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恒,劉建喜
(南通大學 特種醫(yī)學研究院,江蘇 南通 226019)
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 型感染引起的新冠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SARS-CoV-2),給世界各地的醫(yī)療服務和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困擾[1-2]。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已納入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世衛(wèi)組織也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但數(shù)據(jù)表明,65 歲以上人群,特別是男性,新冠感染后還有可能出現(xiàn)嚴重的癥狀[3]。再者,輝瑞公司注冊的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即Paxlovid)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因此,還需研發(fā)治療新冠感染的新型藥物。已有研究確認,ACE2 是SARS-CoV 的功能性受體[4],SARS-CoV-2 RBD 和ACE2 結合模式與SARS-CoV RBD 幾乎相同[5]。因此,一個備受關注的治療靶點是SARS-CoV-2 刺突蛋白與宿主受體ACE2 之間的相互作用[6],本文主要圍繞ACE2 和RBD 設計實驗方案展開研究。
藥物再利用是為已批準或正在研究的藥物確定新用途的過程,與新藥發(fā)現(xiàn)過程相比,因其大大節(jié)約了時間和成本,而被視作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發(fā)現(xiàn)策略。包括植物提取物在內(nèi)的傳統(tǒng)中藥具有潛在的抗冠狀病毒能力,可用于治療藥物的開發(fā)[7-12]。因此,本文高通量篩選的化合物庫包括自然活性化合物庫和FDA 批準的藥物庫,其中一些化合物是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以期為中藥用于治療新冠感染提供有益探索。
目前,對于發(fā)現(xiàn)SARS-CoV-2 的抗病毒藥物的高通量篩選方法很多,包括虛擬篩選[13-14]、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15-16]、GFP 互補分裂方法[17]、基于ELISA 的高通量篩選[18]等。生物發(fā)光反應廣泛用于高通量篩選,NanoLuc(NLuc)作為一種新型生物發(fā)光平臺,與其他熒光素酶發(fā)光體系相比,具備更好的酶學穩(wěn)定性、更小的分子量和更強的發(fā)光強度。此外,NLuc 的底物表現(xiàn)出更高的穩(wěn)定性和更低的背景活性。因此,本文擬運用NLuc 發(fā)光系統(tǒng)開發(fā)新的高通量篩選方法,以發(fā)現(xiàn)SARSCoV-2 RBD 和ACE2 互作的抑制劑。
本研究中用于高通量篩選SARS-CoV-2 RBD 和ACE2 相互作用抑制劑的化合物庫是FDA 批準的藥物庫(Targetmol 公司)和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庫(Targetmol 公司)?;衔锶芙庥贒MSO,濃度為10 mM,保存溫度-80 ℃。
健康的人胚胎腎細胞HEK 293 購于Obio 公司,其細胞狀態(tài)與培養(yǎng)條件都符合實驗基本要求。
