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少文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高級中學)
對于2023年文言文閱讀的設題來說,與2022年相比,新課標卷和全國卷雖然總體保持穩(wěn)定(見下表),但是沿襲了命題中心多年來穩(wěn)中有變、變中求新的思路。這種思路對于我們今后的試題命制、教學和練習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下面,筆者就202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設題的特點作簡要分析。
卷別來源文本第10題第11題第12題第13題第14題2023年新課標Ⅰ卷《韓非子·難一》《孔叢子·答問》2023年新課標Ⅱ卷《百戰(zhàn)奇略》《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2023年全國甲卷《隆平集·儒學行義》2023年全國乙卷《韓非子·十過》雙單涂黑斷句判斷加點詞的解釋, 聯(lián)系教材判斷加點詞的解釋, 聯(lián)系教材和成語判斷加點詞的解釋, 聯(lián)系教材判斷加點詞的解釋, 聯(lián)系教材和成語客觀題概述內(nèi)容主觀翻譯題8分簡答題3分主觀翻譯題10分
1.文言文試題出現(xiàn)雙文本的考查形式
由上表可見,2022年文言文閱讀文本都是單文本,但2023年新課標卷都是雙文本,如新課標Ⅰ卷的文言文試題材料分別選自《韓非子·難一》和《孔叢子·答問》,兩則材料都聚焦“賞罰”問題,內(nèi)容關聯(lián)緊密。全國卷的文言文閱讀雖然還是單文本,但新課標卷的文本調(diào)整對全國卷顯然是有預示作用的。文本數(shù)量雖有調(diào)整,但2023年文言文閱讀文本容量除新課標Ⅰ卷和全國甲卷外,變化不大,雙文本閱讀理解的難度并沒有比單文本提高太多。
2.選文范圍更廣,進一步突破史傳的窠臼
2023年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選文取材于《韓非子》 《孔叢子》,新課標Ⅱ卷文言文閱讀選文取材于《百戰(zhàn)奇略》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選文取材于《隆平集》,全國乙卷文言文閱讀選文取材于《韓非子》。由此可見,2023年文言文閱讀在2022年《戰(zhàn)國策》 《東觀漢記》和《說苑》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選文范圍。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選材突破了“二十四史”,開始向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雜史、別史、諸子等文言經(jīng)典拓展,體例也突破了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的限制。這種取材特點,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命題專家發(fā)揮自己的命題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備考階段對于試題的猜想和押制。從多個角度來說,對于文言文的考查會更理性、從容、有效、客觀。
3.選材價值引領,援古利今
2023年新課標Ⅰ卷展現(xiàn)了儒家和法家主張的不同及思想的交鋒,高揚批判思維的大旗,同時新課標Ⅰ卷和全國乙卷重視法治精神,重視獎罰分明,彰顯的是時代的法治精神;新課標Ⅱ卷展示的是軍事韜略,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自信,與時下的強軍衛(wèi)國思想高度吻合;全國甲卷節(jié)選的人物是古代名臣,以圖崇德尚賢,以利今人。2023年文言文閱讀選文都試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民族基因,增加民族自信,立德樹人。
4.斷句題創(chuàng)新有守正,變化取平易,力戒偽能力
2023年第10題的斷句題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以新課標Ⅰ卷為例: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試卷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又如2023年四省適應性測試文言文閱讀斷句題: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對比可見,高考斷句題的考查形式與2023年高考前四省適應性測試的考查形式還是有差異的。高考題大多是幾個字后面斷一處,相對難度顯然要小于四省適應性測試,但二者均超過往年高考的難度。這就體現(xiàn)了穩(wěn)中有變、變中求新的命題意圖。斷句題形式創(chuàng)新的背后,彰顯的是對文意理解的精準考查。“涂黑三處”意味著可能得0分(多涂或全錯)、1分、2分、3分。四個得分等級拉開了考生能力的區(qū)別度,更能客觀體現(xiàn)考生能力水平的層次差異,也使考查變得更加有效。同時,正向引導學生細讀文章,真正讀懂文章,基本戒除了運用排除、猜測等“偽能力”的可能性。這道試題就是要求考生在“決不能斷” “可斷可不斷”與“非斷不可”之間做出正確的取舍。
