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歡
摘 要: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架構,就是以東方哲學文化為基礎的——哲學色彩觀。本文主要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兩大思想入手,探析其中所蘊含的哲學色彩觀念。
關鍵詞:色彩觀;五色觀;哲學;儒家;道家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in the world to know how to use col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adually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color structure, which is based on oriental philosophical culture-philosophical color concept. This paper mainly starts from the two major idea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color contained therein.
Keywords: Color concept;five-color concept;philosophy;Confucianism;Taoism
科研項目:2023年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內(nèi)涵分析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23YJSCX01)。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國家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對于色彩的感知和運用體現(xiàn)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內(nèi)在品格及精神特質(zhì)。色彩在中國的運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并在哲學、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傳統(tǒng)色彩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色彩作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
1 中國傳統(tǒng)色彩觀——“五色觀”的形成
1.1 五行與五色
原始時期,色彩作為氏族圖騰、巫術禮儀的一種象征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其功能性也變得愈加豐富。
中國傳統(tǒng)“五色觀”起源于遠古人類的單色崇拜,萌芽于殷商時期,形成于先秦時期,完善于秦漢時期,并在后期繼續(xù)發(fā)展?!拔迳^”的形成發(fā)展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五行說”息息相關。五行學說最初是古人將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的因素,后來逐步發(fā)展用這五種物質(zhì)的屬性,來概括說明種種自然現(xiàn)象的種類和起源。“五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文獻中,并有大量的記載?!独献印罚骸拔迳钊四棵鳎ぃ!薄拔迳粊y,孰為文彩?!薄抖Y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尚書》:“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于繒帛也。”此外,在后世文獻中也大多將五色指向青、白、黃、赤、黑,如:劉熙《釋名·釋地》:“徐州貢五色土,有青、白、赤、黃、黑也”??追f達疏:“五色,謂青、白、黃、赤、黑?!庇纱丝闯觯拔迳背蔀榱祟伾拇?。[1]
1.2 “五色觀”的確立
五行結合生百物,金、木、水、火、土不只是五種具體物質(zhì),也是組成這個世界萬事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在古代中國,“五行說”常與“陰陽學”相結合,稱為“陰陽五行”?!独献印吩唬骸拜d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崩献诱J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易》認為,天地萬物由太極、陰陽之道所生?!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八南蟆蹦怂臅r變化的現(xiàn)象,“八卦”由“四象”變化融合所產(chǎn)生。[2]陰陽家認為自然之變化,生命之起源、萬物之生長,都與陰陽二氣的作用相關。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是“陰陽學”與“五行說”的集大成者,將陰陽與五行相結合,奠定了陰陽五行說的基礎。
鄒衍在總結四季輪回規(guī)律的同時,將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的內(nèi)涵融入其中,提出了“五行生勝”的觀點。何為“五行生勝”?即五行之間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為五行相生,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是為相勝(克)。[3]在此基礎上,鄒衍進一步將“五行說”與王朝的興衰更替相聯(lián)系,提出“五德始終”“天道循環(huán)”的理論。[4]在“五德始終”的觀念體系下,“五色”被賦予象征意義,并且與國家運勢相配屬,它自上而下,從統(tǒng)治階級向下影響到了國家政治、倫理、社會、文化、生產(chǎn)、藝術等方方面面的視覺表現(xiàn),國家象征色彩成為了各應用層面的核心存在(圖1)。中國傳統(tǒng)色彩與傳統(tǒng)思想相聯(lián)系,色彩的文化內(nèi)涵被無限延伸,并在多個領域生根發(fā)芽,傳統(tǒng)色彩觀——“五色觀”也由此開始確立。
2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色彩觀
