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佳 王幼芳 洪寶珊 楊永紅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附屬廣州紅十字會醫(yī)院 510220
胃腸鏡檢查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普遍且重要的診療方法,提高了消化系統(tǒng)疾病包括早期胃癌等的診斷準確率[1,2]。胃腸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咳嗽、惡心、嘔吐、疼痛等不適[3]。麻醉胃腸鏡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接受度高,但麻醉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也引起臨床的關注。常規(guī)護理注重胃腸鏡檢查準備流程,對術后不良反應的預防缺乏針對性及整體性。前饋控制建立在預測的基礎之上,強調(diào)“防患于未然”,通過對風險因素進行事先干預,盡可能在問題發(fā)生之前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4]。既往多項研究將前饋控制理念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中,對于提高護理安全質(zhì)量,防范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針對麻醉胃腸鏡檢查術后不良反應進行系統(tǒng)性預防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基于前饋控制理念下的干預效果,為減少麻醉胃腸鏡檢查術后的不良反應、提高臨床護理質(zhì)量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選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進行麻醉胃腸鏡檢查的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00例。對照組男性92例,女性108例,學歷:初中及以下117例,高中或中專36例,大專及以上47例,平均年齡(67.28±10.67)歲,平均體重(59.49±11.81)kg,單純胃鏡檢查39例,腸鏡檢查29例,胃腸鏡檢查132例;干預組男性91例,女性109例,學歷:初中及以下69例,高中或中專49例,大專及以上82例,平均年齡(60.06±10.89)歲,平均體重(58.60±10.53)kg,單純胃鏡檢查42例,腸鏡檢查55例,胃腸鏡檢查10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免除倫理審查(受理號:2022-291-01)。
納入標準:①愿意接受進行麻醉胃腸鏡檢查的患者;②主動配合研究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臟嚴重疾病(新近發(fā)生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臟傳導阻滯、惡性心律失常);②重要器官功能失代償;③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④嚴重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⑤腦梗死;⑥麻醉ASA分級為Ⅴ級[5];⑦對麻醉藥物有禁忌證。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檢查前1天由護士派發(fā)胃腸鏡檢查單,并進行相關指導,常規(guī)禁飲禁食、胃腸道準備,檢查當天給予補液等;麻醉醫(yī)師負責對患者進行麻醉前評估及術中進行麻醉;術后監(jiān)測生命體征,飲食指導,禁飲禁食及觀察有無術后不良反應等。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基于前饋控制理念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3.1 成立前饋控制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消化內(nèi)科醫(yī)生、麻醉師、護理組長、主管護士等,一組的主管醫(yī)生及主管護士共同管理患者,由消化科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組織小組所有成員開展前饋控制理念相關知識及方法的培訓,搜索國內(nèi)外相關信息,了解最新的前沿護理資訊,開展討論,總結(jié)既往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增強各學科間的風險管理協(xié)作,有預見性地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制定出合理的前饋控制措施。
1.3.2 風險評估
醫(yī)生查閱病歷,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抽血及心電圖結(jié)果,及時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情況;麻醉師提前到病房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及進行麻醉ASA分級評估[5],負責講解麻醉藥物的種類、用法及藥物代謝原理、麻醉藥物引起術后的不良反應等;護士及時與醫(yī)生及麻醉師溝通,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及是否存在易導致術后不良反應的風險因素,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
1.3.3 預見性護理
術前進行胃腸鏡檢查流程、準備方法、麻醉及護理相關知識宣教。護士通過查閱資料,制定胃腸鏡檢查流程圖,結(jié)合流程圖向患者講解胃腸鏡檢查的流程、操作過程中的配合要求,使患者充分了解胃腸鏡檢查的流程,為患者答疑解惑,消除焦慮、緊張的情緒,積極配合檢查的完成。
麻醉師進行麻醉時結(jié)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根據(jù)體重、年齡、病情、ASA分級,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計算準確的麻醉劑量及控制給藥速度。術后在復蘇室觀察30分鐘后轉(zhuǎn)運回病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嗜睡狀態(tài),應臥床休息,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尤其是血氧飽和度情況,給予氧療及保持呼吸道通暢。
