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心
前往公園的相親角,會發(fā)現(xiàn)那里總是聚滿了為子女終身大事操心的父母,他們拿著照片和征婚要求,互相攀談,好不熱鬧。打開電視,相親節(jié)目層出不窮,男女嘉賓互動游戲,意圖可以成功牽手。
時至今日,相親,似乎已經(jīng)成了年輕人的一項“人生課題”,很多人為此苦惱焦慮。其實,古代的年輕人也面臨著同樣的煩惱。
相親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官方就有專門的相親大會。每年的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官府會強制要求三十歲以內(nèi)未娶妻的男子和二十歲以內(nèi)未嫁人的女子參加相親,男女之間相互愛慕,官方便會為他們舉行婚禮。但如果不愿意參加,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參加大會的青年男女相聚一處,若是有心儀的對象,就會互送芍藥花以定終身。
周朝滅亡后,相親的習俗并未消失,而是從官方舉辦的活動轉化成了自發(fā)性的民間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相親活動固定在了上巳節(jié)這一天。
上巳節(jié)本是古人祭祀時,以流水潔凈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日子。期間,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慶?;顒樱漓胱嫦?、祈求豐收、游春等等。不少平時居家苦讀的青年和深居閨中的少女,這時都會盛裝打扮,來到野外踏青游玩,或在河畔嬉戲、插柳賞花,說不定還能因此找到屬于自己的良緣。后來,上巳節(jié)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節(jié)日,除了常規(guī)的活動以外,它還成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人節(jié)。
除了上巳節(jié),元宵節(jié)和“同年大會”也帶有一些相親的意味。
元宵,又稱為上元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中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也是古代少數(shù)幾個不實行宵禁的日子。從黃昏開始,家家戶戶陸續(xù)點亮燈籠,街道上很快變得燈火通明。人們聚集在坊市上,那里早已搭起了形狀各異的花燈。每個花燈都制作得精美絕倫,畫有花鳥魚蟲、山水風景,以及神話人物。花燈的旁邊,掛有紙條,上面寫著各種燈謎。人們爭先恐后地圍在紙條前,各自解燈謎。
年輕男女在這一天紛紛走出家門,看似參與元宵活動,實則是在看人。若是有女孩看上了哪家的公子,就會假裝不小心將手帕、香囊丟下讓男子撿走,里邊通常寫有女孩的芳名。同樣的,男子看中哪位姑娘,也會讓她將自己隨身的玉佩和扇子撿走。
上巳節(jié)和元宵節(jié)給人浪漫詩意之感,但是另一個相親活動“同年大會”,就顯得沒有那么和諧了。
同年,是用來尊稱那些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換句話說,這場盛大的相親活動就是權貴們專門為才子舉辦的,可謂是“高端相親大會”。同年大會當天,權貴們會全家出動,碰見中榜進士,他們就會把人搶進轎子抬回家中。能考上進士的學子是少數(shù),為了爭奪這些“潛力股”,權貴之間甚至還發(fā)生過家丁斗毆事件,令人啼笑皆非。
到了明清時期,社會風氣保守,職業(yè)媒人介入了相親。媒人會讓男方帶著禮物去女方家拜訪,由女方父兄出面接待,而女子則在閨房觀察男子的一舉一動。若是看中,女子會出面給男子倒茶;若是看不中,女子就不會出面,而男子也知道這門親事不成,也不會再做糾纏,雙方都留足了面子。
古代有“士農(nóng)工商”四大階層。士族是指出身于官宦世家或者清貴家族的人,他們在古代社會中占據(jù)著優(yōu)越的地位,有著嚴格的家風和門規(guī),因此對于婚姻也非常講究。他們認為婚姻是門當戶對的事情,族人只能和同等身份的其他士族結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王元規(guī)的人,他八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兄弟三人投靠了住在臨海郡的舅舅家。
王元規(guī)十二歲的時候,臨??ぎ?shù)匾粋€叫劉瑱的大地主,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王元規(guī)。劉瑱家財萬貫,王元規(guī)的母親因見兄弟三人年幼,便想同劉瑱結親以獲得靠山。哪知,王元規(guī)得知此事后,卻哭著對母親說:“婚姻伴侶的家世背景,這是古人看得很重要的。我們正是因為出身名門,才受人尊重,現(xiàn)在我們怎么能夠為了在他鄉(xiāng)過著茍且偷安的生活,就隨便和非名門的女子結婚呢?”