儀器:普通PCR 儀(Life Technology 公司)、瓊脂糖凝膠電泳系統(tǒng)(六一公司)、電泳儀和轉膜儀全套(Bio-Rad Laboratories 公司)、CO2細胞恒溫培養(yǎng)箱(Thermo 公司)、核酸蛋白定量檢測儀(Eppendorf 公司)、激光共聚焦顯微鏡SP8(Leica公司)、色紅外激光成像系統(tǒng)(ODYSSEY 公司)、自動移液工作站(Apricot 公司)、多功能酶標儀(Tecan公司)、化學發(fā)光凝膠成像系統(tǒng)(Bio-Rad 公司)。
1)細胞模型制備。DNA 片段RBD、ACE2、SmBiT 和LgBiT 由Genecreate 公司合成。在50 μL體系中用100 ng DNA 片段進行PCR 擴增,退火條件為60 ℃、20 s,延伸條件為72 ℃、10 s。在1 %瓊脂糖凝膠中電泳,恒壓150 V,22 min。在化學發(fā)光凝膠成像儀紫外照射下將目的片段切下并用MonarchDNA Gel Extraction Kit 回收DNA 片段。將載體pLVX-IRES-hyg 用XhoI 和XbaI 雙酶切,100 μL 體系中各2 μL 酶,37 ℃,2 h。將目的片段與載體連接,10 μL 體系中加入2 μL DNA片段和1 μL 載體,50 ℃,15 min。在50 μL 感受態(tài)細胞中加入2 μL 連接產(chǎn)物,冰浴30 min 后42 ℃水浴熱激40 s,用玻璃三腳架均勻涂抹在LB 固體培養(yǎng)基中,倒置于30 ℃培養(yǎng)箱內(nèi)12~16 h。出現(xiàn)單菌落時用槍尖挑單克隆菌置入2 mL LB 液體培養(yǎng)基中,在搖床上培養(yǎng),條件為30 ℃,220 r/min,12~16 h。用快速質粒DNA 小量提取試劑盒提取目標質粒后,進行酶切鑒定并送Genecreate 公司測序,確保序列正確。將目標質粒對應的菌進行大量培養(yǎng),根據(jù)需求用高純度質粒小提中量提取試劑盒或無內(nèi)毒素質粒中量提取試劑盒進行大量提取質粒。將目標質粒轉染HEK 293 細胞,將質粒與Lipofectamine 2000 以1∶3 比例混合均勻,靜置20 min 后加入細胞培養(yǎng)基Opti-MEM 中,6 h 后換成完全培養(yǎng)基。
2)細胞免疫熒光。在12 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加入細胞爬片,每孔加入500 μL PDL 進行包被,用dd H2O 清洗后晾干。將轉染24 h 后的細胞消化后鋪至12 孔細胞培養(yǎng)板。第二天用PBS 將細胞清洗三次,搖床最慢速,每次3 min,再用4 %PFA 固定細胞,固定20 min,吸掉PFA,用PBS 清洗3 次,每次3 min,用1 % BSA 室溫封閉2 h,將1 % BSA 吸出,加入配好的一抗,保持4 ℃過夜。第二天在室溫復溫1 h,細胞用PBS 在搖床上清洗3 次,每次清洗3 min,用0.01 M PBS 稀釋二抗,在室溫避光孵育2 h,用PBS 在搖床上清洗3 次,每次清洗3 min,避光,將細胞晾干,將載玻片從培養(yǎng)板中取出,蓋玻片上加入封片劑,將載玻片反扣在蓋玻片上。晾干后,在共聚焦顯微鏡下拍片。
3)蛋白質印跡。將轉染24 h 后的細胞用預冷的PBS 洗2 遍,加入200 μL 配制好的裂解液,用細胞刮從皿底刮下細胞后,吸入1.5 mL EP 管中,冰浴30 min,14 000 r/min、20 min、4 ℃離心,將上清液吸至1.5 mL EP 管。蛋白定量后,確定每孔蛋白上樣量為30 μg,配制蛋白上樣體系后,100 ℃,5 min,進行蛋白變性。配制10 %下層分離膠和5 %上層濃縮膠,加樣,開始電泳,恒壓80 V,把電流調到最大,待marker 分開后電壓調到110 V,待溴酚藍到分離膠的底部時停止電泳。根據(jù)目的蛋白的分子量對照marker 的條帶切割需要的部分,浸泡在轉膜液中。PVDF 膜在甲醇中激活2 min,按照負極→多孔濾墊→濾紙→凝膠→PVDF 膜→濾紙→多孔濾墊→正極的順序進行轉膜,恒流300 mA,90 min。用5 %脫脂奶粉或者5 % BSA 在搖床上封閉2 h,用5 %脫脂奶粉或者5 % BSA稀釋抗體,4 ℃孵育一抗過夜。第二天將膜從冰箱中取出,室溫放置1 h,回收抗體,膜用TBST 緩沖液緩慢搖動洗滌15 min,共洗3 次,用5 %脫脂奶粉或者5%BSA 稀釋二抗,室溫避光孵育2 h,回收抗體,膜用TBST 緩沖液緩慢搖動洗滌15 min,共洗3 次,使用Odyssey 紅外成像機器顯影。