強化重點患者的護理,肥胖患者等要加強呼吸道護理,因其進行麻醉的風險較大,有相關研究提到肥胖患者在進行胃腸鏡檢查時血氧飽和度下降、心率減慢和嗆咳的發(fā)生率高于非肥胖者[6];加強老年患者的風險管理,因機能退化,代謝緩慢,存在多種疾病及全身狀況較差等風險因素,麻醉蘇醒時間相對延長,術后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增加。
護士應用麻醉后出院評分系統(tǒng)(PADSS)進行標準化評分,從生命體征、步行、惡心嘔吐、疼痛、手術出血5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9分[7],確定患者神志清醒,無惡心、嘔吐、頭暈后,進行飲食及活動指導。飲食上指導進食前可少量飲水,無惡心、嘔吐、嗆咳等不適后再進食溫涼清淡易消化半流質(zhì)飲食。
1.4.1 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頭暈、低血糖等。
1.4.2 焦慮情況
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該表被廣泛用于焦慮情況的評估[8],評價時間為檢查前30分鐘。HAMA包含14個問題,每個問題包含5個項目。評分為0分(從不),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嚴重)或4分(非常嚴重)??偡譃?4~56分,評分<7分為無焦慮;評分7~13分為可能存在焦慮;評分14~20分為存在焦慮;評分21~28分為存在明顯焦慮;評分≥29分為存在嚴重的焦慮。
1.4.3 護理滿意度
采用自行設置的滿意度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術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包括服務態(tài)度、技術水平、溝通能力、術前術后的護理措施、健康教育、人文關懷6個方面,四個維度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干預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比較
干預組焦慮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評分比較
干預組的服務態(tài)度滿意度(95.5%)、術前術后提供的護理措施滿意度(98.5%)及健康教育滿意度(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94.5%、9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單位:例(%)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及患者對就醫(yī)舒適度的追求,全身麻醉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上[9],無痛胃腸鏡可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顯著降低了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被廣大患者所接受。麻醉藥物引起的并發(fā)癥,如惡心、嘔吐、眩暈等,同樣也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消化內(nèi)鏡手術麻醉專家管理共識指出對麻醉并發(fā)癥采取預防措施比治療更為重要[5]。有相關研究顯示,對胃腸鏡檢查的患者提前采取預見性的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檢查的安全性[10]。
前饋控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對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采取措施對風險因素提前加以控制,盡可能規(guī)避風險事件的發(fā)生。該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管理,多項研究[11,12]顯示前饋控制理念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質(zhì)量與安全管理,在提高臨床護理的質(zhì)量安全上有積極的意義,避免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滿意度。這與本研究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中干預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焦慮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前饋控制方法對風險事件管理具有積極的影響,增強了護士工作的主動性及能動性,強化風險管理意識。
既往患者進行麻醉胃腸鏡檢查,常規(guī)護理的重點在于保證腸道的清潔度,忽略了術后不良反應的預防,不利于疾病預后,影響患者的就醫(yī)體驗感。莫鳳笑[13]等人的研究指出患者對麻醉胃腸鏡檢查及麻醉藥物存在不同認知,缺乏相關知識,出于對未知疾病的擔心,在檢查前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失眠等負面情緒,可引起應激反應,提高了麻醉后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前饋控制模式對風險因素進行評估,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將風險事件控制在發(fā)生之前,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麻醉胃腸鏡檢查流程、腸道準備的方法及檢查后不良反應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滿足患者的需求,在提高患者的護理綜合質(zhì)量的同時,整體提升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前饋控制模式在麻醉胃腸鏡檢查患者管理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麻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助于提升護理質(zhì)量,可作為臨床應對護理風險管理的一種常規(gu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