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道寬 凌麗娟 王新華 吳冬梅
慢性牙周炎在牙科中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疾病, 牙菌斑在口腔中堆積, 導致牙周組織形成炎癥, 主要表現為牙槽骨吸收、牙齦炎、活動性牙周病等癥狀[1]。該疾病具有破壞性, 由咬傷、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等因素引起。研究顯示[2], 血清中的細胞因子會引發(fā)牙周炎, 不過具體作用機制還尚未明確。隨著病情發(fā)展,若未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會導致牙齒出現松動、脫落,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通過進行牙周基礎治療, 慢性牙周炎患者可以有效減少牙周附著, 使牙周袋的深度降低, 進而控制炎癥。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監(jiān)測, 有助于控制病情, 減少復發(fā)風險, 促進疾病恢復。本次研究中, 選取11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深入探究對其采用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的臨床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1 年10 月~2022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55 例。對照組男24 例, 女31 例;年齡最大75 歲, 最小20 歲, 平均年齡(47.50±9.17)年。試驗組男27 例, 女28 例;年齡最大78 歲, 最小21 歲,平均年齡(49.50±9.50)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確診為慢性牙周炎;②無精神癥狀, 無交流障礙;③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②合并慢性基礎疾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③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基礎治療。向患者詳細宣教相關口腔衛(wèi)生知識, 指導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管理, 比如講解慢性牙周炎的發(fā)病因素, 讓患者了解到口腔衛(wèi)生與疾病的關系。指導患者正確刷牙方式, 牙刷的刷毛需呈45°傾斜, 在牙齒與牙齦的交接處刷牙, 可適量增加刷牙力度, 以對牙齒進行有效清潔。也需做好前槽牙內側的清潔衛(wèi)生, 在清潔牙齒前槽牙內側時, 應確保牙刷可以垂直進入, 對牙齒進行有效清潔。運用超聲波潔牙機對牙齒深度清潔, 進行根面平整術治療, 輔助手工刮治, 再讓患者運用復方鵬砂含漱液漱口。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牙周維護治療。做好基礎治療后, 需對患者的牙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查看患者是否有其他慢性口腔疾病, 并深入分析患者的病情, 探究引起患者出現牙周炎疾病的因素。在此階段, 還需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牙周維護方法,告知患者需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口腔檢查, 密切關注牙周炎發(fā)展情況。全面評估患者的牙齦出血、牙菌斑和牙周袋深度情況, 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相應的治療措施。指導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口腔習慣, 囑咐患者不食用堅硬、刺激性的食物, 禁煙禁酒;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牙線, 使用漱口水清除菌斑。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年均缺牙數和牙周炎復發(fā)率 若治療2 個月后, 患者再次出現牙齦疼痛、紅腫等癥狀即表示牙周炎復發(fā)。
1.3.2 對比兩組1 年后牙周指數情況 牙周指數包括BI、PLI、PD、AL[3]。BI:對齦溝出血情況進行評估,運用牙周探針對齦溝進行輕探。0 分表示牙齦正常, 并未有出血情況;1 分表示存在輕度炎癥, 并未有出血情況;2 分表示存在輕度炎癥, 無血腫, 有點狀出血;3 分表示存在中度炎癥, 有輕度水腫, 顏色有變化, 在齦溝內有出血;4 分表示中度炎癥, 腫脹明顯, 顏色有變化, 齦溝有出血;5 分表示重度炎癥, 顏色有變化,腫脹明顯, 牙齦潰瘍, 齦溝自動出血。PLI:運用探針和視診相結合的方法檢查患者的正中頰面、遠中頰面、近中頰面和舌面, 并根據菌斑的厚度和數量進行評分。0 分表示無菌斑;1 分表示存在菌斑, 牙齦緣區(qū)牙面菌斑較?。? 分表示存在中量菌斑;3 分表示菌斑較多。PD、AL:運用標準手用牙周探針, 即尖端直徑為0.5、15 mm 的Hu-Friedy 刻度探針進行測量。<3 mm表示淺牙周AL, 淺牙周袋;3~6 mm 表示中牙周AL, 中牙周袋;>6 mm 表示深牙周AL, 深牙周袋。
1.3.3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根據牙周指數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4]。顯效:PD<4 mm, BI、PLI 均<1 分,AL 明顯下降;有效:PD 在4~5 mm, BI、PLI 均下降到1~2 分, AL 變化不明顯;無效:BI、PLI 及PD 未有變化,AL 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年均缺牙數和牙周炎復發(fā)率對比 試驗組牙周炎復發(fā)率9.09%低于對照組的30.9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年均缺牙數(0.56±0.07)個少于對照組的(1.40±0.20)個,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年均缺牙數和牙周炎復發(fā)率對比[ ±s, n(%)]
表1 兩組年均缺牙數和牙周炎復發(fā)率對比[ ±s, n(%)]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年均缺牙數(個) 牙周炎復發(fā)對照組 55 1.40±0.20 17(30.91)試驗組 55 0.56±0.07a 5(9.09)a t/χ2 29.399 8.182 P 0.000 0.004
2.2 兩組牙周指數情況對比 試驗組BI、PLI 低于對照組, PD、AL 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牙周指數情況對比( ±s)
