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最近,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將館內(nèi)陳列了近一百年的一根圖騰柱歸還給了加拿大,這根圖騰柱高達11 米,用加拿大紅雪松木雕成。在博物館公布的視頻中,工作人員先在博物館大廳內(nèi)搭建腳手架,將圖騰柱包裹起來,在四周裝上框架固定好,然后連圖騰柱和框架一起放倒,周圍釘上木板,再用布包起來。然后還根據(jù)圖騰柱原主人后代的要求,在箱子上鋪滿了從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摘來的加拿大紅雪松的枝條,保佑圖騰柱的旅途安全。最后箱子被送往機場,由加拿大政府派來的運輸機運回加拿大,在尼斯加博物館開箱并重新豎立起來。
這根圖騰柱是在1860 年代,由生活在加拿大卑詩省的尼斯加部落為紀念一名與外族作戰(zhàn)時身亡的勇士,請工匠雕刻而成的,這名武士是尼伊斯約爾家族的成員,所以這個圖騰柱被稱為尼伊斯約爾紀念柱。圖騰柱在加拿大原住民生活區(qū)一度非常普遍,1929 年加拿大一位民族志專家拍攝了許多圖騰柱的照片,制成目錄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兜售,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選擇“購買”尼伊斯約爾紀念柱,于是這根圖騰柱被放倒運走,在愛丁堡陳列了93 年。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在愛丁堡市中心,免費對公眾開放,我去過很多次,這根圖騰柱是博物館的明星展品,因為有11 米高,除了在底層觀看,還可以在二樓的回廊上欣賞。不知道原來陳列圖騰柱的位置上,現(xiàn)在會放上什么展品。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這一舉動,是目前歐美博物館“歸還”行動之一,在這之前,蘇格蘭阿伯丁和倫敦的博物館已經(jīng)將館藏的貝寧銅像歸還了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法國走得更快,已經(jīng)開始系統(tǒng)化整理博物館中需要歸還的來自非洲的藏品。
然而圍繞歸還卻存在許多爭議,目前各方大體同意的原則是如果藏品為“非法”所得,那么應(yīng)歸還原主后代,但是何為非法,并沒有清晰的定義,而誰能代表原主,許多時候也說不清楚。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是通過“合法渠道”購買這根圖騰柱的,但是把圖騰柱放倒運走并未經(jīng)原主同意,可以說是非法。同時尼伊斯約爾家族的后人一直生活在原處,所以應(yīng)該歸還給誰也很清楚。另外還有一點是,這根圖騰柱在歸還后,會放在博物館內(nèi)陳列,我估計這也是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愿意歸還的原因之一。
對于歸還博物館藏品,也有不少反對聲音,除了以上對“非法”和原主的界定外,還有對藏品的保存和安全、是否會向公眾展出等方面的擔憂,另外一類反對聲音則源自對博物館存在意義的思考。如果藏品歸還原主成為首要的原則,那么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即收藏陳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展品的博物館,還能存在嗎?反對者認為,如果文物只在文化原屬地展示,是否會鼓勵一種只能看到自身文化輝煌的狹隘世界觀?還有一種觀點是許多文物在博物館中已經(jīng)陳列展示多年,對博物館所在地區(qū)的文化產(chǎn)生了影響,可以說已經(jīng)和當?shù)匚幕诤?,這應(yīng)該是件好事,那么將文物和博物館再次分開,是否合理呢?可以肯定,這些問題估計今后一直會被討論下去。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大部分來自蘇格蘭,但是也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文物。圖騰柱的離去,會不會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將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