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小劇場
老師:同學(xué)們,上一期我們一起去看了五岳之首的泰山。這一期我們到三門峽去看看“鎮(zhèn)河石柱”。
佳佳:老師,是不是一根石柱立在黃河里?
家迪:會不會是孫悟空的定海神針?
一諾:定海神針在海里,這個在黃河里。
老師: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成語是“中流砥柱”?!绊浦本褪屈S河里的“鎮(zhèn)河石柱”,這個石柱可不簡單,它的威力和定海神針差不多。它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千百年來,無論狂風(fēng)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剛強無畏,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家迪:哇!它果然像定海神針一樣。
老師:是啊,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砥柱山,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書法家柳公權(quán)也為它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一諾:老師,我們等不及了,快帶我們?nèi)タ纯窗桑?/p>
第一站
“中流砥柱”原指立于黃河之中的砥柱(中流:河流中央。砥柱: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比喻能擔當重任、在危難中起支柱作用的人或堅強的力量。
從砥柱說起
在古代,河南三門峽的黃河河底,橫著一道高低錯落的巖石。相傳大禹治水時,在此處積石分水,石形似柱,因此取名為砥柱。由砥柱分開的三個口子,遠遠看去就像黃河中間開了三道門,分別為“神門”“鬼門”“人門”,三門峽也由此得名。在《水經(jīng)注》《山西通志》《地說》等書中對“分水”的砥柱均有記載。
砥柱位于三門峽下方的激流中。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jié),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要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
第二站
老艄公的傳說
在黃河老艄公的眼中,砥柱不光是釘波心,更能指航向。三門峽黃河水域河流湍急,船只不聽使喚地朝砥柱直沖過去,眼看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成功避開明島暗礁,使得船只能順利駛出峽谷。
傳說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領(lǐng)幾條貨船駛往下游,船行到神門河口,突然天氣驟變,狂風(fēng)不止,大雨傾盆。剎那間,河谷里白浪翻卷、霧氣騰騰,看不清水勢,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駕的那只船像離弦的箭一樣穿過“神門”。河床里有許多暗礁,這只船被風(fēng)浪推著,眼看就要遭難。正在危急時刻,只聽老艄公在風(fēng)雨中大喝一聲:“掌穩(wěn)舵,朝我來?!?/p>
老艄公撲通一聲,跳進驚濤駭浪之中,船工們還沒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聽船的前面不斷傳來“朝我來!朝我來!”的喊聲,船工們來不及多想,駕著船,朝著那個方向沖過去,最終駛出了急流險灘,來到了安全地帶,而老艄公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就像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一樣,面對激流,無所畏懼,為船工指引著正確的方向。
如今,人們也把砥柱叫作“朝我來”。同時把具有航向標性質(zhì)的石島或在艱難環(huán)境中起到支柱作用的人稱為“中流砥柱”。
第三站
萬里黃河第一壩
黃河三門峽大壩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部,北鄰山西省,西鄰陜西省,被稱為豫西“金三角”,是國家級水利風(fēng)景區(qū)。
三門峽黃河大壩是我國在黃河干流上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大壩選址三個巖石島作壩基,有利施工導(dǎo)流。每年6~10月水庫泄洪放水時,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三門峽大壩于1957年4月破土動工,1960年建成蓄水。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6米,長713.2米,總裝機容量41萬千瓦,年均發(fā)電量21億千瓦時。大壩建成后,在黃河防洪、防凌、灌溉、發(fā)電、供水和減少泥沙淤積等方面發(fā)揮了顯著作用和效益。
三門峽大壩的建成改變了大河的顏色,使黃河水清這一千古奇觀在三門峽變成現(xiàn)實。
到了冬季,三門峽庫區(qū)天然的濕地和良好的水質(zhì)還會吸引大量白天鵝飛來棲息越冬,三門峽市也因此被譽為“天鵝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