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
歷史解釋是思維和能力要求,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當前教育狀態(tài)下,學生缺少科學懷疑態(tài)度、人文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邏輯,導致歷史解釋存在定勢、機械、淺層等問題。歷史解釋作為外來名詞有多種不同定義,在此不做贅述。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掌握必要的方法,二是觸發(fā)學生真實情感?;诮?jīng)驗與研究,筆者嘗試用好提煉、對比和體驗三個策略,以期落實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一、依標據(jù)本下的提煉:挖掘歷史解釋的深度
(一)主題見“人”,從內容到價值的深化
立德樹人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歷史課堂需要突出的價值意義。黃牧航教授認為教學主題是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的,它不同于教學專題。筆者認為從“人”的思維去挖掘主題,更貼近學生,從宏觀的社會、思維變遷到微觀的個人生命歷程,在相似的人生選擇或相通的情感中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課《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為例,筆者將本課的教學主題設計為:
振興中華? 匹夫有責
一、辛亥之后,北洋萬象
二、個人抉擇與社會發(fā)展
(一)袁氏之抉擇,國之悲愴
(二)張氏之抉擇,商之生機
(三)蔡氏之抉擇,教育之幸
三、青年之解放,國之未來
從《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精神譜系出發(fā),整本書脫離不了“家國情懷”四字,整個近代中國在新舊并存的混亂矛盾中發(fā)展前進,振興中華成為當時國人的責任與擔當。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縮影,此時既出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也保留了傳統(tǒng)封建的落后面貌,同時還孕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袁世凱、張謇、蔡元培三人相似的“職場”經(jīng)歷,不同的人生選擇,反映了他們的價值取舍,對比當下學生所面對的民族復興使命,其價值啟示是不言而喻的。
(二)問題循“序”,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深化
學生在解釋歷史事物時,常出現(xiàn)照搬材料、重復表述、層次凌亂等現(xiàn)象,這主要是學生缺乏思維邏輯,解決的辦法是建立思維模型,不斷訓練。黃牧航教授的歷史解釋“五層分析法”能很好操作落實新課標學業(yè)質量水平要求。具體操作中,教師首先依標據(jù)本找到教學的關鍵內容和核心問題,然后有意識地將其分解成層次分明的問題鏈,針對高一學生主要考慮前三層:現(xiàn)象性解釋(在歷史認識活動中對歷史本體進行現(xiàn)象性的描述[1])、內涵性解釋(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的內容做出更加全面細致的描述[2])和本質性解釋(在前兩層基礎上,對事物的真相和內在屬性,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事物的歷史意義進行分析總結[3])。
高一歷史教學應在初中的基礎上有“增量”追求,這種增量包括歷史視野的廣度、歷史理解的深度、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高度。[4]筆者圍繞核心問題“辛亥革命后的社會是怎樣的”連續(xù)設問:辛亥革命后社會有哪些新變化?魯迅為何還會“失望、頹唐得很”?這些新變化存在怎樣的局限性?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后的社會是怎樣的。從“新變化”的范圍和程度出發(fā),理解“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其實也是當時國人另一種挽救危亡方式的反映。圍繞核心問題“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連續(xù)設問:中國何時開始宣傳“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民主”與“科學”有何變化?為什么要反對封建禮教和舊文學?新文化運動還有哪些“新”的表現(xiàn)?這些“新”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希望?聯(lián)系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全面覺醒”,去體會和理解新文化運動“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三)知識有“形”,從支離到結構的深化
安德烈·焦爾當在《學習的本質》中解釋到:“學習者通過與過往所有解釋和模式相吻合的個體閱讀‘框架來破譯課堂上的信息?!盵5]但“過往所有解釋和模式”并不等于已學知識,學生需要找到聯(lián)結點,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關系”是知識的本質,也是理解知識的關鍵,圖形組織是結構化知識間聯(lián)系的有效途徑,比如雙氣泡圖便于認識概念間異同,關系圖表有助于厘清概念大小等。
筆者在本課設計了如下結構圖,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連接線間的箭頭指向和關聯(lián)詞補充完整,課后還可以自主建構關系圖形。
二、多元視角下的對比:拓展歷史解釋的寬度
(一)沖突對比,打開少數(shù)到多數(shù)的認知
教師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選取典型人物的做法容易導致學生對歷史認識是片面的。比如辛亥革命后出現(xiàn)了新變化,學生對這種新變化的“出現(xiàn)”和“普及”的認識是存在誤區(qū)的,缺少了對社會發(fā)展的漸進性的認識。教師要用好教材中社會邊緣群體的圖文史料。筆者設計了圖組對比導入,第一組圖作為新時代新氣象的代表,展現(xiàn)城市中小眾百姓的生活,第二組展現(xiàn)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tài),兩組圖的對比讓學生對那個新舊并存時代的裂變有大小的感知。
(二)“遠”“近”對比,打開事實到趨勢的認知
歷史事物的“形”需要在特定時空下去認識,關于它的“質”和“值”需要放進更大的時空中去考察。教師通過變換時空尺度,進行“遠”“近”對比,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趨勢的認識,也就是要形成大歷史觀。
