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貴 何佳凌
古波斯(現(xiàn)代伊朗)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已知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該教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之前,發(fā)源地應在古代東伊朗和中亞地區(qū)的粟特(Sogdia)等地。到了古波斯阿契美尼王朝時期(Achaemenian,約公元前550—前330年),該教已作為國教,在波斯帝國境內(nèi)風靡流行。至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并實行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0─前141年),瑣羅亞斯德教漸趨湮滅。在帕提亞王朝(Parthian,公元前247─公元224年)末葉,它又死灰復燃。到了薩珊王朝(Sasanian,公元224─651年),它重被奉為國教,臻于全盛?,F(xiàn)存的瑣羅亞斯德教經(jīng)典,絕大部分就是在薩珊王朝時期,通過國家的力量,按統(tǒng)治者的旨意,整理形成的。薩珊帝國包含了中亞西部和阿富汗的東部地區(qū),并延伸到外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的一部分。在頻繁的政治變遷中,粟特地區(qū)并不在其版圖之內(nèi)。但政治聯(lián)系的中斷并不意味著文化上的隔絕。唐以前粟特地區(qū)主要的宗教信仰即為瑣羅亞斯德教,其中既包含中亞早期古老的宗教成分,也受到古波斯帝國體系化的瑣羅亞斯德教影響。唐時的粟特地區(qū)盡管后來已經(jīng)逐漸伊斯蘭化,但“易主而未易宗”,仍與波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保持聯(lián)系。
說起古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可能國人并不十分熟悉,可是提起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大家就不會陌生了,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htra)就是古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創(chuàng)始人,尼采正是借這位古波斯先知之名來發(fā)揮個人哲思。而今日學界通用的“瑣羅亞斯德”之名則緣于古希臘人對波斯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的訛稱。講到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古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后裔,可能大家也會熟悉。英國著名搖滾樂隊皇后樂隊的主唱,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所致敬的“牙叔”佛萊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后裔,即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帕爾西人。再如張愛玲小說《張看》中提到的香港巴斯人,也是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徒。這個宗教在中古時代曾沿絲綢之路經(jīng)過中亞粟特地區(qū)傳到中國,古代漢文典籍稱之為“祆教”。不過由于該教并不樂于向外傳教,我們關于它的認識可謂寥寥無幾。1900年,塵封將近900年的敦煌藏經(jīng)洞開啟,內(nèi)中有大量文書現(xiàn)世,提供了這一外來宗教東傳的不少珍貴歷史信息。
祆廟:《安城祆詠》中的神祠
敦煌文書中有一首五言律詩,專門歌詠了唐時敦煌城東的一座祆祠,見于《敦煌二十詠》組詩中。這組詩是描寫和反映敦煌名勝古跡和歷史人物的一組五言律詩,共二十首,寫作年代大致在唐大歷二年(767),作者佚名。敦煌文獻中有此組詩的文獻共計六個卷號,分別是:S.6167、P.2690、P.2748、P.2983、P.3870和P.3929,為1907年、1908年斯坦因和伯希和分別竊往英法,現(xiàn)藏倫敦和巴黎。其中收藏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P.2784文書保存完整,其第十二首《安城祆詠》,描述了敦煌地區(qū)流行祆神崇拜的盛況:
