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黛茜,謝自建,汪洋,3,葉春*,李春華*,魏偉偉,王昊,鄭向勇
1.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tài)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2.溫州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3.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隨著人類活動加劇,污染源增加,跨境湖泊的水質安全受到嚴重影響。由于跨境湖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水環(huán)境管理和水污染治理存在難點。扎實開展跨境湖泊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研究,科學界定其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遏制該類湖泊水環(huán)境惡化趨勢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堅實基礎,也有利于推動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水污染防控體系的建立。
湖泊沉積物位于水圈、巖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交匯處,是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的重要蓄積庫[1]。湖泊沉積物的內源釋放是造成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湖泊沉積物中的營養(yǎng)鹽會通過擴散、對流、再懸浮等方式重新釋放至上覆水體[2],影響湖泊水質,進而影響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沉積物的物理化學特性是影響沉積物中營養(yǎng)鹽遷移轉化的重要參數(shù),探明湖泊沉積物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營養(yǎng)鹽狀況,對于研究湖泊沉積物內源釋放特征及富營養(yǎng)化湖泊的修復與治理具有重要意義[3]。
興凱湖是中俄跨境湖泊,其良好的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兩國農(nóng)業(yè)灌溉、水產(chǎn)養(yǎng)殖和旅游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興凱湖中國湖區(qū)由大、小興凱湖組成。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影響加劇及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湖泊水環(huán)境質量下降,根據(jù)2021 年《黑龍江省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大興凱湖水質為GB 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Ⅴ類,小興凱湖為Ⅳ類[4]。興凱湖湖內地形平坦,風浪侵蝕嚴重,沉積物中的營養(yǎng)鹽易受風浪擾動進入上覆水,增加上覆水中營養(yǎng)鹽濃度[5],進而引起湖泊水質下降。特別是在外源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湖泊沉積物營養(yǎng)鹽釋放可能成為重要的污染源。因此,探究興凱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的污染狀況,并對其來源進行分析,對跨境湖泊水質改善和水生態(tài)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有關興凱湖的研究多集中在水質評價、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方面,研究區(qū)域多位于小興凱湖[6-8],有關沉積物營養(yǎng)鹽污染特征,特別是以大、小興凱湖為整體的研究較少。筆者以興凱湖中國湖區(qū)為研究區(qū)域,通過調查沉積物中營養(yǎng)鹽的分布狀況及來源,估算沉積物營養(yǎng)鹽的埋藏通量,并評價其污染現(xiàn)狀,以期為興凱湖水體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研究區(qū)為興凱湖中國湖區(qū),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雞西市。其中小興凱湖全部在我國境內,湖面面積約176 km2,大興凱湖中國湖區(qū)(簡稱大興凱湖)湖面面積約1 240 km2,大、小興凱湖通過泄洪閘相連。大興凱湖呈葫蘆狀,湖面風浪大,底部泥沙易懸?。恍∨d凱湖由大興凱湖湖水退縮分離形成,呈“牛軛”狀,水生植物覆蓋度較高。我國境內直接流入大興凱湖的河流包括洛格河、北溝、白泡子和金銀庫河等;直接流入小興凱湖的河流包括承紫河、大西地河和穆棱河等(圖1)。穆棱河是興凱湖的主要水源,約95%以上穆棱河水沿穆興分洪道注入小興凱湖后排入大興凱湖。
圖1 興凱湖沉積物采樣點及航線布設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for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 and survey lines in Xingkai Lake
