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豪
首先理清一點——在任何形式的語文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定是人文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它需要平日里大量的閱讀、思考和寫作來不斷積累和磨練。
閱讀是最快的捷徑。在精讀課內(nèi)兩本名著的基礎上,拓寬自己的閱讀面,每年保證20本以上的課外名著閱讀,平時再勤于短篇文字、文摘、詩歌等文體的閱讀,能很好地豐富自己的積累。
閱讀不是盲目的閱讀,需要有科學的策略。
一是廣涉獵。小說、散文、哲學、社會學、雜文、歷史、戲劇等類型的書都要挑一些閱讀,不能囿于自己的口味,更不能將閱讀網(wǎng)絡小說等低質(zhì)量書籍替代名著閱讀。
二是多輸出。做批注劃線、理思維導圖、寫讀書筆記、做讀書分享等輸出的過程,都是對書的內(nèi)容進行再理解的過程。
把語文學好的關鍵在于真正尋找到語文對于自己人生的諸多意義,并愛上語文。不過這是一條可遇不可求的路。所以保證語文學習時間,針對性地、科學地學習,是對于大家來說性價比最高的方法。
高中語文學習有兩個常見的思維誤區(qū)。
一是追求高效,工具理性。表現(xiàn)為上課挑重點聽,作業(yè)草草完成,盲目刷題等。語文是最詩意的學科,因此語文的學習也應該是詩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積累的。很多人注重語文課堂的干貨,但語文是最需要“濕貨”的,老師上課講的笑話,也是需要認真聽的。平時對一篇文章的細細品讀,與同學關于文學的討論,比做千百套模卷都要來得有效。
二是效果迷信,不花時間。語文學科上的投入回報并沒有理科學科來得那么快。但學好語文,是需要不亞于數(shù)學、英語學科的時間。讀名著、精讀文章、思考與寫作,都需要時間。語文也是需要刻意學習的,不是隨意地在文學世界里拈花惹草就能取得成功。有目的地去讀書、寫文章、做題,并保證一定量的積累,也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厘清了這些思維誤區(qū),就打好了基礎。
接下來談談寫作。事事皆可寫作,寫作不等于作文。比如文學批評類的文字就是語文學習基本功的晴雨表。在寫作文時,不要僅僅練習有限的、單一類型的模卷題或高考題,象喻類的、外省市的,哪怕是讀到的好的句子,都可以作為題目練手。
文言文上,保證積累即可。實詞是需要背的,題目是需要多做一些的,先秦的作品和漢代的史傳最好也要去讀一些。高一、高二必須解決文言實詞,不然高三會很難辦。
最后,就是要用好課本,用活課本,用穿課本。單元導語、單元學習任務、課后學習提示,這些都是需要去看的,文言文的課下注釋也是需要去積累的——5本課本,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