板筑安城日,神祠與此興。一州祈景祚,萬類仰休征。蘋藻來無乏,精靈若有憑。更有雩祭處,朝夕酒如繩。
一般認為“安城”是唐代在敦煌城東一里處所建用來安置入華粟特人等來自中亞民族人口的土城。“板筑安城日,神祠與此興”一句,表明這座祆祠是隨著安城這座粟特聚落的建立而設的?!蚌Ъ馈笔枪糯笥甑募漓耄袭敃r生活在沙磧中的人們的生活需求,至于“雩祭”和祆神之間有何關系,似可求諸《隋書·西域傳》有關粟特曹國的一段記載:
國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東諸國并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焉,金破羅闊丈有五尺,高下相稱。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盡。
這里的得悉神就是火祆教的“星辰雨水之神”(Ti?trya),而安城祆廟中“雩祭”所祈禱的神說不定就和這位得悉神有關?“朝夕酒如繩”表明祆廟中常常舉行灑酒祭祀的熱鬧場面,和北朝粟特胡裔墓葬如安伽墓、史君墓圖像所見胡人愛好宴飲作樂的場景相符。至于《安城祆詠》中所詠的神祠何所指?應就是當時敦煌(時稱沙州)東面的祆神祠,見于伯希和帶到巴黎的另一份敦煌文書《沙州圖經(jīng)》(P. 2005)的記載:
四所雜神
土地神 右在州南一里,立舍,畫神主,境內(nèi)有災患不安,因以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風伯神 右在州西北五十步,立舍,畫神主,境內(nèi)風不調(diào),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雨師神 右在州東二里,立舍,畫神主,境內(nèi)亢旱,因即祈焉。不知起在何代。
祆神 右在州東一里,立舍,畫神主,總有廿龕。其院周回一百步。
由此可見,敦煌地區(qū)的祆神乃與土地神、風伯神、雨師神一道,歸入雜神之列。姜伯勤先生根據(jù)粟特考古發(fā)現(xiàn)的祆廟遺址大小,推測“周回一百步”的安城祆舍,“每邊邊長25步,約35米,則此數(shù)表明系一院落。此院落有一祆門,院落內(nèi)有神堂,畫神主廿龕(即所謂‘精靈若有憑),且永遠都有人貢獻祭品(即‘蘋藻來無乏)”。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可知,敦煌的祆廟可溯源于古波斯及中亞粟特地區(qū)的祆廟。粟特地區(qū)的神像是存放在四方廟里的,這種廟由四根獨立的柱子支撐,形成門廊,上為平臺或帶天窗的屋頂,內(nèi)有形制規(guī)則的圣壇。這種廟被稱為“方廟”。學者們認為,粟特地區(qū)的四方殿應溯源于早期瑣羅亞斯德教的火壇,比如公元前4世紀首次出現(xiàn)于蘇薩(Susa)火廟中的圣壇。在塞琉古時代和帕提亞時代,伊朗的火廟明顯是按照阿契美尼時期蘇薩火廟的形狀來建造的。薩珊時期的火廟則與之不同,其上為正方形穹頂,周圍有四面拱門,與以前的方廟明顯不同。由此可見,粟特地區(qū)的方廟保留了早期波斯方廟的主要特征。池田溫先生認為,敦煌祆舍為正方形,在建筑形制上可能承襲了波斯萬神殿的四方形結構。敦煌地區(qū)的祆祠乃為滿足當?shù)厮谔匾泼穸ǎ麄儗㈧焐裰糜诜叫戊焐嶂羞M行崇拜,更有助于說明粟特地區(qū)的偶像崇拜乃沿襲阿契美尼遺風。
祆神:粟特祆教的畫像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祆廟所供奉的祆神是畫像,而這種祆神畫像應該來源于粟特祆神畫像的傳統(tǒng),這一點也被敦煌的發(fā)現(xiàn)所證實。1978年,饒宗頤先生在巴黎出版《敦煌白畫》一書,公布了伯希和藏入法國國立圖書館的P.4518(24)號白畫:
繪二女相向坐,帶間略施淺絳,顏微著赭色,頰涂兩暈,余皆白描。一女手持蛇蝎,側(cè)有一犬伸舌,舌設朱色。一女奉杯盤,盤中有犬。紙本已污損,懸掛之帶尚存。
