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素質,極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講課、答疑、解惑主要是憑借語言的橋梁,讓教師的語言充滿藝術魅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全力追求的一種育人境界。在育人實踐中,教育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語言的表達能力,因為說話是一種交流和溝通,也是一種信任和參與,說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fā)揮巨大作用,彰顯形象,體現(xiàn)特色。但說話是一種互動行為,說者有心聽者才能動容。對于教師來說,課堂上的聽者是學生,良好的語言藝術會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萬花筒。新課改后,教材的編寫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了,在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下面主要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應用語言藝術,讓它為高中語文新課程添彩談一談筆者的粗淺認識。
一、語文教師的語言要規(guī)范、準確、具有可聽性
首先,語文教師的語言要規(guī)范、準確。教學中每次所講內容不僅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聽得明白,而且要措辭精當,用凝練的語言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在總結《祝?!分邢榱稚┟\的時候,我們就用一句精當而凝練的話說:“祥林嫂是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边@不僅高度概括了內容和主題,而且高度提煉了故事的結構。為什么呢?因為春天本來是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而她連連失去親人。在新春的爆竹聲和祝福聲中,她自己也悄然死去。出示以上問題后,學生就會根據(jù)要點進行大膽而豐富的聯(lián)想。這樣精當而凝練的語言不僅富有藝術性,而且能夠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讓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課文內容。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模仿運用,形成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
其次,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要根據(jù)中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接受習慣、注意力情況等,選取恰當并附有形象性的語言,激發(fā)他們對語言學習的深厚興趣。所謂準確,就是確切、科學、合乎規(guī)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模糊、模棱兩可、不置可否的語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盡量避免帶有“這個”“那個”“真那個”等諸如此類的口頭語,干擾學生順暢的思維,影響學生聽覺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厭煩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盡量選取那些聽起來親切,能夠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語言,展現(xiàn)教學語言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
最后,教師自己更不能生造一些詞語,讓學生聽起來不知所云、暈頭轉向。那樣容易讓學生對老師失去信心;語文教師更忌在課堂上講大話、廢話、虛話,避免學生對教師的人品、人格產生懷疑或否認。所以,我們中學語文教師,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教學活動中,都應該運用那些實在、淳樸、真摯的語言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里有所啟迪。
二、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精練、有條理、具有啟發(fā)性
有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信口開河;還有的拖泥帶水,就背離了我們教師主導,學生為主的基本原則。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基本素養(yǎng)。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豐富的內涵,能夠引人深思、耐人琢磨,并且要富有啟發(fā)性、可模仿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給學生回味、想象、聯(lián)想的余地;不可用大白話甚至庸俗的語言進行教學,更不要用“為什么呢”“怎么樣”等淺顯問題敷衍應付學生,一味追求表面的課堂熱烈和轟動。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材文本的實際,設置難度適宜、梯度適宜的教學問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啟迪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讓他們能夠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例如:在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時,在學生仔細閱讀小說后,我們提出兩個比較能夠啟發(fā)思考的問題:一是,談談你眼中的別里科夫?在他身上存在哪些矛盾?二是,在現(xiàn)今社會,別里科夫的“套子”還存在嗎?
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很快就把握小說的主題及反映的問題。那些富有思考性、挑戰(zhàn)性的語言,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
三、語文教師的語言要通俗、智慧、具有幽默性
語文課堂中,有的語文教師照本宣科,講話如白開水一樣,聽起來無滋無味,也沒什么營養(yǎng)。要想贏得學生的信賴首先要在語言上吸引他們,要根據(jù)情況學會語言的通俗、智慧和幽默。所謂“通俗性”就是說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文采、漂亮、更要通俗暢達、淺顯易懂。不僅符合學生的接受實際情況,而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具備書面語和口頭語的雙重性。比如,我們在進行古漢語教學時,就要擺脫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用通俗暢達的語言,把古漢語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智慧是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是教師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觀察的靈敏性、全面性、果斷性獨特結合的特殊表現(xiàn),更是教師駕馭課堂,應對隨機生成的一種必要技能。智慧的語言是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可以避免教學的尷尬,彌補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失誤,給學生一種有驚無險的心理適從。在教學《雷雨》一課分析周樸園的形象時,我們來一句:“周樸園是個癡情人嗎?有沒有真愛過侍萍?”這樣機智的一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只有尋根問底地去閱讀,才會發(fā)現(xiàn)好的教學語言就好像潤滑劑,又好像綻放在原野的百合花。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幽默、智慧的形式參與到教學中去,如雙關語、俏皮話、格言警句、試問、圖畫、手勢、表情、體態(tài)、服飾、環(huán)境等,使學生始終情緒高昂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用最充沛的精力,飽滿的熱情接受所教授的學習內容。
四、語文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要恰當、適度、具有感染性
體態(tài)語言的表達形式千姿百態(tài),靈活的運用好不同的體態(tài)語言也是衡量一位語文教師的基本功。體態(tài)語言是指說話人用眼神、表情、手勢、體態(tài)等來傳遞信息,訴之于人的視覺的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相伴隨共同完成表情達意的語言。通常使用的體態(tài)語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語、姿態(tài)語等。恰當使用體態(tài)語言對于我們中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眼神
從一個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疑問、好惡及態(tài)度的贊成或不屑。在面部表情中,眼神最能傳神,眼睛會說話,最能表達細膩的感情,是心靈的窗口。教師在課堂上藝術性地用好眼神交流,來傳遞教學信息,指令訊號,調節(jié)課堂氣氛,有利于營造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二)表情
在教學中,適時適機地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來參與教學活動,不僅能夠闡釋文本內容,而且能夠給學生直觀、形象、親切的感受,并由此受到啟發(fā)。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運用,就像舞臺上的演員表演一樣,不僅能夠緩解學生學習的疲勞,而且有助于增強印象、強化記憶。
(三)手勢
手勢語好像指揮家手里的指揮棒一樣,能夠指揮全局,點化疑難,突出重點,指引方向,鮮明生動,能夠狀物言志,傳情表意。適當?shù)倪\用,對于幫助學生的理解,領會教學內容效果有非常明顯的提示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手勢的運用要有變化,不能僅保留一種姿勢,那樣容易使學生產生機械情緒,造成心理疲勞。
(四)體態(tài)
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有助于闡釋教學的內容,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教學的內容與情節(jié),喜悅、悲哀、俯首、昂視、憤怒、抗爭以及服飾、情景等,都可以運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直接而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吸收。
總之,語言是一門藝術,也是我們語文人需終身錘煉的基本功。教書育人的路上,追求永無止境,奮斗勇當先。作為語文教師,要綜合運用好各種語言,讓語言的優(yōu)美音符跳躍在課堂的樂章中,讓課堂時刻營造出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永遠陶醉在盡善盡美的意境中。讓語言的藝術為語文新課程帶來萬紫千紅的春天,為新課程綻放最美的花蕾。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