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蘇
晚清北洋海防建設,在李鴻章的主導下,變以往“以守為戰(zhàn)”的海防觀念為“以戰(zhàn)為守”,實踐上強調陸海并舉,重視陸海間的協(xié)調與系統(tǒng)性,在十余年的海防建設與布防中,構筑起以“北洋海軍”為主要內容的近代化海防體系,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從海防實際效果,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來看,盡管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受客觀條件所限,及認識中消極成份的干擾,造成了其海防思想中以海戰(zhàn)為核心與以陸戰(zhàn)為核心的主要矛盾,最終消極防御的海防決策束縛了北洋海防及海軍的進一步發(fā)展。
海防與海軍是晚清近代化的縮影,晚清軍事改革中的諸多問題在海防和海軍建設中都有體現,因此該領域始終是晚清軍事史研究的重要議題聚集地,而北洋海防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議題成為眾多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形成了較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海防建設研究,聚焦于港口建設、艦隊組建、炮臺布置等具體問題;a參見姜鳴:《北洋海軍基地建設和晚清國防近代化》,《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年;史滇生:《論清末北洋海防建設》,《軍事歷史研究》1991 年第2 期;劉偉紅:《1840—1860 年的北洋海防軍事布局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年;費雙應:《旅順、威海衛(wèi)建港與北洋水師》,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二是海防思想研究,一般以人物為中心,如李鴻章、丁日昌、薛福成、周盛傳、鄭觀應等,也有部分聚焦于海防思想;b參見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年;韓文琦:《論李鴻章海軍發(fā)展戰(zhàn)略》,《安徽史學》2001 年第3 期;李嚴成、金勝利:《論李鴻章的海防思想》,《湖北大學學報》2001 年第6 期:翁飛:《李鴻章的海防思想與海軍建設》,《學術界》2014 年第10 期;王承仁、劉鐵君:《李鴻章思想體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年,第70 ~140 頁。三是海軍作戰(zhàn)研究,主要圍繞北洋海軍及甲午海戰(zhàn)等問題。c參見戚其章:《晚清海軍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年;季云飛:《李鴻章甲午海戰(zhàn)作戰(zhàn)指導方針探析》,《安徽史學》1995 年第1 期。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晚清北洋海防的演化過程,但對海防建設實踐與海防思想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北洋海防體系的特點未能進行整體分析。本文嘗試梳理北洋海防體系化建設實踐過程及其影響,分析李鴻章北洋海防思想的發(fā)展邏輯,并對造成思想與實踐脫節(jié)的軍事原因進行初步探討。
