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鵬
(四川省瀘縣第二中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優(yōu)勢,將黨史教育巧妙地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以實現(xiàn)語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語文學科育人的教學價值追求。作為敘事性文學,小說與黨史都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這為二者的融通提供了可能?;诖?我們以茹志鵑的《百合花》一文為例,試圖打破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舊套路,力求開掘黨史教育融入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新思路。
英國作家福斯特強調:“講故事是小說賴以生存的那個基本的‘面’,它是一切小說都具備的、至高無上的要素?!庇纱丝梢?講好故事是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要指向,講好黨史故事是黨史教育融入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講好黨史故事呢?我們可以轉化小說的敘述視角來達到這一目的。那什么是視角呢?童慶炳老師在《文學理論教程》一書中說,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
從敘述者的認知層面,敘述視角可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顧名思義就是敘述者對故事的發(fā)展全部知曉,不受時空限制,是一種“全景式”視角。有限視角與全知視角相對,敘述者未能全程參與故事的始終,從而限知限覺,是一種“缺位式”視角。
從敘述者的性別層面,敘述視角又可分為男性視角和女性視角。由于性別的差異,男性和女性講述故事的視角又會存在某些差異。
轉化小說的敘述視角,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不同的敘述主體,站在不同的觀察角度,重組小說的故事內容,從而達成講好黨史故事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執(zhí)教《百合花》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小說的故事內容,筆者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學生從課后的“學習提示”中迅速找到參考答案:“小說寫部隊發(fā)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和‘我’到包扎所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以及此后發(fā)生的故事?!边@句話雖然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小說的故事內容,但是距離講好黨史故事還差之千里。筆者讓學生再次瀏覽小說,然后分別以通訊員、“我”、新媳婦和擔架員為敘述視角,講述小說的故事內容。
以通訊員為敘述視角,學生主要講述的是通訊員護送“我”去包扎所、向新媳婦借被子以及戰(zhàn)場救人的故事。
以“我”為敘述視角,學生主要講述的是通訊員護送“我”去包扎所、“我”陪著通訊員向新媳婦借被子、“我”與新媳婦一起在包扎所救人、新媳婦為通訊員縫破洞、蓋百合花被等故事。
以新媳婦為敘述視角,學生主要講述的是通訊員初次借被子、通訊員再次跟隨女戰(zhàn)士借被子、在包扎所為犧牲后的通訊員縫破洞、蓋百合花被子等故事。
以擔架員為敘事視角,學生主要講述的是通訊員在戰(zhàn)場上救人犧牲的故事。
為了讓學生明白不同敘述視角的藝術效果,筆者最后讓學生比較了四種敘述視角的優(yōu)劣。通過引導,學生最終確定《百合花》一文的最佳敘述視角是“我”,明白了“我”不僅是故事的見證者、參與者,而且還是獨特的女性視角,同時領悟到了女性視角敘述故事更加細膩,可以展現(xiàn)故事更多細節(jié),讓人身臨其境的特點。這樣一來,通過轉化敘述視角,學生跟隨敘述主體從不同時空講述《百合花》一文中的故事,為講好黨史故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中小說中的黨史人物不是刻板單調的,而是鮮活復雜的。因此,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早已不再適用。筆者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這些黨史人物,我們就必須搭建多元教學支架,盡力貼合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逐步走近黨史人物,與黨史人物的脈搏同頻共振,與黨史人物的靈魂同聲共氣。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胍龑W生透過小說文本分析黨史人物形象,我們必須教給學生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這些方法或許初中語文教師已經講過,但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識。因此,在小說閱讀教學時,我們需要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化,并提前傳授給學生。
比如,在分析《百合花》一文中的黨史人物前,筆者先讓學生回顧了初中所學的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呈現(xiàn)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思維導圖,以供學生內化。
借助該圖,學生可以迅速掌握《百合花》一文中黨史人物形象的分析方向,碎片化的知識立刻得到了有效整合,結構化的知識瞬間獲得了思維力量。