5.加點詞考查重語境、回教材、聯(lián)常用
2023年新課標卷和全國卷文言試題對加點詞的考查中,對一個字的詞語的考查占6處,對兩個字的詞語的考查占8處,對四個字的詞語的考查占 2處。這16處對于文言字詞的考查既有對詞語意思的考查,也有對用法的考查,特別是對用法的考查要引起重視,平時復習容易忽略詞語的用法。加點詞的考查因文設題,重視語境的考查,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照搬;再者這種考查和教材關聯(lián)緊密,強化遷移,重視靈活。這既是對新課標的尊重,也是對教材學了不考、學了無用的思想的批判,引導學生重視教材、重視課堂。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對“常用詞語”比較考查。比如,新課標Ⅰ卷考查了常用語“誣蔑之辭”,新課標Ⅱ卷考查了“平易” “片甲不留”,全國乙卷考查了“絕世無雙”。文言文對現(xiàn)代常用語的聯(lián)系考查一方面說明了考查的靈活,另一方面也在引導學生重視我們的語言文化,切莫聽而無動于衷,聞而不解其意,要做語言的守護人。
6.內(nèi)容概括題、句子翻譯題和簡答題總體穩(wěn)定
無論新課標卷還是全國卷的內(nèi)容概括和句子翻譯題都是相對穩(wěn)定的,在此不再贅述。甲、乙兩卷仍然沒有簡答題,而新課標Ⅰ卷考查的是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新課標Ⅱ卷考查的是苻堅失敗的原因,都是對文中內(nèi)容和人物行為的理解分析,考查的是準確篩選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簡答題重視問題的情境化,重視對原因的梳理,這種對“為什么”的分析思維模式顯然要高于斷句和詞語“是什么”的思維模式。這種考查同之前相比,正實現(xiàn)著由言到文的轉(zhuǎn)變,經(jīng)歷著由淺層文意到文章內(nèi)容的過渡,難度在逐步加大,有效預防考生的原搬照抄和機械翻譯,進一步成為提高試題區(qū)別度、拉開考生差距的有效武器。
在明確2023年高考文言文的設題特點后,對于2024年的文言文閱讀備考,我們應采取以下策略:
1.多樣化文體練習為輔,強基礎固本源為主
從2021年以來,高考文言文的選材范圍逐步擴大,文體也漸次多元。比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貞觀君臣論治》、Ⅱ卷《祖逖北伐》和全國甲卷《契丹盟好》、乙卷《貞觀君臣論治》都是紀事本末體;2022年的全國新高考Ⅰ卷《戰(zhàn)國策·魏策三》和全國甲卷《戰(zhàn)國策·秦策二》都是國別體,全國新高考Ⅱ卷《東觀漢記》是紀傳體,乙卷《說苑·貴德》則是雜史小說;2023年新課標Ⅰ卷《韓非子·難一》和乙卷《韓非子·十過》是先秦諸子散文,新課標Ⅰ卷《孔叢子·答問》則是雜記,新課標Ⅱ卷《百戰(zhàn)奇略》和《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則屬軍事理論專著和問答體兵書,甲卷《隆平集·儒學行義》則屬紀傳體史書。指揮棒在調(diào)整方向,復習備考時也要調(diào)整戰(zhàn)略。要掌握多種文言體裁的特點,熟悉閱讀技巧。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實虛詞、句式和教材是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根本。比如,在復習《孔雀東南飛》一文時,要明確“東南飛” “槌床” “事夫婿”中的活用情況;要掌握“公姥” “作息” “父母”在文中的偏義特點;要歸納19處“相”的三種用法:其一是動作偏指一方,如“及時相遣歸”,其二是互相,如“仰頭相向鳴”,其三是相貌之意,如“兒已薄祿相”。如此條分縷析,逐項落實活用、多義、偏義、句式等重點、難點,復習的效果自然可期?;貧w教材,強基固本,知文體而不囿于文體,是我們?nèi)俚耐醯馈?/p>
2.明句式,懂語法,曉標志,強化內(nèi)功
當2023年的三處涂黑成為斷句題的明確要求時,拋棄取巧的排除思想已成為必需,要求真理解已成為做對題、拿住分的前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過去的高考文本設置為無標點文本,讓學生自行斷句,加強學生對高考文本的熟悉度,加強語感訓練。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每日進行趣味小語段無標點訓練,以求以趣促練,以練提能。比如,可以利用文言同句、對句、排句中“互文見義”的訓詁方法,以無標點、無注釋的文言文語段來鍛煉分析推斷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強化“內(nèi)功”上。
①懂語法,比如,兩個名詞之間、兩個代詞之間或一名一代之間是否需要斷開?
