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玉,孟憲平
(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文化哲學的學科維度是指文化哲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它所關涉的內容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當代文化哲學主要研究與文化相關聯(lián)的深層內容,如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其理論內容涵蓋了當今文化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其實踐內容與人們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文化哲學的學科維度在于對人們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事項做出文化視角的分析。這一內容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又具有特殊的表現(xiàn)。
西方社會文化哲學大致沿著思辨的路徑向前延伸,在啟蒙時期就有自然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18世紀,意大利維科和德國赫爾德認為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文化的進步乃是歷史的必然和規(guī)律。文化哲學術語產生于19世紀末巴登學派的新康德主義,相繼出現(xiàn)了各種思想指向的文化哲學。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數(shù)學以巨大慣性推動了哲學的科學化進程,與此相對立的非數(shù)學化的“詩化哲學”,經帕斯卡、維科、康德等人的理論建樹而獲得巨大發(fā)展。帕斯卡強調“幾何學精神”與“微妙的精神”的本質區(qū)別,認為人的特征在于其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關于人的心靈的問題不能用幾何學的精神來分析,根據(jù)幾何學體系建立起來的道德哲學因此經常存在悖論。
文藝復興是西方近代文化哲學的思想之源和邁向文化之門的重要階梯,它在理論上建立了一種較為合適的文化哲學表達形式,沒有哪一種西方文化能夠完全撇清啟蒙主義的影響。啟蒙思想家的大部分精力建立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基礎之上,他們認為哲學不應該以抽象的知識懸浮在社會之上,它應該是處理和批判現(xiàn)實社會的方法。他們抱著對人類進步的智慧的堅信,抱著對擺脫傳統(tǒng)的僵化之物的堅信,抱著對澄清思想迷霧和解脫人類困苦的堅信,提出用進步思想推動人類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伏爾泰認為歷史哲學就是人類理性歷史的科學,不需要關注那些瑣碎的和被歪曲的事實,歷史學家的興趣在于探索文明運動是沿著怎樣的道路和階梯起步的。這意味著可能有對歷史不辨真?zhèn)魏驼諉稳盏膬A向,社會個體、歷史事實和偶然事件不是啟蒙主義關注的重點,由“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構成的民族文化、社會制度和社會習俗,是他們注目的要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活動具有了獨立存在的權利。伏爾泰在這方面的貢獻是把歷史捆綁在哲學之上,歷史學科的方法成了哲學方法論的起源。啟蒙主義者是那個時代文明的保護者,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沖突,他們開出解決社會政治問題的“藥方”,認為通過人類理性的張揚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及活動方式,并能夠自覺協(xié)調社會的利益關系。其核心主張是把人培養(yǎng)成“國家公民”,克服行為中不夠理性的狀態(tài),擺脫現(xiàn)實生活中文明問題的困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性高度。啟蒙學者的理性不是沐浴神性光輝的“永恒真理”和“天授思想”,而是感性與經驗的結晶,經驗之外的事物無權享受真理的稱號,它所主張的哲學就是批判哲學。他們用“思想的試驗”解決如何理解自然的問題,“思想的試驗”是指個體棲息于特殊的情景中時,文明喪失了本應具有的特征,人除了按照“自然方式”生存以外別無他法,自然規(guī)律成了人生存的唯一規(guī)律。這些個體也會像小市民一樣生活和行動,變化的只是布景和服裝。
啟蒙時期的一些藝術家認為,人類的歷史不是作為文明的歷史被言說,而是作為“精神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甚至是“苦難的歷史”出現(xiàn),“精神生長的歷程”被作為文化的熱點而受到關注。赫爾德的歷史哲學突破了當時的既定模式,他試圖把文化發(fā)展的歷時性描述與理性哲學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超個體的理性是普適的、自發(fā)的和積極的力量,作用于現(xiàn)實的每一個角落,并使世界具有“世界和諧”的特質。這也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重要源頭。赫爾德認為,人類發(fā)展經歷了“先天形態(tài)”的生長和“后天形態(tài)”的生長,后者是人的“二次生長”或“再生”過程,這就是文化,相當于耕種前平整土地,是人類最初的啟蒙。文化和啟蒙的鏈條能夠延伸到世界的邊緣,接受啟蒙的民族與野蠻的民族之間的差別不在素質上,而在數(shù)量上。追求每個人的幸福以及“人道精神”就是文化的目標,而文化哲學就是要研究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標,“探索人道精神是哲學的真正任務”。赫爾德的唯理論與當時法國的經驗論,在解釋歷史問題時明顯站在不同的隊列上,他把對人類命運的探索作為一種責任,進而承擔對人的關心的責任,使“文化史”成了“自然史”的延伸。