李鴻章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海防討論中,上奏了集中反映他海防思想的《籌議海防折》。奏折從實際出發(fā),比較了“守定不動”和“挪移泛應”兩種方法,指出中國海上力量薄弱,選擇派兵船守住敵國??诨蛳麥鐢硣炾牭乃^“海防上策”并不現實,而只能實行“自守下策”,這也是北洋海防及艦隊初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即先從相對容易的“守定不動之法”入手,在北洋集中兵力于??谥攸c設防。在天津??诓挤缹嵺`中,北洋海防建設經歷了由陸向海的轉變,開始沖破陸上藩籬,向海面拓展,所堅持的指導思想即以“守定不動之法”為核心內容的“海陸并舉”“守口集中”。這一思想雖依然是“以守為戰(zhàn)”“以陸防?!钡暮7烙^念的產物,但亦有顯著發(fā)展,突破傳統(tǒng)陸防藩籬向海面拓展,并初步顯現出布防的陸海關聯性,成為李鴻章北洋體系化思維的起點。同時海防建設的方向更為明確,指向性更強,具體而言:其建設的目標是保衛(wèi)京畿;主要方向是海上日本方向;重心是鞏固天津??诜佬l(wèi)能力;行動樣式以陸上作戰(zhàn)為主,近??谒孀鲬?zhàn)為輔;任務是完成直隸??谛率椒儡?、炮臺及水面艦艇等力量建設。在此指引下,北洋??诓挤缹嵺`也掀開了新的一頁。
李鴻章之前的北洋海防,是晚清“有海無防”窘況的代表。由于長期受限于“以陸防海”思維,傳統(tǒng)上對于北洋的布防都將修筑炮臺與布置防軍作為重點,雖有少量舊式水師巡船,但只用于巡查河面及遞送公文等,幾無戰(zhàn)斗力可言。陸上防軍多是裝備落后、組織癱瘓的舊式綠營,在沿海重點口岸雖有少量舊式炮臺,但多數在戰(zhàn)爭中被損毀,堪用者數量不足,且質量低劣,根本無法達成拒敵海上的目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法等列強更是數次從天津海口登陸,威逼京畿,迫使清廷就范。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從同治九年(1870)到任直隸后,就開始著手籌劃經營天津??诓挤?,將其作為北洋海防初期建設的重點,加緊增建大沽、北塘兩口岸炮臺。至光緒十年(1884),形成大沽口南岸大炮臺4 座、小炮臺40 座,北岸大炮臺2 座、平炮臺6 座;北塘南岸炮臺2 座,北岸炮臺1 座。a參見顧廷龍、戴逸編:《李鴻章全集》第10 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486 ~487 頁。此外,由于距離京師最近,以往的天津布防重心在大沽,李鴻章根據以往經驗認識到,“守大沽不能禁津人之勿殺、洋舡之勿入”b《李鴻章全集》第30 冊,第139 頁。,即如果大沽、北塘缺少其他點位的應援與配合,仍然很難避免大沽成為列強侵入近畿的跳板。因此,他主張除在敵可能的登陸地點如北塘等地構建防御,擴展陸上防御正面之外,為避免屯重兵于口岸,一旦被圍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應在口岸后方布置能夠支援大沽、北塘的機動兵力:“必須于后路筑城設險,屯駐重兵,互相援應,緩急方可有恃?!眂《李鴻章全集》第6 冊,第479 頁。遂于大沽之后30 余里建設天津新城,修筑臺壘,駐屯重兵,以“扼由津赴京水路”d《李鴻章全集》第6 冊,第72 頁。。這種布置是“以陸防?!庇^念下,對歷次戰(zhàn)爭失敗教訓的總結,為日后首先在天津建成“海陸并舉”的口岸防御模式打下了陸上基礎。
與陸上建設并行,李鴻章還將蚊船e亦稱“根剝船”,英文為“Gun Boat”。這種船因在小船體上安裝大口徑火炮,名為“水炮船”,因造型像蚊子的針刺一樣而又得名“蚊船”。清軍期待通過引進這種低價戰(zhàn)艦,使自己擁有近代化海軍部隊。這一水面作戰(zhàn)力量引入到海防體系中。李鴻章認為西洋深水鐵甲船不宜進入中國淺灘???,“鐵船吃水過深,中國??诙鄿\,未易駛入”f《李鴻章全集》第31 冊,第202 頁。,“惟守口大炮鐵船即所謂水炮臺船,亦系西洋新制利器,以小船配極重之炮,輔助岸上炮臺四面伏擊,阻遏中流,能自行動,最為制勝”g《李鴻章全集》第6 冊,第163 頁。。李鴻章將此種水面炮臺樣式納入到海防體系建設中,旨在發(fā)揮其機動性特點,與傳統(tǒng)岸炮配合,形成交叉火力,增強??