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國
★談起曹操,其實很多人都被《三國演義》“帶偏”了。因為《三國演義》是“重劉抑曹”的,所以曹操被塑造成一個亂臣賊子,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到“拜大將軍、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都是妥妥的“亂世梟雄”形象。因此,后世的正史和野史也都把他看作“反面人物”。然而,隨著歷史研究的逐漸深入,曹操開始被“撥亂反正”。
其一,他一直忠貞不貳。雖然他后來位列王公,但是從始至終他并沒有改變漢朝的宗室地位,后世的乾隆帝說他“篡漢”才是無從稽考;其二,他始終百折不撓。從掃蕩黃巾起義到遷都許昌,一系列舉措都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一代王者的非凡氣度,說他“奸臣”無非是看不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三,他一貫樂觀豁達。相信大家還記得他的《龜雖壽》,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曹操寬廣的胸襟……諸如此類,都是對他的正面評價。除此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心懷天下。他的一生都在渴望祖國統(tǒng)一,并希望與天下英才奮斗不止。關(guān)于這點,我們不妨從他的詩歌《短歌行》中一探究竟。
一、詩作前瞻
曹操一共寫了兩首《短歌行》,其中一首被選入教材并為人熟知,也是本文重點分析的文本對象。另外一首表面上是贊美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堅守臣節(jié)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輔佐漢室之志,絕無代漢自立之心,其中一句“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招天子到河陽,因此大眾議論紛紛),就是比喻自己將天子接到許都同樣遭受天下的議論,詩歌體現(xiàn)了堅持自己原則、我行我素的豁達與樂觀。
本文我們談及的《短歌行》(其一)對于廣大學(xué)生來講較為熟悉。從結(jié)構(gòu)上來講,這是古體詩風(fēng)格的四言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作為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作之一,打破了樂府詩歌的束縛,描寫了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從藝術(shù)手法上來講,本詩歌用典豐富、比興相間,表達上莊重典雅,內(nèi)容深厚,情感充沛且自然流露,沒有絲毫的刻意描畫,其政治內(nèi)容和意義充分熔鑄于充滿濃郁抒情色調(diào)的意境中,全面展現(xiàn)了曹操的人格、抱負和理想,是一篇能夠充分顯示其雄渾豪放風(fēng)格的作品。
二、《短歌行》與曹操的理想抱負
《短歌行》這首詩歌一共十六句,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內(nèi)涵,我們將其分為四個部分來解析。
第一部分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部分表達了曹操對人生苦短、時光飛逝的感嘆。與孔子的“逝者如斯”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應(yīng)該是寫實的,記敘作者手里端著酒杯,對著朗月星空抒發(fā)“人生幾何”的悲嘆,他悲嘆的是人生在世幾十載,實在是太短暫了,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去做,就像是朝露一樣轉(zhuǎn)眼即逝,實在太可惜。而自己的人生理想呢?還沒有來得及實現(xiàn)??!那么,曹操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結(jié)束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混亂局面,讓“大漢”回歸一統(tǒng),讓百姓安居樂業(yè)。這一點,我們不妨聯(lián)系他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痹姼杳枥L的是董卓之后,國家支離破碎、百姓生靈涂炭的慘狀,而經(jīng)過自己的奮力拼搏終于統(tǒng)一了北方,現(xiàn)在國家的統(tǒng)一大業(yè)還未完成,自己的年齡又已過半百,心中的悲傷和憂慮緩緩升起。但面對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局面——孫權(quán)自成一方、割據(jù)東南,劉備漸成氣候、進軍西南,曹操也無可奈何,他只能將自己心中的悲意寄托在酒杯中。在這個部分,曹操兩次談到“對酒”?!熬啤痹谥袊糯刑厥獾囊庀螅岛秃笫赖睦畎拙徒?jīng)?!敖杈葡睢保谶@里曹操也不能免俗,詩歌開篇就用酒表達了對人生苦短的感慨,并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收尾,加重了對歲月無情的悲嘆,也深刻展現(xiàn)了曹操憂國憂民的情感。
