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遠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1500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繁榮富強,在社會生活中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不時發(fā)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在企業(yè)方面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同時在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上帶來不好的影響。為了保證企業(yè)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對誠實信用原則越來越關注,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所以本文通過積極探索構建完善的誠實信用體系,優(yōu)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希望能夠推動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的統(tǒng)稱,民法是指規(guī)定并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統(tǒng)稱,商法是指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所規(guī)定的法律的統(tǒng)稱。民商法在我國社會實際運用中有諸多體現(xiàn),例如涉及人民財產上的問題、人身上的問題、企業(yè)上的問題等。它所規(guī)定的法律關系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生活實際運用中應用范圍很廣,有諸多的體現(xiàn)。[1]而誠實信用原則通常是指當事人在參與市場活動時不為自己的私利而故意損害他人或者社會利益的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它沒有固定的定義,只是一個模糊需要一定道德標準去衡量的原則。在民事活動和商業(yè)活動中屬于重要的一條規(guī)則,但是具體的內涵并不確定。在民事活動中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指一個擁有中國合法公民身份的人,以遵守承諾的形式組織的一些行為,且不違背相關的法律條例;在商業(yè)活動中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指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以公平、正當、合法的方式牟取利益和生產生活資料。不管是在民事活動中還是在商業(yè)活動中,這種行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除此之外,誠實信用原則屬于一般的道德準則,它沒有完全規(guī)范的衡量標準,它是概括的、抽象的,沒有辦法預見待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但是從誠實信用原則的語義上理解,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要遵守承諾,公平公正地參與事務管理,不欺騙欺詐,不損害名譽,在道德上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約束;在法律條例上理解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當事人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條例,該原則會作為一條道德準繩衡量在法律的邊界,不可逾越,以幫助法官做出更加公平公正的判決。[2]
誠實信用原則起源于羅馬法,創(chuàng)始之初只是倡議性的,是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補充。后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該法律原則范圍不斷擴大,開始擴展到一般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之中。而發(fā)展到如今,國內的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開放式的行為規(guī)范,它是一種道德準則,是要求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不侵犯個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標準。同時,它要求當事人要尊重他人,以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維護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
關于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實際應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七條中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在《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從這幾條法律中可以看出我國誠實信用原則吸收了《德國民法典》等社會本位或者團體本位的立法思想。并且在適用領域方面,擴展為整個民事活動。除了合同領域,物權領域等其他民事領域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在主體方面,在民事主體和當事人概念下,意味著不僅債務人,債權人在行使權利時也應當履行誠實信用原則。
在民商法中履行誠實信用原則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但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落實和執(zhí)行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不夠明確,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有待加強,誠實信用原則的管理監(jiān)督不夠到位等。這些問題都不能充分發(fā)揮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法中的具體作用。
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是維護民商法律的關鍵。在實施誠實信用原則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具體的概念內涵來判斷其合理性。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很難界定的道德標準,沒有明確的法律詞匯具體解釋這一行為。在學術研究中,大致出現(xiàn)四種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有的是按照語言意思來研究概念內涵,有的是按照立法意志來解釋的概念內涵,有的是按照法律條款來闡釋的概念內涵,有的是按照雙重功能來表達的概念內涵。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內容,這種情況導致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概念內涵模糊不清。例如,誠實信用原則在具體行為中如何體現(xiàn),如何界定,是否有判斷標準,都有待商榷。在債權法中,隨著債權的范圍不斷擴展,合同所代表的權利和義務不斷擴大。為了保證合同的改變不會對雙方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是否具體明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這直接決定了合同的改變所導致事情發(fā)展的方向是否有利于雙方后續(xù)的合作意向。最重要的是,雖然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能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其概念內涵不夠明確,影響程度相對較低,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所以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不夠明確。
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是維護民商法律的基礎。目前,我國對于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體系建設還有待加強,具體的誠實信用原則法律體系還無法得到保障。由于法律的模糊性使得部分主體鉆了法律的空子。同時,我國的經濟主體以利益為目的,大部分的主體重視利益而忽視誠信的建設,很多法律都將誠信作為指導性原則,但是具體的法律細節(jié)卻沒有落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落空了法律地位,例如,虛假訴訟,雙份合同問題等。由于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落實不到位,這種信任危機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時常發(fā)生。并且在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受重視程度不夠,在法律實踐活動中序位相對靠后。當發(fā)生一些難以預料且處理困難的問題時,誠實信用原則得不到優(yōu)先考慮,這樣使得一些主體在交易活動中沒有辦法充分利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而導致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需要相關的法律制度進行保障。所以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有待加強。