诨鹆πЧ?,并使口岸炮火覆蓋范圍向前得到一定拓展。在英國人羅伯特·赫德a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02—1911.09),1854 年來到中國,1861 年起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職務,1863 年正式接替擔任海關總稅務司,把持晚清海關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力薦下,李鴻章于光緒元年(1875)至五年(1879)間,先后購進8 艘蚊船,后又在恭親王奕訢授意下,于光緒七年(1881)購入“鎮(zhèn)中”“鎮(zhèn)邊”兩艦。此種海面艦船在??诜烙邪缪萘烁鼮榉e極的角色,成為伸展到水上的移動炮臺,可以主動抵拒強敵侵入???,與岸炮形成交叉火力,彌補口岸炮臺只能被動阻敵的短板,產生更好的設防效果。但也必須看到,蚊船船身過小,不耐風濤,“只宜分扼???,未可馳逐外洋”b《李鴻章全集》第10 冊,第686 頁。,所以只能依附于近海口岸的水上炮臺,而根本無法單獨與敵戰(zhàn)于海上。所以,蚊船的加入雖使北洋海防向海面有所延伸,但并未完全擺脫“以陸制?!钡目诎杜谂_布防實踐,對北洋海防的體系化發(fā)展促進作用有限。
光緒十年(1884),李鴻章上奏《力籌戰(zhàn)備折》,解釋了天津布防的基本思路:
可以看出,李鴻章對天津??诘牟挤?,特別強調體系化防御的重要性。他反對孤立的點狀防御,主張在點與點之間建立聯絡,突出相互間的支援與配合,在駐防地點的選擇和兵力配置上都有較多考慮。通過這些將孤立防御點組合成線、網的舉措,最終形成了立體化的布防體系。在這一防御體系中,李鴻章開始擺脫前人單純陸上設防的傳統(tǒng)觀念,首次將水面作戰(zhàn)力量融入了北洋海防體系中。
李鴻章認識到晚清海防面臨著列強的全新挑戰(zhàn),海防思想也必須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初步體現在天津海口布防實踐與海防思想的互動中,形成了天津海口陸上為主、海上為輔的初步體系化的海防格局,促進了海防思想由陸向海、海防力量由單一向體系的轉化,為后來北洋海防的體系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與實踐基礎。不過,這一體系并沒有走出“以守為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受當時客觀物質條件所限,李鴻章這一階段的海防建設在主導思想上仍堅持以陸制海的方針,既使在吸收了《防海新論》d《防海新論》由普魯士軍事家希里哈完成,因書中對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海戰(zhàn)經驗的總結,引起晚清士大夫群體的廣泛關注。書中認為防守海岸的目的有三:制止敵人登陸;防止敵從海面向我沿岸重要目標攻擊;避免敵進入我江河腹地。為此,需要具備可以攻擊敵船的艦隊和相應的保障港口,并且在兵力運用上不能處處設防,而要重點口岸集中防御。該書還闡述了關于海防建設的兩種方法,即“守定不動之法”和“挪移泛應之法”。李鴻章認為“守定不動之法”更適用于當時的中國。李鴻章對“守定不動之法”的解釋是:“口內炮臺壁壘格外堅固,須能抵御敵船大炮之彈,而炮臺所用炮位須能擊破鐵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鐵船設法阻擋、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而“挪移泛應之法”對裝備要求較高,特別要有可以與敵戰(zhàn)于海上的鐵甲船,“如兵船與陸軍多而且精,隨時游擊,可以防敵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師鐵甲船與守口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之物”,但按當時實際情形看,清軍無力承擔這樣的任務。等西方海防著作的新思想后,也未能有根本改變。他雖已認識到軍隊裝備鐵甲艦的必要性,但在海軍成軍之前,清軍無力與列強“馳騁域外”,更無封鎖敵港的可能,所以在水面艦船的選擇和使用上,將僅具有有限機動能力的“蚊船”作為這一時期海面艦艇的首選,以為保證??诎踩谩@铠櫿略谶@一時期的海防思想可用“海陸并舉”“守口集中”加以概括。
