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湖北 武漢 430068)
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唐詩飽含著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唐詩翻譯影響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國內(nèi)唐詩英譯研究的熱點集中在詩歌意象和意境的傳遞,主要針對耳熟能詳?shù)脑姼枳g作研究,如李白、杜甫等,研究王維的甚少;王維詩歌是典型的山水田園詩,研究王維詩歌英譯本,有助于總結(jié)歸納山水田園詩中意象與意境的翻譯策略。 作為我國當(dāng)代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美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其譯文盡顯中國文化和文字之美[1],其譯本在國內(nèi)外廣為流傳。 因此文章選取2014 年首發(fā)首版的?許淵沖英譯王維詩選?[2]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探索王維詩歌意象與意境的翻譯策略,以期為學(xué)界研究詩歌英譯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模式。
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翻譯問題探討?[3]一書中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翻譯都應(yīng)該既是語義翻譯,又是交際翻譯。 紐馬克指出,語義翻譯是譯者在保留譯入語語義和句法的前提下,實現(xiàn)原文準(zhǔn)確的含意。 交際翻譯的原則是譯文要實現(xiàn)與原文同樣的交際目標(biāo)。 在交際翻譯中,譯者應(yīng)該像源語讀者一樣,對譯文有同樣的體驗。 語義翻譯保持了原語的詞匯特征,向原文作者靠近;交際翻譯是為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在信息和交流對象發(fā)生沖突時,為了達到交際目的,采取恰當(dāng)?shù)淖冏g方法。
紐馬克還指出,在藝術(shù)性文本中,原文作者與讀者的“溝通”無異于與譯者的“溝通”。 譯者只能讓現(xiàn)代譯文讀者盡可能地去理解原文,原文的形式一旦被改變,思想內(nèi)容也會隨之走樣。 翻譯文學(xué)等藝術(shù)作品時,譯者首先要對原文作者忠實,其次要對原文語言忠實,最后還要對譯文讀者忠實[3]64。根據(jù)紐馬克的翻譯觀,詩歌作為藝術(shù)性文本的一種,帶有詩人鮮明的個性特征,譯者在翻譯詩歌時,首先要了解原詩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譯文要忠實于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其次要將詩歌的內(nèi)容完整傳遞給譯入語讀者,忠實于詩歌的語言;最后,還應(yīng)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差異,適當(dāng)調(diào)整譯文,爭取最大限度地將原詩中的思想情感傳遞給目標(biāo)語讀者,忠實于目的語讀者。 詩歌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將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傳遞給目的語讀者,使其感受到詩歌的意美、形美、音美,進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因此在翻譯詩歌時,譯者要適時選用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的策略。
從詩歌的觀點來看,“意象”是一種客觀的事物,它由人的感覺、意識和情感認知加工而成,即含“意”之“象”[4]211。 意象所生成和開墾出的詩意空間就是意境。
詩歌意象可以分成三大類:純粹意象、含混意象、流動意象。 純粹意象是一種沒有任何附加元素的意象;含混意象是指帶有一定附加因素的意象;流動意象是指那些難覓其形狀的意象。 針對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意象,賀權(quán)寧[5]提出不同的翻譯策略:對純粹意象的翻譯,主要是用目的語語言真實再現(xiàn)源文本的意象,可遵循簡單的字面翻譯原則;含混意象則采取文化涵化的策略;流動意象則采取再創(chuàng)作的策略。 意境作為一種抽象的審美形式,其“不可譯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傳達意境的關(guān)鍵在于意象語言的運用[6]。 詩歌意境的翻譯,雖然不能完全還原原詩中的意境,但是可以通過變通的手段重現(xiàn)詩人的情感,讓目的語讀者體會詩中的“意美”。
文章所選的三首王維田園詩均為自然意象,多為自然風(fēng)光與景物的描寫,無附加之意,屬純粹意象。 一幕幕景物或風(fēng)景的描寫組成了一幅幅山水畫,給讀者營造了詩中的意境,所以對詩歌意境的把握需要靠意象來傳遞。 另外王維詩歌除了描寫意象,還喜歡用白描的手法來直抒胸臆,多用敘事手法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這也使得運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來“傳情”成為可能。
在?翻譯的藝術(shù)?[7]一書中,許淵沖概括詩歌之美為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他認為,詩的譯文要像原詩那樣打動人心,這就是意境之美;如原作的詩歌,有優(yōu)美的旋律,這是音美;要盡量保留原有的詩體,這是形之美。 他還強調(diào)意美是“三美”中最重要的,傳達意美就是要傳情達意,不但“達意”,還要“傳情”。[7]“達意”可理解為對詩歌含義的翻譯,“傳情”可以理解為對詩人思想情感的傳遞。 下面結(jié)合許淵沖英譯本實例,對王維詩中意象與意境的翻譯進行分析。
首先是王維的詩作?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作原文及許淵沖譯文如下:
原文: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首聯(lián))依仗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頷聯(lián))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頸聯(lián))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尾聯(lián))
譯文:Cold mountainsturn into deepening green;Each day the autumn stream ripples with ease.
