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屋是一個由許多根或彎或直的粗壯木柱支撐起來的大體量建筑,柴窯便砌在窯屋的一端。窯屋共兩層,底層除柴窯外,還有裝坯、投柴、選瓷的地方,二樓則主要用于堆放木柴,還設(shè)有一個為把樁師傅專用的觀火臺,正對著窯門。這時,紅日正在緩緩西墜,窯屋里光線漸暗,選在這個時刻點火,為的是在暗夜中,可以更準確、更清晰地觀察火焰的形狀和顏色,從而更好地調(diào)節(jié)火力火勢。
劉勝遠在觀火臺上站定,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張開嘴,以戰(zhàn)場上將軍一般的威嚴,從喉嚨里吐出干脆渾厚的兩個字:“點火!”
點火工把點燃的火種高高地舉過頭頂,整個身子便成了一個巨大的火把。他帶著莊重的表情,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走近形狀和大小都很像一幅倒掛著的扇面的投柴口,用力將火種投進窯膛里。
火種落在了窯里已精心碼好柴火的火床上,頓時“噼啪”作響,火苗躥起,烈焰升騰,窯膛中如夏日的太陽涌出地平線,一片橙紅,一片熱烈,一片輝煌?;鹧鎱R聚成強大的熱量,如滾滾洪流,撲向整整齊齊、密密層層擺好的匣缽,撲向柴窯的每一個角落,要以強大而奇特的能量,將那水和泥、釉和彩聚合而成的坯胎,化作一件件堅硬、晶瑩、精美的瓷器。人的智慧,人的技藝,人的力量,借助窯中的烈火,化作了精彩無倫的童話,演成了不可思議的神奇。
但,這神奇中蘊含著難以預(yù)測、更無法把控的種種風(fēng)險,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失當(dāng)都可能導(dǎo)致窯燒失敗,那便猶如孕婦流產(chǎn),意味著前面的取土煉泥、拉坯造型、施釉繪畫,一切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化為烏有。此時此刻,主宰窯器成敗優(yōu)劣的是火,火勢的強弱、火力的高低、火溫的升降以及火燒時間的長短,決定一窯瓷器的命運,決定著窯主的名利,也決定著督陶官的悲喜,而這火勢、火力、火溫及燒煉的時長,全都操在一個人的手上,這就是把樁師傅。此時,他像是行進在驚濤駭浪中船只的掌舵人,又像是進行開胸破腹手術(shù)的主刀人。
劉勝遠坐在一把竹制的交椅上,脖子上掛著一個黃澄澄的銅口哨,臉上肅然,猶如一尊泥塑;雙眼圓睜,猶如金剛怒目,觀察、判斷著窯里的火山火海。他身邊放著一把茶壺,不時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把茶壺送到嘴邊,為的是消解因窯前高溫引起的口渴,有時則只是壺嘴和人嘴作輕輕觸碰,并沒有點滴茶水入口,只是一個習(xí)慣性的動作。
