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鵬 楊茂藝 岳仁宋 張博荀 陳源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成都 60075;.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西安 7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因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導致糖脂代謝通路異常,引發(fā)炎癥、氧化應激等特異性反應,以肢體出現疼痛、麻木、蟻爬感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是糖尿病足潰瘍、截肢等的重要危險因素,是糖尿病致殘的主要原因。該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發(fā)病率高達50%,但是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手段可逆轉其病程進展[2]。中醫(yī)藥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上具有較大潛力,可通過抗氧化應激、抗炎等多途徑、多靶點達到預防和治療效果,與現代醫(yī)學形成優(yōu)勢互補、協同增效的作用[3]。岳仁宋教授是著名的內分泌專家、四川省名中醫(yī),從事中西醫(yī)防治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研究30 余年,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創(chuàng)制以川產道地藥材花椒為主,配合黃芪、黃連、烏梅為主要藥物的椒芪連梅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其理論源流及機制試論于此,以饗同道。
糖尿病屬于“消渴”的范疇,現代觀點認為消渴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陰虛燥熱、氣虛不運、瘀血內阻和痰濁停聚,其根本都與脾胃運化失常有關。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功能健運則飲食物入于體內,分為精微物質和糟粕,脾將精微物質升散開來,營養(yǎng)四肢百骸,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將糟粕物質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則二便得通。當脾胃這種相輔相成的功能被打破時,飲食物入于體內,失于運化,精微不能得到有效發(fā)散,則機體氣不得養(yǎng)而虛,陰液失去來源則陰虛生內熱,血液循行于脈內,無氣推動則成瘀,津液失于輸布,聚而成痰,多重結合而構成了消渴發(fā)病之原因[4]。
在脾胃運化失職中又以脾虛為基礎、胃強為結果的脾弱胃強類型最為突出,脾弱則無法運化水谷,無法將精微物質從飲食物中分離出來,也不能將其布散于全身,全身四肢、肌肉失于精微物質的濡養(yǎng)則日漸痿廢而消瘦;津液無法發(fā)散滋潤機體,加之體內伏匿的陰虛虛熱邪氣纏綿耗損津液,則機體口渴多飲;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強則過多過快地腐熟水谷,產生大量的糟粕,機體表現為多食、多尿、飧瀉。雖然由于胃強攝入大量的飲食水谷,看似精微得充,但是脾本虛,無法充分發(fā)揮升清和散精之功,脾胃功能失于平衡則離經之精便是濁邪[5],濁邪阻滯又進一步加重脾弱胃強的狀態(tài),這種惡性循環(huán)持續(xù)存在,貫穿消渴病始終[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因消渴日久而發(fā),“三消久不治,氣極虛”,脾氣本虛,加之病久繼續(xù)耗損其本已虧虛的脾氣,使得脾氣在體內乏源[7],氣虛甚者必及于陽,脾陽則不足;更有墨守養(yǎng)陰清熱之成規(guī)者,過施苦寒之品,直傷脾陽。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陽虧虛日久,窮必及腎,使得真陽漸衰,同時消渴患者脾之散精功能障礙,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培育、充養(yǎng)腎之精氣,發(fā)為腎陽虧虛。同時腎陽虛又會進一步影響脾胃納運,正如《張聿青醫(yī)案》所云“脾胃之磨化,尤賴腎中一點真陽之蒸變”,脾腎聯系緊密,病理狀態(tài)互相影響,終致脾腎陽虛。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肢體表現為疼痛、麻木、蟻爬感是因為經絡百脈被各種邪毒郁閉,不通則痛,經絡缺乏精血津液濡養(yǎng)滋潤而表現為麻木。但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于糖尿病后期,素體脾腎陽虛,病久則虛而更甚,脾腎陽極虛,機體失于溫煦?!