李敏老師在《情境教學:抵達深度學習的一種路徑》一文中說,情境具有真實性、情感性,是深度學習的必不可缺的要件,情境教學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梢?僅僅前置結構性知識還不夠,要想拉近學生與小說中黨史人物的距離,我們還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找到與小說文本的關聯(lián)點,巧妙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真實性情境。
比如,《百合花》一文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1946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其年代久遠,很難引起當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恰巧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筆者在執(zhí)教《百合花》一文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大情境:“為了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學校共青團團委組織了‘歡慶二十大,黨史在我心’的課本劇大賽。經過商量,我們班準備以《百合花》一文為藍本,進行排演并參加大賽。假如你是該劇的導演,你會怎么做?”該情境意在結合時代熱點,鏈接學生真實生活,激發(fā)學生研讀文本的學習熱情,為讀懂《百合花》一文中的黨史人物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
江蘇省特級教師李仁甫老師就教學樣態(tài)的時代轉型提出:“我們要掌握新的‘方法論’——以‘任務’為導向,以‘活動’為主線,以‘情境’為載體?!闭缋罾蠋熕?“情境”只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活動”的推進還需要“任務”的導向和落地。設置鏈條式的學習任務,有助于學生在情境中循序漸進地走近黨史人物,直至讀懂黨史人物。以《百合花》一文為例,筆者設置了以下三個學習任務:
任務一:設計人物名字
細讀文本后,筆者發(fā)現(xiàn)《百合花》一文中的黨史人物全都沒有確切的名字,都是以人物的身份來稱呼的,如通訊員、新媳婦。名字是人物存在的標識,課本劇里的主角怎能沒有名字呢?于是,筆者讓學生研讀文本后,為人物設計名字,并說明理由。該學習任務意在利用文本縫隙,充分拓寬學生對黨史人物形象的思考空間。任務一出,課堂頓時活躍了起來,有學生給通訊員取名為“小毛竹”,有學生給新媳婦取名為“小百合”……在取名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開啟了解讀黨史人物的旅程。在設計完人物名字后,為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筆者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茹志鵑為什么不給這些人物設計名字呢?”問題一拋出,學生陷入了深思。經過一番思考,學生們積極舉手回答:
生1:戰(zhàn)爭很殘酷,沒有長談的機會,完成革命任務才是關鍵,以至于人名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生2:沒有給這些人物設計名字,正好突出了無名之輩的英雄之舉。
生3:直接以人物的身份稱呼人物,是對革命年代這一類人物群像的緬懷和致敬。
聽到上述回答,筆者很欣慰,作了一個小結:“大家的思考都很深入,我想,對于他們,名字早已不再重要。如果非要給他們取個名字,那么我認為‘同志’一詞足矣?!?/p>
任務二:確定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主要是對人物外表的定妝,包括外貌、服裝、發(fā)型等。該學習任務意在引導學生分析黨史人物的外在形象。通過瀏覽《百合花》一文的文本,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通訊員和新媳婦的肖像描寫分別集中在第七自然段和第三十自然段。筆者引導學生精讀這兩個自然段,力求分析出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外在形象。通過“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黃軍裝,綁腿直打到膝蓋上”這句話,學生分析出通訊員是一個愛干凈、敬畏軍裝的人;通過“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這句話,學生分析出通訊員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人。通過“高高的鼻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松松的劉?!边@句話,學生分析出新媳婦的年輕漂亮;通過“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這句話,學生分析出新媳婦對生活的熱愛;通過“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地挽了髻”這句話,學生分析出新媳婦的青澀可愛。對于“我”的外在形象,小說中只交代了“我”是文工團的一員,其他沒有過多描述,所以筆者又讓學生想象并描述了“我”的樣子。這樣一來,學生對通訊員、新媳婦、“我”的外在形象有了更深的印象。
任務三:揣摩人物心理
人物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都牽動著人物的心靈。該學習任務意在讓學生揣摩黨史人物心理,從而揭示黨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觸摸黨史人物的靈魂深處。為此,筆者在全班進行了一場《百合花》課本劇演員海選活動,主要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和演繹能力。該活動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一:小說中寫道,通訊員護送“我”去包扎所的路途中表現(xiàn)得很怕“我”,在向新媳婦借被子時又表現(xiàn)得很怕新媳婦,但在面對爆炸的手榴彈時卻變得不怕了,你覺得通訊員心里是怎么想的?
問題二:小說中細膩地描寫了新媳婦的六次“笑”,兩次“啊”,你覺得新媳婦有何心理變化?
問題三:小說結尾著力描寫新媳婦為犧牲后的通訊員縫補衣肩上的破洞,并蓋上百合花被子,這反映了新媳婦怎樣的心理?
問題四:小說中兩次提到“我”想象通訊員拖毛竹的畫面,“我”是怎樣一種心理?