日本侵臺后,中日矛盾陡然加劇。光緒五年(1879),日本再次發(fā)難,出兵吞并琉球群島,公然進一步以武力挑戰(zhàn)中國海防,清政府無力回天,“舉朝惶遽無措”a《李鴻章全集》第32 冊,第429 頁。,海防危機進一步加深。
盡管“海陸并舉”“守口集中”的思想,較之前單純依靠岸上力量,主動放棄海上作戰(zhàn),退回內陸誘敵深入的落后海防思想有所發(fā)展,但本質上還是“以守為戰(zhàn)”觀念的延續(xù)。此種思想指導下的李鴻章,最初對“蚊船”的作用十分滿意:“今察看該船巨炮,實足以制鐵甲,守護??谧顬榈昧Α!眀《李鴻章全集》第8 冊,第109 頁。但海防形勢的發(fā)展和蚊船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使李鴻章很快認識到,蚊船“只宜分扼???,未可馳逐外洋”c《李鴻章全集》第10 冊,第686 頁。,這種只能在近海進行被動防守的方式相對于北洋所面臨的威脅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北洋海防的自身缺陷和列強環(huán)伺的現實,迫使李鴻章在布防中將北洋區(qū)域視作一個整體,在實踐上則努力將陸海力量整合為有機統(tǒng)一體。從北洋自身建設出發(fā),需要以天津??跒樾碌暮舐分c,前推構建可以由天津快速支援的前沿防線,以解決縱深過短及奉天、山東口岸孤立無援的問題;從海防形勢出發(fā),則必須有艦隊離開近海要口,具備游弋海上與敵接戰(zhàn)的能力,以便能夠從海上迅速支援奉天、山東,陸上也需要具備同樣的能力。光緒五年(1879)李鴻章在《籌議購船選將折》中,闡述了他對海防的新認識:
夫軍事未有不能戰(zhàn)而能守者,況南、北洋濱海數千里,口岸叢雜,勢不能處處設防,非購置鐵甲等船,練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zhàn)為守之妙……中國即不為窮兵海外之計,但期戰(zhàn)守可恃,藩籬可固,亦必有鐵甲船數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護南、北各口,而建威銷萌,為國家立不拔之基。d《李鴻章全集》第8 冊,第510 ~511 頁。
次年,他進一步論述道:
南北洋口岸叢雜,不能處處設防,必購置鐵甲等船,練成數軍,決勝海上,乃能以戰(zhàn)為守。e《李鴻章全集》第9 冊,第18 頁。
而且今年,我們還很高興邀請到了專攻新西蘭葡萄酒的專家,劉玲女士輔助David作翻譯講解。David的專業(yè)講解,劉玲老師在翻譯之余也時不時拋出自己的經驗和種種干貨,讓參與嘉賓贊聲連連。也難怪有嘉賓表示:“內容很多干貨??吹贸龃髱熯x酒很用心。每款酒都能代表產區(qū)特色、品種風格,哪怕是同樣品種,不同酒款的特色也很鮮明,讓我們深入感受到,個性新西蘭,何止長相思。”
對于蚊船的作用,李鴻章也有新的認識,他說:“無鐵甲以為坐鎮(zhèn),無快船以為迎敵,專恃蚊船,一擊不中,束手受困,是直孤注而已?!眆《李鴻章全集》第9 冊,第18 頁。甚至說:“蓋有鐵甲,而各船運用皆靈;無鐵甲,則各船僅能守口,未足以言海戰(zhàn)也?!眊《李鴻章全集》第9 冊,第109 頁??梢钥闯?,此時李鴻章的認識已與之前有明顯不同,擁有相當數量的鐵甲船,具備海上決戰(zhàn)能力,在李鴻章這一時期海防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們可以用“以戰(zhàn)為守”“建威消萌”來概括李鴻章這一時期的海防思想。
