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章 翔,劉秀珍*
(1.安慶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2.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合肥 230012)
健身教練是指指導人們通過科學的運動鍛煉達到健身目標的專業(yè)人員[1].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當下后疫情的影響,人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健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中國要實現(xiàn)全民健康離不開每個人的自我健身意識及健身教練數(shù)量的提升.基于此,健身教練培訓,不僅是推動健身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手段,更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的號召.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健身教練短缺的現(xiàn)象依舊存在,健身行業(yè)迫切需要專業(yè)性強以及高素質的健身教練.為此健身教練培訓的相關研究也如火如荼,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健身教練培訓缺乏法律支持、缺乏監(jiān)管機制、缺乏統(tǒng)一標準、證書缺乏權威性以及健身教練培訓市場混亂、入行門檻低、培訓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知識結構不合理、理論水平比較低、培訓質量差等方面[2].
目前健身教練培訓制度不健全、入行門檻低、培訓質量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阻礙健身行業(yè)的發(fā)展.另外,目前對普通高校體育院系“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研究,很少有學者涉及.這也給予了一種新的思考:是否可以從培訓機構、培訓學員的“源頭”方面尋求出路.譬如健身教練培訓落實于高校中進行,生源來自于高校大學生.這樣一方面可直接提高健身教練入行門檻,無形中拔高健身教練隊伍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校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健身教練相關專業(yè)技術知識.為此以安慶師范大學為例,對普通高校體育院系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現(xiàn)狀及對策進行專題探討,力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為社會提供更出色的健身教練員,最終推動健身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以安慶師范大學為研究對象,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20、2021級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 問卷調查法
(1)問卷發(fā)放與回收
給安慶師范大學2020級和2021級體育學院學生隨機發(fā)放參加健身教練培訓調查問卷300份, 回收286份,回收率為95.33%,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率為93%.
(2)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測
為了保障問卷的效度,邀請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3名教授,2名副教授對問卷的效度進行了檢驗.并根據(jù)檢驗結果,對問卷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效度檢測情況如表1所列.
表1 問卷調查效度檢測表(N=5)
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采用重測法對40位體育學院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進行重復測評,即在10天以后,用同一問卷進行測試,然后將兩次測試的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檢驗的結果為:相關系數(shù)r等于0.83(P<0.05),說明相關度較高,問卷的信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SPSS24.0軟件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與分析,對相關專家的建議或意見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得出結論.
為了進一步了解普通高校體育院系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所存在的問題,以安慶師范大學為例,對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2.1.1 培訓人數(shù)少且男女比例失衡
“人才”是一個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基石.根據(jù)調查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有92.84%未參加健身教練培訓,人數(shù)為259人;有7.16%的學生參加過健身教練培訓,僅有20人.在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學生中有15人是男生,女生僅為5人.這充分說明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人數(shù)少且男女比例失衡,培訓有待強化.
2.1.2 培訓以校外為主
根據(jù)調查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參加過健身教練培訓的20名學生一律是在校外機構學習的,但校外健身教練培訓機構形形色色、良莠不齊[5].另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很多培訓機構僅僅是為了幫助教練快速拿證,教練素質無法保障[6],給教練后期上崗工作后的“人才流失”埋下了隱患.
2.1.3 培訓內容多、周期短
健身教練培訓模式傳統(tǒng),缺乏對健身市場人才的針對性培養(yǎng).現(xiàn)階段校外培訓機構開設的課程雖然多種多樣,但是科學性較差,大部分課程都是根據(jù)考試而設置的,也就是應試教育模式[7].根據(jù)表2和表3得知:校外健身教練培訓內容多、周期短,學員學習吃力,學習內容包含了理論、實操技術,理論內容包含:健身教練概述、運動人體科學基礎知識、運動營養(yǎng)基礎知識等;實操技術內容包含:抗阻訓練的基礎技術、伸展訓練的基礎技術、有氧訓練基礎技術、抗阻訓練器械使用方法等.學習周期以七天為主,七天的培訓課程時間安排緊湊,倘若僅僅在上課時進行講解,全靠學員自己記錄和記憶,不利于學生掌握全部內容,反而會給學員課后復習造成一定困難.最終會導致學員畢業(yè)后“上崗”任教時力不從心,知識無法鞏固,技術技能難以熟練運用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8].根據(jù)表4調查結果得知:在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20名學生中,有30%的男生覺得健身教練學習內容不難,45%的男生覺得難,25%的女生也覺得難.整體上有70%的學生覺得學習難,可見參加短時間健身教練培訓班的學習十分吃力.
