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菊,劉晶晶
小學生群體有個體差異,但群體中部分學生的心理特征或學業(yè)發(fā)展結果具有相似性,基于這種相似可以將他們歸為同一類型,基于這一思想研究學生群體的方法稱為類型學方法。類型學方法(typological approach)認為在學生整體中可以識別出擁有共同點的不同群體,基于這些共同點將學生整體區(qū)分為不同類型,通過這種分類,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預測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特征。[1,2]運用類型學方法研究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可以找到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一些典型類型,基于這些典型類型特征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發(fā)展策略,既可以關照小學生適應性的個體差異性,又可以為學校適應性教育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
良好的適應性是兒童心理健康的一條標準,[3]也是學業(yè)成就的重要調節(jié)機制。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因個體不同而存在差異性,最常見的表現(xiàn)有兩個方面:一是因心理品質的不同而具有差異性,具有自信、樂觀、韌性、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個體具有更好的學習適應性,具有堅毅人格的小學生,其學習投入度更高、學業(yè)成就更高;[4]二是因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xiàn)差異性。[5,6]已有關于小學生適應性的研究雖然涉及不同類型群體的特征,但少有運用類型學方法的研究。本研究以類型學方法為指導,對2558名農村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數(shù)據進行聚類分析,找到農村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典型類型及其特征,繼而分析不同類型群體在性別、年級、是否留守上的分布規(guī)律,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因材施教中的“材”的類型分析提供方法借鑒。
學習適應性(Academic adaptation)概念來源于適應概念,是指主體根據環(huán)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huán)境平衡從而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過程。[7]學習適應性反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調節(jié)自身來適應學習環(huán)境的能力,具有維護心理健康和促進學業(yè)進步的功能。個體特征[8-10]、學校因素[11,12]、家庭環(huán)境[13,14]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特征有一些探究,主要有如下內容:一是對中小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進行了研究,涉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學困生、高智商兒童等。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兒童的學習或心理都表現(xiàn)出與其他類型兒童的不同特征。例如流動兒童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傷害,[15]更容易出現(xiàn)問題行為。[16]留守兒童因缺失父母的關愛,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其學習適應性總體情況較差。[17-19]貧困兒童與非貧困家庭兒童相比,通常存在較低的學習適應性。[20,21]學困生的整體學習適應性明顯低于合格水平。[22]高智商兒童在學業(yè)成績等方面均有較高得分。[23,24]二是對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進行了比較,呈現(xiàn)出性別視角下的類型特征。較多研究發(fā)現(xiàn)女生的學習適應性優(yōu)于男生,[25-28]且在文史、語言類科目上女生占優(yōu)勢,在理工科目上男生更有優(yōu)勢。[29]三是比較了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30,31]還有學者[32]發(fā)現(xiàn)大中小學各階段學生學習適應性均存在差異性。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從家庭背景、性別、年級等視角比較中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特征,呈現(xiàn)出了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一些類型特征。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只關注了不同群體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是否有差異,哪個群體適應更好一些,極少有研究基于學習適應性發(fā)展結果進行分類研究。如小學生特別是農村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有哪些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習適應性群體有何特征,如何基于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群體的特征采取相應的適應性教育,從而實現(xiàn)“因學習適應性不同而施教”。
研究運用類型學分析方法,通過對鄂東南2558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測量數(shù)據的聚類分析,尋找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特征。研究對象來自鄂東南5所小學四至六年級小學生,發(fā)放問卷2570份,回收2558份,回收率99.5%。
研究采用范曉玲、楊翠平等人編制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測量量表》[33]測量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該量表由50個項目構成,分為自我效能、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學習困難、學習意志、學習壓力、學習自主7個維度。量表采用李克特4點計分法,最高4分,最低1分,總計200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越好。
運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分析,運用K-均值聚類方法進行數(shù)據聚類,基于小學生適應性將農村小學生分為4種類型,再用卡方檢驗4種類型學生在性別、年級、留守等變量上的分布特征。
1.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
以小學生學習適應性7個維度為分析變量,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學習困難、學習意志、學習壓力、學習自主7個維度各自的均值為基準數(shù)據,采用K-均值聚類(K-means)分析,將農村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分為4種類型,基于4種類型各維度的得分特征,將4種類型分別命名為——類型1:學習適應理想型(以下簡稱“理想型”),類型2: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以下簡稱“方法缺失型”),類型3:學習適應壓力型(以下簡稱“壓力型”),類型4:學習適應困難型(以下簡稱“困難型”)。為了方便比較,將學生學習適應性7個維度的均值轉化為標準分,4種類型各維度的得分如圖1所示,圖1中自左至右分別對應學習適應性的上述4種類型,圖1下方表格中是4種類型在7個維度上的平均分。
圖1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4種類型的平均分