Out of my wicket gate on my staff I lean, To hear cicadas sing in evening breeze.
The setting sun beyond the ferry half sunk, The village smoke rises lonely and straight.
What joy to see my spoken friend drunk Chanting to five willows before my gate!
在這首詩中,王維通過寫山水田園的深秋晚景,表達了與友人裴迪的悠居之樂。 山川、溪水、夕陽、炊煙構(gòu)成了一副寧靜祥和、充滿活力的田園風(fēng)光,這些自然景物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當(dāng)中西方文化共享同樣的或者是相近的意象所指時,譯者在譯文中保留原有意象,就能喚起譯入語讀者與源語讀者同樣的想象與感受[8]。 因此,許淵沖先生運用語義翻譯的策略,將這些意象翻譯成目的語中對等的詞匯,以此描繪出相同的景象。 (在原詩與譯文中筆者用下劃線標(biāo)注)
上文談到,除了“達意”還要“傳情”,詩歌主要表現(xiàn)詩人的閑居之樂、歸隱田園以及悠然自得之情[9]。 閑居之樂主要通過此詩的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來體現(xiàn),但是譯者除了使用語義翻譯的策略將詩句的含義表達出來,還使用了交際翻譯的策略,對原詩中的詞語進行了適當(dāng)?shù)淖冏g[10],在“復(fù)值接輿醉”這句中增譯了其中的心情:通過增加“joy”這個詞,表達再次碰到友人裴迪醉酒狂酣的喜悅;“臨風(fēng)聽暮蟬”,將暮蟬聲通過“sing”這個詞譯成暮蟬在唱歌,增添了其中的愜意,將其意境表達出來,有助于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相同的讀詩感受。
再如王維的另一山水田園佳作——?鄭果州相過?。 這首詩原文及許淵沖譯文如下:
原文:麗日照殘春,初晴草木新。 床前磨鏡客,林里灌園人。
五馬驚窮巷,雙童逐老身。 中廚辦粗飯,當(dāng)恕阮家貧。
譯文:The sun has beautified the waning spring;After the shower grass looks fresh and green.
A hermit cannot do a better thing; Than water his garden and make it clean.
Your horse and carriage have wokenthe lane; We come to welcome you, father and son.
But I have only coarse food to entertain.Excuse me if it is not better done.