筆者在教授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及特點時,用到了以下兩個時間軸,一個是基于本課整理,一個是聯(lián)系專題五、六、七整理而成。
第一幅上下對比,理清民主與專制的較量,體會辛亥革命后社會面臨的變與不變的掙扎;第二幅前后對比,感受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不易,注重本質性解釋,綜合認識大變革的完成乃是多個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共力的結果。
(三)多元對比,打開單一到多元的認知
歷史解釋受限于時代、立場、角度、價值觀等因素,所以需要掌握基本的史料實證方法。教師在提供史料時,一是要重視史料的來源,二是要重視史料的多元視角。這里的“多元”并非簡單的指“多則”的意思,而是指從多個領域或多個維度去認識。筆者在新文化運動教學中補充了以下不同視角的材料:
材料一:先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以讀者名義致一長函于《新青年》,肆意指責《新青年》排斥孔子,廢滅綱常,尤集矢于文學革命。再由劉半農(nóng)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駁。虛擬的正方反方各盡意氣之能事,指責者百般挑釁,批駁者刻薄淋漓,極具戲劇性和觀賞效果。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材料二:我希望新思潮的領袖人物以后能了解這個教訓,能把全部精力貫注到研究問題上去;能把一切學理不看作天經(jīng)地義,但看作研究問題的參考資料;能把一切學理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種種切要問題上去;能在研究問題上面做輸入學理的工夫;能用研究問題的工夫來提倡研究問題的態(tài)度,來養(yǎng)成研究問題的人才。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
材料三:是不是推翻禮教否定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打破一切紀律,擴張個人自由就是新文化運動?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國,毫無抉擇的介紹和接受外來文化,就是新文化運動?如果是那樣,那我們所要的新文化,實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險了!
——蔣介石《哲學與教育對于青年的關系》(1941年)[6]
材料一從宣傳策略視角認識新文化運動,為博取流量而容易導致內容偏激。材料二從親歷者視角出發(fā),反思空談理論,缺乏務實研究。材料三從評價者視角認識,絕對化的運動會危害青年。
三、深度參與下的體驗:提升歷史解釋的溫度
(一)情感體驗,由己及人有共鳴
在解決學生機械解釋的問題時,喚起學生情感投入才是關鍵,時代會變,人性卻相通,在“同情”與“參悟”中,與過去的人進行雙向的內心溝通。教師在教材處理上,多注重對細節(jié)的補充,比如人物心理、生活狀態(tài)、神態(tài)描述等?!恫淘嘧允觥分械囊欢涡睦砻枋觯骸懊駠迥甓?,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热恢浪瘮?,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鄙鷦拥卣宫F(xiàn)了蔡元培當時在面臨挑戰(zhàn)時的內心取舍,這也會激發(fā)學生有勇氣直面自己的挑戰(zhàn)。
(二)思辨體驗,科學懷疑有觸動
歷史解釋需要在不斷“試誤”中,糾正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語言表述,所以首先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說,然后是鼓勵學生敢于說。思辨活動作為一種高級思維活動,有助于學生科學懷疑精神的產(chǎn)生,但設計時要考慮好兩個方面,內容沖擊強烈,讓學生有觸動,有提示和補充,讓學生有話說。思辨的氛圍也會讓更多學生有觸動。筆者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思辨活動:
北洋軍閥時期的亂局,是專制和民主的爭斗。那革命黨是否就是“民主”的化身?北洋軍閥是否就代表著“專制”?
孫中山: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袁世凱:我國雖弱,茍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我必誓死力拒。
徐樹錚(皖系軍閥):1919年10月迫使外蒙古取消“自治”,回歸中國。還收復了被沙俄侵占7年之久的唐努烏梁海。
(三)應用體驗,由聽到做有表達
同一內容的學習,內化是各異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但課堂時間有限,表達機會有限,布置開放性任務,形成書面表達,有助于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素養(yǎng)水平。為了讓學生有持續(xù)表達的欲望,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表達進行積極的反饋和有效的指導。關于本課,筆者設計了如下開放性任務:
“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一個說真話的時代,一個出大師的時代?!闭堃孕≌撐牡男问?,描述你心目中的北洋時代。
四、余論
崔允漷教授指出,素養(yǎng)是學生悟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教師需要設計的是如何讓學生正確地悟或反思。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概念,不可能孤立培養(yǎng),本文乃是筆者有意突出歷史解釋素養(yǎng)而進行的敘述,重在探討提煉、對比和體驗策略的應用,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注釋】
[1][2][3]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與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82、84、85頁。
[4]徐金超:《基于初中學習水平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教學》2021年第21期,第58頁。
[5][法]安德烈·焦爾當著,杭零譯注:《學習的本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9頁。
[6][美]周策縱著,陳永明、張靜譯:《五四運動史——現(xiàn)代中國的知識革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