窯火乍起,他指揮著只把木柴慢慢從投柴口溜進去,這叫溜火,初始火力不能太猛,以免坯胎受熱太快而迸裂。溜火一段時間后,他吹響口哨,大喊一聲:“生火!”窯工們便快速投柴,投最好的柴,以大火猛攻急燒,使窯溫盡快升高,讓窯里所有的坯胎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足夠的熱量,實現(xiàn)由土到瓷的蛻變。適當(dāng)時間還有幾次減柴清火,降低火焰的高度,讓火勢下挫,以便燒熟貼近窯底的瓷器。“把握火候”一詞或許就是為燒窯而創(chuàng)造的:升溫太慢,窯溫不足,會造成全窯瓷器不熟成為廢品,被稱作“燒爽了”;升溫過快,窯溫驟高,則會使瓷器開裂或發(fā)生流釉而畫面不清,這叫 “火老了”;升溫失衡,火力不勻,有的坯胎便無法成瓷成器,便是“燒生了”。
火力的大小強弱取決于用柴。一般的把樁師傅燒窯力求柴的干燥、硬實、新鮮,以便火力強勁,熱力充分。但這劉鬼眼卻與眾不同,他讓窯主備下干濕不等、質(zhì)量有別的木柴。有時使用質(zhì)量較差的木柴,讓窯溫不致升高太速;有時快速投入優(yōu)質(zhì)硬柴,使窯溫快速拔升;有時則濕柴干柴混用,以維持適度的窯溫。所以,這窯火有大火小火、高火低火、武火文火、急火緩火之別,各有其形,各有其用,各有其妙。這柴與火、火與窯、窯與瓷的關(guān)系,全憑把樁師傅用眼力、用心思、用經(jīng)驗、用靈感來調(diào)節(jié),其中的奧妙與玄機,只怕是神靈鬼怪的眼睛也看不明白,世界上最權(quán)威的教科書也無法說得清楚。
入夜后,天氣有些反常。雖然整座窯屋在窯火的輝映下,彌漫著金色的光亮,猶如從上到下鍍了一層淡黃色的釉彩,讓人眼前一片明麗,胸間充溢希望,但此時窯房外的天空卻是黑如鍋底,本可照耀天地的星月完全被黑暗吞沒。
燒窯人覺得是從未有過的燥、熱、悶,呼吸變得粗重,人好像被裝在了匣缽里,在窯里燒烤,灼熱難耐。黃豆般大小的汗珠掛在額頭、肩臂、脊背,像全身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泡,那水泡破裂,便匯成蚯蚓爬行般的水流,繼而“吧嗒吧嗒”地滴落在地上,洇成葡萄般大小的汗?jié)n。劉勝遠不停地把茶壺送到嘴邊,不停地用系在身上的長巾擦拭全身。
燒窯進到了下半夜,也到了把樁師傅該歇息的時候??删驮谶@時,一聲炸雷在屋頂上爆響,劉勝遠耳朵一陣不適。緊接著屋頂上的瓦片互相撞擊,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一陣狂風(fēng)挾帶著巨大的力量,沖進了窯屋,閣樓咯吱作響,整個窯屋似乎在晃動,那碼好的柴垛塌散,木柴稀里嘩啦跌落在樓板上。緊接著,狂風(fēng)放肆地撲向柴窯,盡管整座窯是密閉的,只有不大的投柴口和幾個觀火孔,但依然有妖風(fēng)兇悍而又狡猾地溜進窯里,攪得那窯火上下竄動,左右搖擺。與此同時,那箭鏃般的雨點也被狂風(fēng)裹挾著撲向柴窯。
劉勝遠用他那有著特別穿透力、辨別力的眼神,透過觀火孔看到,窯中的火焰有了非正常的變化,橙色火焰變成了鮮艷的血色,并且紅中帶灰夾黑。
劉勝遠暗叫不好,盡管變化極為細微,但后果卻可能非常嚴重,猶如蟻穴可以引起潰堤,縫隙可以導(dǎo)致船沉。他用力吹響口哨,指揮值夜窯工用木板擋住吹向窯門口和觀火孔的妖風(fēng)。又一陣狂風(fēng)夾著大雨卷來,舉著木板的窯工被風(fēng)吹得撞在了窯身上,手中的木板掉落地下,一聲大叫后,單腳在地上狂跳,因為木板重重地砸在了他的一只腳掌上。
