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禎
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Ⅱ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鮮見。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
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素材一
2023年5月16日,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的高能論壇上,當被問及對學物理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幽默地回應:“我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們從來不聽我的建議。”贏得了現(xiàn)場年輕人的熱烈掌聲。丁肇中還說,“做新的儀器,我個人覺得一定要做最好的,要做別人覺得不可能的、很多人反對的,這樣才能走在別人的前面”??茖W創(chuàng)新如此,人生同樣如此,這也正應了一句話:人類文明之所以進步,往往是因為年輕人不聽老一輩的話。(詳見《作文與考試》高中版微信公眾號2023年“付費閱讀”預測七)
素材二
34歲的唐尚珺高考復讀13年。從第一次的300多分到第四次的500多分不斷進步的唐尚珺不滿足,他總覺得自己應該再沖一沖。盡管后來還拿到過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等院校的錄取通知書,他后來始終無法擺脫對中科大的執(zhí)念。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他都與社會時鐘的安排格格不入。盡管年齡一歲歲增長,他的生命似乎永遠停留在了第一次復讀的那年。
唐尚珺認為,自己不想像小學同學那樣一輩子都呆在縣城。但他偶爾也會去羨慕那些跟著“社會時鐘"運轉(zhuǎn)的人的生活,他也曾在社交賬號上寫下:“未在適當?shù)哪昙o做該做的事,非執(zhí)意為之,只后知后覺?!保ㄔ斠姟蹲魑呐c考試》2022年23期57頁《在屬于自己的時區(qū)里,一切都準時》,有刪減)
素材三
《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指出現(xiàn)在人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長僅有8秒,這固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其中反映出的問題卻戳中了當今社會的痛點。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充足的信息讓我們更便利,同時也陷入選擇的焦慮,很難去思考真正的問題,最終成了信息的奴隸。大量的垃圾信息,消耗了我們寶貴的內(nèi)存資源,即使再遇到優(yōu)質(zhì)的信息,也可能輕易漏過。我們需要學會與過載信息共處,保持輕裝上陣的狀態(tài),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將精力集中到更有意義的地方。(詳見《作文與考試》2022年27期21頁《在信息過載中找回遺失的專注力》)
素材四
2022年10月,浙江大學博士生孟偉送外賣引網(wǎng)友熱議。他自己坦言,憑自己的勞動生活很實在。孟偉自認性格比較直,在遇到自己認為沒有價值的工作時缺乏忍耐,也騙不了自己做自認為沒有意義的研究。學者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隨機生存的智慧》一書中認為,有人刻意營造符合大眾審美的“人設”,仿佛永遠與潮流合拍,永遠不會成為“不合時宜”的人,但他們卻未必是真實的。沒錯,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天性就會適應環(huán)境;人又是群居動物,自然而然地會想融入大眾,哪怕為此而給自己打造出一個虛假“人設”。而“不合時宜”則更多表現(xiàn)在人對自己內(nèi)心認知的某種尊重和堅守。(詳見《作文與考試》2022年36期18頁《個性是在“不合時宜”中練成的特質(zhì)》)
運用提點
本題屬于一元材料作文,認真審讀材料,可快速把握材料核心概念為“空間”。由材料中“安靜一下不被打擾”“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等內(nèi)容可知,材料向考生暗示了“青少年空間被壓縮”這一現(xiàn)實背景。那么,空間被壓縮的實質(zhì)是什么?其實是青少年的某些自由被剝奪??忌捎纱俗鞲M一步的思考——誰在壓縮我們的空間?這里包括學校、家長和社會等各個層面。那么,為何要壓縮?歸根結(jié)底是社會的壓力。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學校、家長不轉(zhuǎn)嫁壓力。只有我們的學校、家長、社會不把過多的壓力轉(zhuǎn)嫁到學生身上,考生才能“安靜一下不被打擾”,才有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
另外,考生還可以結(jié)合材料“放松,沉淀,成長”這一信息,挖掘“需要安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被外界打擾的危害。安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幫助我們擺脫繁忙和疲勞,讓心靈得到沉淀和充電……而被外界打擾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以上四則素材中,第一則材料,丁肇中院士的育兒理念以及“人類文明之所以進步,往往是因為年輕人不聽老一輩的話”,體現(xiàn)了青年勇于開創(chuàng)的膽氣與智慧,去開拓前輩們已無力再走的新路,這正印證了材料中“青年渴望不被打擾”,才能“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的觀點。
