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軍
(韶關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韶關 512000)
廣東省是我國油茶栽培的主陣地,油茶產業(yè)前景廣闊、狀態(tài)向好,當地出臺了《廣東省加快油茶產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年)》《廣東省林業(yè)局關于促進林業(yè)一二三產業(yè)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全面規(guī)劃油茶產業(yè)發(fā)展。在油茶產業(yè)引導發(fā)展中,要重點關注良種培育問題,通過改善油茶栽培技術,做好栽培指導,才能促進油茶高產,創(chuàng)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本文以粵北地區(qū)為例,探討油茶良種培育的技術要點,為廣東省油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參考。
了解油茶生長特性是加強油茶良種培育,保證油茶品質和產量的基礎?;洷钡貐^(qū)油茶的特性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形態(tài)特性。油茶屬于常綠小喬木,一般高2~6 m,胸徑24~30 cm,單葉互生,每年9 月到10 月中下旬為開花期,次年9—10 月為果實成熟期。油茶種子一般為黃褐色或烏褐色,光澤度好,呈三角狀。2)生物學特性。油茶一般生長在溫暖濕潤氣候區(qū)域,最佳生長溫度為14~21 ℃,最佳生長濕度為74%~85%?;洷钡貐^(qū)降水豐富,分布均勻,日照充足,濕度適中,適合油茶生長[1]。油茶對土壤要求不高,具有很強的生長力和適應性,在pH 值為5~6的黃壤或紅壤中也能生長。油茶有萌蘗性,再生能力強,有利于實現老殘林的更新改造,也能實現伐后萌發(fā)新枝的培育成林。3)油茶病害特性。粵韶系列油茶種植主要面臨炭疽病和軟腐病兩大威脅。炭疽病在粵北油茶林發(fā)生十分廣泛,主要為害油茶的葉、芽、枝、花及果等。每年4—10 月均可發(fā)病,7—9 月蔓延速度最快,因為該病發(fā)生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受害部位多,常規(guī)的營林、化學防治控制效果不理想。軟腐病又叫油茶落葉病,主要在成年樹中發(fā)生,表現為落果嚴重或樹木枯死。油茶樹軟腐病害暴發(fā)時節(jié)快速蔓延,病株死亡率高達100%。
在油茶良種推廣種植方面,2018 年,韶關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利用省級林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資金項目,在前期品種審定和標準制定的基礎上,重點開展了粵韶74-1、粵韶75-2、粵韶77-1等3個油茶良種推廣試驗示范研究。通過此項目的實施,建立粵韶系列油茶良種繁育技術、高效栽培技術和標準化生產良種基地,為粵韶系列油茶良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堅實基礎。油茶高產的實現必須有配套的栽培技術,否則不僅難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而且樹體容易出現早衰退化現象。在粵北地區(qū)流傳著一些栽培技術上的農諺,如“冬挖金、夏挖銀”說的是冬、夏季節(jié)墾復有利于油茶生長[2];“七月干球、八月干油”則說明了水分對油茶果實生長和含油量的重要性。
在產業(yè)基地建設方面,韶關市注重建設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推動油茶產業(yè)發(fā)展。目前,韶關市有省級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1 個、林下經濟示范縣5個、林業(yè)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基地5 個,其中6 個油茶基地獲得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認定、3 個縣(市)油茶產業(yè)發(fā)展基地獲得首批廣東省林業(yè)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基地認定。