他還進一步提出,民族之間差異的原因就是文化差異,文化沒有高級和低級之分,更不能用等級來確定文化的優(yōu)劣,所有的文化都擁有平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按照赫爾德的觀點,文化之間的繼承關系并不意味著新的文化把舊的文化排擠掉,這種關系只會促進人類朝幸福和人道的方向前進,似乎每一種文化都能為人類進步盡綿薄之力。但是,我們對于赫爾德關于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的觀點有一些保留意見,從歷史和現(xiàn)實看,存在一些被人們認為是不良文化的內容,我們的觀點是文明沒有高低之分,文化有優(yōu)劣之別。啟蒙主義者的某些思想體現(xiàn)了文化哲學的初生狀態(tài),盡管他們的愿望只是把古希臘羅馬的傳統(tǒng)從神秘主義牢籠中解放出來,但在實際上不自覺地接受了理性主義路線并運用到對歷史、社會和人的認識中,后來的實證主義哲學也發(fā)端于此?;艨撕D桶⒍嘀Z都認為,啟蒙運動的綱領把世界從蒙昧中解放了出來,摧毀了諸多神話的禁忌,用知識的力量打破了神話的力量。
人文主義、歷史主義、理性主義是西方“古典文化模式”的基本要素,其中,文化被解釋為自由地、歷史地發(fā)展著的理性的人的存在領域。文化作為理性的人的本質的發(fā)展,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把發(fā)生于中世紀和近代交界處的兩個重要進程融匯在一起,祛除了神學的魅影,實現(xiàn)了文化的世俗化,人文主義與歷史主義的發(fā)展,又把文化與自然分開了?!霸谌祟惿鐣姆治鲋?人本身是一個生命單位,對于這種精神生命單位的分析因此成了我們的主要任務?!盵1]世界歷史的進程,似乎出現(xiàn)了兩條線路:人類社會的進程與自然世界的進程?!叭宋闹髁x、歷史主義、理性主義勾勒出文化的界域,毫無例外地受制于人類理性的文化界域。這些界線內所涵蓋的一切,表現(xiàn)為某種單一性、同質性,都被‘理性之光’所普照。”[2]古典主義文化模式認為,在科學、道德和藝術形式中,文化的產生擁有同樣的理性,但在實踐中卻賦予文化以獨特的形式和規(guī)律,對所有文化構成的理性統(tǒng)一體的認可,就是古典主義文化哲學的實質。這種古典文化哲學大體上是浪漫主義的,它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現(xiàn)代文化帶來的焦慮和危機,崇拜進步的歷史樂觀主義態(tài)度是西方古典文化模式的重要表征。它在生活中確立了一個范本或標尺,同時,還帶有歐洲中心論的痕跡,其中的悖論和矛盾都可以在歐洲文化中心論中找到。今天,我們反對的西方普世價值觀,也能從中看到其影子,西方社會中理性與精神、科學與宗教、法律與道德、局部與整體的內在斷裂,也可以從中找到端倪。
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是關于社會未來發(fā)展目標的文化闡釋,是涉及到人的解放的宏大學術和現(xiàn)實敘事,注重從歷史視野、當代視野和全球視野審視文化問題,將現(xiàn)實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作為核心問題來審視,既體現(xiàn)了面向時代的現(xiàn)實要求,也體現(xiàn)了文化哲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在產生和發(fā)展中,構建了獨特的理解方式和學科體系:一是把文化哲學看成社會主體對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是內在于哲學各領域的一種哲學范式,文化哲學是在以人為主體的哲學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文化哲學關注文化的存在空間、文化的物質世界、文化的社會基礎,人的身體和心靈、精神世界都是“存在”的狀態(tài)或表現(xiàn),“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存在”是其中的要點。三是認為文化哲學不是純粹理性思維,而是“上下求索”的心理哲學,是哲學的形而上思考與現(xiàn)實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從價值角度預設和研究現(xiàn)實生活,追問人的行為根據(jù)、存在依據(jù)、生活意義和前途命運等問題,人的解放是其中的脈絡、主線和目標。四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是隨著新的文化存在方式及其對人的影響而產生的,是具有獨特視角的文化元哲學設定,在整體上轉換了對哲學學科的理解。上述理解方式,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在研究范式和思維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它以回歸生活世界本質為主要意向,在關注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的、思辨的、本質主義的、宏觀的研究范式的同時,力求實現(xiàn)向實踐的、多元的、開放的、總體性、相對性的文化研究范式轉變。其中包含著文化哲學發(fā)展的邏輯必然,在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形成承遞關系的基礎上,開辟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新路徑。