關于兩神祇神格的分歧關鍵在于右側(cè)四臂神祇所倚為犬,還是狼?以之為犬者,則依據(jù)四臂神之傳統(tǒng),將之判斷為娜娜女神;而以之為狼者,則將狼與左側(cè)神祇手托之犬對應起來,認為這是表示左右兩神祇善惡對立的符號,從而將左右二神祇分別判斷為妲厄娜和妲厄媧。也有學者結合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收藏的薩珊船形銀碗、史君石堂東壁圖像的相關圖像,特別是相關動物、器具,將其還原到瑣羅亞斯德教經(jīng)典的語境,認為白畫中左右神祇分別為阿娜希塔和娜娜,所論令人耳目一新。盡管學術界在這幅敦煌白畫具體神名的比對上意見有所不同,但界定為粟特祆神則無二致。1907年斯坦因帶到倫敦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書《沙州伊州地志殘卷》(S.367)也證明了敦煌祆廟供奉祆神畫像。該文書寫于光啟元年(885),描述了貞觀十四年(640)高昌未破以前敦煌北面伊州伊吾縣祆廟的宗教儀式活動,正好可以和上述沙州東祆祠“畫神主”的情況相印證:
伊吾縣……火祆廟中有素書,形像無數(shù)。
早年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曾根據(jù)唐代金石文字中常見的“素畫”,而懷疑此處素書或為素畫之誤,認為此座祆廟供奉的乃該教神祇的彩繪塑像。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伊州祆廟神主不是塑像,而是單線平涂(‘素書)繪像”,或能證明敦煌的祆神廟祭祀的是祆神畫像。
其實無論這種火祆廟中的“素書”是塑像還是畫像,都與波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神祇崇拜大異其趣了。因為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古波斯阿契美尼王朝末期,瑣羅亞斯德教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火廟制度,規(guī)定以圣火作為與神溝通的手段,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從帕提亞王朝末期到薩珊王朝時期,波斯明顯經(jīng)歷了一次徹底的破壞圣像崇拜運動,圣火成為唯一禮拜的對象。而上引敦煌文書的記載表明,隋唐時期剛剛傳入中土的祆廟是行神像崇拜的,這顯然來自粟特地區(qū)所盛行的祆神崇拜,而不是取法于同時期的薩珊波斯。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古的粟特諸城邦,扼中西交通大道的要沖,是中國、印度、波斯和拜占庭四大文明匯聚之區(qū),除了祆教外,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各種宗教都曾一度流行。粟特人信仰各種宗教,其中古波斯祆教是他們的突出信仰。不過粟特祆教與薩珊波斯的祆神崇拜,出現(xiàn)了偶像崇拜與反偶像崇拜的差異。其原因是不難理解的,一方面,亞歷山大東征所帶來的希臘化影響,并沒有在粟特地區(qū)徹底消除;另一方面,彼時粟特地區(qū)已非波斯管轄,因此波斯的破壞偶像運動并沒有影響到粟特地區(qū)。薩珊人反對偶像崇拜導致了他們積極增加圣火的數(shù)量,盡管波斯帝國實行嚴厲的專制主義,但他們并沒有成功地鎮(zhèn)壓或勸說帝國的其他省份破壞圣像。當然,粟特地區(qū)的祆神信仰不可避免會受到當?shù)孛耖g信仰以及周邊佛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信仰的影響。主要由粟特人傳來的祆教行神像崇拜,或可視為古波斯宗教東傳過程中的變異吧。
根據(jù)上引敦煌文書《沙州伊州地志殘卷》的記載,伊州柔遠縣也有神廟:
柔遠縣,西南去州二百四十里,公廨戶三百八十九,鄉(xiāng)一。
右相傳隋大業(yè)十二年(616)伊吾胡共筑營田。貞觀四年胡歸國,因此為縣,以鎮(zhèn)為名。
柔遠鎮(zhèn),鎮(zhèn)東七里,隋大業(yè)十二年置伊吾郡,因置此鎮(zhèn)。
其州下立廟,神名阿攬。
阿攬,粟特語為rm,意為“寧靜、和平”,考慮到吐魯番出土文書中常見“曹阿攬延”“康阿攬延”和“曹阿攬盆”諸名,康曹正是常見的入華粟特人以國為姓的形式,阿攬很可能是粟特人供奉的胡祆神之一。若果然,則伊州祆祠又添一例。這也表明東傳的祆教正是號稱“亞洲內(nèi)陸的腓尼基人”粟特人帶來的。