4)優(yōu)化藥物篩選條件。將轉染RBD-SmBiT和LgBiT-ACE2 24 h 和48 h 的細胞上清收集起來,分別用DMEM 稀釋2 倍、4 倍、8 倍、16 倍和32倍,每孔加入10 μL RBD-SmBiT 和10 μL LgBiTACE2,離心。將5 μL 含有0%、0.25%、0.5%、1%等不同濃度DMSO 的DMEM 加到孔中以構成25 μL 體系,離心。加入25 μL Nano-GloHiBiT Extracellular Detection System 檢測試劑。離心,用Tecan Spark 多功能酶標儀讀板。熒光檢測時間分別為加檢測試劑后1 min、5 min、10 min、15 min。
5)篩藥流程。用移液工作站在384 孔板每孔中加入10 μL 稀釋的RBD-SmBiT。將5 μL 100 μM的化合物加入板中,混合并離心到孔底。將板在室溫下放置30 min,以使化合物與RBD 完全結合。A2-D2 為0.5 % DMSO,M23-P23 為100 nM 未標記的RBD。加入10 μL 稀釋的LgBiT-ACE2,混合并離心。所有板在室溫下放置30 min。每孔加入25 μL Nano 熒光檢測試劑,混勻,離心。室溫孵育10~20 min 后,讀板。
使用GraphPad Prism(version 8.01)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和繪圖。計算Z′因子,公式為Z′=1-,其中:σ 為標準差,μ表示平均值,c+是陽性對照,c-是陰性對照。
NanoBiT 的檢測原理是將熒光素酶亞基LgBiT 和低親和力SmBiT 融合至兩個能夠相互作用的蛋白質末端。推測SmBiT 和LgBiT 間親和力較低,不易互相結合,只有當RBD 和ACE2 結合時,才能將SmBiT 和LgBiT 帶到一起,互補形成功能復合體,使熒光素酶具備活性,此時加入底物將會有熒光。當有理想的小分子化合物阻斷RBD和ACE2 相互作用時,熒光素酶將不具備活性,加入底物將不會有熒光(如圖1),從而可篩選出小分子化合物。
圖1 ACE2/RBD-NanoBiT 檢測設計
圖1 中,ACE2 和RBD 與NanoBiT 融合,三角形部分是SmBiT 的短肽,圓形部分是LgBiT 的長肽,長方形部分分別是RBD 和ACE2。當ACE2和RBD 的相互作用被理想的抑制劑阻斷時,兩個熒光素酶亞基分離,失去酶活性,不會催化底物產(chǎn)生熒光。
構建LgBiT-ACE2,SARS-CoV-RBD-SmBiT和SARS-CoV-2-RBD-SmBiT 的過表達質粒,過表達質粒在10 %瓊脂糖凝膠電泳中的成像如圖2。為確定設計的RBD-SmBiT 和LgBiT-ACE2能分泌至細胞培養(yǎng)基中并具有熒光素酶活性,在12 孔板中將少量pLVX-RBD-SmBiT-hyg 和pLVX-LgBiT-ACE2-hyg 轉染HEK 293 細胞。轉染48 小時后,在細胞膜上檢測到少量綠色熒光信號,如圖3a)、b)、c)。
圖2 LgBiT-ACE2,SARS-CoV-RBD-SmBiT和SARS-CoV-2-RBD-SmBiT 過表達質粒
圖3 ACE2/RBD-NanoBiT 的表達
轉染48 h 后分別收集細胞培養(yǎng)基和細胞。用PBS 洗滌細胞兩次以去除培養(yǎng)基中任何可能的分泌熒光素酶。測量20 μL 上清液和20 μL 完全培養(yǎng)基中10 k 細胞的熒光素酶活性。結果表明,RBD-SmBiT 和LgBiT-ACE2 主要分泌至細胞培養(yǎng)基,RLU 為150 k,而在細胞中表達較少,只有37 k RLU,如圖3d)。對于SARS-CoV-2,RLU 值分別為170 k 和40 k,如圖3e)。未轉染的細胞和相應上清液的發(fā)光背景為50~200 RLU。