表2 兩組牙周指數情況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BI(分) PLI(分) PD(mm) AL(mm)對照組 55 2.3±0.5 1.6±0.4 5.1±0.6 4.4±0.5試驗組 55 1.2±0.2a 0.7±0.2a 2.8±0.3a 3.5±0.2a t 15.149 14.925 25.427 12.3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36%高于對照組的76.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 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提升, 大家也越來越關注自身身體健康。但由于口腔健康知識宣傳力度不夠等因素的影響, 口腔疾病在臨床中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高。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牙周溢膿、形成牙周袋、牙齒松動等。牙周組織遭到炎性侵犯, 致使牙齦、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骨質結構被破壞, 進而出現以上臨床表現。研究顯示[5], 超過90%的牙周炎患者會逐漸發(fā)展成慢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的患病率較高,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包括但不限于年齡、種族、不良飲食習慣、生活壓力、長期吸煙飲酒、全身疾病等, 還可能與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慢性牙周炎會出現牙齦紅腫、牙齦萎縮、牙齦出血、牙齦顏色變?yōu)榘导t等,甚至還可能造成牙齒松動、脫落等。若不及時治療會加重病情, 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些人并不了解牙齦出血與口腔疾病之間的聯系, 因此當他們發(fā)現自己牙齦出血時, 常常會停止刷牙, 進而加重病情。有些人認為牙齦出血是由于缺乏維生素引起, 進而開始擅自服用維生素, 進而延誤疾病治療。
研究報道顯示[6], 慢性牙周炎的發(fā)病機制是口腔中的厭氧菌感染, 導致微生物環(huán)境的平衡被打破。為治療慢性牙周炎, 需要提高牙周組織對刺激因子和致病菌的抵抗力, 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控制局部炎癥。還有研究顯示[7], 微生物在口腔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與人體相互依賴、牽制。一般來說, 對牙齒進行拋光20 min 后, 會很快再次形成牙菌斑薄膜, 從而誘發(fā)齲齒、獲得性肺炎及牙齦炎等疾病。若口腔中存在幽門螺桿菌等微生物, 還可能誘發(fā)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從以上可看出, 若未及時有效治療慢性牙周炎, 牙菌斑會逐漸增多,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目前, 臨床通常選擇牙周基礎治療的方法治療慢性牙周炎, 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患者對慢性牙周炎的認知水平不足, 經過一段時間基礎治療后, 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下降, 不再維護牙齒, 致使牙齒表面有越來越多的牙菌斑, 從而增加牙周炎疾病的復發(fā)風險[8]。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 試驗組牙周炎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年均缺牙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能夠有效增強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減少疾病復發(fā)的幾率, 從而保證治療效果。通過基礎治療可以有效清除慢性牙周炎牙菌斑, 但由于牙菌斑是導致牙周炎的始動因子, 因此患者需要每天進行清除治療, 以減少病情復發(fā)的風險。為保證治療效果, 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的牙周維護方案, 并在治療過程中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以避免牙周炎復發(fā), 減少牙齒松動、脫落等風險, 維護牙周健康。通過健康宣教, 患者可以掌握正確的口腔清潔方法, 科學刷牙, 并每天堅持做好口腔衛(wèi)生的清潔工作, 以保證牙周健康, 提升治療依從性, 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狀況。研究學者認為[9],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血清和齦溝液中的細胞因子數量與炎癥表達有相關性,需通過BI、PD、AL、PLI 等指標實施常規(guī)口腔檢查,了解診斷治療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得知, 試驗組牙周指數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應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中, 能夠降低牙槽骨的吸收, 優(yōu)化AL、PLI、BI 及PD指標, 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狀況, 臨床實踐中效果顯著。若后續(xù)未實施牙周維護治療,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醫(yī)行為均會下降, 再加上對疾病的認知不足, 很可能再次出現牙菌斑, 使癥狀更加嚴重, 甚至可能導致牙齒松動、脫落等嚴重后果。在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運用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中, 要讓患者學會正確刷牙, 及時清除牙齒中的牙菌斑, 餐后漱口。因為食物殘渣和細菌容易在牙齒表面、牙間隙和牙齦處積累, 還會與微量元素、糖蛋白、牙面菌斑、唾液中的無機鹽、口腔中脫落的上皮細胞等形成牙結石。若發(fā)展成牙結石, 無法通過刷牙進行有效去除。所以要合理運用牙線, 每天早晚堅持刷牙, 餐后及時漱口,避免形成牙石和牙菌斑, 有助于預防和控制牙周疾病。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 制定個性化的牙周維護計劃, 幫助患者及時發(fā)現牙周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10]。通過堅持規(guī)范的口腔衛(wèi)生行為, 保證口腔清潔衛(wèi)生, 降低牙周炎復發(fā)的風險, 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將基礎治療聯合牙周維護治療應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中, 能夠降低牙周炎的復發(fā)率, 有效改善牙周狀況, 保證牙周組織的健康, 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