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偉濤 李健陽
本文通過對紅棗栽培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的探討,可以看到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于紅棗的健康生長和高產穩(wěn)產具有重要意義。果農可以通過了解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技術,采取預防控制措施,保護紅棗的產量和質量,促進紅棗產業(yè)的發(fā)展。下文將對紅棗栽培過程中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進行詳細介紹:
紅棗霜霉病是紅棗栽培中常見的病害之一,又稱為紅棗霉病,紅棗霜霉病的癥狀通常表現為果實表面出現灰白色或淺灰色的霉斑。初期病斑較小,后期逐漸擴大,有時多個病斑會融合成大片。病斑上的霉層呈粉狀,可以輕易被刮掉。嚴重感染的果實可能發(fā)生腐爛,導致果實質量下降。紅棗霜霉病主要受到以下誘發(fā)因素的影響:第一,紅棗霜霉病在高濕度的環(huán)境中更容易發(fā)生。濕潤的氣候和多雨季節(jié)提供了病菌繁殖和傳播的有利條件。第二,果園內紅棗樹的密度過大會導致通風不良,濕度較高,增加了霜霉病的發(fā)生風險。第三,果實在生長過程中如果受到機械性損傷或蟲害侵害,容易為霜霉病的病菌提供侵入的途徑。
在防治紅棗霜霉病時,清除枯萎、病變的枝葉和果實是十分重要的措施。這些病殘體可能攜帶著病原菌,如果不及時清除,會成為病害傳播的源頭。通過修剪和清理工作,可以減少病原菌在果園內的傳播,有助于控制病害的發(fā)展??刂乒麍@濕度是防止紅棗霜霉病的關鍵措施之一。霜霉病在濕潤的環(huán)境中更容易發(fā)生和擴散。因此,果園管理中要注意排水良好,避免果園過濕??梢酝ㄟ^適當的排水系統(tǒng)、合理的灌溉管理和控制雨水的積聚,保持果園內的濕度處于適宜的范圍,減少霜霉病發(fā)生的可能性。噴灑適宜的殺菌劑也是控制紅棗霜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硫酸銅溶液可以作為一種常用的殺菌劑來防治霜霉病。噴灑殺菌劑的時機應根據病害發(fā)生的情況和氣象條件進行調整,一般在病害初期或預防性噴灑效果較好。噴灑時要注意藥劑的濃度和均勻噴灑,以確保藥物覆蓋到患病部位。
紅棗褐斑病的癥狀通常在多雨季節(jié)出現。初期病斑為小型的深褐色斑點,常出現在紅棗葉片上。隨著病害的發(fā)展,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并融合,形成大片的褐色區(qū)域。受感染的葉片可能出現黃化、枯萎和脫落。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紅棗果實也可能受到影響,出現褐色病斑,質量下降。紅棗褐斑病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第一,多雨季節(jié)提供了真菌生長和繁殖的濕潤環(huán)境,利于紅棗褐斑病的發(fā)生和傳播。第二,果園內空氣濕度較高且缺乏良好的通風,利于真菌的生長和病害的發(fā)展。第三,果園內紅棗樹的密度過大會降低通風和陽光照射,增加了病害發(fā)生的風險。
首先,及時修剪病變的枝葉是關鍵的防治措施之一。一旦發(fā)現葉片上出現褐色病斑,應立即將受感染的枝葉剪除,以阻斷病害的傳播。同時,徹底清除果園中的落葉和病殘體,特別是在果樹休眠期或果實采摘后,通過清理果園的衛(wèi)生狀況,減少病原菌在果園內的存留和傳播。其次,增加紅棗樹冠的通風和陽光照射,有助于降低果園內濕度,減少紅棗褐斑病的發(fā)生。通過適當修剪和稀疏枝條,可以改善紅棗樹冠的通風情況,增加陽光的穿透,提高枝葉的干燥程度。這有助于減少真菌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生長和病害的發(fā)展。此外,噴灑適當的殺菌劑也是防治紅棗褐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殺菌劑包括苯醚甲環(huán)唑等。噴灑殺菌劑的時機應根據病害的發(fā)展情況和氣象條件進行調整,一般在病害初期或預防性噴灑效果較好。在噴灑時,要根據殺菌劑的推薦劑量和濃度進行準確施藥,確保藥物均勻覆蓋到葉片和果實表面。除了上述措施,還應注意果園的整體管理和健康樹體的培育。這包括選擇抗病性較強的紅棗品種進行栽培,定期檢查果樹的生長狀況,及時發(fā)現病害早期癥狀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同時,做好果園的良好通風,保持果園衛(wèi)生,以及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有助于提高紅棗樹的抗病能力和整體健康狀態(tài)。