好在這陣狂飆猶如精神病人的間歇性發(fā)作,很快過去了。劉勝遠目不轉(zhuǎn)睛地向窯里觀察了好一陣,一切尚好,這讓他寬慰了許多。他迅速將火勢調(diào)到了合適的狀態(tài),在經(jīng)受了一場風(fēng)雨的突襲之后,一切又有條不紊地繼續(xù)著。
投柴口的上方,有兩只匣缽并列橫放做成的火眼,被窯里的火炙烤得通紅通紅,很像把樁師傅兩只因熬夜而變得血紅的眼睛。劉勝遠把眼睛瞪得像銅鈴,不停地通過火眼,根據(jù)火焰的顏色,火勢的擺動,察看和判斷窯里火情。鬼眼也許就是這樣練就的,是由這通紅熾熱而又變幻無定的窯火煉成的,這與孫悟空火眼金睛的練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個年輕人緊緊跟隨,并聽取父親加師父的指點,也還會適時提出一些問題或建議。
在緊張和勞累中熬過了整整一個晚上,東天的曙色開始照進窯屋,隨后太陽像往日一樣,披著黃中帶紅的大氅,若無其事地爬上了遠處的山頂。
突然,有女性的聲音傳了進來:“爹,爹!”聲音很急,像快速搖動的銀鈴。
所有在窯場的人先是一愣,繼而一驚。這個時候窯屋出現(xiàn)女性可不是好事,依照不知什么時候形成的觀念,認定女性在燒窯時進了窯屋、到了窯邊,災(zāi)禍便也進到了窯里,會發(fā)生窯塌瓷壞等可怕事故。
這女性是一位年約十五六歲的姑娘,她似乎也知道自己不應(yīng)該進入窯屋,腳步跟在喊聲的后面,又是一聲:“爹,快過來一下。”這是劉勝遠的獨生女兒劉櫻,顯然她有急事。
劉勝遠的心神這時只在火里窯里,沒有聽見女兒的呼喊。劉櫻心里發(fā)急,不由自主地走到了窯前。
劉勝遠這時發(fā)現(xiàn)了劉櫻,緊張而惱怒,對著女兒連連揮手,示意她快快后退。
女兒一邊腳步慢慢地后撤,一邊以哭泣的聲調(diào)告訴父親:“母親的病加重了?!?/p>
劉勝遠便把劉承根叫到身邊,著他速速回家。
女兒走后,劉勝遠便按照老規(guī)矩,叫方浩買來一瓶陳醋,將醋潑灑在一塊燒紅了的窯磚上,隨著“哧哧哧”的一陣聲響,磚上的陳醋變幻成了升騰的白色霧氣,帶著濃濃的酸味彌漫在窯屋里。人們認為,由此可以消去由于女人進入窯場而帶來的晦氣。
窯火持續(xù)了二十多個小時。當(dāng)估摸著瓷器已近燒熟的時候,方浩照著義父的吩咐,用長長的鐵鉤子從窯里鉤取出一塊瓷片,這本是同坯胎一起放進窯里的一小塊瓷泥,現(xiàn)在有一個專用的名字,叫“照子”。
劉勝遠用力抽動鼻腔,憋足一口氣,攢足一口痰,運氣用力,將痰吐到照子上,那濃痰瞬間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堅硬的石子,他要據(jù)此來判定窯里瓷器是否已經(jīng)燒熟。
接著,劉勝遠爬上窯頂,向設(shè)在窯頂中部的火眼走去。他半彎著腰,輕挪著步,如表演踩鋼絲的藝人一般,走得小心翼翼,因為窯頂無梁無柱支撐,承受力有限,如果行走失穩(wěn)失重,便極有可能導(dǎo)致窯頂坍塌,人便會掉入窯中,所以一般人斷然不敢在窯頂上行走。那當(dāng)年因燒龍缸而殞命的童賓,或許就是從窯頂?shù)乃萏幍羧牖鸷5摹?/p>
方浩一步一步靠近火眼,蹲下來,瞇著雙眼向窯里細細地看了一會,對著窯膛里又是一口濃痰。這口濃痰垂直落下,接觸烈火后,瞬間變得像一個小小的玻璃球,在火中跳起再掉下,化作了一個小白點,融入了火焰之中。
