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培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冰廠田幼兒園
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被明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意味著新時代的教育實踐都應當著眼于“育人”與“立德”。
所謂審美立德,即基于厘清“美育”和“德育”的關系,在幼兒園美術審美教育活動的實踐中,滲透德育元素,強化德育價值。審美立德并非異想天開、標新立異,而是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與歷史淵源,王國維和蔡元培都曾深入探討了美育與德育的邏輯關系和互動機制。
我們試圖聚焦實踐可行性,切實探究審美立德的落地策略,以期深化幼兒園美術審美教育的立德功能、發(fā)掘美術審美教育的德育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美術天然地承載著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幼兒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作為一種表征語言,美術天然地扮演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通道,是幼兒個性表達的途徑。
換言之,美術審美感知的藝術形式,領略的是背后的思想情感,創(chuàng)作的是美術作品,表達的是思想情感。而無論是思想認知,還是情感態(tài)度,都是德育的重要范疇。
2022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評估指南》,其中“辦園方向”中強調“品德啟蒙”,指標中提到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保育教育全過程,培育幼兒愛父母長輩、愛老師同伴、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黨愛國的情感。針對收集的資料,圍繞以下分析框架(見表1),我們進行了深度剖析,一起挖掘活動過程中的德育價值和實踐契機。
表1 美術審美教育活動中德育價值的分析框架
在審美教育中,教師會注重對幼兒“愛祖國”“文化認同”等道德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教師會強調畫作中的中國元素,比如“我們是用宣紙來畫的……筆墨紙硯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的書畫工具”“知道這一幅竹子是誰畫的嗎?鄭板橋是非常有名的中國畫家,畫竹子寓意節(jié)節(jié)高,不斷向上的精神”。幼兒能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的特點以及中華民族的藝術家留下的精神財富。
審美立德是由兒童審美,立兒童之德,因此遵循幼兒的發(fā)展特點進行教育活動尤為重要。教師的提問需遵循幼兒的認知特點,采用問題促進幼兒的主動思考。如“是嗎?還可以怎么樣?”以及“用滾的方式是嗎?會留下怎樣的印記?”等。教師在與幼兒美術審美過程中對幼兒所有的表達表現(xiàn)表示尊重,因為相互尊重是培養(yǎng)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前提與關鍵。如教師在幼兒欣賞作品前會說:“離近點看,遠點看,坐著看,站著看都可以?!苯處熞矔τ變涸趯徝肋^程中的優(yōu)秀學習品質給予及時的表揚與肯定,如“你觀察得真仔細”。這對于幼兒自身自信的培養(yǎng)、品德的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教師自身道德水平與素養(yǎng)。
審美教育是一個人對于一幅作品的感知,也是一群人對于這些作品的群體體驗。同樣,道德教育是對幼兒個人道德品質的熏陶,也是在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等的社會交往中,理解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品質、遵循社會規(guī)則的過程。在審美教育中貫徹道德培養(yǎng)的課程目標,遵循幼兒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以及對于動物的喜愛,教師就會與幼兒在美術審美中共情,如“這些榕樹的枝條就是吳冠中爺爺畫的,小鳥在樹林里不停地穿梭,自由自在,這幅畫實在是太美了”。教師會考慮到幼兒社會化的需要,采用社會合作方式來作畫,讓孩子有生生互動與欣賞的機會。
總而言之,美術審美過程中一定有德的內涵的傳遞。教師挖掘美術藝術資源,引導幼兒感知和體驗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同時領悟和理解藝術背后的審美價值追求;教師提供美術創(chuàng)作空間,支持幼兒自主的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基于創(chuàng)作表達自我的思想情感。
如前所述,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美術天然地承載著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幼兒傳承社會價值觀念的載體。具體到審美立德實踐中,我們緊密依托美術審美的活動主線,在“感知與欣賞”環(huán)節(jié),著力于挖掘德育元素。
美育就是審美的過程,依賴于美的事物。而在審美立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審美素材的選擇應當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性,凸顯“美”與“德”。
1.審美以立德,審美是主線,選擇的是審美素材,凸顯藝術性和美學性
