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程 瑜
福建省尤溪縣中醫(yī)醫(yī)院 365100
銀屑病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是由于遺傳、免疫、環(huán)境等原因導致患者皮膚出現(xiàn)炎癥性損傷,以鱗屑性斑塊為典型表現(xiàn),并且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皮膚鱗屑斑塊進一步擴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紅斑,并可導致患者斑塊處皮膚出現(xiàn)瘙癢等癥狀。根據(jù)相關的臨床調查顯示[1],受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炎癥介質入侵及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尋常型銀屑病在臨床上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狀態(tài)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關注,對于銀屑病的治療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對于銀屑病的治療缺乏有效手段,既往臨床主要采用對癥藥物干預,西藥治療以維生素D、維A酸等藥物局部外用或口服治療,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均未對癥治療,并未從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病因[2]。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生是血熱內蘊、化燥生風,為典型的血燥癥,組方用藥以涼血解毒為主[3]。參黃洗液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等功效與作用,對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皮膚感染、濕疹、濕瘡以及婦科疾病有清熱利濕作用。潤燥止癢膠囊則具有養(yǎng)血滋陰、祛風止癢、潤腸通便等功效,對于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痤瘡等治療效果良好。為此,本文中以血燥證銀屑病患者為對象,給予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評估對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觀察對象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血燥證銀屑病患者為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1例。觀察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18~65(45.11±9.93)歲,病程2~10(6.92±1.97)個月;對照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18~65(43.91±9.17)歲,病程2~11(7.29±2.1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4]中銀屑病診斷標準;(2)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血燥證;(3)對參黃洗液、潤燥止癢膠囊等治療藥物無過敏反應和禁忌證;(4)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其他皮膚科疾病;(2)參與本研究前已經(jīng)接受其他藥物治療影響本研究療效判斷的患者;(3)未完成治療方案而中途退出的患者;(4)評價指標數(shù)據(jù)收集不完整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以卡泊三醇軟膏[重慶華邦制藥,規(guī)格:0.005%(15g∶0.75mg),國藥準字H20113541]少量涂于患處皮膚,2~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潤燥止癢膠囊[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制藥,規(guī)格:0.5g,國藥準字Z20025030]口服,2g/次,3次/d,同時以參黃洗液(苦參30g、黃柏20g、馬齒莧30g、土茯苓30g、大青葉30g、地榆20g、半邊蓮30g)適量在銀屑病斑塊處進行清洗,1次/d,10~15min/次。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比較:標準參照《皮膚科分會銀屑病中醫(yī)治療專家共識》制定[5]:①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退,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超過80%;②有效:患者各項癥狀顯著減輕,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30%~80%;③無效:表觀癥狀、中醫(yī)證候積分均無改善??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 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于治療前后評估患者的主要中醫(yī)證候,包括紅斑丘疹、瘙癢疼痛、煩躁乏力、舌紅苔白等,采用4級評分法記為0~3分,分值越高證候程度越重。(3)免疫功能指標比較:采集患者治療前、療程結束后的空腹靜脈血5ml,經(jīng)離心分離后得到血清上清液標本以Aurora200型全光譜流式細胞儀(德國Cytek Biosciences醫(yī)療設備公司)檢測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包括補體C3、補體C4、CD40細胞、NK細胞水平,試劑盒由上海安迪生物技術公司提供。(4)炎癥因子水平比較:上述酶免疫分析法檢測患者的白細胞介素-17(IL-17)、葡萄糖調節(jié)蛋白(GRP78)、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受體(TSLPR)水平,檢測儀器為CrystalSENS型多功能酶標儀(德國Berthold醫(yī)療設備公司),試劑盒由杭州齊譽生物公司提供。(5)治療安全性評估:比較兩組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皮疹、血象異常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744,P=0.029<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后,觀察組紅斑丘疹、瘙癢疼痛、煩躁乏力、舌紅苔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后觀察組補體C3、補體C4、CD40細胞低于對照組,NK細胞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分)