儒家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主流思想,其內(nèi)涵豐富多樣,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影響。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這一動蕩不安的時代,這一時期,封建禮教的規(guī)章制度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因此他對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周朝極其向往。周代,百家竟說,學術繁榮,統(tǒng)治者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努力施行德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岸Y”在周朝,成為了社會認同的象征性規(guī)則,確立了長幼尊卑的等級秩序,維護了周朝的統(tǒng)治,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美學追求。[5]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他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權威出發(fā),制定了一套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法則,用以規(guī)范人們?nèi)粘V械男袨榉绞?。由此可知,儒家色彩觀念是極力維護周朝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繼承“正色”和“間色”的概念,突出強調(diào)“禮”的規(guī)范和“仁”的意義。儒家以“五色”為正色,其它顏色為間色,正色為尊,間色為卑,賦予其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雖沒有就色彩方面有專題性的研究和專論,但在其它方面的論述中多有提及。如,《禮記·禮器》中講:“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币馑际钦f,天子所穿衣服上繡有山、龍、華蟲等紋飾,是為“龍袞”,乃至尊的黃色禮服;諸侯著繪有黑白相間如斧形紋飾的禮服,稱為“黼”;大夫著繪有黑青相間、如兩“己”相背的花紋,稱為“黻”;士則著赤黑色上衣,淺絳色下衣,無紋飾?!墩撜Z·陽貨》中說:“惡紫之奪朱也”。這句話是孔子斥責齊桓公稱霸時,置周室禮儀而不顧,喜穿紫袍,對此行為孔子深惡痛絕,認為間色紫奪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奪正為不“仁”,違背了“禮”的規(guī)范。可知,儒家禮制思想影響下的色彩不是一般的方位色,不是視覺色,也不是表現(xiàn)色,而是象征色,是符合禮制秩序的色彩。(圖2)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中庸之道是孔子力倡的哲學思想,在這一思想中,“中庸”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鬃诱J為,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是自然屬性,但是人們不能一味放任這種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對其加以約束和限制,以此去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從而獲得至誠、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中庸之道的兩個核心點就是“度”與“和”,“度”是適度,“和”是和諧、統(tǒng)一,中庸之道的標準就是做事要適度,在矛盾中尋求統(tǒng)一,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協(xié)調(diào)與和諧。
中庸觀念體現(xiàn)在色彩上則可以用“文質(zhì)彬彬”和“繪事后素”來概括?!拔馁|(zhì)彬彬”起初是孔子對君子的品格提出的標準,《論語·雍也》中記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薄拔摹敝肝牟桑獠垦b飾的形式美,“質(zhì)”為實質(zhì),內(nèi)部精神的內(nèi)在美,“彬彬”則為適宜相屬。[6]儒家認為,外部裝飾太多則過于浮夸,名不符實,裝飾太少則平淡乏味,了無興趣,因此,文、質(zhì)二者不可偏廢。引申到藝術中則被解釋為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色彩方面即要符合“配合適宜”的審美價值標準。[7]何謂“繪事后素”?《論語·八佾》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盵8]子夏問的這句詩原是贊揚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天生麗質(zhì),這里引伸過來的意思是,若一個美人本身就有這樣的美質(zhì)了,那么還需要其它裝飾嗎?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這四個字文簡而意深,給子夏和后人無盡的啟發(fā)。雖然這個問題是在問女子如何美化裝飾自己,但實際上他們討論的是“仁”和“禮”的問題??鬃拥囊馑际羌词谷吮旧砭陀忻蕾|(zhì),即“仁”,那么依舊需要“禮”來裝飾。仁為本,禮為飾,只有達到一種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和諧、純凈、樸素之美。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色彩觀是以等級秩序為準則,強調(diào)象征性,體現(xiàn)出一種有節(jié)制、有限度的道德要求。以色明禮,通過色彩來反映社會人倫有差別,卑尊有序;以色比德,用色彩來隱喻人的品德,從外在的色彩裝飾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高尚人格;以色適宜,是說不能過于放縱而是強調(diào)有度,要“文”與“質(zhì)”相合,體現(xiàn)在色彩觀上就是不會強調(diào)單一的顏色,而是在正色和間色之中求統(tǒng)一,在色彩關系間求和諧。儒家的色彩觀把色彩的美與“仁”“禮”“德”“度”相結合,對當時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地位,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文化內(nèi)涵,促進了色彩的發(fā)展。但另一方面,儒家在色彩中過于突出“仁”和“禮”的思想,用特定的正色觀念和象征性對人的色彩感覺進行拘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色彩審美的創(chuàng)新,限制了色彩自身個性化的發(fā)展。
3 道教思想影響下的色彩觀
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國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最高思想即是“道”,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ざ逭隆罚┢湔J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jù)。因此,道家以“道”為引,尋求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以自然天道觀為主體,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倫理上主張絕信棄義,思想上主張清凈淡泊。在此觀念影響下,藝術上提倡無色之美,以無色之感為最美,是為“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體現(xiàn)在色彩上則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淮南子·原道訓》),“澹然夫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即“虛空質(zhì)樸”“返璞歸真”。