窯里窯外兩口痰的特定性狀,成了把樁師傅判定瓷器燒到什么程度的重要參照物。為了練就這看似簡單、聽起來讓人有些惡心的招數(shù),一代又一代的把樁師傅不知耗費了多少時光,付出了多少心血。吐這口痰,還另有講究,上一頓飯不能吃帶有油葷的飯菜,因為痰中如果有油,遇火會立即氣化,從而影響判斷。
劉勝遠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他把右手舉起,對著窯場大喊了一聲:“熄火!”整個窯場一下變得似乎凝固不動了,一切都停了下來。窯工們有的原地站著或倚靠著窯屋的柱子喘息、抹汗,有的則擺攏幾根木柴用作凳子坐了下來,有的則干脆就勢躺到地上。實在太累了,20多個小時的緊張勞作,周身的體力精力已全部被耗盡了。
窯膛里的火慢慢變?nèi)踝冃?,窯門口很快由滿眼輝煌變作一片灰黑。雜工用長長的火鉤拆除窯門的封磚,從窯里不斷涌出的青灰色煙霧在窯屋里飄飄忽忽,隨之不斷有咳嗽聲響起。但現(xiàn)在還無法知道瓷器燒得是好是壞,窯門雖然已經(jīng)打開,卻先要讓窯里慢慢散熱降溫,至少要經(jīng)過一天兩晚的苦苦等待,才能進窯取瓷。
顯得比往常時間要長許多的等待終于過去,開窯的時間已到。劉勝遠又是一聲大喊:“開窯!”這一次的喊聲與燒窯開始時喊“點火”的聲音很有些不同,不再那么干脆響亮。因為他的喉嚨與整個身體一同疲勞了,還因為這喊聲里不僅有指令、有要求,而且有期待、有擔(dān)憂。
此時,凡與這窯瓷器有關(guān)的人心境都不平靜。祝鴻來多了一層憂慮:這窯瓷會不會因為多放了一路坯胎而受影響?劉勝遠的心則是忐忑的,在等待瓷窯冷卻的一天兩晚,他的不安一直持續(xù)著。因為他隱隱覺得,夜燒時突發(fā)驟至的一陣暴風(fēng)雨可能會對窯中瓷器造成影響。風(fēng)真是太大了,窯屋邊好些個沉沉的匣缽,竟然被風(fēng)的巨手擲到了幾丈開外的地方,這是多少年不曾遇見的怪風(fēng)惡雨,但愿風(fēng)火神保佑,這場風(fēng)雨不會制造可怕的窯災(zāi)。
滿窯是極為繁重的勞動,出窯也是很不輕松的活計。這時,一個個身穿厚重的衣服,戴著用涼水浸濕了的厚帽子、厚手套的出窯工出現(xiàn)在窯門口,猶如古代在冰天雪地里征戰(zhàn)的士兵。不過今天他們要抵御的不是嚴寒,而是酷熱。柴窯雖然已經(jīng)冷卻了一天二晚,窯中的余溫依然很高,如不穿戴厚重的衣服加以防護,人便會燙得半熟。
為何不等窯膛完全冷卻后再入窯搬瓷呢?個中自有原因,因為這個時候把窯中燒好的瓷器搶運出來后,緊接著滿窯再燒,便可以利用窯中余溫,省下許多柴火,精明的窯主自是不會讓窯中的熱量白白耗散。
劉勝遠貼近窯門,抬眼朝窯里細細察看,不由得心里微微發(fā)緊,他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原本入窯時排列得橫向齊整、縱向筆直的匣缽,有幾行已經(jīng)有了那么一點點、幾絲絲的歪斜,意味著窯里可能有異常情況。當(dāng)然,這種很輕微的旁逸斜出一般人絕對看不出來,就是看出來了,也絕不會認為有什么危險。
劉勝遠伸手擋住了要去搬取匣缽的窯工,喊道:“把梯子、竹樁、木板取過來,做搶險的準備?!?/p>