藝術大師及其作品是人類美感的凝結和集中體現(xiàn),是開展審美實踐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展審美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在開展美術審美教育時主要聚焦于藝術大師及其藝術作品。通過多年的實踐循證,我們明確了藝術性和審美性,作為選擇藝術大師及其作品的基本標準和核心依據(jù)。一是符合幼兒階段的審美特點,包括作品主題是健康而有趣的、作品色彩是明快而特別的、作品內容是生活化或有益于想象的。二是有值得欣賞的審美元素,比如,不同材料表現(xiàn)方式的美術作品,包括油畫、中國畫、綜合材料等;不同作品類型的美術作品,包括具象畫、抽象畫等;不同內容題材的美術作品,包括建筑、人物等。三是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比如,藝術風格和特色的多元性。
2.審美以立德,立德是意圖,彰顯的是德的內涵,凸顯價值性和民族性
審美立德的落腳點是探究審美教育活動中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xiàn),因此,審美素材的選擇要有意識地凸顯藝術大師及其作品德的內涵,彰顯民族性。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中國的藝術大師及其作品(見表2)。作為具體的文化形式,其“形”“色”“意”都承載著中國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能在幼兒心中根植中國之大美。中國水墨畫大多描繪美好的人事物景,借景抒情、借物寓意,每個中國藝術大師都具有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無論是自然界的花鳥蟲草,還是社會中的鄉(xiāng)景生活,都傳遞和表達自然生命之美和和諧生活之美。吳昌碩畫牡丹圖祝福祖國富強、吳冠中畫春如線表現(xiàn)春天之美、豐子愷于生活細微處取材表現(xiàn)濃濃人情味、齊白石的自然小物象征幸福生活、張大千的磅礴大氣體現(xiàn)祖國風貌……
表2 中國藝術大師美術審美課程的內容設置
3.審美以立德,主體是幼兒,順應的是發(fā)展特點,凸顯經(jīng)驗性和適宜性
幼兒園審美課程應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呼應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貼近幼兒周圍生活的實際情況,挖掘整合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中的教育資源,幫助幼兒豐富生活經(jīng)驗,觀察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事物,使幼兒全面發(fā)展。遵循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健康積極情感來選擇有愛、有情、有意的生活內容,給幼兒以力量、智慧、自信與快樂。
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尋找大師的名畫,在教室藝術大師主題墻上布置大師的畫作,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通過幼兒投票決策要欣賞的大師作品,基于幼兒的經(jīng)驗開展美術審美活動,并自然滲透德育內容。比如,幼兒選擇豐子愷爺爺?shù)淖髌罚X得他的作品都是描寫自然生活、人與人親情和友情等溫馨的畫面。幼兒覺得素凈的畫面、留白的意境、細節(jié)的豐富都是美的。我們圍繞藝術大師及其藝術作品,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感觀欣賞和內涵解讀,充分補足教師對藝術大師及其作品的背景認知,為后續(xù)有效支持幼兒審美活動奠定基礎。
屠美如和孔起英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課程框架研究》一文中強調,美術欣賞的實踐框架包含不同層次的感知欣賞:感覺的層次(你看到了什么)、智慧的層次(作者表達了什么)、表現(xiàn)的層次(作者是怎么表達的)。
我們圍繞藝術大師及其藝術作品,會由表及里的深入感官、欣賞和內涵解讀,充分補足教師對藝術大師及其作品的背景認知,為后續(xù)有效支持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
藝術大師張大千,他在繼承傳統(tǒng)水墨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潑墨,創(chuàng)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他擅長運用潑墨潑彩和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xiàn)山水的磅礴氣勢。我們首先會關注幼兒旅游中對山水風景的感知力,支持幼兒通過欣賞張大千作品,感受其潑墨、潑彩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感知大師運用潑墨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煙云效果和山勢氣韻,山水的磅礴氣勢與墨色之美。
我們一方面收集張大千爺爺?shù)母黝愋畔?、畫作、簡報等制作成思維導圖版面,鼓勵幼兒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細節(jié)和問題;另一方面,創(chuàng)設教室環(huán)境,在教室美工角中投放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美工區(qū)加入了幼兒旅游中的山水風景照、《張大千作品集》等,幼兒可以在自由活動時隨時翻看,進一步感受自然風光魅力;我們還選擇了春晚舞蹈節(jié)目《只此青綠》讓幼兒感受“青綠”,繼而引出該舞蹈設計的來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雖然藝術形式不同,但給人的感受是相同的,讓幼兒從中感受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氣息,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增強幼兒藝術的體驗。不僅可以給孩子看畫,還可以講里面的故事,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不同形式的同構,更好地去增強幼兒的審美感受。