端貑枴吩唬骸瓣枤庹?,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精血化生、氣血運行都需要陽氣的推動、激發(fā)。陽氣虧虛,溫煦無力,則寒凝經脈;推動乏力,血行不暢,則瘀阻脈絡;瘀血郁積,日久不去,新血不生,則血虛而筋脈失養(yǎng),皆可發(fā)為本病。且“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陽氣虧虛,風、寒、濕邪雜至,進一步瘀閉脈絡,誠如《景岳全書》所言:“感受風邪可致血氣閉郁,感受寒邪可致血氣凝澀,感受濕邪可致血氣壅滯?!备黝悵嵝爸谘},郁結不解則蘊生濁毒,隨經隧流溢周身,灼營陰、損脈絡,進一步加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雖病在脈絡,但根于臟腑,因此,其當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腎陽氣虧虛為主,標實則主要責之于濁郁毒邪,故“陽氣虧虛,毒損脈絡”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核心病機。
脾腎陽虛,陽微痹結,氣血痹者,非溫不能助其行,非通不能復其用,所以溫陽乃通痹之首務,辛溫通陽乃陽虛痹阻之正法;氣虛是該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病理基礎[8],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脈絡瘀滯,故甘溫益氣是溫陽通痹之前提。如是則辛甘化陽,脾腎陽氣旺盛,自能溫煦柔養(yǎng)筋脈之氣,暢行全身。然濁郁毒邪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固本先要祛邪,苦酸之劑具有涌泄之性,《珍珠囊》曰:“酸主收,苦主堅,酸能收緩斂散,苦能燥濕堅陰?!彼崮芸烁?,且能斂陰,苦可瀉火解毒,苦酸相伍,方奏理糖泄毒之效,既發(fā)苦酸制糖之效,又達截斷糖毒致損之功,且配以辛溫亦可暢達氣機之通道,同時亦寓含“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之深意。因此,該法標本兼顧,寒熱并調,辛溫與苦酸同施,通痹與降糖兼效。
椒芪連梅湯由四川省名中醫(yī)岳仁宋教授創(chuàng)制,由花椒、黃芪、黃連、烏梅等藥物組成,全方陰陽同調,標本兼治,將其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顯著。
花椒,味辛,性溫,以四川產者為佳,又稱川椒、蜀椒。四川素有花椒藥食同源的悠久歷史,在成都出土的《六十病方》,記載將蜀椒用于痛風的治療,療效顯著?;ń肪哂辛己玫臏剡\脾腎之陽、行氣血而通滯澀的作用。《本草征要》載:“(花椒)溫脾土而擊三焦之冷滯,補元陽而蕩六腑之沉寒。”《本草匯言》載:“(花椒)通治一切寒閉,一切熱郁,一切氣滯,一切血凝,一切痰風諸癥,用此無不流通?!保?]花椒之味辛,辛可行可散。行則可開阻滯氣血之陰寒久痹,散則可祛摶聚脈絡之污穢濁邪,行、散結合,可有效驅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產物,如氣滯、津郁、痰濁、瘀血等;花椒之性溫,溫可通、可化。通則可助氣血行而不凝滯,化則可令濁邪散而不摶聚,從而使正勝邪卻,保證脈絡暢通周流。同時,花椒本歸脾經,與“脾弱”的糖尿病病機特點正相契合。《本草求真》載:“(花椒)中入于脾胃燥濕消食?!保?0]脾胃氣機調暢則精微生化、濁邪排出有序,從而截斷消渴病之發(fā)展路徑。
最新研究顯示,花椒可以通過多種機制達到降糖的目的,其可能通過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11];可以通過抑制重組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的活性緩解胰島素抵抗[12];可以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號通路,介導葡萄糖轉運率的增加和血糖的降低[13]。花椒還含有大量的黃酮、多酚類物質[14],這些物質對心血管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在抗炎鎮(zhèn)痛方面,花椒被視為一種具有潛力的止痛藥物,其含有的活性α-酰胺的羥基-α-三醇能快速調節(jié)疼痛,通過生物代謝調節(jié),和阿片止痛機制無關。
黃芪在《本草備要》中記載:“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苯奋蜗嗯?,一則通中有補。隨著糖尿病的進展,氣血逐漸虧耗,花椒之辛溫通散雖可行痹止痛,但有耗氣傷血之嫌。黃芪入脾,功擅補益,既擅培補患者之“脾弱”,使氣血充于脈絡,又有行氣溫通經隧之功,協同花椒可達通絡散濁之效,令血絡濁穢去而精微源源不竭。二則泄中有收?;ń肺缎料悖湫孕哿?,可開玄府,以通達氣機,驅逐濁毒。濁毒外泄,津氣隨之流散,久恐耗氣傷陰。黃芪達表,功長收澀,可緩花椒透達之性,以使?jié)嵝熬徯苟龤饬舸?。三則助脾益腎,補氣溫陽。黃芪入脾,可升達脾氣。花椒入腎,可振奮腎陽,氣為陽之根,氣充則陽氣隆盛;陽為氣之固,陽盛則氣充不脫。二者相伍,辛甘發(fā)散,同振脾腎氣化之功,共驅經脈久寒之痼,達到陰寒凝滯得除、經隧脈絡得通之效?,F代研究證實,黃芪可影響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胰島素和脂聯素水平的變化,并能擴張血管,促進正常內皮細胞增殖,減輕高糖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使細胞增殖活力提高從而有效治療糖尿病神經血管并發(fā)癥。