用25 μL 上清液進行進一步免疫印跡實驗,檢測到大小約110 ku 的蛋白質條帶,接近LgBiTACE2 的預期值,如圖3f)。檢測到的大小為35 ku的蛋白質接近于RBD-SmBiT 的預期值,如圖3g)、h)。表明所設計的ACE2/RBD-NanoBiT 實驗滿足進一步測定的要求。
綜上可知:圖3 中a)—c)顯示在轉染48 h后細胞表面檢測到少量LgBiT-ACE2 和RBDSmBiT;d)、e)表明LgBiT-ACE2 和RBD-SmBiT主要分泌到細胞培養(yǎng)基中;f)—h)表明細胞表達的LgBiT-ACE2 和RBD-SmBiT 的分子量接近預期大小。
用于篩選數(shù)千種化合物的高通量篩選分析方法需要廣泛優(yōu)化和評估,以驗證分析其性能是否滿足要求。RBD-SmBiT 和LgBiT-ACE2 的小樣本實驗經(jīng)過熒光素酶測試后,用慢病毒轉導的HEK 293細胞產(chǎn)生了大量的RBD-SmBiT 和LgBiT-ACE2。
首先,對RBD-SmBiT 和LgBiT-ACE2 進行稀釋倍數(shù)的優(yōu)化。純化的RBD-SmBiT 和LgBiTACE2 分別稀釋2、4、8、16 和32 倍,熒光素酶的信號最高達1000 k RLU 左右,見圖4a)。根據(jù)發(fā)光值確定RBD-SmBiT 稀釋4 倍,LgBiT-ACE2 稀釋2 倍。
圖4 ACE2/RBD-NanoBiT 檢測的優(yōu)化
圖4 中,a)為優(yōu)化RBD-SmBiT 和LgBiTACE2 的稀釋倍數(shù)。將純化的蛋白質分別稀釋2,4,8,16 和32 倍,然后以1 ∶1 的體積比加入檢測試劑,試劑添加1,5,10,15 min 后收集信號;b)為優(yōu)化DMSO 濃度。將稀釋的RBD-SmBiT、LgBiT-ACE2 與0,0.25 %,0.5 %,1 % DMSO 混合后加至384 孔板,再加入檢測試劑,1,5,10,15 min 后測量發(fā)光值;c)為在稀釋好的RBDSmBiT、LgBiT-ACE2 和0.5 % DMSO 體系中,測量未標記RBD 的IC50。
其次,優(yōu)化反應體系中合適的DMSO 濃度。將2 倍稀釋的LgBiT-ACE2 和4 倍稀釋的RBDSmBiT 與0 %,0.25 %,0.5 %,1 % DMSO 混合,加至384 孔板內(nèi)檢測。結果表明,0.5 % DMSO 既使化合物保持良好溶解,又能保持酶活性不受明顯影響,見圖4b)。
最后,為了驗證酶的特異性,在2 倍稀釋的LgBiT-ACE2、4 倍稀釋的RBD-SmBiT 和0.5 %DMSO 體系中,用未標記的RBD 在384 孔板中進行評估。未標記RBD 的IC50為47.95 nM,如圖4c)。結果表明,所建立的ACE2/RBD-NanoBiT 檢測適用于高通量篩選以發(fā)現(xiàn)ACE2 和RBD 互作的抑制劑。
在優(yōu)化測定關鍵條件后,將小型的預實驗轉為以384 孔板的格式進行藥物篩選。原始化合物庫以384 孔格式購買,濃度為10 mM。子化合物庫用含2.5 % DMSO 的DMEM 稀釋為100 μM。在第3 列和第22 列之間測試了化合物。詳細過程見圖5。
圖5 SARS-CoV-2 RBD 與ACE2 互作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過程
圖5 中:a)用移液工作站在384 孔板每孔中加入10 μL 稀釋的RBD-SmBiT;b)將5 μL 100 μM的化合物加入板中,混合并離心到孔底,將實驗板在室溫下放置30 min,以使化合物與RBD 完全結合,A2-D2 為0.5 % DMSO,M23-P23 為100 nM未標記的RBD;c)加入10 μL 稀釋的LgBiTACE2,混合并離心;d)所有實驗板在室溫下放置30 min;e)每孔加入25 μL 檢測試劑,混勻,離心;f)室溫孵育10~20 min 后,讀板。