誠實信用原則的管理監(jiān)督是維護民商法律的屏障。任何一部法律的頒布落實都需要一定的監(jiān)督管理進行相應的配合,這樣才能達到實施法律的最優(yōu)狀態(tài)。但是在民商法中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監(jiān)督管理并不到位。在政府方面,宣傳不到位,相關機關單位沒有完善誠實信用原則的監(jiān)督機制。除此之外,落實執(zhí)行方式較為單一。在企業(yè)和其他經濟主體方面,沒有進行良好的自我約束,缺乏道德感和自律感,沒有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沒有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在社會媒體方面,媒體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傳播媒介的作用,傳播渠道單一,沒有對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合理的管理監(jiān)督。所以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管理監(jiān)督不夠到位。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健全民商法律體系。由于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存在不足之處,所以要進行優(yōu)化,明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加強法律保障,強化管理監(jiān)督,為民商法的完善奠定良好的發(fā)展基礎。
優(yōu)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要明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法律是經過長時間研究才制定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強制性。首先,針對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內涵不夠明確的問題,要對癥下藥。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將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進行概括和總結,進而凝練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并且對于在學術研究中出現(xiàn)的幾種解釋要進行統(tǒng)一闡述,規(guī)范其正確的表達。要加強對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了解,確定其具體的概念內涵,對其定義進行細化處理,方便經濟主體對其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建立健全民商法中誠實信用的適用標準,對原則的組成要素進行具體明確。在《民法典》中第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但“民事活動”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疇中語義過寬,具體指定內容不夠明確,容易引起群眾的誤解和困惑。[3]例如,“民事活動”具體是指哪些活動,有什么內涵范圍。所以要明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的概念內涵,建議針對“民事活動”這個概念采取限縮解釋,具體解釋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遵循誠信原則。此外,在民事活動中,無關權利行使和義務履行的活動(行為),則不發(fā)生誠實信用問題。最重要的是在具體行為中要進行合理的界定,制定其規(guī)范的判斷標準。只有明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才能避免民眾對于法律條例的誤讀,才能正確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要在具體實踐中明確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
優(yōu)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要加強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首先加強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不能僅僅停留在制度層面,還要求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在市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充分的應用。在制度層面上,要針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主體進行一定的懲罰措施,要制定具體細節(jié)的法律制度,提升主體的法律意識。在社會實踐層面上,要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提升誠實信用原則的廣泛性和時效性,使得社會各個方面對誠實信用原則得到有效充分的應用。其次要重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地位,不僅僅要把它當成一種指導性原則,更要將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行為落實執(zhí)行到位。同時,建議提高誠實信用原則的序位,從之前的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中將誠實信用原則放在首位。并且要在民法和商法具體的法律條例中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商法中重要的原則。所以要加強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保障。
優(yōu)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強化對于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管理監(jiān)督,需要多方主體的全力配合。首先,相關政府機關單位要完善誠實信用原則的監(jiān)督機制,加大宣傳的力度,確保對市場的監(jiān)督管理。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對誠實信用原則進一步落實到位,通過各種方法來輔助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執(zhí)行。例如,成立相關的執(zhí)法大隊定時定點對其進行監(jiān)督管理;成立大數據中心,建立誠信檔案,對違反誠實守信原則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建立政府工作人員網絡系統(tǒng)監(jiān)督管理臺賬,并且要對其落實方法進行適當的約束管制。其次,相關的企業(yè)單位或者其他社會上的經濟主體都應該自我約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堅決不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事情,進而促進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管理監(jiān)督的完善和發(fā)展。[4]最重要的是,社會媒體也應該充分發(fā)揮傳播媒介的作用,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模式多渠道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進行舉報監(jiān)督,合理利用公共媒體的權利和義務,對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合理的監(jiān)督管理。所以,要多渠道強化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監(jiān)督管理。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衡量各方經濟主體關系的道德準則,也是民商法中重要的法律原則。要想將誠實信用原則充分運用到社會實際中去,必須明確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內涵,加強相關法律保障,強化管理監(jiān)督。使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制度,為構建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