在感知欣賞過程中,我們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價值:文化認同是德育的重要內涵,從內容上看,文化認同包括對文化形式的認知和文化價值的傳承。
所謂文化形式,即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實踐中,我們既有對筆墨紙硯等中國特有的表征手段和書畫載體的認知,也有對中國水墨的藝術形式、張大千這一藝術人物的感知和了解。這都屬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形式的感知。
所謂文化價值,即文化的內在價值觀念。雖然我們欣賞的是畫作,但感受的是祖國河山的壯美以及“仁者樂山”的厚德、厚實意象;我們創(chuàng)作出的是山的迥異和多彩,但表達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傳統(tǒng)藝術的認同以及“天人合一”意境的追求和“重意不重形”的審美價值。
如前所述,作為一種表征語言,美術天然地扮演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通道,是幼兒個性表達的途徑。具體到審美立德實踐中,我們緊密依托美術審美的活動主線,在“表達與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著力于創(chuàng)生德育價值。
藝術是孩子“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應當尊重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支持幼兒“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
待孩子們領略了張大千爺爺筆下大自然的壯麗后,我們踏上了走近張大千爺爺?shù)乃囆g旅程,與大師共譜山河圖。在美工室的游戲活動中,孩子們自主探索不同藝術材料的綜合運用,感知色彩中色相、明度、純度的變化,在畫面構圖中通過遮擋關系、形狀大小、位置形成空間感。孩子在“玩美”“創(chuàng)美”中感受自由創(chuàng)作的樂趣,開始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小世界”。
一次偶然的機會,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中將洗筆的水打翻在了桌上。在擦拭的過程中,碰到藍色的水粉顏料,孩子們發(fā)現(xiàn)紙巾被水暈花了,覺得很有趣,又用毛筆蘸了黃色的顏料滴在了上面,兩種顏色重疊在了一起。孩子們想要像張大千爺爺一樣暈染成山的樣子。
他們開始嘗試使用更多的紙巾,把它撕或揉成山的形狀,用膠水貼在了宣紙上,然后拿起毛筆暈染出了五顏六色的山。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的作品呈現(xiàn)越來越豐富:
祥祥:我畫的山頂是藍色的,因為和天空很近,中間長了很多大樹,所以是綠色的,最下面是礦。
若若:我畫的是太陽落山了,天空上有紅色的云彩,小鳥也要回家睡覺了。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對于自然景色的描繪,還是對“林鳥歸巢晚”的暢想,無不浸潤著幼兒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換言之,美育引導理性回歸感性,則有助于作為實踐理性的內在的“善”趨向個體感性欲求、意向的融合,從而構成倫理意志的自由選擇。
教師在幼兒自主表達的過程中,及時捕捉契機,推動幼兒基于感性認知,進一步回歸理性,內化宏大的道德準則。換言之,美育引導感性趨向理性,有助于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體內在的“善”。
孩子們試著混合顏色,出現(xiàn)了各色的山水,山中景致也越發(fā)豐富起來。他們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
洋洋:我畫的是火山爆發(fā),黑色的是噴發(fā)在山上的巖漿。
果果:本來山上都是樹,但被巖漿淹沒了,房子也著火了,有人澆水滅火,所以變成藍色了。
教師:我們依賴大自然生存,但是大自然中也存在很多災難和危險,這并不能阻止我們的祖輩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我們也要像前輩那樣,努力學會本領,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的新生活。
我們在支持和關注幼兒表達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和引導幼兒重意不重形,即關注自己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過程中,我們及時捕捉德育的契機,通過恰當?shù)囊龑?,將抽象的道德?guī)范以貼近幼兒感性體驗的方式,融入幼兒認知,從而切實提升了幼兒的道德認知層次。
藝術教育活動往往以幼兒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議來結束和升華藝術啟蒙教育活動。藝術作品的評議注重評價的價值多元性。為此,我們創(chuàng)建“一米畫展”,用以展示幼兒的作品,更加凸顯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挖掘審美背后的德育價值。
畫展的前期由幼兒自己商議如何布置,作品的選擇由幼兒共同決策。教師幫助幼兒一起收集作品、畫語錄音、張貼照片、視頻錄像,通過幼兒的講解錄音給全園幼兒做分享和導覽。畫展中不僅呈現(xiàn)幼兒的個人畫作,也有小組畫作、集體作品;不僅有幼兒創(chuàng)作時的形象,還有他們探尋日常生活美景的身影以及收集大自然美物的情景;不僅有幼兒平面的作品,更有可互動、可組合、可變化的立體作品。畫展中能呈現(xiàn)幼兒無限想象和創(chuàng)意的美畫美物,也有日常樸實創(chuàng)作和參與各種活動的照片和視頻,感受美與德的融合。
總而言之,審美立德不僅具有邏輯上的可能性,更有實踐中的可行性。我們著力于審美素材的選擇,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聚力于創(chuàng)作空間的打造,基于幼兒的自主表達,創(chuàng)生德育價值。以此推動幼兒的道德感性和道德理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