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鵬,羅 妮,拜承萍,田 曄,鄭西寧,石云科,王育敏
患者男,67 歲。因發(fā)作性頭暈伴言語不清1 d 入院。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頭顱CT 及MRI 提示老年腦,腦白質疏松,均未見急性缺血灶。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史。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初步診斷為后循環(huán)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行全腦血管DSA 檢查,主動脈弓造影提示頭臂干、左側頸總動脈及左側鎖骨下動脈開口正常,右側頸內動脈起始處可見一異常分支血管向后顱窩走行。右側頸總動脈造影可見右側頸內動脈直徑小于異常分支血管,異常分支血管在頸內動脈起始部上方約1 cm 處發(fā)出,與同側頸內動脈伴行后折向后外側到達C1 椎體下緣,在寰椎與樞椎之間穿行,經枕骨大孔入顱延續(xù)為基底動脈。左側頸總動脈造影未見異常血管發(fā)出;右側鎖骨下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全程纖細并終止于顱外段;左側鎖骨下造影可見椎動脈終止于小腦后下動脈。根據(jù)異常血管的影像學表現(xiàn),診斷為I 型寰前節(jié)間動脈(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ies,PIA),見圖1。
在胚胎發(fā)育早期,后顱窩的血供完全由前循環(huán)通過頸動脈-椎基底動脈之間的吻合支提供[1]。當胚胎在4 mm 的階段(約受精后29 d),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之間存在4 條吻合動脈。在這個階段,有2 條縱行的神經動脈供應后腦,同時這2 條縱行動脈接受4 條吻合動脈的血供,從上到下分別為三叉動脈、耳動脈、舌下動脈和PIA。除了PIA 是最后消退外,其余3 條血管的壽命大約為1 周的時間。胚胎在7~12 mm 階段,椎動脈逐漸發(fā)育完成開始供應縱行神經動脈的遠端,PIA 閉合,遠端的縱行神經動脈跨中線融合成基底動脈[2-4]。當這些原始吻合支不退化,則成為永存頸動脈-椎基底動脈吻合支[5-7]。
永存頸動脈-椎基底動脈吻合支較為罕見,發(fā)病率為0.1%~1.0%,其中永存三叉動脈較為常見(0.1%~0.6%),其次為永存舌下動脈(0.02%~0.1%)[1],PIA(0.023%)[8],永存耳動脈最為罕見。永存頸動脈-椎基底動脈吻合支的存在,提示腦血管在胚胎發(fā)育時期存在血管變異,在PIA 血管退化過程中更多的是與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發(fā)育相重合,因此,其更容易合并的是頸動脈、椎基動脈發(fā)育不良或缺如等[3,9]。在PIA 患者中,有46%~50%的患者存在同側、對側或雙側椎動脈發(fā)育異常[10-11]。本例患者雙側椎動脈發(fā)育異常,PIA 為后循環(huán)的唯一血供來源。
PIA 根據(jù)起源部位不同可分為2 種亞型。I 型PIA 起源于頸內動脈,在不通過任何頸椎橫突孔的情況下到達枕骨間隙;在C1 橫突孔上端向背側走行并進入枕骨大孔入顱;II 型PIA 起源于頸外動脈,并在Ⅰ型PIA 走行位置的更外側走行,通過C1 橫突孔進入枕骨大孔入顱[12-13]。
本例患者動脈符合I 型PIA 的走行,此外,雙側椎動脈均未與基底動脈吻合,無胚胎型大腦后動脈,故PIA 為后循環(huán)的唯一血供來源,且PIA 的直徑大于同側頸內動脈。這種血管模式極其危險,當右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或PIA 起源前的頸內動脈出現(xiàn)嚴重的狹窄或閉塞,將導致后循環(huán)的大面積卒中。因為雙側椎動脈均未與基底動脈吻合,沒有其他血管代償閉塞的血管。臨床上對該血管模式的患者需告知其家屬病情,并進行積極的隨訪,嚴格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危險因素。另外,了解持續(xù)性頸動脈-椎基底動脈吻合支以及與其他血管解剖學的關系,在頭頸部手術及頸內、頸外動脈栓塞等手術計劃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