根據(jù)湖區(qū)湖濱帶土地利用類型及水文水動力狀況,結合遙感矢量圖,將小興凱湖劃分為五大湖區(qū),大興凱湖劃分為四大湖區(qū)(圖1)。小興凱湖周圍以濕地、農(nóng)田(含水田和旱地)和自然林地為主,西部湖區(qū)面積約58.3 km2;中部湖區(qū)面積約46.5 km2;東部湖區(qū)位于穆棱河河口區(qū)域,面積約60.1 km2;西泡子位于小興凱湖西部湖灣區(qū)域,面積約2.0 km2;東北泡子位于小興凱湖東部湖灣區(qū)域,面積約10.6 km2。大興凱湖沿湖以農(nóng)田、自然林地為主,西部湖區(qū)面積約247.0 km2;中部湖一區(qū)面積約295.7 km2;中部湖二區(qū)為泄洪一閘、二閘影響區(qū)域,面積約326.7 km2;東部湖區(qū)面積約180.2 km2。
參照《湖泊調查技術規(guī)程》[9]在興凱湖進行網(wǎng)格化布點,共布置表層沉積物采樣點53 個(大、小興凱湖分別為31 和22 個),柱狀沉積物采樣點36 個(大、小興凱湖分別為19 和17 個)(圖1),調查時間為2021 年7 月。利用彼得森抓泥斗、ZXPMC50 柱狀采樣器分別采集表層和柱狀沉積物。柱狀沉積物采樣深度結合地層掃描結果確定,采樣深度為10~50 cm。樣品采集后密封在聚乙烯袋內,迅速運回實驗室,將沉積物自然風干后去除動植物殘體和石塊等明顯雜質,然后研磨過100 目篩,裝袋存用。沉積物中總氮(TN)、總磷(TP)和有機質(OM)濃度分別采用凱氏定氮法、過硫酸鉀氧化分光光度法、低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比色法[10-12]測定;含水率和容重分別采用稱重法和重量法測定。
淺地層剖面儀是一種基于水聲學原理的連續(xù)走航式探測水下淺地層結構和構造的地球物理方法[13]。該方法利用聲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性質不同,獲得聲波有效穿透地層的特征與性質[14];通過連續(xù)巡航獲得高分辨率的地層剖面,從而計算出沉積物總埋藏量[15]。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淺地層剖面儀可以探測湖底沉積地層的結構、分布和埋深等特征。目前,我國利用淺地層剖面儀進行湖泊沉積物調查的應用較少,沈吉等[16-17]利用淺地層剖面儀探測太湖和鏡泊湖湖底沉積地層的結構和沉積物厚度,為清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參考。
采用雙波段(24 和200 kHz)淺地層剖面儀(stratabox, SyQwest)掃描獲得興凱湖水下地形及沉積物埋藏信息,進而估算興凱湖沉積物厚度及蓄積量。調查工作走航路線由DGPS 實時記錄,并與淺地層剖面信號相匹配,走航線呈網(wǎng)狀布局,總長度為355 km,控制區(qū)域為小興凱湖(含西泡子和東北泡子)和大興凱湖全域(圖1)。
采用有機污染指數(shù)法[18]評價沉積物污染狀況,該方法將TN、OM 等參數(shù)綜合成一個指數(shù)值來表征沉積物污染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OI 為有機污染指數(shù),無量綱;CON為有機氮濃度,%;COC為有機碳濃度,%;CTN為沉積物總氮濃度,%;COM為沉積物有機質濃度,%。有機污染指數(shù)評價標準:OI<0.05,屬清潔;0.05≤OI<0.20,屬輕度污染;0.20≤OI<0.50,屬中度污染;OI≥0.50,屬重度污染。
假設同一湖區(qū)的沉積環(huán)境相似,將各湖區(qū)沉積物中TN、TP、OM 平均濃度作為埋藏部分的平均濃度,估算各湖區(qū)的TN、TP、OM 埋藏通量[19-20]。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為孔隙度,%;WC為沉積物含水率,%;ρwater為水的密度,取1.027 g/cm3;ρsed為沉積物干密度,g/cm3;M為沉積物蓄積量,t;Vi為沉積層體積,m3;Dsed為沉積速率,取0.19 cm/a[21];CTP為沉積物總磷濃度,%;FTN、FTP、FOM分別為TN、TP、OM 的埋藏通量,t/a;S為湖區(qū)面積,km2。
采用Excel 2020 軟件統(tǒng)計分析興凱湖沉積物中TN、TP 和OM 濃度,采用SPSS 26 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采用StrataBox HD 和Hypack 2018 軟件提取水深和沉積物厚度,采用Arc GIS v10.2 軟件分析興凱湖水深深度分布和沉積物厚度分布,采用Origin 2022b 軟件繪制興凱湖柱狀沉積物TN、TP、OM 濃度及C/N、C/P 的垂直分布圖。
2.1.1 沉積物TN 空間分布及垂直變化
大、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TN 濃度分別為210.30~765.99 mg/kg(平均值519.24 mg/kg)和473.10~4 718.41 mg/kg(平均值1 587.43 mg/kg)。TN 濃度分布特征在小興凱湖表現(xiàn)為西泡子>西部湖區(qū)>東部湖區(qū)>東北泡子>中部湖區(qū);大興凱湖表現(xiàn)為西部湖區(qū)>中部湖一區(qū)>中部湖二區(qū)>東部湖區(qū)(圖2)。小興凱湖西部湖區(qū)和東部湖區(qū)TN 濃度明顯高于其他湖區(qū),水生植物空間分布差異可能是影響不同湖區(qū)沉積物營養(yǎng)鹽濃度差異的重要因素[22];此外,由于超過95%的穆棱河水沿穆興分洪道進入小興凱湖東部湖區(qū),穆棱河流域內大量的畜禽養(yǎng)殖污染和種植業(yè)面源污染對小興凱湖有重要影響[23]。