對4種類型學習適應性進行差異性統(tǒng)計檢驗,發(fā)現(xiàn)4種不同類型的學習適應性的平均分存在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各分維度的平均分也存在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4種不同類型群體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982.464,P<0.05),學習策略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829.062,P<0.05),學習習慣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921.543,P<0.05),學習困難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587.069,P<0.05),學習意志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256.322,P<0.05),學習壓力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882.092,P<0.05),學習自主維度上具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F=1028.585,P<0.05)。這說明將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分為4種類型是合適的。
2.小學生學習適應性4種類型的特征
第1種類型是學習適應理想型。這一類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發(fā)展水平較高,他們的學習適應性平均分為3.26,學習適應性各維度的均值分布在3.02~3.63之間,高于樣本總體平均分,這一類學生占總體的23.73%。他們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具有較高的自我評價,他們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能夠較好地應對學習中的困難,能夠較好應對學習壓力,具有較高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意志 。
第2種類型是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這種類型的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習困難、學習意志、學習壓力的適應狀況良好,各維度均值分布在2.8~3.25之間,均高于樣本總體各維度平均分,但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學習的自主性維度均值分布在2.1~2.42之間,均低于樣本總體各維度平均分,這種類型學生的比例為26.35%。這一類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與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但是他們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較好地適應學習壓力,沒有覺得在學習上有許多困難和障礙,有較高的學習意志。
第3種類型是學習適應壓力型。這種類型的小學生在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學習意志、學習自主上得分較高,各維度均值分布在2.68~2.97之間,均高于樣本總體各維度平均分,但是在自我效能、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維度均值分布在2.30~2.98之間,均低于樣本總體各維度平均分,這種類型學生所占比例為28.69%。這種類型的學生形成了與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學習習慣,掌握了與完成學習任務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具有良好的學習自主性,但是學習自我效能感低,覺得學習很困難,不能較好地化解和適應學習壓力,認為自己做不好相關的學習任務。
第4種類型是學習適應困難型。這一類型的學生學習適應性發(fā)展水平較低,他們的學習適應性的分數(shù)分布在2.08~2.57之間,平均分為2.22,各維度均值均低于樣本總體各維度平均分,這種類型的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21.23%。他們學習適應性各方面都沒有得到有效發(fā)展,覺得學習困難,沒有自主學習習慣,幾乎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堅強的學習意志力,自我效能感低。
1.性別分布
運用SPSS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小學生在性別分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22.10,p<0.001)。
對卡方檢驗的結果進行事后兩兩比較(見表1),表中顯示了不同性別與不同類型的兩兩比較結果。表1中的下標字母標注表示各組兩兩比較的結果,如果下標字母相同,則表示該類別列無顯著性差異;如果下標字母不同,則表示該類別列存在顯著性差異。分析表1中的數(shù)據可知,學習適應理想型和學習適應困難型這兩種類型在性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和學習適應壓力型這兩種類型在性別上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差異。男生在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的實際值遠高于預期值,男生在該類型上的人數(shù)比預期值高出38人(高出5.7%)。男生在學習適應壓力型中的實際值低于預期值,而女生在該類型中的實際值高于預期值43人(高出5.8%)。
表1 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小學生在性別上的分布
這說明男生和女生在4種不同類型的學習適應性的分布中存在統(tǒng)計上的顯著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有更多男生在學習適應上屬于方法缺失型,而有更多女生在學習適應上屬于壓力型。
2.年級分析
運用SPSS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小學生在年級分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6.56,p≤0.05)。
對卡方檢驗的結果進行事后兩兩比較(見表2),表中顯示了不同年級與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兩兩比較結果。結果顯示學習適應理想型中的小學生在年級分布上無明顯差異,學習適應壓力型的小學生分布在年級上有顯著性差異。其中,五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適應壓力型中的占比較高,比預期值高出6%,在學習適應理想型中所占比例最小,比預期值低3.9%。說明四至六年級中,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較其他年級存在的問題多一些,有較多的學生存在學習壓力大、自我效能感低的問題。
表2 不同類型學生學習適應性在年級上的差異分析
3.在是否留守上的分析
運用SPSS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小學生在是否留守上存在顯著性差異(x2=13.155,p=0.041<0.05)。
對卡方檢驗的結果進行事后兩兩比較(見表3),表中顯示了不同年級與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兩兩比較結果。結果顯示只有在學習適應理想型中,和父母一起居住和與父母一方居住的學生與不和父母一方居住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在學習適應理想型中,與父母雙方共同居住的學生的比例比預期值高出2.6%,與父母一方居住的學生比預期值高出2.7%。父母均不在身邊生活的學生在學習適應理想型中的占比比預期值下降了5.5%,在學習適應困難型中的占比比預期值提高了3.7%。由此說明,父母的陪伴對于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yǎng)是重要的。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yǎng),而且父母雙方的陪伴也比父母一方的陪伴更有利于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發(fā)展。
表3 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在是否留守上的差異分析
