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甘肅省武威市武威第二中學)
學生的審美意識是不斷發(fā)展的,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生對藝術享受的渴望心理日益強烈。尤其是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更加追求“美”的事物。而美術作為一門融合了多種審美要素的學科,必然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重要任務。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欣賞能力,才能準確把握美術作品中的美,把握美術作品的內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高中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準確把握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并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完善的教學模式。這樣有利于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從而為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的美術欣賞依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過于關注作品的某個細節(jié),而忽視了作品的整體;第二,主要憑借第一印象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比較強,而且受情緒的影響比較大;第三,在美術欣賞中缺乏理性思考,導致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和思考,并對教學策略進行優(yōu)化。
(1)注重以情動情,激發(fā)學習動力。
相對于其他學科,美術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藝術技能的培養(yǎng)和藝術知識的傳授,還需要促進學生重視情感的投入。從美術欣賞活動的組織過程來看,情感要素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影響。無論是認知環(huán)節(jié)還是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情感體驗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遵循“以情動情”的原則,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感傾向進行適當調控,使學生的情感指向美術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在學習過程的起始階段,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課程的學習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2)利用情感因素,增強認知體驗。
當學生處于良好的心境時,能夠為藝術作品的欣賞提供經(jīng)驗儲備,并能夠高效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從而激發(fā)靈感思維的產(chǎn)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此,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探索美術作品的意識,在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與創(chuàng)造,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及對生活的認識變?yōu)樗囆g形象,并向學生傳授相應的美術技能與方法。同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疑問中進行探究的精神,使學生形成勇于面對困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逐步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
強調情感因素在美術欣賞中的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提高學生的情感品位。首先,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要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轉化,用藝術情感改變學生原有的情感狀態(tài),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品質逐漸提升到新的高度。其次,要注重由情入理。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融入情感要素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空談情感而沒有思考,便無法加深學生的情感認識。因此,在強化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深刻反思。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實現(xiàn)情與理的結合。
(1)欣賞作品的種類。
美術欣賞的載體是美術作品。在高中階段的美術學習中,繪畫無疑是最主要的美術作品形式。在繪畫欣賞中,需要對比中外繪畫作品的差異。通常來說,中國畫讓人感覺清新淡雅,所描摹的高山大河給人壯美的感覺,描摹的花鳥樹木會給人一種伶俐輕快、聰慧靈性的感覺。中國畫中多運用空氣透視法,善于想象,使畫面遠近結合,產(chǎn)生一種曠遠闊達的景象,同時注重情感的表達。而西方繪畫則多以油畫為主,盡管色澤濃重,但卻有一種灰暗之感。西方繪畫中多運用焦點透視法,描摹的對象主要是人物和事件,空間的展現(xiàn)不夠開闊。在繪畫作品的欣賞中,學生可以將作品的不同風格作為欣賞的基本線索。另外,美術欣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繪畫作品,還需要涉及書法、雕塑、建筑等作品的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觀,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使學生明白美術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這對于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影響。
(2)欣賞作品的角度。
為了準確欣賞和理解美術作品,需要先對畫面的直觀形象進行欣賞。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直觀教具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形成對美術作品的初步感受。通過觀察,學生往往可以對作品產(chǎn)生新鮮、生動的第一印象。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印象進行表述之后,要避免急于闡述自己的想法,以免影響學生的感受。學生在敘述自己觀察的美術作品內容時,不要遺漏任何一個細節(jié),并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在這一階段,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教師有側重地引導學生對作品的體裁、構圖等方面進行欣賞,并對學生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解釋。
藝術作品的類型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需要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欣賞。作品的藝術風格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和社會背景。為此,學生在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欣賞時可以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1)專題欣賞。
專題欣賞是指針對某個類型的美術作品或者美術創(chuàng)作的某個階段對作品進行全面賞析的方法。相對于其他的欣賞方式,專題欣賞更具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在專題欣賞中,需要對具體的美術種類進行系統(tǒng)賞析,使學生準確了解美術作品相關的文化背景。在專題欣賞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明確要欣賞的內容和欣賞的目的。例如,這一美術專題主要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這些美術知識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從具體方法來看,在專題欣賞中,教師可以采用討論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以此來使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觀察分析。
(2)隨堂欣賞。
隨堂欣賞針對的主要是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某一個創(chuàng)作技法的欣賞,使學生對該技法的特點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這種欣賞模式可以將美術欣賞融入美術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對漢字書法發(fā)展的欣賞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甲骨文、鐘鼎文、篆文等古文字系統(tǒng)和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今文字系統(tǒng)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可以了解書法文字的整體發(fā)展趨勢是從形象走向抽象。之后,教師可以從書法創(chuàng)作工具的運用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3)參觀欣賞。
除了在課堂中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展覽館等地參觀。同時,生活中的建筑、商品櫥窗中的商品造型、家居裝潢等同樣是美術欣賞的重要素材。相對于課內的美術欣賞,參觀欣賞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美術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美術欣賞體驗。
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單一的知識傳授模式,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此外,還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將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閱l(fā)式教學,以此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