黃連乃治療消渴病之圣藥,其清火除熱之效不僅可針對糖尿病早期火熱熾盛,對后期痰瘀阻于脈絡所致之郁熱亦有良好的治療作用[15];椒連配伍取苦辛運中之意,以苦泄熱,以辛散氣,調節(jié)氣機升降,助脾健運,祛邪外出。現代研究[16]證實,黃連可以直接減輕IR、減輕炎癥反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強氧化酶活性、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于糖尿病神經病變可以直接起到保護神經、減少AGEs、改善內質網應激、抑制多元醇旁路等作用。
烏梅酸收而澀,可益陰通絡,與黃連相伍,恰成“酸苦涌泄”之藥對,共同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濁毒燔灼營陰、耗損脈絡之病機,并且在《本草求真》中認為烏梅具有木瓜之特性,“入筋與骨則軟”,將其用于治療四肢麻木疼痛病癥效果頗豐。
縱觀全方,花椒,性熱以通滯、味辛以化濁;黃芪,性溫以養(yǎng)脾、味甘以益氣;黃連,性寒以除熱、味苦以解毒;烏梅,性涼以堅陰、味酸以生津。四氣之中,溫熱為主,寒涼助之;四味之內,辛甘為重,酸苦輔之。四藥相須,同奏辛開苦降、甘滿酸收之效;四味相使,共收溫陽通痹、理糖泄毒之功[17]。
患者劉某,男,四川成都人,68 歲,2021 年5 月11 日因“血糖升高10 余年,雙下肢麻木1 年,加重3 月余”于門診就診。訴目前雙下肢麻木伴有涼感,皮膚遇冷麻木感和涼感加重,且畏風,以雙足為甚,嚴重時夏季仍然需要穿2 雙厚襪子才尚覺緩解。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10 余年,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紅蛋白8.0%,空腹血糖10~14 μmmol/L,餐后2 h血糖18~22 μmmol/L,查舌淡苔薄白,舌下絡脈青紫彎曲,脈沉細。西醫(yī)診斷為2 型糖尿病伴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斷為消渴病痹癥,辨證為陽虛寒凝、糖毒損絡證,治宜溫陽泄毒、通痹養(yǎng)絡,選椒芪連梅合腎氣丸加減。藥物組成如下:花椒12 g,黃芪50 g,黃連15 g,烏梅12 g, 雞內金20 g,煅牡蠣30 g先煎,荔枝核30 g,熟地黃30 g,山藥15 g,牡丹皮15 g,山茱萸15 g,桂枝12 g,炙甘草10 g,自加生姜10 g。7 劑,水煎服,每兩日1 劑,每日3 次,每劑藥煎煮2 次,分6 次服用,第3 次煎煮后水溫降至40 ℃浴足,每日1 次。2021 年6 月1 日復診:患者訴藥物服用聯合浴足后雙下肢冷感緩解,畏風感明顯緩解,雙下肢乏力明顯緩解,僅需要正常襪子加長褲即可外出,但是麻木感仍然存在,疼痛感間歇性出現,舌淡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去熟地黃、煅牡蠣,加忍冬藤20 g、雞血藤30 g、川芎20 g、沒藥10 g,倍花椒為24 g,加強溫經通絡、通達氣血之力,7 劑,用法同前方。2021 年6 月15 日患者自行將前方加服7 劑,2021 年7 月6 日電話隨訪,患者訴麻木冷感明顯緩解,畏風怕冷感幾乎消除,雙下肢走路有力,無痛感,皮膚無明顯改變,余無特殊不適。囑患者規(guī)律監(jiān)測血糖,嚴格遵守糖尿病患者飲食要求,不食過于寒涼之品,保護雙下肢皮膚,防止皮膚破潰,穿著舒適的運動鞋,運動量適宜,定期復診。
按語:患者消渴疾病多年,素體本虛,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糖毒濁邪壅滯,痹阻經絡,少許糖毒隨經絡循行,侵襲經絡,使得氣血不能濡養(yǎng)經絡,日久則經絡被糖毒侵襲且失于濡養(yǎng),并且患者陽氣被邪氣裹挾,無法升清透達于四肢,所以發(fā)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下肢失于陽氣溫煦則表現為冷感明顯,特別以遠端雙足為甚。陽氣不能衛(wèi)外而固則畏風,經絡失于濡養(yǎng)則麻木,不通則疼痛。治宜溫陽泄毒、通痹養(yǎng)絡,選椒芪連梅合腎氣丸加減。二診患者痹阻之象顯著,繼續(xù)加強溫通經絡、透達陽氣之力,隨癥加減,藥物持續(xù)使用,鞏固療效。并且整個治療期間藥物內服、外用聯合使用,最大效果發(fā)揮溫通透達之力,既從內發(fā)散溫通之力,又從外直擊病灶發(fā)揮溫養(yǎng)之功,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