運用類型學方法對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進行類型學分析,基于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平均分聚類,可以將小學生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學習適應理想型、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學習適應壓力型和學習適應困難型,這4種類型的人數(shù)比例比較接近,分布在21%~29%之間。在性別、年級和是否留守維度上進行統(tǒng)計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適應性的小學生在這些維度上的分布均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性。
1.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可分為4種類型,其中,中等水平包括學習適應方法缺失型和學習適應壓力型
通過對農村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測量分值的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農村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可以分為4種類型:理想型、方法缺失型、壓力型和困難型。理想型在學習適應性7個分維度上的測量得分均高于平均值,即在學習適應性的各內容維度上的發(fā)展狀態(tài)良好。方法缺失型也可以稱之為樂觀派,他們的特點是在學習習慣、學習策略和學習自主3個維度都發(fā)展不良,但自我效能感高,沒有感受到學習壓力,自認為沒有學習困難。壓力型的小學生,他們在學習方法、學習自主、學習習慣方面有較好的發(fā)展,但是他們覺得學習壓力大,不能有效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較差,學習自信心差。困難型在學習適應性的7個內容維度上都表現(xiàn)欠佳,他們在學習適應性7個維度的得分均在平均分以下,適應水平較低。
這一類型劃分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發(fā)展提供了因材施教的基礎,與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揭示出學習適應發(fā)展水平一般的小學生在學習適應上主要表現(xiàn)為方法缺失型(樂觀型)和壓力型。這些學生極可能對應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等生,正是學校教育中比較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從考試成績或者學習適應性的得分來看,這些學生都屬于中等水平,水平相當,但實際上他們存在差異性。為了有效促進他們學習適應性的發(fā)展,不應該給予他們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和相同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幫助,而應該基于其個體所屬的類型,給予不同的指導。比如壓力型的學生,應該幫助他們建立積極自我、建立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心,而方法缺失型(樂觀型)則應該給予更多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2.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存在性別差異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存在性別差異。小學生在理想型和困難型上的分布沒有性別上的顯著差異,但是方法缺失型和壓力型上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有更多男生屬于方法缺失型,在學習上沒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沒有形成與學習任務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而更多女生屬于壓力型,她們在學習習慣、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等方面的狀態(tài)較佳,而在學習效能感、抗學習壓力方面的適應水平較差,她們覺得學習壓力大、學習困難多。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有相似之處,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34,35]男生學習適應不良檢出率明顯高于女生,且農村尤甚。[36]
與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不僅指出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還進一步揭示了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在性別上的差異。學習適應中等水平的學生存在類型分布上的性別差異,更多男生屬于學習上的方法缺失型,而更多女生屬于學習上的壓力型。這一差異性可能與性別角色有關,性別角色是指社會附加給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期許,例如中國社會期望男性有勇敢、堅強、獨立等陽剛品質,期望女性有溫柔、順從、文靜等陰柔品質,同時,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男孩犯錯更寬容。[37]因為性別角色的差異,女孩表現(xiàn)出更乖巧、更聽父母和老師的話、更遵守規(guī)矩,因而她們更容易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同時由于她們太在乎父母老師的話而容易缺乏自信心,存在學習困難和壓力。男孩則表現(xiàn)出更強自主性、不那么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因而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自信,而在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等方面則有所不足。
3.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存在年級差異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存在年級差異,但只在學習適應性壓力型中存在年級上的顯著性差異。相對四年級和六年級來說,五年級農村小學生的壓力型實際人數(shù)比預期值多43人,五年級有更多的學生學習壓力感增加,適應壓力的能力不足,自我效能感降低,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在壓力和自信上存在比四、六年級更多的問題。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相近,即學習適應性存在年級差異,[38,39]五年級學生學習壓力高于四、六年級的學生。[40]
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并沒有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增強,而是在五年級時學習壓力最大,甚至超過了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水平,帶來了學習壓力上的不適應。通過實地觀察訪談了解到,即使近年來國家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升學考試制度,采取“就近入學”政策,但由于農村地區(qū)的教育資源相當匱乏,可選擇的好學校比較少,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學生進入小學五年級,學習難度有所加大,學習強度也增加,教師和家長對學習成績要求變高,作業(yè)變多變難,考試難度變大,學生考試卷面分變低,教師對學生做題速度和準確率都提高了要求,要想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更難,這使得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而進入六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調整,已經了解了教師的要求,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師的要求和考試的要求,他們的成績趨于穩(wěn)定,對于升學也有初步的預測,學習壓力反而不那么大了。