2.4 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后,觀察組炎癥因子IL-17、GRP78、TSLPR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5 治療安全性 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378,P=0.539>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n(%)]
近些年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生活習慣的改變,銀屑病的發(fā)病率在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皮膚科疾病,且該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治療難度大等特點?,F(xiàn)有的研究表明銀屑病的發(fā)生可能受到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6]。西藥對于銀屑病以對癥治療為主,尚無一種特效治療藥物實現(xiàn)完全治愈??ú慈际悄壳芭R床常用的尋常型銀屑病治療藥物,作為維生素D3結構類似物,其能夠通過涂抹患處的方式給藥,抑制皮膚的角質細胞的成熟分化過程,對于銀屑病皮損部分的修復作用有較好治療效果。對照組以單純的卡泊三醇治療,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明顯存在著療效不足的問題,患者的總有效率仍有顯著提升的空間,也驗證了既往臨床對于單純西醫(yī)治療療效不足的論斷。
中醫(yī)理論中將銀屑病歸屬于“白疕”“風門”“癬風”的病變范疇。分析其發(fā)病原因為:患者外感風邪以及自身稟賦不足,風邪乘虛而侵襲機體,致血熱生風,搏于肌膚,郁久化熱,造成血熱[7]。另外,血風久蘊生毒且能壅于肌膚,進而導致紅斑、丘疹等病證出現(xiàn),耗損陰血,致血虛生風,風盛化燥,肌膚失養(yǎng),則起白屑發(fā)病。中醫(yī)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涼血祛風、燥濕祛瘀為主要治療原則[8]?;诖?本文中觀察組增加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提升,表明中醫(yī)聯(lián)合療法對于血燥證銀屑病有良好治療效果。這是因為參黃洗液是由苦參、黃柏、馬齒莧、土茯苓、大青葉、地榆、半邊蓮等中藥材組成,方中苦參有清熱燥濕的功效;黃柏則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良藥;馬齒莧、大青葉、地榆可清熱、涼血,土茯苓、半邊蓮可燥濕解毒;全方諸藥配伍合理,以局部外洗的方式治療,有良好的清熱解毒、燥濕祛火的功效。同時內服潤燥止癢膠囊,該藥由何首烏、生地黃、桑葉、苦參、紅活麻等中藥材組成,其中何首烏滋陰補血、解毒消癰;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功效;桑葉可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苦參則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良藥;紅活麻可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全方諸藥合用能發(fā)揮養(yǎng)血滋陰、祛風止癢之功效,用于血虛風燥所致的銀屑病治療有良好效果[9]。本文觀察組采用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內服治療,參黃洗液側重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而潤燥止癢膠囊則是從滋陰養(yǎng)血、祛風止癢的角度發(fā)揮作用,兩者聯(lián)合應用可協(xié)同增效。因此,觀察組患者主要中醫(yī)證候包括紅斑丘疹、瘙癢疼痛、煩躁乏力、舌紅苔白均有顯著改善。
銀屑病患者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免疫功能的減退,伴隨多種免疫功能指標異常改變。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補體C3、補體C4、CD40細胞低于對照組,NK細胞高于對照組,表明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得益于參黃洗液及潤燥止癢膠囊滋陰補血、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屏障。銀屑病發(fā)病過程中伴隨著多種炎癥因子的異常表達,IL-17是由Th 細胞分泌的一種常見的炎性細胞因子,在皮膚組織中可刺激角質形成細胞產(chǎn)生炎癥因子,相關報道顯示 IL-17與銀屑病患者的皮損程度密切相關。GRP78是一種內質網(wǎng)伴侶蛋白,當內質網(wǎng)應激時其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在炎癥反應中高表達。TSLP屬于啟動炎癥反應的重要因子,TSLPR為其受體,主要在某些T細胞表面、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上所表達。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IL-17、GRP78、TSLPR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能夠抑制炎癥因子水平,得益于參黃洗液方中苦參、黃柏、馬齒莧、土茯苓、大青葉、地榆、半邊蓮等中藥具有良好的清熱祛濕、瀉火解毒功效,能抑制炎癥反應的發(fā)生。此外,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新的不良反應,表明中醫(yī)聯(lián)合療法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參黃洗液外洗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血燥證銀屑病患者的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主要中醫(yī)證候,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炎癥反應水平,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