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方 凌,江海坤,張其安,嚴從生,王明霞,賈 利,洪秀景,葛治歡,俞飛飛,孫學良
(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園藝作物種質創(chuàng)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園藝作物種質創(chuàng)制及生理生態(tài)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 230031)
番茄是全球栽培最廣、消費量最大的蔬菜作物,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番茄生產和消費國家之一,番茄生產是農民增收致富和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途徑[1]。越夏番茄生產是我國番茄栽培中重要茬口,對填補夏淡市場供應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夏季光照強、溫度高、雨水較多,越夏番茄栽培極易發(fā)生病毒病、根腐等病害[2-4],且高溫強光照條件下果實易發(fā)生日灼,影響商品性,從而導致產量下降、品質降低。因此培育耐高溫、抗病性強、葉量大的適宜越夏栽培的番茄新品種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5]。近年來我國番茄育種取得了矚目成績[6-8],特別是在多抗優(yōu)質粉果番茄新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自主研發(fā)品種約占85%以上[9],“皖粉10號”為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育成的耐熱、兼抗多種病害、高產優(yōu)質、適宜越夏栽培的番茄新品種。筆者研究其選育過程、品質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供生產者參考應用。
1.1 母本來源母本“T-62”為“皖粉2號”與“皖雜20”雜交后代,經6代分離優(yōu)選的穩(wěn)定自交系,高自封類型,始花節(jié)位7~8節(jié),成熟果色粉紅,近圓,萼片中等,果皮光澤度好,中大果型,單果重300~350 g,可溶性固形物55 g/kg,坐果性強,耐高溫。經分子檢測表明,攜帶Tm2a、I2、Ve1、Ve2這4種抗病基因。
1.2 父本來源父本“T-282” 為“皖紅7號”的母本“T97-08”與抗病材料“KT-147”雜交后,經6代分離優(yōu)選的穩(wěn)定自交系,無限生長類型,始花節(jié)位8~9節(jié),成熟果色紅,扁平,萼片大而美觀,果皮光澤度好,中果型,單果重200 g,可溶性固形物45 g/kg,連續(xù)坐果性強。經分子檢測表明,攜帶Ty-1、Ty-3、MiI-2、c2-25、SCAR-Frl、cf5、I2、Ve1、Ve2、sm 10種抗病基因。
1.3 組合配制2018年春季以“T-62”為母本,以“T-282”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19年春、夏進行品比試驗,該組合表現(xiàn)出綜合性狀優(yōu)良,抗病性、耐熱性、豐產性突出。2020—2021年同步進行生產試驗與區(qū)域試驗,表現(xiàn)出較好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特異性,定名為“皖粉10號”, 2022年通過安徽省園藝學會認定,品種認定編號為皖認蔬202209(圖1)。
圖1 “皖粉10號”新品種選育過程Fig.1 Breeding process of the new variety ‘Wanfen 10’
“皖粉10號”無限生長型,田間整齊一致,生長勢強;株型緊湊,葉深綠、葉片大、葉量多;中熟,始花節(jié)位8~9節(jié),果實粉紅色,果型周正,果面飽滿光滑,單果重260 g左右,扁圓,肉厚1.0 cm,多心室,不易裂果,萼片美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 g/kg左右,綜合品質較好,果穗整齊,畸形果極少,豐產性強;耐熱,抗多種病害(圖2、3)。
圖2 “皖粉10號”田間長勢 Fig.2 Field growth of ‘Wanfen 10’
3.1 品比試驗2019年春季及夏季在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崗集示范基地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對照品種為 “皖雜20”), 每品種3個重復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每小區(qū)30株。春季1月10日播種,3月15日定植;夏季3月15日播種,5月10日定植,7月25日始收,10月下旬拉秧。對供試品種的田間植株表現(xiàn)、果實性狀、抗病抗逆性等進行調查記錄,品比試驗中該組合綜合性狀優(yōu)良,越夏栽培中抗病性、耐熱性、豐產性突出,其中越夏栽培茬口增產幅度為10.24%(表1、2)。