②懂句式,比如,“人馬溺死者甚眾”是一個定語后置的句式嗎?
③懂標志,比如,“不亦……乎” “何……之有” “孰與……乎” “得無……乎”都是固定句式嗎?
④懂標志,比如,“曰” “云” “言”等都是對話的標志。
此外,虛詞可以表達語氣或感情,動詞可以明示意思,對偶、排比可以齊整,頂真可以前后相承等,都是需要強化的“內(nèi)功”。
借助訓練形式,強化文言文的“內(nèi)功”,自然就可以在作答涂黑斷句題時得心應手,一擊必中!
3.精研高考真題,重視多方積累
高考真題相對經(jīng)典、典范,精研高考文言文試題有利于我們把握命題規(guī)律,知曉試題變化,及時掌握閱讀的方法和做題的技巧。比如,2023年全國甲卷考查了“何怨”和“今安在”兩種不同的賓語前置句的對比,乙卷中“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的兩個狀語后置賦分。精研高考試題對于我們的復習是特別重要的。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將十年的高考真題進行挖空訓練,可以將多年的高考實詞進行歸納整理,可以多次反復誦讀高考的文言文材料……
除此之外,回歸教材,刻不容緩。比如,將教材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活用、通假字和文化知識等重新梳理,對斷句的技巧進行積累,靈活掌握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句末語氣詞(也、矣、焉、耳)和句末疑問(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的用法,對教材中運用使動、意動用法的語句(“焉用亡鄭以陪鄰、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可燒而走也” “恥學于師” “吾妻之美我”等)進行積累……以圖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建得萬丈高樓。
4.拋棄題海戰(zhàn)術,織好知識網(wǎng)絡
時至今日,在高考試題穩(wěn)中有變的情況下,踏實復習,規(guī)范操作,才能提高復習效率。如何才算有效復習?系統(tǒng)復習課本是有效的,織就120個實詞、18個虛詞的網(wǎng)絡是有效的,將做過的文言習題及時歸納整理也是有效的。以實詞為例,現(xiàn)實中每個實詞的臨時語境意是一個點,這個實詞的一類意思就構成了一條線,而多類意思的組合就構成了一個面,用一段文字將它們?nèi)窟B綴起來就是一個知識的網(wǎng)絡。比如,將“度”連綴成文:
宋妻往市買鞋,途遇小澗,一躍度之,至市方知忘度,徘徊幾度欲反,度之再三,則度其夫腳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見妻空反,以為玩樂無度,責其不知以腳度鞋之大小。后人度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豈不謬哉?