這首詩描寫了王維寧靜淡泊的心境,暗含其不慕富貴的傲骨和出仕超脫的禪心。 先是用“麗日”“殘春”“草木”等意象組成意向群,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暮春畫卷,為鄭果州的來訪作環(huán)境烘托。 許淵沖先生在翻譯該詩時,使用語義翻譯策略,使得詩中的意象與譯文中的意象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呈現(xiàn)意象的同時,也便于目標(biāo)語讀者理解。“磨鏡客”“灌園人”是典故,具有中國特有文化內(nèi)涵,詩人自比隱士,故不能簡單按字面意思翻譯,經(jīng)過語內(nèi)翻譯和語際翻譯[11],翻譯成隱士的英語對應(yīng)詞“hermit”,而且將兩句合成一個句子意群,也便于目標(biāo)語讀者理解,這符合交際翻譯的目的,實現(xiàn)譯入語讀者對詩歌含意的理解[12]。 在最后兩句詩中,詩人用一個“驚”字寫出了巷子的幽深與清寂,以“阮家貧”來自謙,委婉表達唯恐招待不周之意?!拔羼R”象征鄭果州排場大,實際上通過寫鄭果州的排場,說明他官階高,但詩人不卑不亢,仍以平常粗茶淡飯以招待,表達了詩人不慕富貴的傲骨。 “中廚辦粗飯,當(dāng)恕阮家貧”,譯為“But I have only coarse food to entertain.Excuse me if it is not better done.”許淵沖譯本通過使用交際翻譯策略,譯出“阮家貧”這一中國文化典故的內(nèi)涵,將詩人淡泊名利、不拘小節(jié)的情志傳達給目的語讀者[13]。
下面再看王維的另一首詩作——?終南別業(yè)?。原文與許淵沖譯文如下:
原文: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Following divine lawafter my middle age, I live in Southern Mountain at my hermitage.
In joyful mood to wander, alone I would go, To find delightful scenes nobody else could know.
I'd go as far as the end of a stream or fountain,And sit and gaze on cloud rising over the mountain.
If I happen to meet with an old forest man , We'd chat and laugh endlessly, as long as we can.
這首詩描繪了王維退隱后悠閑自在的閑適情趣。 “興來每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寫他心情好時,就獨自一人閑逛,走到溪水的盡頭,坐看行云變幻,生動刻畫了一位隱者的形象,如見其人。 詩句中的“水窮處、云起時”是一組動態(tài)景物的描寫,為保留詩中的畫面感,許版譯文采取語義翻譯,直譯為“the end of a stream or fountain, cloud rising over the mountain”,同樣也是為了塑造與原文相一致的畫面感;將“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譯為“In joyful mood to wander, alone I would go to find delightful scenes nobody else could know”。 通過變譯法,將“興來”譯為“In joyful mood”,“勝事”譯為“delightful scenes”,使用“joyful”和“delightful”這兩個帶感情色彩的詞,將詩人愉悅的心情傳遞給目的語讀者,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將悠然自得的心情在與“林叟”的“談笑”中直接表達出來,因此許譯本直接使用語義翻譯的方式呈現(xiàn)原詩內(nèi)容。
因為王維原詩主要使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所以大多時候?qū)⒃娭姓Z義翻譯出來,忠實于原文,就能將詩人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傳遞給譯文讀者;當(dāng)語義翻譯無法實現(xiàn)詩人情感的傳達時,則使用交際翻譯,對原文進行適當(dāng)?shù)淖冏g,使得讀者能夠讀懂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14][15]因此不能簡單地說,意象翻譯要使用語義翻譯策略,意境翻譯要使用交際翻譯策略,而是要根據(jù)詩句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使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來傳遞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文章基于許淵沖先生的英譯本,研究了王維詩歌中意象與意境的翻譯策略,分析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策略在中國古詩英譯中的應(yīng)用。 研究發(fā)現(xiàn):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意象多為自然意象,通過語義翻譯可以直接譯出譯語中對等的意象,以此來營造詩歌意境,但由于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譯語讀者是否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美感不得而知,但是讀者讀詩除了感受其審美價值,主要還是理解其中所要傳達的情感,即許淵沖先生“三美”理論中的“意美”——傳情達意,除“達意”之外,還須“傳情”,而王維田園詩多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此時語義翻譯即可傳遞出其中情感,但是其詩中也常使用文化典故來傳遞感情,此時語義翻譯無法傳遞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譯者則需使用交際翻譯策略,對原作進行適當(dāng)?shù)淖冏g。 因此,對于古詩意象與意境的翻譯,不能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孤立開來,而應(yīng)該根據(jù)語境的不同結(jié)合使用,二者應(yīng)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