紅棗蚧類蟲害的癥狀表現在紅棗樹的枝干、葉片和果實上。以下是常見的癥狀:第一,受到蚧類害蟲的吸食,紅棗葉片會出現黃化和卷曲的現象。葉片表面可能會出現黏稠的蜜露,吸引其他害蟲,如蚜蟲。第二,蚧類害蟲寄生在紅棗果實上,吸食果實的汁液會導致果實的形狀和大小異常。果實可能變得扁平、畸形或呈現凹凸不平的表面。第三,蚧類害蟲排泄的蜜露可以在葉片和果實上形成黏稠的物質,吸引黑煙霉菌的滋生,導致葉片和果實表面覆蓋黑色的霉層。紅棗蚧類蟲害的發(fā)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第一,蚧類害蟲通常在紅棗的生長季節(jié)出現較多。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害蟲的繁殖和發(fā)展。第二,果實發(fā)育期是蚧類害蟲寄生和吸食的重要時期。此時果實汁液豐富,提供了害蟲所需的養(yǎng)分。第三,紅棗樹體虛弱或受到其他病蟲害的侵害時,更容易遭受蚧類害蟲的寄生和損害。
首先,定期巡查果園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定期觀察果樹的葉片、枝干和果實,特別是在生長季節(jié)和果實發(fā)育期,以及多雨季節(jié)時,更應加強巡查。一旦發(fā)現早期蟲害的跡象,如蟲卵或害蟲本身,應立即采取行動。手工清除害蟲和它們的卵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將害蟲集中在一起并減少它們的數量。其次,生物防治是可行的選擇。引入天敵,如瓢蟲等捕食性昆蟲可以控制紅棗蚧類蟲害。這些天敵能夠追捕和捕食害蟲,有效降低害蟲的數量。生物防治方法對于維持生態(tài)平衡和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有益。如果蟲害情況較為嚴重,可以考慮使用適宜的殺蟲劑進行噴灑。然而,在使用殺蟲劑時要注意劑量和使用時間,避免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污染。選擇對目標蟲害有效且對非靶標生物影響較小的殺蟲劑,按照正確的劑量和稀釋比例進行噴灑。此外,噴灑應在天氣穩(wěn)定、風力較小的時候進行,以確保噴灑劑液均勻覆蓋到葉片、枝干和果實表面。
棗瘋病(也稱為棗樹白粉?。┦且环N常見的紅棗栽培病害,由真菌引起。棗瘋病主要在紅棗樹的葉片上出現癥狀。初期,葉片上會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粉狀物質,這是病菌的孢子。隨著病害的發(fā)展,這些粉狀物質會逐漸擴散,覆蓋整個葉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受感染的葉片會變得不正常,呈現彎曲、變形、脫水和干枯的癥狀。在嚴重的情況下,葉片可能會掉落,影響棗樹的生長和產量。棗瘋病在潮濕環(huán)境中更容易傳播和發(fā)展。高濕度和缺乏通風的環(huán)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長和繁殖。溫度范圍在20-25℃是棗瘋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較高的溫度有利于真菌的生長。
為了防治棗瘋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需要及時清除發(fā)病的棗樹枝條和蘗芽,徹底消滅病源,以防止病害的蔓延。一旦發(fā)現有病枝,要將整棵樹的病枝徹底刨除,確保沒有殘留的病菌。在建園時應選擇無病害的壯苗,嚴禁從病區(qū)或疫區(qū)調取苗木移栽。最好通過穗接、芽接或分根繁殖,從無病棗園中培育出無病苗木進行移栽。這樣可以降低病菌的傳播和發(fā)病風險。另外,在棗樹生長過程中要保持棗園的清潔。及時清理棗園內的雜草和病葉,減少病害菌的存活和傳播。雜草和病葉可以成為病菌的庇護所,所以保持棗園的整潔非常重要。