圖3 “皖粉10號”果實性狀Fig.3 Fruit characters of ‘Wanfen 10’
3.2 區(qū)域試驗2020—2021年在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qū)、六安市舒城縣、安慶市岳西縣3地開展區(qū)域試驗,以“齊達利”為對照,該品種表現(xiàn)出較好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特異性,平均產量90 357 kg/hm2,各區(qū)域試驗點較對照增產顯著,增產幅度為11.63%(表3)。
表1 春、夏兩季品種比較試驗“皖粉10號”主要性狀Table 1 Main characters of ‘Wanfen 10’ in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spring and summer varieties
表2 春、夏兩季品種比較試驗產量表現(xiàn)Table 2 Yield performance of spring and summer varieties in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3.3 生產試驗2020—2021年在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qū)、六安市舒城縣、安慶市岳西縣3地開展生產試驗,均采用越夏設施避雨模式栽培,3月播種,5月定植,7月始收,10月拉秧。
表3 2020—2021年生產試驗與區(qū)域試驗測產結果Table 3 Production test and regional test production results from 2020 to 2021
生產試驗結果表明,“皖粉10號”綜合表現(xiàn)優(yōu)良,田間未發(fā)生明顯病害,高溫期間坐果較好,比對照“齊達利”增產顯著,增產幅度為9.53%(表4)。
表4 2020—2021年生產試驗測產結果Table 4 Production test results from 2020 to 2021
4.1 茬口安排3月上中旬播種,5月上旬定植,7月上旬始收,7—8月采收盛期,9月中下旬采收結束;注意6月中下旬高溫到來之前,確保第3~4穗果坐住,7—8月高溫期間要加強肥水、溫度管理,追肥促果實膨大,確保該茬口的核心產量形成。
4.2 培育壯苗將種子在陽光下晾曬5~8 h后放入50 ℃的水中不斷攪拌, 20 min后撈出種子,放入常溫水中浸泡4~5 h后撈出瀝干水分,備用;采用50孔或72孔育苗穴盤和商品基質育苗,每孔播1~2粒種子,覆蓋薄膜保溫被保濕保溫,出苗后及時揭蓋。
壯苗標準:7~9片真葉,子葉完整,葉肥厚、濃綠,第一花穗花蕾顯現(xiàn),大而健壯,節(jié)間短而緊湊,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
4.3 整地施基肥結合整地施商品有機肥4 500~6 000 kg/hm2、硫酸鉀型復合肥(18-7-20)375 kg/hm2左右,均勻撒施,深翻土壤,耙碎整平做栽培畦,畦上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
4.4 田間管理①定植密度。適當稀植,種植33 000株/hm2左右。②肥水管理。采用肥水一體化技術,適時隨水追肥。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3~5 d后澆緩苗水;開花盛果期,視墑情及時澆水;采收期適當控水,以提高可溶性糖含量、防止裂果;在第一穗果乒乓球大小時第一次追肥,以后每隔15 d左右隨水追施水溶肥(16-6-30+TE)75~150 kg/hm2。③溫度管理。7—8月高溫強光期間,可在棚膜上加蓋遮陽網;加強病蟲害防治。
4.5 植株調整及產量管理株高30~40 cm時,設立支架或吊蔓繩及時引蔓、綁蔓;采用單蔓整枝方式,及時抹除所有側枝;主干頂部的目標果穗開花時,在最后一穗花后留2片葉摘心,越夏避雨栽培一般可留5~6穗果;在整個生長季節(jié)注意及時打杈理蔓,及時摘除植株下部的老黃葉和病葉,以改善植株的通風透光性;該品種坐果能力強,應合理疏花疏果。
安徽番茄的播種面積及消費量位居全國前列,常年播種面積超過5.33萬hm2,為我國華東地區(qū)蔬菜均衡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由于自然氣候多變、極端災害天氣頻發(fā)、新型流行性病害頻出,以及產區(qū)化肥農藥使用不當、連作障礙等問題,番茄種植風險逐年加大;由于勞動力不足,番茄生產及育種、繁種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0];因此加大抗病優(yōu)質品種的培育與推廣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應根據生產及市場需求調整育種目標,優(yōu)化配套技術,研發(fā)相關農機裝備,早日實現(xiàn)農技農藝的融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