使用優(yōu)化的ACE2/RBD-NanoBiT 測定法共篩選6 400 種化合物,其中10 塊板藥物來自FDA批準的藥物庫,另外10 塊來自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庫。每板設置4 孔陽性對照(100 nM 未標記的RBD)和陰性對照(0.5 % DMSO)進行質量控制。對照實驗顯示,陰性和陽性對照間產(chǎn)生了較大的分離帶,HTS Z′=0.7。結果證明了該方法的可靠性,見圖6a)。所有數(shù)據(jù)點都用對應實驗板中的陰性對照進行歸一化處理,散點分布如圖6b)所示。
圖6 ACE2/RBD-NanoBiT 檢測的評估
圖6a)為每塊板設置4 孔陽性對照(100 nM未標記的RBD)和4 孔陰性對照(0.5 % DMSO),共篩選了20 塊化合物板所繪制的散點圖。由圖6b)可見,共測試了6 400 種化合物,多數(shù)是不影響RBD 和ACE2 的沉默化合物,樣品值與對照值的比值在1 左右,比值小于0.5 的化合物被認為具有抑制作用。
本文所開發(fā)的NanoBiT 互補方法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具有更加突出的準確性,小蛋白標簽對目的蛋白構象干擾小。大多數(shù)實驗室可開展類似實驗,對一些化合物進行小批量蛋白互作抑制劑活性分析。該測定法具有靈敏度高、速度快、信號強、成本可控等優(yōu)點,檢測相對簡單、經(jīng)濟,也可用于高通量篩選,具有一定的普遍適應性。
NLuc 能很好地應用于高通量篩選受體或蛋白相互作用的激動劑和抑制劑。如使用NLuc作為報告基因來檢測細胞膜上受體內(nèi)在化的情況[19],利用NLuc 熒光素酶高通量篩選抗體[20]。NLuc 可以分成HiBiT 和LgBiT 兩個亞基[21],或SmBiT 和LgBiT兩個亞基。其區(qū)別是,HiBiT 與LgBiT 的親和力比SmBiT 與LgBiT 的親和力高,前兩者能自發(fā)形成NLuc 功能性復合物,而后兩者因較低的親和力,不易自發(fā)形成完整的NLuc 熒光素酶。SmBiT 與LgBiT 的結合需要借助外力,當兩個蛋白相互作用時,才能把兩個NLuc 亞基帶到一起,此時距離足夠近,兩個亞基才能互補形成NLuc。
通常在初次高通量篩查中存在許多假陽性命中。在多數(shù)情況下,主要命中率約為2 %~3 %[22]。在ACE2/RBD-NanoBiT 分析中,剔除明顯的假陽性命中后[23],如果將抑制效果為60 %的化合物作為潛在抑制劑,則有136 個(2.12 %)命中,表明命中百分比相對合理。假陰性和假陽性命中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原因:第一,與NLuc 結合并抑制NLuc 活性的化合物可能模擬ACE2 和RBD 的抑制劑;第二,激活NLuc 熒光素酶的化合物可以模擬ACE2 和RBD 的激活劑。因此,NLuc 報告基因檢測也有局限性。與螢火蟲熒光素酶不同[24],目前還沒有NanoLuc 抑制劑的參考資料。但是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采用類似策略的平行篩選來避免。因此使用ACE2/RBD-NanoBiT和Mpro-NanoBiT 兩種NanoBiT 的檢測方法,一方面是對SARS-CoV-2 多靶點的篩選,另一方面是采用平行篩選來排除假陽性。
下一步將對篩選到的潛在抑制劑進行抗病毒有效性驗證。將用新冠病毒假病毒(義翹)侵染hACE2 表達的HEK 293 細胞驗證小分子的抗病毒有效性[25]。當確定抗病毒活性后,在給藥與不給藥的條件下,利用病毒感染小鼠肺組織,并通過組織切片來評估化合物抑制SARS-CoV-2 病毒侵染小鼠肺上皮細胞的能力,評估藥物對SARSCoV-2 誘導肺損傷的療效,并檢測給藥后小鼠體重、肺損傷和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