李鴻章這一時期的認識是對“海陸并舉”“守口集中”海防思想的升級,擺脫了長期“以陸防?!薄耙允貫閼?zhàn)”的海防觀念束縛,明確提出“決勝海上”“以戰(zhàn)為守”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思想主張。這次思想與實踐的互動發(fā)展,特點是隨著海上作戰(zhàn)力量的升級,逐步構建起相對完備的防務體系,具體形式是以遠洋鐵甲艦為中心的北洋海軍建設,配以體系化基礎設施,促進了體系化海防思想與實踐的大發(fā)展,推動了相對完整的北洋海防體系的形成。到光緒十四年(1888)頒布《北洋海軍章程》宣告海軍成軍時,北洋海軍共有自造及外購艦艇30 余艘?!墩鲁獭钒凑者m于海戰(zhàn)者進行了定編,計有:鐵甲艦2 艘、巡洋艦7 艘、蚊船6 艘、魚雷艇6 艘、練習船3 艘、運輸船1 艘,及其他輔助類船只,a《大清北洋海軍章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7 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年。并配套形成旅順、威海、大沽三座近代化的軍港基地要塞,駐防新式防軍,修建新式炮臺,使北洋具備了維修保障大型艦艇的后勤能力。這三大軍港是渤海灣戰(zhàn)略防御體系的三個支撐點,他們各自的火力配系建成后,構成了渤海灣內的三角形海岸防御體系。b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年,第421 頁。對于北洋其他口岸,李鴻章或配置新式炮臺及防軍,或單獨以防軍布防,形成了環(huán)渤海的炮臺、防軍群。
北洋布防還特別重視水雷的作用。駐防近畿的盛軍統(tǒng)領周盛傳就認為,利用水雷對敵艦進行遲滯,延長敵艦??跍魰r間,岸炮的防衛(wèi)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至水雷一項,西人每遇敵船來攻,輒安置于塞口缺處……海口既有攔阻,則敵船不能徑沖而過,我臺上之炮乃可盡力沖擊?!眂《周武壯公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年,第140 頁。李鴻章也贊同水雷的作用,他說:“岸上則恃臺炮,水中則恃水雷。環(huán)瀛諸國經營海疆,必須雷炮兼精,方稱完固。”d《李鴻章全集》第15 冊,第336 頁。故北洋每設防一處口岸,必求配置水雷于其中。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北洋已在大沽、北塘、旅順、威海、大連灣、山海關等口岸設置了水雷營。原計劃在煙臺和膠州灣也各添置一個水雷營,e《李鴻章全集》第15 冊,第336 頁。但因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未能實現。
為配合體系構建,李鴻章還修建了從唐山到胥各莊、蘆臺、北塘、大沽、天津、山海關等地的鐵路,及環(huán)渤海的電報線路,初步覆蓋海防重要港口,并擴展到了北洋以外的河南、上海乃至朝鮮等地,f《李鴻章全集》第14 冊,第145 頁。基本實現了其北洋海防體系“于緊要口岸附近之處屯扎大枝勁旅,無事時專講操練,兼筑堡壘,有事時專備游擊”g《李鴻章全集》第6 冊,第161 頁。的布防設想。
李鴻章在天津海口布防基礎上,經過以北洋海軍為中心的一系列建設,發(fā)展形成了統(tǒng)一布防的北洋海防體系,即以旅順、威海、大沽三大基地要塞為支撐點,融入原有炮臺、防軍等獨立力量,部署奉天及山東陸海防御,前推防御前沿,擴大戰(zhàn)略縱深,并以艦隊、鐵路、電報聯通彼此,依靠快速靈活的兵力機動,構建相互支撐的區(qū)域防衛(wèi)體系。
李鴻章海防思想中存在的“建威銷萌”與“決勝海上”“以戰(zhàn)為守”間的矛盾,隨著北洋布防實踐的深化逐步突顯,按照李鴻章的原本設想,北洋海防體系須以具備“決勝海上”的能力為前提,以實現“以戰(zhàn)為守”“建威銷萌”的實際效果。但在具體布防實踐中,卻是“建威銷萌”逐漸成為應對當下時局的現實辦法,而“決勝海上”“以戰(zhàn)為守”卻退為只可日后再求精進的長遠打算。這種本末倒置,既暴露出李鴻章自身對“以戰(zhàn)為守”與“建威銷萌”的關系認識上的偏差,也反映出他面對布防中日益緊迫的現實威脅,不可能從容地達成預定建設目標,而只能以不成熟、不完備的體系加以應對的境況。