于淑玲等[8]的研究表明,小興凱湖中氮主要來源于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持續(xù)輸入的農(nóng)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攜帶的污染物質沉積在湖泊中,導致沉積物TN 濃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圖2 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TN 濃度空間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N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由圖3 可知,大、小興凱湖柱狀沉積物TN 濃度分別為194.33~805.08 mg/kg(平均值473.57 mg/kg)和371.29~4 718.41 mg/kg(平均值1 332.77 mg/kg)。大部分湖區(qū)20~50 cm 沉積物隨深度增加TN 濃度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沉積物本底濃度較高有關[24]。小興凱湖西泡子、西部湖區(qū)和大興凱湖西部湖區(qū)沉積物TN 濃度隨深度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大、小興凱湖西部湖區(qū)水生植物覆蓋度高,水生植物殘體堆積使得表層沉積物有機氮濃度較高。隨著深度的增加,溶解氧濃度降低,厭氧環(huán)境加速了厭氧氨氧化過程使氮濃度下降[25]。
圖3 興凱湖不同湖區(qū)沉積物中TN 濃度垂直變化Fig.3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N concentration in th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lake areas of Xingkai Lake
2.1.2 沉積物TP 空間分布及垂直變化
大、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TP 濃度分別為95.76~402.39 mg/kg(平均值246.55 mg/kg)和14.41~1 272.23 mg/kg(平均值212.38 mg/kg)。TP 濃度分布特征在小興凱湖表現(xiàn)為西泡子>東部湖區(qū)>西部湖區(qū)>中部湖區(qū)>東北泡子;大興凱湖表現(xiàn)為中部湖一區(qū)>東部湖區(qū)>中部湖二區(qū)>西部湖區(qū)(圖4)。小興凱湖沉積物TP 空間分布差異大,西泡子區(qū)域污染嚴重,這可能是由于西泡子位于湖灣區(qū)域,地勢低洼,水生植物覆蓋度高,水生植物腐解及外源輸入的含磷污染物易蓄積;此外,該區(qū)域表層沉積物以粉粒為主,磷吸附效率較高[26]。
圖4 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TP 濃度空間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P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由圖5 可知,大、小興凱湖柱狀沉積物TP 濃度分別為58.21~702.77 mg/kg(平均值244.04 mg/kg)和8.15~1 272.23 mg/kg(平均值243.67 mg/kg)。TP在垂直分布上的差異與沉積環(huán)境密切相關[27]。小興凱湖西泡子表層和次表層沉積物TP 濃度遠高于其他湖區(qū),除西泡子外,興凱湖其余各湖區(qū)沉積物TP濃度在10~30 cm 隨深度增加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沉積物本底濃度較高且沉積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有關。
圖5 興凱湖不同湖區(qū)沉積物中TP 濃度垂直變化Fig.5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P concentration in th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lake areas of Xingkai Lake
2.1.3 沉積物OM 空間分布及垂直變化
大、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OM 濃度分別為2.92~14.78 g/kg(平均值7.51 g/kg)和11.74~63.27 g/kg(平均值32.18 g/kg)。OM 濃度分布特征在小興凱湖表現(xiàn)為西泡子>東北泡子>西部湖區(qū)>中部湖區(qū)>東部湖區(qū);大興凱湖表現(xiàn)為中部湖一區(qū)>西部湖區(qū)>中部湖二區(qū)>東部湖區(qū)(圖6)。小興凱湖OM 濃度最高點在西泡子,該區(qū)域生物量高,與主湖區(qū)連通性較差,大型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死亡后在底泥中沉積,導致沉積物OM 濃度上升。大興凱湖湖心區(qū)域沉積物OM 濃度較高,表明入湖和出湖的水流作用對沉積物中有機質的空間分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與對太湖[28]和山美水庫[29]的研究結果一致。
