. 強化思維訓練
思維能力是決定閱讀深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較為欠缺的關鍵能力。教師需要改變以講代讀的刻板模式,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的靈活性與邏輯性。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的閱讀教學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閱讀時能夠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教師根據(jù)這一認知要點圍繞問題組織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與大膽質疑,進而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首先,問題導學。教師圍繞閱讀理解的關鍵點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鏈條,實現(xiàn)思維的可視化。例如,教師在閱讀時提出激趣性問題,“從課文題目與插圖你能夠想到什么,大膽預測課文內(nèi)容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又如,“在閱讀解析環(huán)節(jié)以問題作為閱讀探究主線,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說,依據(jù)是什么?科學家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現(xiàn)為什么讓全世界的科學家欣喜若狂?想一想恐龍是怎樣演變成鳥的?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等。其次,質疑探究。正所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將其疑問作為再生性的教學資源是深化理解的有力舉措。例如,學生看到題目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恐龍為什么會飛向天空?”教師以疑問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啟閱讀學習之旅,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問題的加持下,學生的閱讀思維由膚淺逐漸走向深刻。
三、多種渠道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以《爬山虎的腳》的閱讀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讀后梳理。閱讀過程的體驗固然重要,但讀后的拓展同樣不容忽視,它是提升教學延展性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課的最后設置總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梳理課堂所學內(nèi)容,如思維導圖高效梳理工具、表格或文字等。教師通過對課堂內(nèi)容的復盤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定位,同時將分散瑣碎的知識串聯(lián)為結構化的體系。其次,推動課外拓展。課外拓展是對課堂閱讀的輔助與延伸,是豐富學生閱讀積累,開闊閱讀視野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從課外閱讀與應用兩個角度組織拓展活動。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向學生推薦同主題或是互補的課外閱讀材料,如《荷花》《爬山虎》等,促使學生對課文主題和作者寫作手法建立更為完善的認知。在課外應用方面,教師組織寫觀察日記的活動,讓學生任意選擇生活中的人事物,運用課文中所學的觀察方法完成持續(xù)的觀察,并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實現(xiàn)閱讀收獲的創(chuàng)造性遷移。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閱讀習慣,真正發(fā)揮閱讀學習價值。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新時期,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不再適合,加快教學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教師需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教學觀念,圍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求,不斷地嘗試教學新方法,構建多元化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升教學實效性,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深度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