“以戰(zhàn)為守”“建威消萌”的海防思想提出后,李鴻章前期以海軍為中心推進北洋防衛(wèi)實踐,促進了北洋布防體系的快速發(fā)展,短暫顯現了較為積極的運用效果。隨著鐵甲艦、巡洋艦等大型水上作戰(zhàn)艦船的列裝,北洋海軍逐漸成軍,以往“各省兵輪,分泊各港,相去鸞遠,自為演習,從未聯合操演”h《李鴻章全集》第32 冊,第262 頁。的各自為戰(zhàn)局面,也隨著海軍衙門的設立,南北合操、定期校閱等制度的建立而有所改觀。李鴻章不僅派北洋軍艦游弋于渤海及中國南方各口岸洋面,還執(zhí)行了諸如護衛(wèi)俄太子來訪,赴南洋、東南亞a1890 年,丁汝昌率致遠、靖遠、濟遠、來遠四艦訪問了西貢、新加坡、小呂宋(馬尼拉)各口;1894 年春,他又帶艦隊訪問了新加坡、馬六甲、檳榔嶼(馬來西亞)等地。上述史事參見姜鳴:《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年,第399 頁;《李鴻章全集》第15 冊,第323 頁。、臺灣、朝鮮及日本等區(qū)域的訪問和軍事行動。光緒八年(1882)的朝鮮壬午兵變,丁汝昌在日軍先行抵達朝鮮的形勢下,十余日內依靠海軍艦隊緊急增援淮軍3000 人。兩年后的12 月4 日,朝鮮又爆發(fā)甲申政變,12 月20 日丁汝昌即率領超勇、揚威、威遠三艦,護送方正祥一營清軍登陸朝鮮。北洋海防體系的迅速反應,兩次挫敗了日本染指朝鮮的企圖,日本也因忌憚北洋海軍的力量,暫時收斂了向朝鮮及中國擴張的野心。后來甲午戰(zhàn)爭中日方的作戰(zhàn)計劃,也是圍繞著如何摧毀這一體系中的北洋艦隊和旅順、威海兩大軍港基地而制定的,日軍在已經取得制海權的前提下,沒有選擇登陸直隸直接威脅京畿,而是把攻下旅順、威海作為先決選項。這無疑從敵方的角度映證了這一區(qū)域防御體系的積極作用。
此時李鴻章對北洋海軍的運用,已有了戰(zhàn)略海軍的雛形,也是其北洋海防體系以北洋海軍為中心,真正發(fā)揮體系作用的時期。
李鴻章海防思想中的矛盾,隨著布防實踐的深化逐步突顯。外洋海軍艦隊本是擴大防御縱深,實現“決勝海上”“以戰(zhàn)為守”的利器,但在布防實踐中,卻被原為保障艦隊而修建的陸上港口喧賓奪主,轉而變成圍繞軍港基地追求威嚇效果的裝飾物。李鴻章對北洋海軍的戰(zhàn)略性積極運用沒有多久,北洋布防的體系中心就轉向了旅順、威海兩大軍港要塞,使其體系力量的運用逐漸重又回到“守口防衛(wèi)”的老路。李鴻章將軍港基地的布防安全,上升為確保北洋防衛(wèi)體系穩(wěn)固的重中之重。兩大軍港基地的建設本是籌建近代化海軍的附屬之物,但隨著它們的竣工,軍港基地成為了北洋體系的前沿防御要點。體系中軍港基地是聯系陸海力量的樞紐,李鴻章圍繞軍港基地部署陸海兵力,構成北洋防衛(wèi)支撐要點,陸上防軍依托軍港基地配置,海上艦隊負責游弋其間,提供海上火力保障。在其他北洋口岸,配以海防炮臺群建設加固體系強度,用鐵路、電報等聯通陸上機動力量。在經歷了朝鮮兩次動亂的快速反應,丁汝昌帶隊巡訪周邊各國的短暫積極運用,特別是光緒十七年(1891)北洋艦隊訪日,丁汝昌報告日本海軍快速發(fā)展之后,這種主導思想的偏移越發(fā)明顯。
這種布防方式,使炮臺群作為守港“利器”,意外成為海防體系中陸、海力量的具體依附對象?!耙詰?zhàn)為守”“建威銷萌”的海防思想提出以前,李鴻章依附口岸炮臺群布置新式防軍及近海要口水面作戰(zhàn)力量,推動了近代化海防體系建設。隨著海防思想的發(fā)展,作為守口防御的產物,炮臺群本應順勢融入新體系,發(fā)揮鞏固防衛(wèi)的輔助作用。但從甲午戰(zhàn)爭的實際看,李鴻章要求陸海均不能主動出擊,陸軍龜縮于炮臺防守,艦隊則要在口岸炮臺射程內“并肩作戰(zhàn)”,造成了陸海力量依附于炮臺,炮臺歸附于港口的實際,表面上呈現出港口銅墻鐵壁的防衛(wèi)層次,實質卻是體系中心由北洋海軍向港口基地的偏移。