4.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分布與是否留守有關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類型分布在是否留守上具有顯著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與父母一起居住或與父母一方居住的小學生的理想型的人數(shù)分布都高于預期值,而沒有與父母一起居住的小學生在理想型的人數(shù)分布上低于預期值,而在困難型中的占比高于預期值。是否留守在學習適應性中等水平的兩個類型上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有父母雙方的陪伴或者父母一方的陪伴都有助于農村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fā)展,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小學生更容易形成學習適應不良。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較為一致,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會導致子女自尊水平、開放性水平、情緒的穩(wěn)定性水平等非認知能力下降。[41]
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學習成績、學習適應等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父母外出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無法獲得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外出務工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更低,對子女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也可能是影響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的原因。
1.認識和尊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基于不同類型特征而提供有差別的教育內容
作為小學生學習生態(tài)中最重要的兩類主體——家長和學校教師,他們是影響小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家長和學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類型差異與類型特征,提供有差異化的學習適應支持,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理想型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適應發(fā)展良好,家長和學校教師不需要過多干預他們,只需要關注他們成長即可。
對于方法缺失型的小學生,他們在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和學習自主方面的適應性較差。對這一類型的小學生,重點要給予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習策略的指導、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引導。同時,多給予鼓勵以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因為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不良、學習習慣不好,很容易在學業(yè)任務完成等方面表現(xiàn)不佳而受到教師和家長的批評。
對于壓力型的學生,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自我效能感低,不能有效應對學習困難和學習壓力,例如總是覺得自己學習成績不好,總是擔心挨罵,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能主動有效地解決困難。對于這一類型的學生,家長和教師要了解他們壓力的來源,幫助其建立學習自信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確歸因,并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學業(yè)中的困難及失敗。
對于困難型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首先需要樹立“有教無類”的思想,對他們的成長有信心。其次,需要對他們多包容、多關懷、多鼓勵、少苛責。最后,應傾注更多的心血去了解他們的特征,找到他們發(fā)展的突破口。
2.重視性別等因素影響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深層原因,基于深層原因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在對小學生進行學習適應性的教育時,要基于4種不同類型設置不同類型的適應性教育內容。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性別等影響因素,對學習適應性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進行適當?shù)恼{整。
例如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可能是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強調女生聽話守規(guī)矩,女生更容易根據教師的要求形成與學校學習要求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但也更容易形成學習壓力。當學生發(fā)現(xiàn)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來自父母或學校的教育期待,而又缺少相應支持的情況下,教育期待極可能就轉化為學習困難和學習壓力。同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女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于男生,容易缺乏學習自信,減少了她們自己解決學習困難的機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男生不守規(guī)矩更寬容,因而男生通常不那么聽話,他們不太愿意運用教師教的教學方法,也不太愿意遵守學校要求的學習習慣,比如提前預習、課后復習等。
除此之外,年級、是否留守都是影響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對小學生開展適應性教育的時候,需要將這些因素都加以考慮。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困難要高于四年級和六年級,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水平低于非留守兒童,學?;蚣彝ピ谶M行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教育時,需要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來調整學習適應性教育的內容與方式。比如對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的教育,需要與非留守兒童有一些差異,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支持。
3.類型學分析為小學生學習適應的教育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
運用類型學方法將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分為幾種典型類型,這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學理支持。當代學校教育基于學生年齡進行分班,不同年級提供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例如小學語文、數(shù)學、科學都分年級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但僅僅按年齡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還遠遠不夠。當一位小學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時,這群學生的學習動機、認知特點雖然有許多共性,但還是存在不少差異性。在班級授課過程中,教師如何因材施教,這是課程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大多數(shù)時候,教師基于經驗來進行“辨材”,這對新手教師來說困難重重,同時,即使經驗再豐富的教師,其經驗也具有局限性。
類型學方法打破了基于經驗的做法,基于數(shù)據分析進行“辨材”,把“材”分為一定的類型,并分析不同類型的特征,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客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