母親被他的話打動了,于是打消了原來的想法。劉瑱恐怕想不到,自己會因為商人的身份,被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如此鄙視。這也恰恰反映了當時的門第觀念有多么深厚。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門不當,戶不對”可是不得了的罪過。魏晉南北朝時,東海王氏的王源以五萬錢的代價,把女兒嫁給富陽庶族滿氏家族,自己還用聘禮的錢納妾。南齊御史中丞沈約得知后,立刻用白紙寫了一封奏折彈劾王源,怒斥其人面獸心,還要求朝廷罷免王源的官職。
其實,依照王源的身份,沈約應該使用黃紙上書,但沈約特地使用白紙書寫,就是表明他不屑于承認王源的士族身份,要將他降級為平民。沈約認為,王源和滿家聯(lián)姻是對士族的一種侮辱和褻瀆,所以毫不留情地揭發(fā)了他們。
這種相親的層層考量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的“相親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相親“鄙視鏈”,有的人追求家庭背景,有的人看重錢財,有的人在意學識才華,有的人則注重容貌。追求不同,相親的要求也就自然有所不同了。
歷史中,相親是許多人尋找愛情和婚姻的主要途徑。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聞軼事,有些哪怕放到現(xiàn)在,也頗讓人震驚。
《高齋詩話》記載,宋朝官員祖無擇因擔心自己相貌丑陋無法贏得徐氏的芳心,便想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辦法——找人代替自己相親。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僚馮京,馮京姿容秀美,由他代替祖無擇去相親,自然能夠贏得徐氏的喜愛。祖無擇的媒婆也十分配合,她等馮京從官署出來,揚鞭躍馬,經(jīng)過徐氏的住宅時,向徐氏介紹說:“這就是祖無擇學士?!毙焓峡吹今T京英俊瀟灑,非常高興,欣然同意了這門親事。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當祖無擇與徐氏成婚后,徐氏才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了。這一騙局徹底打破了徐氏的美好憧憬,她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一氣之下選擇了離婚。這場鬧劇也成了當時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歐陽修得知此事后,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詩中寫道:“無擇名聲重當世,早歲多奇晚乃偶?!?p>
這首詩既是對祖無擇的諷刺,也是對他的同情。祖無擇雖然才華橫溢,卻因為容貌自卑而走上了歧途。他不知道,真正的愛情不是靠外表決定的,而是靠內(nèi)心的契合和相互尊重。
然而,這并不是相親過程中唯一的“騙婚”故事,明代學者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也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京城中,婦女以美貌女子的形象出現(xiàn)并與京城之外的人成婚,但結婚前夕卻用相貌丑陋的女子來替換自己,盜取男方家的財物并逃走。這種行為被稱為“拿殃兒”,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
明成化年間,社會上還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犯罪團伙,他們利用男童假扮女子進行騙婚騙財。這些男童被抹上脂粉,纏足成小腳,裝扮成十三四歲的少女模樣。團伙通過媒人搜尋合適的目標,以騙取錢財為目的。等男童“嫁”過去后,便尋找機會在人不注意時偷偷溜走,讓夫家人財兩空。
有一次,這個犯罪團伙將目標鎖定了一位國子監(jiān)的學生。起初,男孩計劃在男方招待賓客時趁機溜走,但沒想到男方始終將他帶在身邊,他也就難以找到逃跑的機會。等到夜晚洞房花燭之時,男方在親近“新娘”時才驚愕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新娘”竟然是一名男子!憤怒無比的新郎立即將他抓住,并送往官府。最終,這個犯罪團伙的成員,包括那位媒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這些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但是也提醒我們,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相親其實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編輯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