祝鴻來向窯里看了看,不見有什么異常,心想:這神眼看見什么了?是不是小心過頭了?不過,此時窯場的拍板定事人是把樁師傅,他不便多言。
就在幾個雜工扛著木板竹樁等物剛剛走近窯門的時候,只聽“啪”的一聲響,有一個匣缽掉在了地上;緊接著,是“嘩啦”一陣響,好些個匣缽接連從窯的頂部向下跌落;再接著,是“轟隆”一聲響,一堆又一堆的匣缽倒了下來,有匣缽連同潔白的瓷器滾到了窯門口。
窯前頓時一派慌亂。
方浩大喊了一聲:“救險!”從一個人手中奪過一塊長長的木板,沖上前去,把木板頂在又要倒下的幾行匣缽上,自己則以肩頭死死地頂在木板上。
承根尖叫了起來:“方浩,危險!”因為窯里極有可能發(fā)生更大地塌倒,那方浩將會被活埋在匣缽之中。
此時可謂生死關(guān)頭,繼續(xù)排險可能造成致人傷亡的事故;人若離開,窯里的瓷器則可能全部倒塌,成為“牽騾子”的窯災(zāi)。
劉勝遠狂吼了一聲:“大家上!”然后自己一個箭步,沖到了方浩身邊,和方浩一起,用雙肩抵住貼著匣缽的木板。
大家如上陣殺敵一般,奮力以木樁、木板、木凳撐住尚未倒下的匣缽。但伴隨著高墻崩裂般的響聲,又一大片匣缽倒了下來,并把劉勝遠壓倒在地上。大家慌亂地一邊阻擋仍在倒塌的匣缽,一邊清理堆在地上的匣缽,搶救生死未卜的劉勝遠。終于,像堵住垮塌的大壩一樣把險情控制住了。
劉勝遠被抬出來了,多處有傷,滿身是血,已是奄奄一息。方浩讓承根把義父送去診所,自己和大家一起對可能繼續(xù)倒塌的匣缽小心翼翼地清理、搬取。
窯工們將一個個笨重發(fā)熱的匣缽扛出了窯門,方浩隨手打開了幾個,原來是黃中帶灰的泥胎已變得晶瑩如雪,溫潤如玉,好土好火燒成了精美瓷胎。當(dāng)然,大家最為關(guān)心的還是那三對龍鳳尊坯胎的模樣。
六個雙尊的瓷胎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不盡如人意,但也可慰人望。有兩對成形規(guī)整,質(zhì)地精良,這已是很讓人滿意的結(jié)果了。盡管接下來彩繪以后,還要再燒一次,但第二次入火時,只是使用小型的炭爐而不是巨大的柴窯,爐溫只需在800攝氏度左右,操作好了,這四件瓷胎有希望全部成器。
開窯后,因為在這窯里搭燒瓷胎的有多家主人,在搬完御瓷之后,各人便把自家搭燒的瓷胎認領(lǐng)取走。窯場一片忙亂,車動人喊,偶爾還會有瓷器發(fā)出的輕響。
方浩在雜亂的人影人聲中,取出自己搭燒的三件坯胎,挑回家里。然后急急地趕到診所,看望義父。
劉勝遠已經(jīng)蘇醒,傷口上的血也已經(jīng)止住,但他本來就有的咳嗽病癥一下變得嚴重,不時從口里吐出鮮血。醫(yī)生告知,他原來患有肺癆,這次身體受匣缽重壓,肋骨斷了三根,內(nèi)臟也受了損傷,病情危重。
方浩一陣心傷,也一陣感激,當(dāng)時如果不是義父沖上來和自己一起舍命抵住快要倒塌的許多匣缽,不僅窯器可能大部分損毀,自己也極可能性命難保,是義父以自己的重傷,換得了自己的一命,也使許多人避過了一場災(zāi)難。
當(dāng)夜,方浩守護在義父床前。第二天,承根來替換他以后,他便回到家中,取出昨天出窯的三件瓷器中的一件——一張瓷板畫像,匆匆來到一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