表2 初級健身教練培訓內容
2.1.4 培訓中缺乏社會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健身教練培訓要立足于實踐,科學培訓,健身行業(yè)迫切需要工作經驗豐富、數(shù)量充足、運動能力強以及具有良好溝通能力和敬業(yè)精神的健身教練,但短期畢業(yè)生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要求及社會的需求.同時健身知識的更新非常的快,作為專業(yè)的健身教練,必須不斷地學習,抓住每一次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機會,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把學習的理論更多地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9].然而根據(jù)調查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后僅有20%的男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這顯然是不利于教練員個人能力的提升以及成長的.
表4 健身教練學習難度調查情況(N=20)
2.2.1 學校不重視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
經過調查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開設了體育教育(非對口、對口)、體育表演、運動康復3個本科專業(yè).其主干課程具體如表5所列.
根據(jù)表5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健身健美”課程不在主干課程體系當中,顯然學校并不重視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但是“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符合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思想,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觀,提升學生的形體美與自信美[10],同時也可以拓展高校體育運動項目及課外活動內容;健身健美運動在高校中的開展對完善體育課程體系、提高體測合格率以及推動健康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利于學生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宣傳[11].另外,據(jù)了解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健身健美”課程屬于選修課,四年中僅有一個學期選修,授課模式以說教式為主且每周僅有一節(jié)課,這對提高學生各項身體素質以及健身技能、運動技能的形成造成阻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健身健美的認知.女性對健身行業(yè)認可度偏低,也進一步加深了參加健身教練培訓中男女不平衡的現(xiàn)象.
表5 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課程體系
2.2.2 學校健身教練培訓場地設施缺乏
根據(jù)調查得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設有田徑、球類、體育表演、運動康復、公共體育第一、第二、第三等7個教研室;設有1個教研機構——校園足球發(fā)展中心以及實驗室、場館管理中心、資料室等3個教輔單位.學院擁有1座1.2萬平方米的體育館、3塊塑膠運動場、24片籃球場、16片排球場、50多余張乒乓球臺、3片單雙杠活動區(qū)和6套多功能健身聯(lián)合器械.同時還建有人體解剖、生理生化、保健按摩和運動心理等4個實驗室和1個運動康復專業(yè)實驗實訓中心.學校健身教練培訓場地設施缺乏,但是由于健身教練工作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顯著、實踐性強的特性,健身教練在指導會員健身時以運動技能訓練為主,這些運動技能不僅需要教練熟練,而且還要教練扎實掌握.基于此,對場地設施要求比較高,例如配備14臺單功能器械、啞鈴、杠鈴等抗阻力訓練場區(qū),至少1到2臺跑步機、橢圓機、臺階器等有氧訓練場區(qū).且教練需要熟練掌握各場區(qū)設施中器械的使用,靈活運用各種運動技術也必然需要教練員在場地中反復操練.另外也需要教練對訓練動作有較強的技術體會,只有自身感受訓練當中的細節(jié)以及長期訓練后所帶來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變化,才能在日后上崗教學中教別人訓練時更加從容自如、安全有效地運用技術動作[12],為客戶帶來更好的效果.很顯然,由于校內健身教練培訓場地設施的缺少,致使學生到校外進行健身教練的培訓學習.此外場地器械的匱乏與落后,會影響健身健美課程教學的質量,也打擊了學生學習健身健美課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練要做到不僅會教,還要會練,必須扎實掌握抗阻訓練技術、伸展練習技術以及有氧運動技術等[13],這必然需要場地設施充足.因此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健身教練教學場地設施急需改善.
2.2.3 校外培訓內容設計不合理
校外健身教練培訓內容設計不合理,是導致學生學習吃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想短時間內掌握一門學科是很困難的,健身教練培訓對有體育理論基礎、體育院校畢業(yè)的人來講 ,僅僅可以起到了解職業(yè)需要的知識,引導學習方向的目的,尚未達到上崗教學的水準,目前健身教練培訓內容對于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能力、職業(yè)形象和業(yè)務實操技能鍛煉的設計不合理[14].
2.2.4 校外培訓以營利為目的
現(xiàn)有校外培訓機構大都沒有積極了解和明確設立健身教練培訓班的目的以及學員的知識技能構成,單純以營利為目的,盲目地完成培訓任務,使健身教練培訓有名無實,畢業(yè)后“才不配位”.這種培訓以營利為目的,以考證為目標,短期內希望培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高的證書通過率,以便下期更好的招生.此種模式周而復始、依次循環(huán),很少注重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最終導致很多學員上崗時不能很好地勝任該職業(yè),甚至很多學員上崗后覺得是銷售行業(yè),以致于上崗不久便離開了這個行業(yè).也有研究表明:健身教練實際操作方面的課程所占比重比不是很大,會造成很多應屆畢業(yè)生剛出社會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工作當中,現(xiàn)實中有很多私人教練因為不懂銷售,不能完成健身俱樂部的業(yè)績目標,收入微薄,從而選擇轉業(yè)[15].外加學生三觀尚未成熟,也使得學生上崗后對該職業(yè)的落差感很大、成就感較少,從而對健身行業(yè)喪失信心.其他同學見到此現(xiàn)狀,便直接拒絕了健身教練的學習.
