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雅
“禮也者,理也?!敝Y,亦是懂理。知禮,更要行禮。身體力行,才能成為真正的君子。下面,讓我們一起品讀《禮記》中的記載,學習如何做一個知禮、行禮的君子。
古文賞讀
【甲】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太上①貴德,其次務施報②。禮尚往來③: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④,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⑤,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⑥。
(節(jié)選自《禮記·曲禮上》)
【乙】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⑦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⑧,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⑨,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⑩,并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11,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于順,然后能守危也。
(節(jié)選自《禮記·禮運》)
注釋:①太上:指三皇五帝之世。②其次:指三皇五帝之世以后的世代。施:對他人施德。報:報答他人之施。③禮尚往來:指與人交際要有往有來。④負販者:挑擔做買賣的小販。負:挑,擔。⑤知好禮:懂得并喜愛禮。⑥懾:膽怯,困惑。⑦肥:富足。⑧相正:相互匡正。⑨考:考察。⑩苑(yùn):郁悶,不舒暢。11通:通達。
素養(yǎng)提升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諸侯以禮相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往而不來,非禮也/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C.是謂大順/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
D.人之肥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2.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雖負販者 ,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
(2)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
3.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為 禮 以 教 人 使 人 以 有 禮 知 自 別 于 禽 獸
4.(1)閱讀【甲】文,我們從中讀出 是禮。(用原文回答)
(2)閱讀【乙】文,結合具體內容,說說文中描繪的“大順”社會有何特點。
參考譯文
【甲】所以,圣人興起時,就制定禮法來教導人,讓人們懂得禮儀,知道自己與禽獸有別。
三皇五帝之世崇尚德行,后世才講究施惠與報答。禮提倡交際要有往有來:施惠于他人而他人不來報答,這不符合禮的要求;他人前來施惠而不去報答他人,這也不符合禮的要求。人有禮,社會就會安定;人無禮,社會就會有危險,所以說“禮是不可不學的”。所謂禮,要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挑擔的小販,也一定有尊嚴,更何況是富貴的人呢?富貴的人知禮并好禮,就不會驕奢淫逸;貧賤的人知禮并好禮,就不會怯懦困惑。
【乙】四肢端正,肌膚飽滿,這是個人的富足。父子情篤,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家庭的富足。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上下有序,君臣相互匡正,這是國家的富足。天子把道德當作車輛,把音樂當作駕車者,諸侯之間以禮相待,大夫之間以法度規(guī)范秩序,士人之間以信譽相互考察交往,百姓之間以和睦相守,這是天下的富足,這就是所說的大順。大順,是用來養(yǎng)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常法。因此,事情繁多成堆而不感到郁悶,眾事同時進行也不會出錯,事情雖然細小卻也不遺漏,深積的事能貫通,繁雜的事有條理,事情相互關聯(lián)卻不干擾,實行起來互不妨礙,這便是順的最高境界。因此,明白了順的重要性,才能安守君位沒有危險。
參考答案
1.D(A.憑借/因為;B.表轉折/表修飾;C.叫作/認為;D.助詞,的)
2.(1)即使是挑擔的小販,也一定有尊嚴,更何況是富貴的人呢?
(2)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上下有序,君臣相互匡正,這是國家的富足。
3.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4.(1)自卑而尊人 (2)自天子至百姓,社會各階層有德、遵禮、守法、講誠信,人人各司其職,社會和睦,百姓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