除此之外,學習的形式也可以網(wǎng)絡化。比如,文言文學習的練習、校正、誦讀、標點就是一個網(wǎng)格,讀文、質(zhì)疑、釋疑、整理也是一個網(wǎng)格,如此這般,知識點覆蓋全面,學習就會趣味無比,效率也會提高許多??偠灾?提高分數(shù)要仰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文言文學習及復習的重心,應該在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上,也就是要提升根據(jù)臨時的具體的文本環(huán)境進行推斷的思維能力。
5.提高思維品質(zhì),重視批判性思維
2023年新課標Ⅰ卷的文言文閱讀兩則材料聚焦于“賞罰”問題,展現(xiàn)了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雙材聯(lián)動,張力無比。雖是材料上的選擇,但也說明命題專家對這種批判性思維檢測能力的認可。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我們兼容信息,客觀理智,撥開云霧,識得真相。這種思維不是讓我們?nèi)ベ|(zhì)疑否定一切,而是讓我們有質(zhì)疑的意識和審慎的態(tài)度,有嚴格的檢查和嚴密的推理。批判性思維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細節(jié)和整體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文言的字詞;批判性思維也有助于學生通過語言聯(lián)系歷史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使自己對文言文本有更深層的理解,從而提升鑒賞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學以致用】
(原創(chuàng)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鄭子產(chǎn)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有間,遣吏執(zhí)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子產(chǎn)曰:“其聲懼。凡人于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奸也?!?/p>
或曰:子產(chǎn)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則鄭國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參伍之政,不明度量,恃盡聰明勞智慮而以知奸,不亦無術乎?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則因物以治物。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奸得。故宋人語曰:“一雀過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狈蛑橐嘤写罅_,不失其一而已矣。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為之弓矢,則子產(chǎn)誣矣。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其子產(chǎn)之謂矣。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三》)
材料二:
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chǎn)書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衷?‘儀刑文王,萬邦作孚?!缡呛伪僦忻裰獱幎艘訉壎Y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肸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復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節(jié)選自《左傳·昭公六年》)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一處給一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御,指駕馭車馬,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御”詞義相同。
B.治,指辦理、處理,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治”的意思不相同。
C.辟,指法律、法令,“扈江離與辟芷兮”中的“辟”詞性詞義與之不一樣。
D.勸,鼓勵、勉勵,與“親故多勸余為長吏”中的“勸”的詞義是不相同的。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子產(chǎn)在聽到婦人哭聲后,停車細聽,隨后派人將婦人抓來審問,進而得知婦人絞殺丈夫的真相,這是靠推測內(nèi)心情感來識別罪犯的。
B.在聽聲辨奸案例后,作者用“或曰”來提出異議,后又用兩個“曰”客觀列舉幾種說法,引導讀者進行分析,一直沒有呈現(xiàn)自己的看法。
C.叔向說自己本來對子產(chǎn)為政寄予厚望,但看到子產(chǎn)竟然不顧傳統(tǒng)而將秘藏于官府的刑書鑄在鼎上公布時,對子產(chǎn)的厚望就蕩然無存了。
D.面對叔向的言辭激烈的譴責書信,子產(chǎn)的回復是相對簡潔: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惠及子孫;雖然不能遵循教導,但還是會牢記教誨之恩德。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則因物以治物。
(2)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5.叔向為什么要反對“鑄刑書”?
【文言文閱讀·學以致用】參考答案
1.ACE【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如是”是緊承上文作的一種假設,何……之有”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句式,教材上有“何陋之有”的句式可供遷移,“有”的后面應該斷一下?!耙印笔且粋€句末語氣詞,其后應斷開。
2.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本文“撫其御之手而聽之”中的“御”作名詞,指駕車的人或車夫。A項將之解釋為“駕馭車馬”,詞性不對,意思差別也大,本文的“御”與《過秦論》中的“御”詞義不同。
3.B【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文本內(nèi)容分析綜合的能力?!耙恢睕]有呈現(xiàn)自己的看法”錯,材料一“其子產(chǎn)之謂矣”一句就顯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前文的“或曰” “曰”是間接呈現(xiàn)作者的看法。
4.(1)況且事物眾多而個人智寡,寡不勝眾,個人智力不夠來普遍地了解事物,所以要利用事物來治理事物。
(2)國家將要滅亡,必然多訂法律,恐怕說的就是您這種情況吧!