儒家色彩觀重正色,卑間色,強調(diào)“合禮合度”“文質(zhì)兼?zhèn)洹薄5兰覄t與此相異,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保ā独献印な隆罚┣f子:“五色亂目,令目不明?!保ā短斓亍罚├献雍颓f子都認為五色、五音、五味等藝術和享受活動,會造成五官功能的退化和對自然本性的破壞,并給社會帶來災難。因此,道家刪繁就簡,反對雕琢,反對五彩,崇尚自然,崇尚本真,追求色彩的平淡素凈之美。在樸素自然觀的影響下,道家在色彩上主張“玄”,即黑色,認為黑色高于其它一切顏色之上。[9]所謂“天地玄黃”,天色為“玄”,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中“天”具有生產(chǎn)萬物的功能,所以黑色也相對應具有高于其它色彩的地位。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玄”是“道”的一種體現(xiàn),表示正反合一,派生一切相對性。體現(xiàn)在色彩上為黑色與白色相對應,黑色是包容色,包容一切顏色,白色為一切色彩的源色。道家所說的白色又與青、白、黃、赤、黑中的白色是不同的哲學概念,道家的白色強調(diào)虛無、無色、無形,“五色”中的白色是指具體的色彩視覺形象,所以,“無色而五色成焉”“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淮南子·原道訓》),“無”則為白。道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有無相生,虛實相宜,則五色和白(無色)之間也是相生相和。道家以黑白為象征色,將黑白上升到與陰陽、有無、虛實等兩極對立的哲學高度。道家樹立的黑白審美標準,影響了中國繪畫色彩觀的發(fā)展,奠定了黑色在中國繪畫中用色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對后來的文人水墨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10]
從中國早期繪畫來看,黑色已經(jīng)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如彩陶紋飾、戰(zhàn)國帛畫、人物畫。至唐代,王維提出:“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保ā渡剿E》)可見,此時已將墨色推到首要位置。張彥遠云:“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保ā稓v代名畫記》)荊浩《筆法記》亦云:“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提到:“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飾而近于‘玄化的母色。”以素為絢的水墨看似無色,實為自然,通過黑白之間的色調(diào)變化,輔以水的渲染調(diào)和,物象的虛實與氣韻得到表現(xiàn),生命和精神也在這變化之間呈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本質(zhì)認識。王維這種崇尚水墨,崇尚自然的觀點,開啟了水墨的變革,尤其是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古代中國文人畫家在政治上大都失意,具有強烈的遠離社會現(xiàn)實的意愿,因此他們隱居山林,學道參禪,游于方外。山水畫作為他們抒發(fā)“胸中逸氣”的一種途徑,單色墨的運用最符合他們心中情感的表達。通過墨色之變化,在濃淡之間營造深遠的空間關系,從而表達自身內(nèi)心悠遠豁達的意境。水墨之境貴在簡淡,形象簡潔卻寓意豐富,妙在以極少的要素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水墨山水畫的藝術觀念最能體現(xiàn)道家的樸素追求。
道家思想立足于“道法自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蓖瑫r,老子還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ā独献印さ诙隆罚┨斓厝f物都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是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虼?,投射到色彩上,道家崇黑尚白,黑為“玄”,白為“無”,是“道”的體現(xiàn),黑白相生,知白守黑是道家的色彩觀,即“黑白觀”。道家還崇尚自然,反對繁雜和修飾,反對五彩,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凈之美,見素抱樸,返璞歸真也是道家的色彩觀,即“淡色觀”。(圖3)
4 結語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建立了“五色”體系,“五色”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對色彩科學史上的重大貢獻?!拔迳^”作為一種審美理論,影響了政治文化、生產(chǎn)生活、藝術裝飾等多個方面,上至統(tǒng)治階層,下到普通百姓,無不將它作為審美標準。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系中,顏色不再是具體的視覺色彩,而是賦予色彩象征意義、精神內(nèi)涵和哲學價值,是社會、文化和思想的外在符號。儒家思想把“禮”“度”觀念融入色彩中,與尊卑有序相連,強調(diào)和諧統(tǒng)一;道家思想則將“道”“玄”觀念與色彩相合,主張“無色”,追求樸素之美。在當代文化視域下,對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挖掘和研究,有助于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5 參考文獻
[1][7][8]張纓.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美學探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89-90+93.
[2][3][4]黃國松.五色與五行[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0(02):24-28.
[5]王文娟.論儒家色彩觀[J].美術觀察,2004(10):89-91.
[6][9]黃國松.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觀[J].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02):105-109.
[10]王文娟.論道家色彩觀[J].美術觀察,2006(06):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