圖6 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OM 濃度空間分布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M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由圖7 可知,大、小興凱湖沉積物柱狀樣品OM 濃度分別為1.88~16.36 g/kg(平均值7.77 g/kg)和11.74~67.15 g/kg(平均值26.88 g/kg)。小興凱湖西泡子、東北泡子、西部湖區(qū)和大興凱湖西部湖區(qū)OM 隨深度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西泡子和東北泡子為自然濕地,生物活動頻繁,水生生物代謝產(chǎn)生的有機污染物在湖底沉積,隨深度增加,有機質被礦化分解,OM 濃度下降;大、小興凱湖西部湖區(qū)周圍近年被不斷開發(fā)利用,墾殖率高,黑土流失較嚴重,這可能是造成表層沉積物OM 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
圖7 興凱湖不同湖區(qū)沉積物中OM 濃度垂直變化Fig.7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M concentration in th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lake areas of Xingkai Lake
2.2.1 興凱湖水深及泥厚分布特征
大、小興凱湖平均水深分別為6.58 和2.45 m,沉積物平均厚度分別為0.23 和0.18 m(圖8),小興凱湖水深和沉積物厚度均低于大興凱湖。小興凱湖沿岸基本無沉積物堆積,但水深處沉積物較厚。小興凱湖沉積物厚度與水深呈顯著正相關(P<0.05),深水區(qū)地形平坦,有利于沉積物遷移,淺水區(qū)沉積物受外界水環(huán)境影響易再懸浮,因此沉積物厚度較薄。大興凱湖西部湖區(qū)沉積物堆積嚴重,中部湖區(qū)和東部湖區(qū)的沉積物厚度明顯下降。大興凱湖西部區(qū)域存在多條入湖河流和排干,其入湖時攜帶的泥沙顆粒物可能是導致西部湖區(qū)泥沙淤積嚴重的主要原因。
圖8 興凱湖水深和沉積物厚度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water depth and sediment thickness in Xingkai Lake
2.2.2 興凱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埋藏通量
根據(jù)興凱湖沉積物TN、TP、OM 濃度,結合沉積物厚度和湖區(qū)面積,估算現(xiàn)狀條件下興凱湖各湖區(qū)沉積物蓄積量和TN、TP、OM 埋藏通量,結果如表1 所示。小興凱湖沉積物蓄積量為2.55×107t,TN、TP、OM 的埋藏通量分別為386.10、45.16、8 116.61 t/a;大興凱湖沉積物蓄積量為2.39×108t,TN、TP、OM 的埋藏通量分別為800.60、391.32、11 886.27 t/a。
表1 興凱湖沉積物蓄積量和TN、TP、OM 埋藏通量Table 1 Sediment accumulation and burial fluxes of TN, TP and OM in Xingkai Lake
小興凱湖沉積物蓄積量及TN、TP 和OM 埋藏通量分布特征為西部湖區(qū)>東部湖區(qū)>中部湖區(qū)>東北泡子>西泡子。西部湖區(qū)沉積物蓄積量和營養(yǎng)鹽埋藏通量與其他湖區(qū)相比較高,這可能是由于周圍農(nóng)業(yè)活動集中,且以旱地為主,地表徑流攜帶農(nóng)業(yè)污染物進入湖泊,使得湖區(qū)沉積物蓄積,營養(yǎng)鹽濃度升高。大興凱湖沉積物蓄積量和TN、OM 埋藏通量的分布特征為中部湖一區(qū)>中部湖二區(qū)>西部湖區(qū)>東部湖區(qū),TP 埋藏通量的分布特征為中部湖一區(qū)>中部湖二區(qū)>東部湖區(qū)>西部湖區(qū)。
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有機污染指數(shù)為0.031~1.645(平均值0.335),屬中度污染,各湖區(qū)有機污染程度為西泡子>西部湖區(qū)>東北泡子>東部湖區(qū)>中部湖區(qū)。西泡子有機污染嚴重(1.645),屬重度污染,其余湖區(qū)以中度污染為主,其中西部湖區(qū)、東部湖區(qū)、中部湖區(qū)分別有60.0%、57.1%和37.5%的采樣點處于中度及以上污染〔圖9(a)〕。大興凱湖表層沉積物有機污染指數(shù)為0.005~0.050,平均值為0.023,屬清潔等級,各湖區(qū)有機污染程度為西部湖區(qū)>中部湖一區(qū)>中部湖二區(qū)>東部湖區(qū)。除中部湖一區(qū)有12.5%的采樣點處于輕度污染外,其余湖區(qū)采樣點均屬清潔等級〔圖9(b)〕。
圖9 興凱湖表層沉積物有機指數(shù)評價的污染等級占比Fig.9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l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based on organic index
與巢湖(基本處于重度污染)[30]、鄱陽湖(整體處于輕度污染)[31]、太湖竺山灣(整體處于輕度污染)[32]等我國典型湖泊/湖區(qū)相比,興凱湖沉積物整體上屬輕度污染,但小興凱湖沉積物有機污染較為嚴重??紤]到小興凱湖水體通過泄洪閘進入大興凱湖,并可能對大興凱湖沉積物污染狀況產(chǎn)生潛在影響,因此,小興凱湖沉積物污染應引起重視。
2.4.1 興凱湖沉積物C/N 與C/P 特征
由圖10 可知,大、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C/N 分別為4.29~18.13(平均值8.72)和7.71~24.89(平均值12.51)。一般情況下,沉積物C/N 可以反映有機質來源的差異性[33],藻類有機質C/N 通常為4~10,而陸生維管束高等植物的C/N 不小于20[34]。當沉積物C/N 大于8 時,常認為是受到2 種物源的共同影響,C/N 愈大,說明陸源輸入的有機質成分愈大[35]。興凱湖沉積物不同湖區(qū)間C/N 存在較大差異,OM來源同時受湖泊自生和外源輸入的影響。小興凱湖C/N 高于大興凱湖,表明小興凱湖OM 來源受陸源輸入影響更大。
