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英俊
當前,初中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重任,也需要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更為豐富的體驗。在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稱謂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板塊,也是我國禮儀文化的構成要素。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實踐中挖掘和選擇各種中國古代稱謂常識,通過潛移默化地指導,促使學生掌握更多文學知識,同時對古代禮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對此,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在授課過程中梳理和補充中國古代稱謂常識的具體策略。
古代人不僅有名,也有字,而字是名的補充,名和字可以分別與姓氏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稱謂。比如,“諸葛亮”又稱“諸葛孔明”,其名為“亮”,字為“孔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古人的名和字,以此完善學生的認知。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河中石獸》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名和字,即紀昀,字曉嵐,同時講解古人對于名和字的要求,如名一般是幼年使用的,多由父母稱呼,也可以面向長輩時進行自稱;而字是“冠禮”之后另取的,一般用于平輩之間互稱,表示尊敬,且對于名有表述或闡明的作用,因而還可稱為“表字”。由此,可使學生更為準確地掌握該部分知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名為自己取字,在實踐中加深印象。
此外,“號”也是古代稱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一般有自號、謚號、尊號、年號等類型,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抓住關鍵信息,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例如:在講解《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作者陶淵明的相關信息,即其字為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其中,靖節(jié)先生和“五柳先生”都是號。在《岳陽樓記》《湖心亭看雪》中分別出現(xiàn)了“慶歷”“崇禎”這兩個年號,教師應該據(jù)此開展普及工作,詳細介紹不同“號”的由來,即“自號”是古代文人給自己取的,有些稱號則是其他人為了表示尊敬而取的,“謚號”是古代王侯、高官死后被朝廷封賞的,用以表示褒貶,“年號”則是用來紀年的。
我國古代對于不同年齡有著特定的稱呼,一般都是為了表示美好的祝愿,初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與年齡稱謂有關的素材,同時普及對應的常識,以此增進學生的理解,讓他們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蘊。
例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古代人對不同年齡的人的稱謂,即不滿周歲的孩子稱為“襁褓”,兩三歲的孩子稱為“孩提”,十三四歲的女子稱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的男子稱為“束發(fā)”等。教師還可以引入學生比較熟悉的語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讓他們據(jù)此了解更多年齡稱謂。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本中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如《桃花源記》一文中有個詞語為“黃發(fā)垂髫”,其中“黃發(fā)”指的是老人,而“垂髫”就是古人對三四歲到七八歲孩子的稱謂,以此不斷增進學生的理解,讓他們在參與中形成年齡稱謂意識。
1.倫理關系稱謂
古人十分注重禮儀,在稱謂方面表現(xiàn)尤為明顯,具體到綱常倫理關系中,稱謂主要可分為尊稱和謙稱兩種類型。其中,尊稱一般是小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的稱呼,如古人稱他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呼君主為“陛下”,稱呼比較尊重的人時則常用“足下”“閣下”“子”“先生”等,平輩之間也常稱“賢兄”“賢弟”。
以《出師表》為例,其中有一句為“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其中“陛下”就是臣子對君主的尊稱。而謙稱則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對自己和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的稱呼,如皇帝常用“孤”“寡人”自稱,而普通人常用“臣”“愚”“鄙人”“在下”等進行自稱,以表示自謙。當我們稱呼自己的父母、兄妹時,應使用“家父”“家母”“舍妹”等,稱呼自己的家為“寒舍”“敝廬”,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拙荊”。
《三顧茅廬》一文中,劉備自謙時說“愿先生不棄鄙賤”,此處的“鄙”和“賤”都是謙辭。此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別用尊稱和謙稱來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通過實踐加深記憶,使之在應用中感知稱謂文化,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素養(yǎng)。
2.朋友之間的稱謂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朋友關系也是一種比較廣泛的關系,因此也有許多相關稱謂。比如,形容年幼時認識的朋友常用“青梅竹馬”“竹馬之交”“總角之交”來描述,而形容兩人友誼深厚則常用“管鮑之交”一詞進行描述,形容同生共死的朋友則常用“生死之交”“刎頸之交”這兩種稱謂。
例如:在教授《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文意來形容蘇軾和張懷民之間的友情,如“莫逆之交”,或是讓學生形容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友情,即劉備是諸葛亮的莫逆之交、諸葛亮是劉備的刎頸之交。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為精準地把握朋友之間的稱謂,同時學會應用,有利于促使其充分理解這些稱謂的文化內涵,提升教學效率。
在古代稱謂中,還有一種是關于職業(yè)的,這些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比如,“庖丁解牛”一詞中的“庖”指的是廚師行業(yè),而“伶人”一般指的是演員,“梨園”則為戲曲界,“杏壇”主要指的是教育界。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搜集和整理各種關于職業(yè)的稱謂,并讓他們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依據(jù)相關內容進行解讀,從而在學與用的過程中產生深刻印象,輔助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
初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代稱謂時,還要補充與稱謂有關的避諱問題,以免學生錯用、亂用。
例如:要注重規(guī)避君主、長輩的名字,以及同音字、音近字。這里主要指的是避君諱和避家諱兩種。一般來說,在避諱時常用的方法有改字法、缺筆法,如秦始皇名為“嬴政”,所以當時為了規(guī)避皇帝名諱,就把正月改成了“端月”,而在電視劇《甄嬛傳》中也有類似的場景,即選秀時太后對甄嬛說:“秀女姓甄犯了皇帝名諱?!边@是因為雍正名為“胤禛”,其中“禛”與甄嬛的“甄”同音,這就是生動的案例。用這樣的案例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準確、明了地把握相關知識,對古代稱謂的避諱問題形成深刻印象,然后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進行正確理解和應用,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使之了解更多傳統(tǒng)禮教知識。
總而言之,在中學語文教育中融入中國古代稱謂常識,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人文價值,同時使之對古人的智慧、禮儀有所了解,輔助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具體來講,語文教師要對中國古代稱謂常識進行分類講解,同時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舉例分析,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并引導他們遷移應用,從而增強其學科素養(yǎng),促使他們在吸收和內化的過程中傳承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