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具有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性。從人的存在深入認識剖析文化哲學范式的哲理性,以及從思考解放的價值維度領悟文化哲學范式的功能性,這是有別于文化學、文化科學、文化價值論和文學藝術批評的重要表現(xiàn)。它在哲學范式上要求以哲學方式面對文化問題,在文化對話與融合中充實和完善自己,它經常以文化的經驗描述為基礎,試圖找出文化運行的內在規(guī)律,并關注文化的價值問題和審美問題。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重要規(guī)定是通過對文化意義的不斷反思和追問來揭示特定的文化問題,也是一種功能性哲理范式,它超越了本體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實體性哲學范式,把對象世界看成是與人密切關聯(lián)的實體,以及與符號化活動息息相關的內容。這種哲理范式擺脫了直觀、外在和僵化等弊端,其中的文化形式并不是給定之物的映像,而是人類精神的外化形式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外顯。這種范式實質上是一種思維范式,對象世界及其認識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人的符號化活動中不斷生成的,人通過文化創(chuàng)造不斷確證自身的能力和存在,確證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中不可或缺的價值。文化哲學研究就是對“終極問題”的追問,使其自身在文化系統(tǒng)中成為具有沒有功利效用的內容,這種表面上似乎沒有效用的學科不能視為毫無意義,它不能當飯吃但卻能提供照亮人生前程的精神食糧,哲學是構建終極關懷的“經緯線”和“意義紐帶”,正是在這個基調上我們看到文化哲學范式的極端重要性。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具備特殊的協(xié)調機制、溝通機制和開放機制,既要有克服文化的“原子化”的說服力,又要有打破文化霸權主義的解釋力。這樣的品格要求文化哲學經常秉持一種批判精神,通過對現(xiàn)實批判進行文化重構為文化發(fā)展提供符合理性的和社會需要的基本價值準則,在總體性的思維觀照下實現(xiàn)對具體文化的批判,這是一種“批判之批判”,其目的是實現(xiàn)意義的澄清和解放,并通過意義的澄清和解放達到克服人的分裂和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愿望,關注生活世界的統(tǒng)一是文化哲學研究的合法性基礎。
因此,在文化哲學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生活、未來的深層次追問,厘清文化哲學的問題域限,進而推進和深化當代文化哲學研究,其中蘊含著哲學理論范式的重要轉換和躍遷。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產生之前,自然主義、宗教神秘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人類學范式分別承擔著人類自我理解的任務。自然主義的人類學范式把人看成是自然物,宗教神秘主義的人類學范式把人看成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理性主義的人類學范式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存在物。實際上人的存在意義遠非如此,理性主義對人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看來,人之為人的基本規(guī)定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人能夠以精神的勞作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也通過文化的創(chuàng)造確證自我的存在。一方面,人類能夠通過精神活動賦予對象世界以現(xiàn)實意義,使對象世界變成符號化的意義世界;另一方面,人又要融入符號化的意義世界之中,通過符號化的意義世界確證人的存在。盧梭認為,科學和藝術給人帶來益處的同時也讓人墮落了,他對“科學和藝術的復興能夠改善道德窘境”的說法提出質疑,并把上流社會的道德樣本與飽含大自然氣息的淳樸樣式對立起來,以科學面貌出現(xiàn)的文化,是人身上一切隨性的隸屬于心靈的以及道德上完美之物的死敵,它只能以獵奇心態(tài)為人類的惡習和沖動服務。這是一種傷感主義哲學傾向,被馬克思稱為“毫無想象力的虛構”,這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個體”本身就包含著18世紀的資產階級個體,啟蒙思想家的任務就是尋找公平社會制度的依據(jù)。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對社會發(fā)展秉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人通過符號化活動創(chuàng)造了諸如語言、歷史、神話、科學、宗教、藝術和哲學等豐富的文化形式,并以文化展現(xiàn)確證了人類的理想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創(chuàng)造文化并寓于特定的文化中,人通過文化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就這個方面說,真正的人的哲學不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或者是宗教哲學,而是根植于人的現(xiàn)實性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文化沖突是顯而易見的,傳統(tǒng)深處的文化模式在遭遇現(xiàn)代價值觀念時,無法保持過去的淡定和瀟灑,但是,主動擁抱現(xiàn)代還是被動適應現(xiàn)代,是大有區(qū)別的。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不僅要洗刷過去的惰性和慢節(jié)奏,還要在速度和質量上扭轉已經存在的時空滯差,并且還承擔著既要克服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局限又要走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明心路的責任。中國傳統(tǒng)社會轉型中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重構,表現(xiàn)出全方位、全維度的文化沖突,精英層面的文化是面對這種沖突的前沿陣地,技術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間的張力進一步鋪展。一方面科技力量和技術理性對社會財富進行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同時,也把社會結構的裂變問題擺在生活的前臺;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化能力的提升中對人文精神進行肯定的同時,也把人格分類以及人自身的矛盾提高到日常位置。這種現(xiàn)象也在中國社會中產生出一種應激效應,一些人期待從原有的文化精神中尋找出路,新儒學的出現(xiàn)以及保守主義的“衛(wèi)道”舉措,表達了對文化轉型的憂思或拒絕。后現(xiàn)代主義的崛起是引起文化沖突的另一個因素,張揚主體、消解主體或結構主體,成為它們應對文化轉型的說辭。