圖10 興凱湖沉積物C/N 垂直分布特征Fig.10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N in th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大、小興凱湖柱狀沉積物C/N 分別為4.87~20.25(平均值9.59)和6.13~27.59(平均值12.75)。柱狀沉積物C/N 反映了有機質的分解輸入與礦化分解輸出間的平衡[36],表層和次表層沉積物C/N 主要受物質來源和水動力條件的影響,而深層沉積物C/N 主要受氧化還原環(huán)境的影響,與成巖作用有關[37]。隨深度增加,小興凱湖中部湖區(qū)底層沉積物C/N 較低,可能與有機物被完全分解及無機氮的富集有關,這與楊洪等[38]對武漢東湖的研究結論一致;大興凱湖西部湖區(qū)沉積物C/N 在不同深度無明顯變化,其余各湖區(qū)沉積物C/N 隨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趨勢。
沉積物C/P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沉積物中有機碳和磷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由圖11 可知,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C/P 為28.84~1 005.10(平均值232.55),柱狀樣品中C/P 為11.59~1 182.53(平均值176.11);大興凱湖表層沉積物C/P 為7.54~67.30(平均值19.25),柱狀樣品中C/P 為4.07~67.30(平均值20.67)。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C/P 高于大興凱湖,可能是由于生物死亡后,磷快速地分解釋放,而碳的釋放較慢[27],導致小興凱湖沉積物表層C/P 相對較高;此外,大興凱湖中部湖區(qū)C/P 呈現(xiàn)隨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趨勢,表明隨著沉積深度的增加,沉積物中含磷化合物的分解比有機碳分解更為迅速[39],故C/P升高。
圖11 興凱湖沉積物C/P 垂直分布特征Fig.11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P in th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2.4.2 興凱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相關性分析
由表2 可知,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OM 和TN 之間 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表明OM 和TN 具有相似來源,沉積物氮主要以有機氮的形式存在[40]。TP 與OM 的相關性不顯著,表明TP 受沉積物OM 分布影響小。賈雪瑩等[41]研究指出,興凱湖沉積物磷以無機磷為主,其中Fe-P 較多。
表2 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營養(yǎng)鹽指標相關性分析Table 2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nutri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Xingkai Lake
由表3 可知,與我國其他湖泊相比,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中TN 和OM 濃度高于我國四大淡水湖,沉積物C/N 與烏梁素海(12.70)[42]相近,C/P 與衡水湖(233.1)[43]相近。大興凱湖沉積物TN、TP、OM 處于低濃度水平,C/N 與太湖(8.32)[44]相近,水體富營養(yǎng)化風險相對較低。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OM 和TN 濃度相對較高,湖泊水體富營養(yǎng)化風險較高,并且可能影響大興凱湖水質狀況。
表3 我國不同湖泊表層沉積物營養(yǎng)鹽濃度、C/N 和C/P 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 C/N and C/P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different lakes in China
(1)與國內其他湖泊相比,興凱湖沉積物TP 濃度處于較低水平,但小興凱湖表層沉積物TN、OM 濃度處于較高水平且高于大興凱湖,可能會對大興凱湖水質產(chǎn)生影響。
(2)根據(jù)沉積物C/N,興凱湖的有機質來源同時受到水生植物和陸源物質輸入的影響,小興凱湖受陸源輸入影響更大。沉積物TN 和OM 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TP 與OM 之間無顯著相關性,說明TN 和OM 可能來源相似,但TP 與OM 來源存在差異。
(3)根據(jù)有機污染指數(shù)法,興凱湖整體屬輕度污染,大、小興凱湖有機污染指數(shù)分別為0.023 和0.335,屬于清潔和中度污染,小興凱湖沉積物有機污染較大興凱湖更嚴重。
(4)興凱湖水體污染成因較復雜,沉積物內源釋放可能是興凱湖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興凱湖沉積物營養(yǎng)鹽污染狀況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