材料二和材料四都是人物素材,材料二選擇復讀13年而不將就的唐尚珺令人佩服。但是當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時,卻將目標唯一化,這未必是一種明智之舉。敢于掙脫外界的束縛,復讀13年固然是勇氣的體現(xiàn),但有的時候,完全無視“社會時鐘”,也可能陷入偏執(zhí)的泥淖。第四則材料,浙江大學博士生孟偉送外賣,與材料二主題一致,都與材料“不被打擾”“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吻合。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孟偉的做法相較于唐尚珺而言,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對人生成長更具有理性思考,可作為“不被打擾后”如何進行自我沉淀成長的辯證補充。
第三則材料為熱點素材,正是因為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導致人們專注力下降,所以我們更不應把過多的壓力轉(zhuǎn)嫁到青少年身上,這樣他們才能“安靜一下不被打擾”,這與材料的指向是一致的。
四則材料,其中第一則材料可與二、四則材料搭配使用,從怎么做的角度,分別從父母社會和自身兩個方面,闡述“如何讓青少年不被打擾,擁有更多的空間,得到自我沉淀,促進自身成長?!钡谌齽t作為熱點素材,可作為主題升華,反觀當下,論述“當下任何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做自己真正的主人,過更有意義的人生”。
活用范文
入自我之境,獲生命躍升
□一考生
如今青年中,“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盛行,這種渴望自我空間的現(xiàn)象不鮮,正反映出青年人難以在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空間與精神的獨立世界。聶魯達有言:“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會清晰?!痹陟o謐的自我空間中,浮躁之氣被剝離,生命的脈絡被顯現(xiàn),青年人得以獲得躍升。
我所謂自我空間是精神和思維的獨立。如同陶潛在田園一隅塑造的內(nèi)部世界,精神的自我空間追求不被外界功名所煩擾,不被環(huán)境信息所束縛,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心流”狀態(tài)。而思維的自我空間則避免我們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我們樂在其中,駕馭自我的思考過程,得出獨立的觀點。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的高能論壇上,當被問及對年輕人有什么建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丁肇中幽默地回應:“我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們從來不聽我的建議。”贏得了現(xiàn)場年輕人的熱烈掌聲。丁院士所強調(diào)的“不聽建議”,正指保持思維獨立的自我空間,是于科研創(chuàng)造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精神。
當然,自我空間不等同于完全不聽建議的自我隔離。前者雖然強調(diào)精神和思維的獨立,但行為上仍然與環(huán)境有一定交互,是在外界信息的基礎上筑起自我空間,這注重篩選、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后者則完全拒絕接受任何信息,易陷入自大、落后的陷阱。且看高考復讀13年的唐尚珺,其矢志不渝的精神雖令人佩服,但這種以單一目標為導向,絲毫不理會外界聲音的“自閉”行為是否合理卻讓很多人不敢茍同。雖然他確實離自我目標步步靠近,但卻早已與社會安排的時鐘格格不入,得不償失。
如同孟偉一般,讓自我空間成為我們寄居身心的港灣,我們在低壓力的環(huán)境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放松。當壓力被抽空,思維的重量帶領我們進入沉淀狀態(tài),在不斷地深度思考中,我們能夠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思維獨立,在單一有效的信息流中挖掘事物的本質(zhì)與價值,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或目標的方法論,最終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或目標,這種生命的向上發(fā)展,不正是一種積極的成長嗎?
身為時代新青年的我們,如何更好的成長當然是永恒而重要的人生課題,自我空間的塑造是為捷徑,只是如何踏出這條康莊大道呢?
法國著名思想家笛卡爾有言:“我思故我在?!毕胍癸@自我空間的存在,我們當然應該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這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地屏蔽無效干擾并提煉對我們有益的信息,在現(xiàn)實中營造安靜隔離的自我空間是一種方法,在聒噪與喧囂中享受心靈寧靜的能力更需要我們主動掌握。
塵世喧囂,物欲橫流,于其中自由出入自我之境,享精神放松,獲生命沉淀,以成長躍升。
教師精評
1.內(nèi)容項:觀點鮮明,標題即觀點。作者緊扣主題,對“自我空間”的思考有較深的認識。
2.結(jié)構(gòu)項:遞進論述,結(jié)構(gòu)清晰。作者開篇對材料中“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現(xiàn)象進行深入剖析,后對核心概念“自我空間”的概念進行闡釋,在闡釋的的同時將其和類似概念“自我隔離”進行區(qū)分,進而強化了讀者對核心概念的認識,并由此自然地提出了做法,最后強化觀點,回扣標題。
3.表達項:事例詳實,論證豐富。其間,作者綜合運用舉例論證及引用論證兩種論證手法,事例選取得當,名言引用扣合材料。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