對于幼齡棗樹,施肥管理也是防止棗瘋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樹冠外緣開設環(huán)狀溝,溝深約30 厘米,將基肥均勻施入,覆土后澆水。每隔2 年進行輻射狀溝施肥1 次。每次施肥后要及時澆水,確保養(yǎng)分的吸收和利用。定期巡查棗樹的病情也是防治棗瘋病的關鍵。特別是在病害易發(fā)期(春季和秋季),要加強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病害,可以選擇適宜的殺菌劑進行預防和治療,如硫磺殺菌劑等。具體的使用方法和劑量可咨詢專業(yè)人士。最后,為了促進棗樹的健康,需要加強棗樹的養(yǎng)護管理。合理修剪棗樹,促進通風和陽光照射,減少潮濕環(huán)境的形成。保持樹體的健康狀態(tài)可以提高棗樹的抵抗力,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和傳播。
棗飛象是一種常見的紅棗栽培害蟲,棗飛象是一種害蟲,又名棗芽象甲、小灰象鼻蟲,主要危害棗樹的嫩芽和幼葉。成蟲在早春食害嫩芽和幼葉,嚴重時可將棗樹嫩芽吃光造成2 次發(fā)芽,影響棗果產量并嚴重影響樹勢。棗飛象的病癥表現為:棗飛象的幼蟲和成蟲主要以紅棗果實為食,造成果實的損害。幼蟲在果實內啃食果肉,導致果實腐爛變黑,并帶來惡臭味。成蟲則在果實上產卵,使果實受到機械破壞。棗飛象的活動還可能引起果實外表的劃痕和凹陷。
棗飛象是一種危害棗樹的害蟲,主要危害棗樹的嫩芽和幼葉。棗飛象的防治措施包括人工防治和藥物防治兩種方式。人工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早春時刮樹皮并將其燒掉,以去除樹皮上寄生的蟲繭和幼蟲。這可以減少蟲源的數量。在9 月上旬,可以綁扎厚約3 厘米的稻草秸誘殺第三代老熟幼蟲。等到落葉后,解下稻草秸,刮除貼在樹皮上的蟲繭,并集中進行燒毀。藥物防治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在棗芽長出3 厘米,但未展葉之前的發(fā)芽期,可以噴灑2.5%氯氟氰菊酯或選用26%辛硫磷+氯氟氰菊酯的藥劑進行噴藥防治。這些藥劑具有一定的殺蟲效果,可有效控制棗飛象的數量。需要注意的是,藥物防治應在適宜的時間和劑量下進行,并按照產品說明和農藥使用規(guī)定進行操作,以確保安全使用和防治效果。
紅棗紅蜘蛛是一種常見的害蟲,寄生于紅棗葉片上,對紅棗樹的生長和產量造成一定影響。病蟲害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高溫干燥的環(huán)境有利于紅蜘蛛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和危害程度。其次,樹體衰弱和水分不平衡等因素會削弱紅棗樹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紅蜘蛛的侵害。紅棗紅蜘蛛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害蟲在紅棗葉片上吸取汁液,導致葉片出現黃化、脫落和網狀葉斑等癥狀。這會削弱紅棗樹的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物質合成能力,影響其正常生長和發(fā)育。其次,紅蜘蛛寄生于葉片上形成的網狀結構阻礙了葉片的通風和光照,使紅棗樹體的抗寒性和抗旱性下降,增加了其他病蟲害侵襲的風險。
首先,及時發(fā)現葉片上的紅蜘蛛和蛛網,通過輕拍葉片或用水沖洗的方式進行清潔,以減少害蟲的數量和危害程度。清潔操作應謹慎進行,以免損害紅棗樹的葉片。其次,剪除受害枝葉是防治紅蜘蛛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嚴重受害的枝葉,應及時剪除并徹底銷毀,以防止害蟲的進一步傳播和繁殖。剪除受害枝葉的操作應當精細,確保將受害的部分完全去除。此外,藥劑噴灑也是紅棗紅蜘蛛防治的常用方法。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并根據藥劑的使用說明和防治指導進行噴灑。藥劑噴灑應注意劑量和頻率,遵循防治指導和使用說明,以避免產生藥害和害蟲對藥劑的抗藥性。噴灑藥劑的最佳時間一般在紅蜘蛛密度較高且繁殖活躍的時期,以提高防治效果。最后,加強果園的管理和衛(wèi)生措施也是防治紅蜘蛛的重要措施。保持果園的清潔,及時清除落葉、枯枝等廢棄物,減少紅蜘蛛在果園中的棲息地和越冬地。此外,合理調節(jié)果園的濕度和溫度,增加通風和陽光照射,有助于減少紅蜘蛛的繁殖和擴散。