2.3.1 加強科班教育,重視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
健身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專業(yè)的人才,普通高校體育院系具有相對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因此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應該加強科班教育,重視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可設置相應的健身教練的學位點以及相關完善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對健身健美的認知.同時課程的設置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符合健身教練工作的特性.由于健身教練工作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顯著、實踐性強的特性,這就需要我們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進行經驗積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健身俱樂部兼職或者實習,增加工作經驗,為日后的教練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3.2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校內健身教練培訓機制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校內健身教練培訓機制,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健身教練培訓平臺,促進學生進一步扎實掌握抗阻訓練技術、伸展練習技術以及有氧運動技術等,為社會提供更加出色的健身教練員,促進健身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當前校外健身教練培訓以短期速成班為主,培訓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知識結構不合理,理論水平比較低,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且在實際培訓過程中不同的機構為了完成培訓考證的任務,只是機械地輸出,缺乏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與能力.但是在高校中“實習實訓”教學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從學校教學訓練走向社會實踐并與社會需求接軌的重要步驟[16].因此高校體育學院應該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校內健身教練培訓機制,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平臺,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健身教練人才,既有利于擴大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面,也可以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以及健身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2.3.3 明確校內健身教練培訓目標,合理設計培訓內容
校外的培訓機構開設的課程內容雖然多樣,但是科學性較差,具有很強的“應試教育”思想.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授式”方法為主,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缺乏社會實踐,這對于健身教練實踐性較強的特性來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忽視了市場的導向作用.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鑒定的模式采取的是全國“大一統(tǒng)”的模式,以考試為目標導致很多沒有專業(yè)基礎的人,即使拿到了健身教練“職業(yè)資格證書”也難以很好地勝任健身教練這個崗位(職業(yè)).因此校內教練培訓要明確培養(yǎng)目標,將健身健美課程與體育學院的專業(yè)課程進行融合,對于學生的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能力、職業(yè)形象和業(yè)務實操技能的鍛煉設計要合理,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做好市場調研,設計合理的、符合健身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的健身教練培養(yǎng)方案.
2.3.4 校內健身教練培訓以培養(yǎng)“人才”為己任,加強社會實踐
在我國的產業(yè)體系中,健身行業(yè)屬于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的下屬類別,其核心競爭力在于“服務”.健身教練員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參加健身活動的顧客(青少年、中老年人、運動康復人群等),因此對健身教練的能力要求是多元化的,且要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一方面要有專業(yè)技術能力、教學能力、技術動作示范講解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銷售能力以及自我審美的鍛造能力[17].同時健身教練又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yè),對技術動作、體育知識、理論結構和實戰(zhàn)經驗等方面都有相對具體的要求.基于此,校內健身教練培訓要明確培訓周期、劃分周期任務、立足社會實踐,以培養(yǎng)“人才”為己任.一方面,對大一新生進行健身教練啟蒙教育、健身視頻觀察學習、基礎運動訓練知識、基礎運動解剖知識的學習等,潛移默化地將學生帶入其中;對大二學生進行具體的專業(yè)訓練技術手段培訓,至少讓其具備兩種(增肌、減脂)以上的專業(yè)訓練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技術動作示范與講解能力,提高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等;對大三學生進行跨學科知識的補充,如禮儀禮節(jié)、社交、服飾、形象氣質、言談舉止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溝通交流能力;對大四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教學,檢驗學習成果,補差補缺獲取“健身教練”職業(yè)資格證書.另一方面在培訓的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融入健身企業(yè)的管理,有利于高校資源與社會需求,兩者有機地連接起來,進一步落實校企結合,實現(xiàn)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互利雙贏,實現(xiàn)長效合作[18].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如動作講解與示范的能力、創(chuàng)新溝通能力、銷售等能力的提高.力爭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健身教練人才,推動健身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強化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深刻指出“培養(yǎng)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fā)展大計”.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精心培養(yǎng)人才,真誠吸引人才,筑造強有力人才支撐.毋庸置疑,健身行業(yè)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對健身教練的需求也是“供小于求”的狀態(tài),高素質高質量的健身教練稀缺,“水軍”教練比比皆是.這與培訓模式脫不了干系,如培訓以考試為目標、以營利為目的、周期短、缺乏實踐等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好的學習平臺,社會能擁有更加優(yōu)秀的健身教練員,普通高校體育院系應加強科班教育,重視健身健美課程的開展,完善健全基礎設施,構建校內健身教練培訓機制,明確培養(yǎng)目標,合理設計培訓內容,加強社會實踐,提高健身教練實踐操作能力,旨在為健身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輸送更多優(yōu)秀的專業(yè)健身教練員,推動加快“健康中國”發(fā)展速度與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