社會轉型中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客觀事實,中國文化哲學是在文化沖突中以探尋文化出路展開的,其目的是要適應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中國農業(yè)文明漫長而又成熟,農耕時代“天人合一”和倫理中心主義文化精神,周而復始的和自在自發(fā)的傳統(tǒng)日常生活圖景塑造,構成以經驗、習慣、常識和宗法血緣關系為特征的文化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文化模式同現(xiàn)代市場經濟要求的法治民主的文化模式不一致,由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式活動向自由自覺的理性化活動轉型,要求人成為自覺的和成熟的文化主體。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造成的文化沖突和文化危機,促使中國文化哲學轉變關注方向。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相沖突,工業(y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了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本質力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頑固性和保守性也明顯表現(xiàn)出來。文化自信主體的變遷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技術、生活有關,在技術的觀照下,人們以更為有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過去理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模式也陷入深層的文化危機和文化沖突,日益加深的異化困境以及社會生態(tài)的惡化,凸顯出工業(yè)文明的實踐局限和思維缺陷。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批判和生態(tài)哲學批判,促使經驗型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轉型,消除價值沖突和理念錯位是中國文化哲學的緊迫任務,也決定了要從文化沖突的背景上定位文化哲學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哲學的認識與研究,大致有三條路徑:一是運用現(xiàn)代西方文化哲學理論對中國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從文化視角進行分析,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是比較深刻而又辯證的,但也有一些過度引用西方理論的現(xiàn)象,甚至用西方文化哲學理論判斷中國社會的文化事項的是非,這對于我們繁榮哲學社會是一個不小的阻力。二是運用中國古代文化哲學看待中國社會事項,但又有不同的傾向,傳統(tǒng)儒家比較保守,道家比較超脫,佛教盡管不是中國本土的,但中國化的佛教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強調彼岸的文化態(tài)度,與我們倡導的積極進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完全一致。三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建立的文化哲學體系,主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做出符合黨的理論和政策的分析,特別是對日常生活和實踐中的文化矛盾作出分析,這是我們倡導和鼓勵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借鑒西方文化哲學理論,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哲學研究分為文化范疇論、文化自信論、文化符號論、文化邊界論、文化話語論、文化規(guī)律論、文化價值論、文化動力論等方面。它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哲學的基礎內容,也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視角。其中,文化范疇、文化自信、文化符號、文化邊界是文化的外部型構和特征,文化規(guī)律、文化價值、文化動力是文化的深層內容,這種“表里山河”的關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構成有機關聯(lián)的形式。
文化哲學的學科維度不是隨意設置的,每一個時期的文化哲學為自己設定了明確的學科目標和任務,西方文化哲學、中國古代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路徑。在學科維度上,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哲學必須站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對當下文化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全面的闡釋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