紅棗食葉甲蟲的主要癥狀體現在紅棗樹的葉片上。以下是常見的癥狀:首先,受到食葉甲蟲的大量吸食,紅棗葉片可能出現凋萎、黃化和枯萎的現象。嚴重感染的葉片可能脫落,導致樹冠稀疏和葉面積減少。其次,食葉甲蟲主要以葉片的肉質部分為食,留下葉片的骨架。受感染的葉片可能會出現裸露的葉脈和網狀的葉片結構。此外長期受到食葉甲蟲的吸食,紅棗樹可能會因為養(yǎng)分喪失和光合作用減弱而出現樹勢衰弱的現象。這可能導致果實產量減少和整體生長受限。紅棗食葉甲蟲的發(fā)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第一,多雨季節(jié)提供了食葉甲蟲生長和繁殖的濕潤環(huán)境,有利于害蟲的繁殖和發(fā)展。第二,不合理的果園管理措施,如不及時修剪和清除枯枝落葉,會提供蟲害的棲息和繁殖場所,增加食葉甲蟲的發(fā)生風險。第三,紅棗樹體弱勢或受到其他病蟲害的侵害時,更容易遭受食葉甲蟲的攻擊。
首先,定期巡視果園可以幫助及早發(fā)現病蟲害的跡象,特別是在病蟲害易發(fā)季節(jié)和多雨季節(jié)時,需要加強巡視。一旦發(fā)現病蟲害的跡象,如蟲害或病斑,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手工捕捉蟲害或使用人工光源誘殺甲蟲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害蟲的數量。其次,引入天敵是一種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某些昆蟲、蜘蛛或線蟲可以成為天敵,幫助控制害蟲的數量。通過引入天敵來建立生態(tài)平衡,可以減少害蟲的繁殖和傳播,從而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選擇合適的天敵,并根據果園環(huán)境和病蟲害類型進行合理引入,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止傳播途徑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病原菌傳播的途徑包括農具、工具、剪刀等,必須做好消毒處理,以避免病原菌在果園內的傳播。在使用工具和農具之前,務必對其進行消毒,以確保防止病原菌的傳播,特別是在進行修剪和處理受感染的樹枝或果實時。最后,適當的修剪、施肥和灌溉可以提高紅棗樹的健康狀況和抗病蟲能力。適時進行修剪可以促進枝條通風和陽光照射,減少濕度,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治。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養(yǎng)分和水分,增強紅棗樹的生長和免疫力,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風險。
總言之,研究紅棗栽培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可以為果農提供科學指導。通過深入了解紅棗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方法,果農可以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提前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減少損失??茖W合理的防治技術可以幫助果農更加高效地進行病蟲害防治,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果樹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對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促進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合理的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可以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采用生物防治、生態(tài)調控等綠色防治技術,不僅可以控制病蟲害,還可以維護農田生態(tài)平衡,促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