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亮,鄶世超,祁恒飛
1.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梅河醫(yī)院耳鼻喉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2.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梅河醫(yī)院臨床藥學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
突發(fā)性耳聾(sudden deafness, SD)屬于耳鼻喉科臨床常見急癥,表現(xiàn)為聽力在72 h 內(nèi)突然下降,并常伴耳鳴,如未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終身性耳聾。臨床主要以輸注糖皮質(zhì)激素、改善內(nèi)耳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為主,但對于不同類型SD 患者療效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低頻下降型療效最好,而高頻下降型往往療效欠佳[1]。耳后給藥治療SD 能直接作用于患處,提升病灶有效藥物濃度,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2-4],但目前針對高頻下降型SD 伴耳鳴治療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6 月—2023 年6 月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梅河醫(yī)院收治的90例高頻下降型SD 伴耳鳴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常規(guī)靜脈輸注及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和利多卡因治療,探討兩種給藥方式對療效及血液流變學、血管內(nèi)皮損傷指標變化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90 例高頻下降型SD 伴耳鳴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20230018)。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均為單耳發(fā)病,符合高頻下降型SD診斷標準[5];入院前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中耳炎、有耳結構異?;蛘嘉徽撸恢袠猩窠?jīng)病變所致耳聾者;無法配合完成相關檢查及評估者;療程未結束而終止治療者。
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70226;規(guī)格:17.5 mg/支)及右旋糖酐40 葡萄糖注射液(國藥準字H51020233;規(guī)格:25 g/瓶)等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國藥準字H20103047;規(guī)格:40 mg/支)0.8 mg/kg+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184148;規(guī)格:5 mL/支)10 mL+0.9%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連用10 d,在連用5 d 后每日減少甲潑尼龍琥珀酸鈉8 mg 直至10 d 后停藥。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0.8 mg/kg+2%利多卡因0.3 mL+0.9%生理鹽水1 mL,耳后骨膜下注射,1 次/2 d,連用5 次。1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
于治療1 個療程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記錄治療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內(nèi)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及頭痛、耳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為痊愈:聽閾值恢復,且耳鳴癥狀消失;顯效:聽閾值降低≥30 db,偶有耳鳴;有效:聽閾值降低15~<30 db,耳鳴頻率或響度減輕;無效:聽閾值降低<15 db,耳鳴無明顯改善或加重[6]。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8 mL,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ET-1,硝酸酶還原法檢測血清NO,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檢測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dex, EDI)及血細胞比容(haematocrit, HCT)。
應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 個療程后,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 個療程后,兩組患者PV、HCT 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EDI 明顯升高,且研究組PV、HCT 明顯低于對照組,EDI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治療1 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血清NO 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ET-1 明顯降低,且研究組NO 明顯高于對照組,ET-1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O、ET-1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O、ET-1 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頭痛、耳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血管內(nèi)皮損傷引起的內(nèi)耳微血管痙攣、血液黏度升高所導致的微循環(huán)障礙可能是SD 發(fā)病的主要原因[7-8]。另外,SD 不同分型的治療方案及預后也存在較大差異[9],高頻下降型SD 療效較差[1,10]。針對高頻下降型SD,《突發(fā)性耳聾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給予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及利多卡因等聯(lián)合治療[5]。目前臨床常采取靜脈給藥途徑,但由于高頻感受區(qū)處于蝸底區(qū)域,代謝活躍而血供相對較差,病變在毛細胞受損及血流減少的相互影響下,藥物可能難以到達病灶而影響藥效發(fā)揮[11]。
耳后骨膜下注射能促進藥物快速浸潤至乙狀竇、聽泡及外淋巴液,直達蝸底病灶區(qū)域,縮短有效治療濃度達峰時間,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其對耳蝸毛細胞及神經(jīng)元的保護作用[12]。同時,耳后注射利多卡因能增強其對鈉離子通道的抑制作用,進一步阻滯沖動的傳入,緩解內(nèi)耳異常興奮,抑制聽覺神經(jīng)的異常放電活動,清除其對耳蝸的病理性刺激[13]。姚晨等[14]發(fā)現(xiàn),耳后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的SD 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地塞米松靜脈滴注(91.43% vs 71.43%)(P<0.05)。鄭堅[15]的研究結果顯示,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lián)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治療SD 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92.9% vs 73.8%)(P<0.05)。均表明耳后注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針對高頻下降型SD 患者應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lián)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的相關研究。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1 個療程后,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1.11%vs73.33%)。在血液流變學方面,研究組PV、HCT 明顯低于對照組[(1.26±0.18)mPa·s vs (1.62±0.23)mPa·s;(42.18±4.71)%vs (47.69±5.83)%],EDI 明顯高于對照組[(0.62±0.11)vs (0.51±0.08)](P<0.05)。而在對血管內(nèi)皮損傷的影響方面,研究組ET-1 明顯低于對照組[(3.26±1.51)pg/mL vs (4.16±1.83)pg/mL],NO 明顯高于對照組[(50.56±15.33)μmol/L vs (42.45±16.62)μmol/L](P<0.05)。表明耳后骨膜下注射能進一步降低高頻下降型SD 患者血液黏度,促進血管內(nèi)皮損傷的修復,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體現(xiàn)了多靶點聯(lián)合治療以及耳后骨膜下注射治療高頻下降型SD 的優(yōu)勢,且在治療中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高頻下降型SD 患者,在常規(guī)給予銀杏葉提取物及右旋糖酐、ATP、維生素B1 等治療基礎上采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lián)合利多卡因耳后骨膜下注射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并能進一步降低血液黏度,促進血管內(nèi)皮損傷的修復,從而改善內(nèi)耳微循環(huán),且并無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