近幾年,韶關市繼續(xù)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技術支持,推進油茶產業(yè)化發(fā)展,進一步推進科技興林戰(zhàn)略,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發(fā)展油茶產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取得科技項目資金支持,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在選擇種植地時,應充分考慮粵北地區(qū)地勢海拔實際,明確土地排水通氣性、保水性能,考慮土地酸堿性[3]。油茶偏愛弱酸性土壤,粵北地區(qū)的紅壤、黃壤均可種植。高腐殖質土地也是油茶種植地的首選,這種種植環(huán)境下油茶種子萌發(fā)迅速、自然生長、產量高?;洷钡貐^(qū)多山區(qū),地形崎嶇,應選擇相對平緩的低坡度地帶,同時保證光照充足。
應選擇寒露節(jié)氣前后采摘油茶果,選果大色正、無病蟲害的油茶果。待油茶果采摘后,將其放在通風干燥處晾曬3~4 d,達到催熟目的。果開裂后脫殼,取出粒大飽滿的種子。為防止病蟲鼠害,在貯藏種子前應做好消毒防鼠工作。11月上旬,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室外,將種子放在10 cm 厚的濕沙上,并適當覆蓋一層濕沙,進行種子的二次晾曬。粵北地區(qū)油茶種類較多,既有普通的油茶,也有小果油茶;普通油茶按照成熟期的不同劃分為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等類型,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優(yōu)選霜降籽,有利于提高油茶產量。
土壤翻耕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傳輸營養(yǎng)的能力,增強土壤透氣性,為油茶良種培育、高產栽培提供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進一步提高油茶產量。一般選擇較為平緩的低坡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0~30 cm,去除雜草、石頭等影響根系生長的雜物。及時施肥,每株油茶樹施肥量一般為0.5~1.0 kg。施肥前應將土壤和肥料充分攪拌均勻,保證每株幼苗都有理想的生長速度。
油茶繁育主要有優(yōu)良無性系繁育和嫁接繁育2 種方法。1)優(yōu)良無性系繁育有利于油茶繼承母體的優(yōu)良特性,具有早開花、早結果、產量高、經濟效益突出等優(yōu)勢。無性繁殖又叫扦插繁殖,主要是將油茶的器官放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經過發(fā)芽、抽梢、展葉形成完整的植株,成活率較高,但對水分、土肥、溫度、光照要求較高。5—6 月是油茶扦插的最佳時節(jié),選擇剛木質化、葉片完整的春梢,及時用尼龍薄膜包裝好,放在陰涼處保濕;轉運到扦插苗圃進行處理,處理穗條的重點是修剪,切口應傾斜45°,不能傷及芽、葉;保留一葉兩芽,下芽距離剪口5 cm 左右,上芽距離剪口3 cm 左右;將修剪后的多枝穗條捆成一捆,放在盛清水的盆中保濕,放入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之后放入生根粉溶液中浸泡,最后取出進行扦插[4]。在扦插完成后,要及時澆透水,并用多菌靈溶液噴灑除菌。一般35 d 左右后,被剪枝條傷口基本愈合,可噴施氮肥。通過加強病蟲害防治等苗期管護,基本能達到出圃造林的目的。2)嫁接方法包括嵌合枝接、皮下枝接、切接、腹接。嵌合枝接是在芽的下方斜削一刀,在芽的另一面將木質部削去表面,將枝條倒轉,在芽的上端削一刀,使芽處于接穗中間;在嫁接時要用塑料膜綁扎,但露出芽及葉體。皮下枝接主要是撬開砧木切口皮層,將接穗插入砧木切口皮層內,嫁接好后剪除距離地面20 cm 左右的砧木。切接則是剪斷要嫁接的油茶,并斜切一刀形成45°斜面,然后從上到下縱切一刀;選飽滿的芽,從芽下45°斜削一刀后翻轉,使接穗形成層對準砧木形成層后插入砧木,及時綁扎。腹接是在芽的背面斜削一刀,在切口背面基部再斜削一刀,在芽上方斜削一刀;砧木切口光滑面上斜切一刀,撬開砧木切口,將接穗插入切口,及時用塑料薄膜捆扎。
