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 黎建飛
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的定位屬于憲法以下的基本法律,是殘疾人法里面的一個領域。
本法首次加上老年人。老年人群體是無障礙環(huán)境立法的關注群體,也是受益人群。無障礙立法不是為殘疾人單獨或者特定社會群體的立法,而是一個立足于全社會共同需求的立法。我國老年人大約是殘疾人的3—4倍,實際上是為社會上其他有同樣需求的群體解決了無障礙的社會問題,因為這些社會群體都對無障礙有著同樣需求。無障礙環(huán)境立法是社會性立法,是為了維護全社會共同利益。
《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已經實施11年,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無障礙公益訴訟從2020年1月開始,杭州市人民檢察院率先將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納入公益訴訟范疇,從無障礙設施拓展到信息無障礙、服務無障礙,最終促使杭州在這方面做出立法的改變。
無障礙公益訴訟的法治意義在于用公益訴訟的方式推進殘疾人事業(yè),保障殘疾人權益,這是用國家權力來保障特殊群體權益,是將一種抽象權利的具體化。公益訴訟能夠確保殘疾人和老年人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有正常、自主的生活。其特殊意義在于,可以緩解權益受損人在訴訟費用、舉證責任等方面的訴訟之累。在證據采集的證明效力上,檢察機關也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檢察機關可以有效矯正政府在無障礙環(huán)境監(jiān)管過程中的失職和不作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設、改造和完善無障礙環(huán)境。另外,無障礙環(huán)境具有專業(yè)性、技術性和復雜性,需要專門調查、專家論證和專業(yè)探究,對此,檢察機關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無障礙環(huán)境的缺失具有急迫性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可以及時排除環(huán)境損害,及時救濟受害人。無障礙公益訴訟的判決能夠執(zhí)行下去,相對人就會能動和主動履行。
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第63條有關公益訴訟的法律表述,在憲法、民法典及其他專項法律里面都有表述,但是單獨的作為立法基礎,成為法律當中單獨的一條是未曾有過的。如果沒有檢察機關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杭州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的努力,第63條是出不來的。這是以“實踐促立法,開無障礙公民之相互融合”。
這次會議對無障礙環(huán)境法的實施是及時的,也是務實的?!耙詫嵺`促立法,開無障礙公民之相互融合”,這句話用到杭州、用到浙江、用到檢察院是最合適的。因為以實踐促立法,我們在立法當中,尤其是第63條里面寫出來,確實很多是引用檢察官的探索,確實是開了無障礙公益訴訟的先河。
杭州檢察官們走的路是從設施到信息再到服務,這正好是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的路徑。我們在工作當中總結了18類無障礙公益訴訟的種類,這些經驗是幾年來工作的辛勤結晶,也將對全國檢察機關的無障礙公益訴訟起到很好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尤其將會對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的實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還有我們開展的無障礙公益訴訟專項活動,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經驗。
“從實踐到立法,從執(zhí)法到實施,長路漫漫,我們都是親歷者。”杭州是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這預示著我們的信息無障礙建設在這個地方作為開端、作為領頭羊是特別合適的、特別有意義的。希望未來在信息無障礙和社會服務無障礙建設上,像設施無障礙一樣讓人們首先能想到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