第二部分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從“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可以看出這是曹操在宴請群臣,描寫了群臣歡宴的場景,也應(yīng)是紀實手法。筆者無意探討曹操為何宴請群臣,只想從字里行間揣測作者的情感。這個部分,曹操引用了《詩經(jīng)》中《鄭風(fēng)·子衿》與《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原作本是一首情詩,“青青子衿”指的是女子的戀人穿的青色衣襟,這就有點隱晦了。為什么曹操在這里突然表達男女之間的戀情呢?太突兀了!原來,這是曹操深情的表現(xiàn),世人不是說我曹某人麻木不仁、暴虐成性嗎?誰又知道我也是一個講情感的人,更是一個深情款款的人呢?于是,在這里曹操故意借用《詩經(jīng)》中的女子對戀人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對追隨多年的下屬的感激,更有表達渴望賢才來幫助自己的求賢若渴的迫切心理,曹操吟誦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里的“君”指的是君子,更是泛指天下英才,曹操仿佛在向天下英才發(fā)出自己的呼喚——來吧,來吧,來我曹某人這里,我鼓瑟吹笙等著你來!如此誠意滿滿,感情豐富,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賢若渴的心理。
第三部分是“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這部分作者以反問點題——天上的明月什么時候能夠拾掇呢?這里的“明月”,就是曹操心中默默念著的天下英才,結(jié)合上部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理,這里更多表達的是人才難得的憂慮——人才怎樣才會到我這里來呢?所以,這種擔(dān)憂“不可斷絕”。畢竟當時的曹操被冠以“漢賊”的惡號,很多人避之不及,怎會為他效力呢?他真心真意地希望天下英才都能到自己這邊來,與自己把酒言歡,暢談天下大事,這是多么美妙的場面??!這里的人才不單單是自己曾經(jīng)認識的人,還包括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所以曹操特別強調(diào)“契闊談”,“契”是投合,“闊”是疏遠,“”通“宴”,宴飲。意思是說無論是從前和“我”志趣相投的賢士(“契”),還是過去和“我”關(guān)系疏遠的賢士(“闊”),“我”都將與他們一起暢談宴飲,體現(xiàn)了曹操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招攬賢士不分親疏的寬廣胸懷。不妨舉一個示例,曹操連自己的敵人諸葛亮也招攬過,曹操寫過這樣的一句話給諸葛亮:“今奉雞舌香(即丁香)五斤,以表微意”,意思是說想用貴重的丁香去拉攏蜀國丞相諸葛亮,可見他為了“求才”真可謂用心良苦。
第四部分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部分繼續(xù)上面的“求才”心理。曹操繼續(xù)端著酒杯向天發(fā)問:“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它們)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詩人通過描寫烏鵲飛來飛去尋找棲息樹木而不得的景象,表達了對于猶豫不決的賢能人才的深切關(guān)切,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人才也應(yīng)該選擇能發(fā)揮自己才能的好平臺,于是曹操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這些人才不要再猶豫了,趕緊來到自己的門下,與自己一起共創(chuàng)偉業(yè)。最后,他發(fā)出吶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作者借周公吐哺的典故展現(xiàn)自己的誠心?!妒酚洝吩涊d:“(周公)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辈懿賹⒆约罕茸髦芄?,也希望天底下的人才都來歸順自己,表達了對人才的尊重與重視,這部分再次體現(xiàn)了他廣納天下英才的胸襟和渴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窺見曹操的理想和抱負——與天下英才一起共創(chuàng)偉大事業(yè)。相比于三國時期的其他著名人物,曹操的個性無疑是最為復(fù)雜的。比如,諸葛亮為了蜀漢鞠躬盡瘁、孫權(quán)為了東吳深藏不露、劉備成就大業(yè)弘毅寬厚……而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人物,小說《三國演義》將其演繹成一個自私狹隘、心腸歹毒的政客,一個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奸臣。但是,今天我們再讀《短歌行》,是不是為曹操的理想人格所折服了呢?他憂國憂民、求賢若渴、胸懷寬廣……已經(jīng)昭示他作為“一代王者”的非凡氣度。這也給我們一個關(guān)于歷史人物評價的啟示:要想獲得對歷史人物、文學(xué)人物的真實評價,一定要回歸文本,尤其是作者自身的作品,所謂“言為心聲”!作家也好,詩人也罷,他們在文字中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這是難以藏匿的,因此我們才能從文本中獲取對人物的真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