撫育管理貫穿油茶生長的全過程,主要分幼林和成林兩大階段。1)幼林階段。幼林撫育工作連續(xù)開展3 年,每年2 次為宜。首次撫育時間選擇5—6 月,及時保護幼苗根部,人工去除雜草。第2 次撫育多選擇在10月,重點是去除雜草及其種子,減少雜草對油茶生長的威脅。油茶幼苗階段撫育應重點圍繞幼苗定型、樹冠擴大、產量提高等展開。第1 年幼苗處于冬眠階段,營養(yǎng)需求量不大,撫育管理主要是外形修剪,一般距離嫁接口位置25 cm 處修剪最佳。第2 年選擇健康的側枝做主枝,剪除其余側枝。第3 年將健康的分枝追為副主枝,為樹枝培育做準備,使油茶幼苗枝干比例更合理。油茶幼林階段萌芽速度快,修剪時應少次多量,合理規(guī)避水分、養(yǎng)分流失。撫育管理中要加強水肥管理。每年施肥1 次,在墾復完成后進行。每株施農家肥5.0~10.0 kg 或商品有機肥1.5~2.0 kg+復合肥0.5~1.0 kg。施肥時在樹冠外沿下方挖寬、深各20 cm 的圓形或半圓形溝,施肥后覆土。為了土壤的穩(wěn)定和可循環(huán)利用,化肥的使用要合理、科學,而且在遇到難題時應咨詢相關專家。2)成林階段。等到油茶幼苗成林后,撫育管理的重點應放在病蟲害防治、日常清理、施肥管理等方面,尤其是病蟲害防治。粵北地區(qū)油茶常見的害蟲有象鼻蟲、茶梢蛾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深挖土壤、破壞土室以凍死蟲蛹,或集中焚燒、噴灑專門的藥物進行防治,也可加強林地清理,抓住夏季和初秋的關鍵期,及時清除寄生枝、病蟲枝、枯死枝,挖除病殘油茶樹。②合理疏伐。主要針對密度偏大、樹冠交錯的油茶林進行疏伐,調整林分結構,增加油茶林的透光度,減少粉虱等病蟲害發(fā)生。③復墾深挖。很多害蟲幼蟲或蛹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通過復墾深挖可凍死蟲蛹。④加大科研投入,制訂科學的防治指標,宣傳油茶樹病蟲害防治的知識。重點使用生物防治法進行油茶病蟲害防治,積極研發(fā)高效低毒的殺蟲劑、殺菌劑。
1)嚴控苗木質量?;洷钡貐^(qū)油茶種植時應嚴把苗木質量關,確保油茶苗木為國家油茶定點苗圃培育的油茶良種嫁接苗,質量要求為抗性好、耐性高、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在選擇油茶苗木時,要求1 年生苗木高度應在20.0 cm 以上、地徑0.3 cm 以上,2 年生苗木高30.0 cm以上、地徑0.4 cm以上。
2)科學栽植。①整地。目前粵北地區(qū)整地方法有全墾整地(坡度<15°)、帶狀整地(坡度16°~25°)、塊狀整地(用于零星造林和“四旁”種植)3類。一般在造林前的3~4 個月整地,并按60 cm×60 cm×50 cm規(guī)格挖栽植穴,回表土基肥,每穴放250~500 g磷肥和經漚制過的麩餅500~1 000 g。②造林設計。植苗造林時間要根據各地氣候條件、苗木培育情況而定,一般選擇2—4月陰天或小雨天氣進行植苗造林[5]。油茶苗當天取、當天栽植,如特殊情況下需要隔天栽種則將油茶苗直立置于陰涼處存放,并噴水保濕或假植。視苗木實際情況進行適當修剪,減少水分蒸發(fā),剪好的苗木可用泥漿蘸根備用。粵北地區(qū)植苗造林采取一穴一株的模式,造林株行距一般采用2.5 m×2.5 m,一般每667 m2栽種106 株。③栽植管護。待苗木入穴后及時舒展根系,栽緊踩實,然后再覆一層松土并將基莖部分堆成饅頭形,可以有效防止雨季積水。苗木定植深度以超過原圃地根際1.0~1.5 cm 為最佳,澆足定根水。造林后30 d 檢查苗木成活情況,及時在雨后或陰天補植,確保油茶成活率可以達到95%。
目前,粵北油茶種植面積達17.33 萬hm2,產值達46.5 億元。粵北地區(qū)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導向、企業(yè)主導,推動全產業(yè)鏈高質量發(fā)展,真正讓油茶果成為農民耕山致富的“小康果”,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粵北地區(qū)在油茶良種選育、種苗培育、豐產栽培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政策扶持和引導下走出了一條油茶產業(yè)特色發(fā)展之路。只有明確油茶特點,從苗木質量把控、整地、植苗造林、撫育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交出油茶高質高產種植的優(yōu)良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