通過問題一,學生可以領略到通訊員靦腆害羞的淳樸性格與舍己為人的英雄氣概。通過問題二,學生可以感受到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害羞、內疚、關心、牽掛等心理變化。通過問題三,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感悟新媳婦對通訊員的歉疚、憐愛和尊敬。通過問題四,學生可以體會到“我”對故鄉(xiāng)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通訊員的獨特情感。
總之,我們只有不斷引導學生利用前置的結構化知識,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完成鏈條式的學習任務,躬耕文本,由淺入深,才能真正讀懂黨史人物。
物象是小說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學生可以窺探出物象背后的豐富意蘊,從而涵養(yǎng)其中的黨史精神。因此,借助前面已有的教學情境,筆者又設計了另一個新情境:
學校為了加大對“歡慶二十大,黨史在我心”課本劇大賽的宣傳力度,要求每個劇組精心設計一份宣傳海報。因此,劇組正在從小說《百合花》中選擇一個物象來作為宣傳海報的核心元素。假如你是宣傳組的一員,對此,你有何建議?
在此情境下,筆者先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后讓學生與小組其他成員展開討論,最后讓小組派代表發(fā)言,分享小組討論成果。
小組1:我們組認為,百合花可以作為海報的核心元素。從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百合花是一種象征著純潔與感情的花,既可以象征新媳婦高尚、純潔的心靈,又可以彰顯軍民之間濃濃的魚水之情。百合花也是小說的標題,以百合花為海報的核心元素,有助于突出小說主旨。
小組2:我們組認為,月亮可以作為海報的核心元素。從第一自然段可看出,小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1946年的中秋,月亮能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從第四十五自然段可看出,在月亮之下發(fā)起總攻的惡劣環(huán)境,月亮能突出戰(zhàn)斗環(huán)境的艱難,暗示通訊員犧牲的結局。從第四十七自然段可看出,“我”對故鄉(xiāng)中秋節(jié)團圓生活的美好回憶??傊?月亮讓小說充滿了悲傷而又溫馨的氛圍,體現(xiàn)了軍人背井離鄉(xiāng),為大家舍小家的革命犧牲精神。
小組3:我們組認為,毛竹可以作為海報的核心元素。因為幫人拖毛竹是通訊員在家鄉(xiāng)所做的事情,代表著熟悉、平凡的家鄉(xiāng)生活,看見毛竹就會浮現(xiàn)出一幅詩情畫意的畫面。同時,作為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竹子象征著堅毅、正直、氣節(jié),正好詮釋了人民戰(zhàn)士平凡而偉大的靈魂。
小組4:我們組認為,野菊花可以作為海報的核心元素。野菊花象征著絢麗的生命力,與冰冷的槍筒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通訊員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也不忘熱愛自然、向往美好,彰顯了通訊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野菊花為海報核心元素,可以豐富通訊員的人物形象,深化我們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小組5:我們組認為,被子可以作為海報的核心元素。被子是新媳婦的唯一嫁妝,經過“我”的一番勸說,新媳婦最終借出了自己的新婚被子,可見新媳婦的深明大義。當通訊員為救同志犧牲時,新媳婦“劈手奪過被子”,為通訊員蓋上,可見新媳婦的純潔善良。被子象征著百姓對革命軍人的擁戴,對革命事業(yè)的支持,彰顯著軍民的深情,蘊藏著人間的大愛和溫暖。
……
經過對小說典型物象的探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黨史精神的洗禮,對革命犧牲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等黨史精神譜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
綜上所述,在教授飽含黨史韻味的高中小說閱讀文本時,我們可以站在黨史教育的視野高度,通過轉化敘述視角、搭建多元支架、探秘典型物象等有效路徑,講好黨史故事,讀懂黨史人物,涵養(yǎng)黨史精神,從而完成黨史教育的融通,達成語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語文學科育人的教育目標。
[注]本文系2022年度瀘州市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一般課題)“‘三新疊加期’黨史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為瀘教科【2022】154號。
學子新風采
學霸直播間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語文的學習,不僅在內,更在外。我們在向外延展中看高考語文得高分的大學生、語文成績優(yōu)異的高中生如何與大家分享學習之思、語文之道,內在沉淀與他山之石結合,在向優(yōu)、培優(yōu)中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
本期學霸推薦范晨睿
范晨睿,現(xiàn)就讀于清華大學未央書院。高中曾就讀于山西省臨汾第一中學校,喜好閱讀與寫作,高中期間在語文領域多次獲得校級獎項,作文曾獲市級獎項。從高中開始至今,堅持寫作與閱讀,喜歡浪漫主義文學、超現(xiàn)實主義文學與中國古典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