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李木西
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山河,變化萬千令人垂涎的舌尖盛宴,氣勢磅礴的都市叢林與山野秘境……在覆蓋全球的社交平臺上,中國之美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有時候,“美”不需要宏大敘事,一個個微小而平凡的畫面,就串聯(lián)起了關于“中國之美”的動情訴說。
主題素材
寫了三年的婚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大家現(xiàn)在好!今天是我女兒和女婿特殊的日子……親愛的女婿,你若愛她,就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她……”,這是一位母親花了三年時間給女兒寫的婚禮致辭。等到真的走上臺,她用哽咽的聲音只說了一句話,“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好友,我……我……我祝我……我祝我寶兒幸福?!边@是青年導演申迪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超短片作品《寶兒》中的片段。作品的靈感來自2022年夏天她在家里收拾茶幾時發(fā)現(xiàn)的一張手寫紙,標題是《在女兒婚禮上的致辭》,上面還有多次修改措辭的痕跡。
這部全片用手機拍攝完成的作品,蘊含的害羞但用力的母女情引人落淚。當準備三年的幾頁紙長的婚禮致辭被壓縮成一句“祝我寶兒幸福”的時候,濃縮的母愛被手機鏡頭以影片的方式釋放出來。鏡頭帶著其背后的故事,正在通過影像把生活中很多感動的瞬間和細微的情感記錄并表達出來。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狀況就是,不知道怎么很直接地跟對方表達——我很愛你?!鄙甑险J為,“而影像是一種不需要被翻譯的語言,它可以更加直接地跟你分享、表達我的感受。”
一堂山里的攝影課
攝影師張博然從2017年起開始給山里的孩子上攝影課,傅春燕和傅君怡成為他第一屆學生中的成員。影像為山里的孩子們打開了新的世界,去年傅君怡考上大學,而專業(yè)正是攝影攝像。
今年年初,師徒三人一起到鄉(xiāng)村美育公益學校云南大倉小學,給山里的孩子上了一堂攝影課,并拍下了孩子們非常多的美好瞬間:歡笑,嬉戲,玩鬧,奔跑,作畫……也拍攝出了他們的作品《一堂山里的攝影課》。
目前在山里教孩子攝影成為張博然人生規(guī)劃的重點。未來,張博然、傅君怡、傅春燕三人將會成為公益計劃的特邀攝影講師,并參與到攝影課程的設計中來。張博然說,“攝影是攝影者與外界握手的一種方式,通過鏡頭,能夠讓孩子們有新的與外界交流的契機。我希望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多一個走出山村的方式和機會?!?/p>
平凡生活中的儀式帶來力量
武漢東湖凌波門附近,一群中年男人組成的業(yè)余游泳隊,接連用矯健的身姿跳入水中。唯有一位獨臂男人站在湖前躊躇不前。水中的人們呼喊著他“一把手”的外號,鼓勵他跳入水中。最終他脫下外衣,不再懼怕,跳入水中。眼前真實發(fā)生的場景,讓青年導演張小鯊萌生靈感,用手機捕捉下了這群人的狀態(tài),而這也成了超短片《游者多未懼》創(chuàng)作的起點。
短片中,“一把手”被塑造成一位新冠肺炎康復后涅槃新生的勇者,當他躍入水中,猶如一枚導彈有力地扎入湖心,由此可以感受到武漢人血液中流淌著的寶貴生命力,以及這座城市堅韌、樂觀的精神。而影片中游泳隊的群像也呈現(xiàn)著每一個經(jīng)歷疫情的平凡人回歸正常生活的愿望,以及面對無?!拔磻帧钡木窳α?,這段真實的記錄也因此成為記錄武漢這段特殊時期最好的縮影。
主題思考
角度一:用心生活,讓我們擁有觀察世界的新視角。
自從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出現(xiàn),記錄當代故事的權利真正地被交到了每一個普通人的手中,也引導人們用新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變化,觀察和發(fā)現(xiàn)日常中值得被記錄的時刻。我們隨時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傳遞美,正在從仰視世界轉變成平視世界。
運用示例
短視頻平臺上,無數(shù)人正在用短片的方式記錄著當下時代平凡人的故事。在這些鏡頭中,有地鐵上睡著的小哥哥,他手中握著的手機屏幕上顯示著“需要讓座請叫我”;有和奶奶一起彈琴合奏的小伙,治愈人心的旋律撫平人們內(nèi)心的焦慮;也有地鐵里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借著酒勁崩潰大哭,最終在妻子的擁抱中得到了慰藉。這些平凡樸實的記錄,卻呈現(xiàn)著生活中最真實而動人的瞬間,勾勒著這個時代的面貌。
角度二:技術向上,給記錄生活創(chuàng)造另一種可能。
“中國之美”豐富而廣博,而記錄是讓美延續(xù)的重要手段。穩(wěn)步發(fā)展的5G網(wǎng)絡、不斷更新的影像技術,讓故事的呈現(xiàn)有了支撐力。具有人文情懷的科技設備,助力人們從心、隨心、盡興表達,享受創(chuàng)作的樂趣與意義,以豐富的內(nèi)容和形式構筑起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文圖景。
運用示例
科學技術發(fā)展之余,人文內(nèi)涵讓原本復雜和冰冷的技術有了更多溫度和親切感。攝影師張博然用生動的攝影課激勵鄉(xiāng)村孩子走向廣闊世界,助力大山里的孩子通過影像認識生活、表達自我,與世界握手;青年導演張小鯊的作品《游者多未懼》里,一支業(yè)余跳水隊在湖邊高喊著口號紛紛入水的精氣神,給予了無數(shù)人生活向前的勇氣。這些發(fā)生在不同地方的中國故事,通過具有人文情懷的科技呈現(xiàn),讓人們看到千萬里之外的“中國之美”。
角度三:新型表達,為中國故事注入鮮活生命力。
在視聽文化時代,圖片、視頻、短片等影像是記錄的有效手段。在人人都能書寫歷史的時代,影像賦予了個人表達的話語權,并進一步豐富了歷史記憶的細節(jié)。各類移動視頻平臺崛起,任何微小發(fā)聲都有機會被看到,匯聚了各種觀點與表達,匯聚成這個時代的輪廓,書寫著屬于平凡人的當代史詩。
運用示例
短視頻快節(jié)奏的敘事、生活流的內(nèi)容、新技術的賦能,改變了新時代的話語表達和傳播形態(tài)。導演申迪發(fā)現(xiàn)母親為自己寫的婚禮致辭,有感而發(fā)拍下《寶兒》,記錄獨特的中國式母女關系;攝影師張博然給大山里的孩子上攝影課,喚醒了鄉(xiāng)村孩子們對美的感知,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夢想;攝影師王旭一直熱心公益,他的作品《高原上的義診》讓不少網(wǎng)友熱淚盈眶;導演張小鯊鏡頭下的“跳東湖”盛會,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展現(xiàn)生命的熱愛與不屈……細微的愛意、熱烈的夢想、延綿的希望、時代的精神,以契合新時代、新語態(tài)的形式,譜寫出一曲曲展現(xiàn)“中國之美”的動人影像詩。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