可以看出,從最初以北洋海軍為中心到力量運用中以軍港基地為中心,思想與實踐產生了明顯脫節(jié)。海防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促成了水面作戰(zhàn)力量的迭代,以鐵甲艦為特點的外洋海軍艦隊隨之而生,但對北洋體系而言,這種轉變又是不徹底的。恩格斯說過:“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zhàn)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551 頁。北洋海軍的發(fā)展拋棄了只能依附于口岸的水炮臺艦艇,而集近代工業(yè)技術之大成的外洋鐵甲艦隊,帶來的戰(zhàn)法、戰(zhàn)術乃至戰(zhàn)略的巨大轉變,強烈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以外洋戰(zhàn)略海軍為中心的海防思想。但受限于艦隊建設進度及舊有海防觀念,李鴻章還是沒能將外洋海軍作為獨立遂行決戰(zhàn)任務的戰(zhàn)略軍種,仍將其納入到發(fā)展相對成熟的陸基海防體系內,作為懾止外敵侵擾的力量之一。
以北洋海軍為中心構筑的體系,卻不以海軍為核心運轉。傳統(tǒng)海防觀念的沉重慣性如同板結的地塊,使新的海防思想難以扎實根基。此種思想與實踐的脫節(jié),不僅使艦隊發(fā)展規(guī)模受限,更在實際運用時,不自覺地把北洋海軍作為守口要塞艦隊使用。雖已有“大抵海軍專事游擊”a《李鴻章全集》第11 冊,第147 頁。的制海權概念,但到甲午釁開,面對全力來犯的敵人,作戰(zhàn)目標又變成“海軍功罪,應以各口能否防護、有無疏失為斷”b《李鴻章全集》第15 冊,第405 頁。?!皾u拓遠島為藩籬,化門戶為堂奧”c《李鴻章全集》第9 冊,第259 頁。的海上決勝之說,最終沒有成為現實。
李鴻章海防思想與布防實踐的互動,經歷了先優(yōu)后劣的兩個發(fā)展階段。海防體系的建設過程,先是在“以陸防海”“以守為戰(zhàn)”和“海陸并舉”“守口集中”的指導中,實現了思想較好引導布防實踐的發(fā)展境況,并在汲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促進了思想的自我完善?!耙詰?zhàn)為守”“建威銷萌”海防思想產生后,前期以北洋海軍為中心,為鞏固北洋防衛(wèi),遲滯日本入侵圖謀,發(fā)揮了比較積極的作用。至此,海防思想與布防實踐總體呈現螺旋上升式的良性互動。但隨著布防實踐的深入,后期體系力量運用開始圍繞港口基地為中心展開,理論中心與實踐中心出現脫節(jié),理論發(fā)展滯后于布防實踐需要,導致思想不能正確引導實踐,加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其他客觀問題,更使體系作用的發(fā)揮大打折扣,終致甲午一戰(zhàn)中北洋海防體系徹底崩壞。
北洋體系發(fā)生此種脫節(jié)的原因,主要在于李鴻章未能完全擺脫“以陸防?!庇^念的束縛。北洋海防體系的邏輯起點是拱衛(wèi)京畿,這也就導致海防的關注點最后必然要落在京畿陸防上。最終,旅順、威海、大沽炮臺群三個支撐點構成的海岸防御系統(tǒng),與北洋艦隊相依輔,構成了渤海灣門戶岸艦結合的海防體系,體現出其岸艦相依、自固藩籬、外御強敵、內衛(wèi)京師的海防思想。d參見王兆春:《中國火器史》,第421 頁。這一體系化海防,雖是蹣跚而行的晚清海防的一大進步,但面對強大的海上列強,仍顯稚嫩,其本質實際上是始終以陸防之思,行海防之事。同樣,從單純國土防衛(wèi)需要出發(fā)而建立的北洋海軍,與日本、英國等列強的海軍相比,天然缺乏保護和拓展海外商業(yè)利益的內在動力,這不利于形成奪取制海權的戰(zhàn)略目標。李鴻章建設海軍的目的,僅在于使列強“覬覦潛消”,他說:“練成大枝水軍,益以鐵艦、快船數舠,南略西貢、印度,東臨日本、朝鮮,聲威及遠,自然覬覦潛消。”e《李鴻章全集》第33 冊,第175 頁。所以,盡管提出了“以戰(zhàn)為守”的主張,但李鴻章海防思想的重心仍是在“建威銷萌”上。
