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胡鈞,廖斌
湖南省人民醫(yī)院老年科,湖南長沙 410016
目前國內(nèi)對肌少癥的診療尚存在不足,臨床缺乏以肌少癥為適應(yīng)證的藥物。本研究旨在評估老年肌少癥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及炎癥因子的變化情況,以期探討n-3脂肪酸(n-3 fatty acids,n-3 PUFA)在老年肌少癥患者中的療效和機制。
選取2020年1月至6月在湖南省人民醫(yī)院老年科住院及體檢科健康體檢的70 歲以上能行走的162 名老年研究對象。根據(jù)歐洲老年人肌少癥工作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the elderly,EWGSOP)診斷標準分為無肌少癥組(n=80)和肌少癥組(n=82)[1]。無肌少癥組研究者年齡70~82 歲,平均(73.09±3.91)歲,其中男44 人,女36 人。肌少癥組患者年齡73~92 歲,平均(79.09±5.23)歲,其中男37 例,女45例。排除標準:①處于急性炎癥狀態(tài);②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長期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等;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及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等相關(guān)疾病;④合并肝腎系統(tǒng)、風(fēng)濕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腫瘤等疾病。入選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湖南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倫審科2020 第(市81)號]。
測定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和肌少癥組患者的營養(yǎng)指標,如總蛋白、白蛋白、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維生素B12、鈣、磷、鉀、鈉、血紅蛋白、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擾素γ、IL-10、C 反應(yīng)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將肌少癥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 例患者。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均給予高蛋白飲食[1.2g/(kg·d)],并維持營養(yǎng)指標的正常。實驗組患者給予補充n-3 PUFA 1000mg/d,對照組患者補充安慰劑。在用藥前及用藥后24 周、48周分別測量患者的步速及握力,并檢測IL-6、TNF-α、IL-10、CRP 等指標。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和肌少癥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總蛋白、血鉀、血鈉及血紅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肌少癥組患者的白蛋白、25(OH)D、血鈣、血磷及維生素B12低于無肌少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和肌少癥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營養(yǎng)狀況比較
肌少癥組患者的外周血TNF-α、IL-6、CRP 高于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的IL-10 和干擾素γ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和肌少癥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無肌少癥組入選者和肌少癥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比較(±s)
炎癥因子 無肌少癥組(n=80)肌少癥組(n=82) t P IL-6(pg/ml) 7.35±1.27 9.93±3.87 3.983 0.007 IL-10(pg/ml) 7.90±2.37 6.65±1.87 1.217 0.416 TNF-α(pg/ml) 3.85±0.67 5.45±1.17 4.023 <0.001干擾素γ(pg/ml) 14.54±2.57 15.62±3.27 0.965 0.312 CRP(mg/L) 3.54±5.27 8.79±6.27 7.810 <0.001
治療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步速及握力均提高,在24 周時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48 周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步速及握力比較(±s)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步速及握力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對照組(n=41) 實驗組(n=41) t P步速(m/s)治療前 0.65±0.11 0.64±0.07 1.341 0.218治療24 周 0.67±0.06 0.69±0.16 1.641 0.106治療48 周 0.70±0.14 0.77±0.23* 4.165 <0.001握力(kg)治療前 18.18±2.45 18.35±2.72 1.841 0.092治療24 周 18.78±1.82 19.25±1.86 1.942 0.061治療48 周 18.84±1.68 21.15±1.16* 6.015 <0.001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TNF-α、IL-6 和CRP 均下降,但治療24 周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48 周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IL-10 在兩組中均升高,但24 周和48 周時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4。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炎癥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對照組(n=41)實驗組(n=41) t P IL-6(pg/ml)治療前 9.87±3.26 9.93±3.87 1.1450.361治療24 周 9.87±2.85 8.23±1.27 1.9420.061治療48 周 9.89±3.87 6.53±3.17* 6.065 <0.001 IL-10(pg/ml)治療前 6.73±2.07 6.65±1.87 1.6680.146治療24 周 6.83±1.24 7.05±1.25 1.6400.100治療48 周 6.85±0.87 7.95±0.97 1.8150.084 TNF-α(pg/ml)治療前 5.53±1.21 5.45±1.17 1.5000.184治療24 周 5.52±1.87 4.80±0.57 1.9360.101治療48 周 5.49±0.87 2.75±1.22* 7.015 <0.001 CRP(mg/L)治療前 8.81±4.87 8.79±6.27 1.6400.100治療24 周 8.79±3.89 7.19±5.87 1.9360.101治療48 周 8.78±4.12 4.02±5.31* 8.942 <0.001
老年性肌少癥是老齡化進程中以骨骼肌肌量減少、肌力下降和肌功能減退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2]。肌少癥可影響機體的抗病能力、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也是導(dǎo)致老年人死亡或疾病負擔(dān)的重要原因[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肌少癥患者的白蛋白、25(OH)D、血鈣、血磷、維生素B12偏低,可歸因于患者營養(yǎng)不良、蛋白質(zhì)及維生素D缺乏從而影響鈣、磷代謝[4]。Verlaan 等[5]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肌少癥老年人相比,肌少癥老年患者攝入維生素含量減少22%;Ates 等[6]研究發(fā)現(xiàn)低維生素B12患者的四肢骨骼肌質(zhì)量低于維生素B12正常者。
肌少癥的發(fā)病機制具有復(fù)雜性和重疊性[7]。血清炎癥因子如IL-6、CRP、TNF-α 升高與肌肉質(zhì)量、力量和功能減退呈正相關(guān),CRP 升高還與蛋白質(zhì)合成減少和分解代謝增加有關(guān)[8]。高水平的IL-6 和TNF-α等炎性細胞因子和CRP 表達增加引起氧化損傷,從而產(chǎn)生慢性炎癥反應(yīng),使肌肉質(zhì)量和肌肉強度丟失風(fēng)險顯著增加,影響骨骼肌的質(zhì)量和功能,因此致炎因子IL-6 和TNF-α 增加是老年肌少癥的發(fā)病機制之一[9]。本研究顯示肌少癥組患者的TNF-α 高于非肌少癥組,提示TNF-α 在肌少癥的發(fā)病過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TNF-α 能增加肌肉分解代謝,引起肌肉質(zhì)量減少,促進炎性反應(yīng)的發(fā)生[10]。Patel 等[11]研究顯示,血中TNF-α 和IL-6 濃度與患者的握力呈負相關(guān)。IL-6 可促進肌肉組織代謝、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攝入[12]。IL-6 通過泛素蛋白酶、信使核糖核酸和泛素連接酶降解肌細胞[13]。Cesari 等[14]研究證實IL-6 的升高可預(yù)測肌少癥的發(fā)生和結(jié)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補充n-3 PUFA 后肌少癥患者的步速及握力均可增加,表明n-3PUFA 的補充對骨骼肌有積極作用,可刺激老年人肌肉蛋白質(zhì)的合成,改善肌少癥的癥狀。Farshidfar 等[15]研究顯示,n-3 PUFA 在克服骨骼肌的代謝障礙和減輕老年人肌肉質(zhì)量損失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綜上,老年肌少癥與白蛋白、25(OH)D、血鈣、血磷、維生素B12等減少有關(guān),致炎因子增加可能是老年肌少癥的發(fā)病機制之一。補充n-3 PUFA 可刺激老年人肌肉蛋白質(zhì)的合成,抑制炎癥的發(fā)生,可成為肌少癥的潛在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