伊吾祆廟供祀畫像的風俗,自是來源于中亞祆教傳統(tǒng),緣該地向為中亞粟特人聚居之地。據(jù)大約成書于上元三年(676)以后不久的法藏敦煌文書《沙州圖經(jīng)》卷五(P.5034)記載,在康艷典為首領的石城鎮(zhèn)粟特聚落中,有“一所祆舍”。而據(jù)前引英藏敦煌寫本S.367《沙州伊州地志殘卷》記載:“石城鎮(zhèn),東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本漢樓蘭國?!逯蜜飞奇?zhèn),隋亂,其城遂廢。貞觀中(627—649),康國大首領康艷典東來,居此城,胡人隨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其城四面皆是沙磧。上元二年(675)改為石城鎮(zhèn),隸沙州?!笨祰钱敃r東粟特的中心,可知石城祆舍正是唐初東來的粟特人所建立的。伊州的胡人聚落是貞觀初年由內(nèi)遷的粟特人組成,他們?nèi)肴A既未久,華化亦未深,固容易保存本教原始信仰;其祆神信仰是粟特聚落內(nèi)部的重要精神生活,如是,則供祀祆神畫像應為沿襲粟特本土的信仰方式。正如上文已經(jīng)指出的,薩珊波斯時期正統(tǒng)的瑣羅亞斯德教并不流行偶像崇拜,而以圣火為唯一禮拜對象。但粟特本土的祆教則不然,其更多地保持波斯阿契美尼時期瑣羅亞斯德教的習俗,仍一直流行神像崇拜。粟特語“廟”(faγn)一詞,其語源即與神像崇拜有關,而與火無涉。
賽祆:敦煌祆教匯入民俗
此外,敦煌文書還留下了祆教祭祀的珍貴記載。前引英藏《沙州伊州地志殘卷》(S.367)所記載的伊吾祆廟的宗教儀式活動,帶有濃厚的胡巫色彩:
伊吾縣……火祆廟中有素書,形像無數(shù)。有祆主翟槃陁者,高昌未破以前,槃陁因入朝至京,即下祆神,因以利刀刺腹,左右通過,出腹外,截棄其余,以發(fā)系其本,手執(zhí)刀兩頭,高下絞轉(zhuǎn),說國家所舉百事,皆順天心,神靈助,無不征驗。神沒之后,僵仆而倒,氣息奄,七日即平復如舊。有司奏聞,制授游擊將軍。
這類活動與傳世文獻的記載相類似,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記載:
涼州祆神祠,至祈禱日祆主以鐵釘從額上釘之,直洞腋下,即出門,身輕若飛,須臾數(shù)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卻,至舊祆所乃拔釘,無所損。臥十余日,平復如故。莫知其所以然也。
這些刺心剖腹的祭祆活動,類似于變戲法中的幻術,充滿了薩滿教的神異色彩,和今天我們所了解到的伊朗瑣羅亞斯德教徒的祭祀活動并不相符,這說明中古祆教給漢人留下了極為特別的印象,但也表明中國人實際對該教的底蘊不甚了了,甚至連該教的名稱都不清楚,由是才想當然,創(chuàng)造了一個“祆”字來稱呼該教(從造字的角度來說,祆字從視從天,表明信仰外來天神之意),而且一直沿襲下來。
隨著時間推移,傳入中土的祆神畫像其功能發(fā)生了改變。原本在祆廟中供奉的祆畫,到了唐末五代,進入民間,為當?shù)匕傩召愳焖?。張義潮歸義軍時期(848—914),敦煌地區(qū)賽祆成為一種民俗,祆神畫像普及到民間。這種風俗一直延續(xù)到曹氏歸義軍后期(914—1036)。敦煌文書有豐富的資料證明這一點,如寫于光化二年(899)至四年(901)之間的P. 4640號文書的紙背記載:
己未年(899)
七月廿五日,支賽祆畫紙三十張。
十月五日,又支賽祆畫紙三十張。
此處所記賽祆畫紙極有可能就是用于繪制祆神畫像。而賽其他神也有用畫紙者,正表明此時的賽祆活動已與當?shù)氐钠碣惷袼讌R流。在粟特聚落還未離散以前,祆神畫像乃被供奉在祆廟中,但是到了晚唐時期,賽祆成為當?shù)匾环N民俗,祆神畫也在賽祆活動中被普及了。到了唐末五代,由于胡漢的融合,敦煌地區(qū)的祆廟成為游神賽會的娛樂場所。祆神之被祈賽,不過是當?shù)孛袼?,完全不是某一宗教門派所專有,而是當?shù)馗髯寰用袼蚕?,其已逐漸失去外來宗教的固有涵義了。法藏敦煌文書P.2814V《(后唐)天成年間(926—930)都頭知懸泉鎮(zhèn)遏使安進通狀稿》:
都頭知懸泉鎮(zhèn)遏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安某乙,乃覿古跡,神廟圮坼,毀壞年深,若不修成其功,恐慮靈祇無效,遂則彩繪諸神,以保河隍永固,賊寇不屆于疆埸。護塞清寧,戎煙陷滅,潛異境□,乃豐登秀實,萬姓歌謠。有思狼心早覺。于時天成□年某月日。
門神、阿娘神、張女郎神、祆祠、□□、九子母神、鹿角將軍、中竭單將軍、玉女娘子、吒眾□將軍、斗戰(zhàn)將軍、行路神、五谷神、主(土)社神、水草神、郎君。
在這里,祆祠和門神、阿娘神、張女郎神等當?shù)厣耢`一樣,得以修成其功、彩繪諸神,“以保河隍永固,賊寇不屆于疆埸”。表明雖然如前朝一樣以祆祠來稱呼祆教的宗教活動場所,但其并未反映其外來宗教的特點,而是作為當?shù)氐囊环N民俗而書之。
祆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本有著獨特的神祇崇拜、祭祆儀式。然而到了唐末五代,入華數(shù)百年的祆教已逐漸混入當?shù)孛耖g的祈賽民俗中了,可見外來宗教華化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