李鴻章的布防實踐由內陸到海口,由近海到外洋,海、陸力量都是嵌套于海防體系中的,其中經營海軍艦隊只為守護陸地,因而容易滿足于海上威懾作用,奪取制海權只是“順便為之”。李鴻章認為在“海面較狹之處,島嶼深隱之間,出沒不測,即不遽與敵船交仗,彼慮我斷其接濟,截其歸路,未必無徘徊瞻顧之心”f《李鴻章全集》第9 冊,第259 頁。。光緒十年(1884),李鴻章在說明旅順布防時將艦隊的作用描述為:“如敵船游弋外海,可相機伺便狙擊,冀以牽制其北攻津沽,且借衛(wèi)奉省門戶。”g《李鴻章全集》第10 冊,第533 頁。阻擊、牽制、借衛(wèi)等詞,充分體現了其建設海軍艦隊的防守與威懾目的?!敖ㄍN萌”“以戰(zhàn)為守”的思想僅促進了以北洋海軍為中心的體系建設及其后的短暫積極運用,由于對“決勝海上”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始終認識不清,最終還是“以陸防?!钡睦砟顚嶋H左右著海防的發(fā)展運用。
此種理念使李鴻章的海防體系中,無論陸海都是局限于要塞附近的防務力量,使本不強大的軍隊又喪失了戰(zhàn)場主動性。如毛澤東所言:“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去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于被打敗或被消滅。”a《毛澤東選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487 ~488 頁。李鴻章寄希望于海防體系,特別是體系中的海軍艦隊能夠震懾敵人,而放棄“決勝海上”的主動權,實際上是一種消極防御思想。海軍天然是進攻型軍種,即便是戰(zhàn)略防御型海軍,戰(zhàn)時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上的目標也應該是消滅敵方主力艦隊,奪取制海權。b參見[美]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年,第76 頁。李鴻章受傳統(tǒng)陸權思想制約,沒有給海軍發(fā)展以正確的戰(zhàn)略定位,使北洋海軍始終處于矛盾尷尬的地位。在布防實踐中,北洋艦隊被原為保障而修建的陸上港口喧賓奪主。旅順、威海兩大軍港基地建成后,李鴻章把推進防御前沿的任務由海軍艦隊轉到了海港基地。這等于降低了海軍的戰(zhàn)略定位,也因此將北洋海軍牢牢限制為保衛(wèi)軍港基地的戰(zhàn)役、戰(zhàn)術級力量,變成陸防的單純護衛(wèi),從根本上限制了北洋海軍戰(zhàn)略功能的發(fā)揮及海防的發(fā)展。
縱觀李鴻章的北洋海防體系,陸、海布防建設中的不平衡與海防思想的舊慣性相交疊,制約著體系的發(fā)展更新,更影響著體系建設的質量與實踐。李鴻章的北洋海防,始終是在風雨交作的列強入侵下被迫應對,缺乏主動性、持久性,思想發(fā)展呈現出時緊時松、忽高忽低的狀態(tài)。李鴻章始終未能解決晚清海防應以陸上力量還是海上力量為中心的矛盾。其“以陸防海”觀念的背后,是整個清王朝國防體系的現實組織形態(tài)。北洋海防體系的近代化發(fā)展與傳統(tǒng)國防體系以陸為本的組織形態(tài)不可相容,要么是新技術推進國防組織形態(tài)的轉變,要么是舊有組織形態(tài)對新技術的遏制,歷史不幸選擇了后者。而國防組織形態(tài)的背后,是更加頑固的封建社會形態(tài)的壁壘。李鴻章以龐大的農業(yè)社會結構及在其基礎上衍生的意識形態(tài),陡然回應近代工業(yè)社會的挑戰(zhàn),當然會水土不服:北洋海防建設非但未能產生近代化的軍事制度,而北洋海軍與岸上防軍也都顯現出新式部隊沿用舊制的特點。整個體系不以新物代替舊物,而是只布新不除舊的現實,使體系不僅承受了舊制度衰落的痛苦,而且承接了新制度發(fā)展不足的弊病,極大限制了體系作用的發(fā)揮。凡此種種,以李鴻章個人力量不可抗拒的形式,顯現為軍事思想與實踐都難以跨越的鴻溝,造成了北洋海防體系最終失敗的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