【解析】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扒曳颉弊靼l(fā)語詞,“此之謂”屬于賓語前置。(1)中的“且夫” “知” “因”,(2)中的“多” “其”和“此之謂”的句式是需要注意的得分點。
5.①有違歷史傳統(tǒng);②有違古代經(jīng)訓;③國家將滅亡,才多訂法律。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對原因的分析是這類簡答題的常態(tài),作答時,需要對文本做細致的情境分析?!拔粝韧踝h事以制,不為刑辟”,說的是歷史傳統(tǒng)中先王的做法與子產(chǎn)是不一樣的,一則是“議事以制”,即通過衡量事情的輕重來斷定罪行,二是用“義” “政” “禮” “信” “仁” “祿位”來引導老百姓?!对姟分幸灿薪榻B做法:“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意思是說效法文王德政,每日都可安撫定四方,萬邦都會歸附。從歷史來看,夏、商、周都在末期制定了法律,都帶來了滅亡。綜上分析,分條作答即可。
【文言譯文】
材料一:
鄭相子產(chǎn)早晨出門,經(jīng)過東匠閭時,聽見有婦人在哭泣。子產(chǎn)按住車夫的手,(示意停車,)仔細聽聽。過了一會兒,子產(chǎn)派官吏把那個婦人抓來審問,她就是親手絞死丈夫的人。另外一天,車夫問他說:“您憑什么知道那婦人是兇手?”子產(chǎn)說:“她的哭聲顯得恐懼。大凡人對于親愛的人,剛病時就會憂愁,臨死時就會恐懼,既死后就會悲哀?,F(xiàn)在她哭已死的丈夫,不是悲哀而是恐懼,所以知道她有奸情。”
有人說:子產(chǎn)治國,不也是太多事了嗎?奸情一定要等親自聽到和看到,然后才了解,那么鄭國查到的奸情就太少了。不任用主管獄訟的官吏,不用參照對比的方法去觀察,不彰明法度,而依靠竭盡聰明勞心費神去獲知奸情,不也是太沒方法了吧?況且事物眾多而個人智寡,寡不勝眾,個人智力不夠來普遍地了解事物,所以要利用事物來治理事物。臣下多而君主少,少不勝多是指君主難以普遍地了解臣下,所以要依靠人來了解人。因此不勞累身體就辦好事情,不使用腦力就得到奸情。所以宋人有句話說:“每一只麻雀飛過羿的身邊,羿也定要把它射下來,那就是羿在胡干。把天下作為羅網(wǎng),麻雀就都逃不脫了?!绷私饧榍橐灿写罅_網(wǎng),那就是萬無一失的法術罷了。不整頓法制,而用自己的主觀判斷作為察奸的手段,那是子產(chǎn)在胡干。老子說:“憑個人智慧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禍患?!贝蟾啪褪钦f子產(chǎn)這種做法了。
材料二:
三月,鄭人把刑律之書鑄在鼎上。(晉國)叔向遣使帶給(鄭國)子產(chǎn)一封信,說:“開始我對您曾有期待,現(xiàn)在已沒有了。從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輕重來斷定罪行,不制定刑律,這是擔心百姓有爭辯之心。還是不能阻止犯罪,所以(又)用道義約束他們,用政令匡正他們,使其行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操守符合誠實守信、信仰符合仁德道義,并設高官厚祿鼓勵那些遵紀守法的人、用嚴刑重罰打擊那些放蕩不羈的人。夏有亂政者才制定《禹刑》,商有亂政者才制定《湯刑》,周有亂政者才制定《九刑》。三種刑律廣泛施行,全都是(在國家)將亡前期。現(xiàn)在您輔佐鄭國,劃田界、設弊政、立三律、鑄刑文,想以此管束百姓,不也是(說明國家)有難了嗎?《詩》說:‘效法文王德政,早日平定四方。又說:‘效法文王,萬邦信附。’像這樣,何必要有什么刑律呢!百姓知道了爭奪的依據(jù),將會丟棄禮儀而求助刑書。就是一個針尖,也要爭個你死我活。(以至于)疑難大案滋生,行賄受賄盛行。在您之后,我推斷鄭國將衰敗!肸(叔向)聽說,國家將要滅亡,必然多訂法律,恐怕說的就是您這種情況吧!”(子產(chǎn))回信說:“確實如您所言。我能力有限,不能惠及子孫,(但)我也要挽救當前的世界。雖然不能從命,(但)豈敢忘您的忠言之惠!”
“創(chuàng)新”是作文的不二法門,“創(chuàng)新”是我們作文欄目的根本宗旨,“創(chuàng)新”是我們美麗的面容,請刷臉走進我們的作文園地吧!
為了“創(chuàng)新”,我們需要跟隨名師的腳步,學習名師作文的經(jīng)驗、方法;為了“創(chuàng)新”,我們需要讓思維活躍起來,一題多寫或升格訓練,“登高望遠”角度不同,風景自然不同;為了“創(chuàng)新”,我們必須加強演練,或模擬,或預測,在練習中做思維體操,刷頭腦風暴,在自己的園地里練身手,一展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