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屹
本項目位于杭州錢江世紀城北單元內,在整個亞運村的核心位置,是亞運會賽事期間的國際區(qū)。國際區(qū)在賽事期間分別承擔行政中心、亞組委國家地區(qū)奧委會(NOC,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服務中心、商業(yè)娛樂中心、大型基礎服務設施(110kv 變電站)等四大主要功能。該設計片區(qū)是亞運村功能組成最為重要的公共活動區(qū),也是亞運村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區(qū)域。這個區(qū)域的建筑在賽事期間應承擔主要的配套服務設施功能,賽后將轉化為服務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滿足城市發(fā)展對文化、藝術和公共空間的需求。
在設計之初,項目就面臨著幾個不能回避的問題:一是如何處理復雜的功能和用地條件;二是作為文化傳播的窗口如何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現代演繹;三是如何對亞運會的運動主題做出回應。為了應對這些問題,設計采用了以下策略。
2 鳥瞰
業(yè)主:杭州蕭山錢江世紀城開發(fā)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地點:浙江省杭州市
設計單位:c+d設計中心
主創(chuàng)建筑師:董屹
設計團隊:高盤,賀瑋瑋,王斌、路晨凱,林淑雅,侯嘉偉,王梓瑜,拓展,黃景溢,黃俊瑜,魏烯醇,高陽合作設計單位:亞施德邦建筑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圖設計:上海全筑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幕墻設計:泰幕工程咨詢(杭州)有限公司
燈光設計:悅悠空間照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68,000m2
設計時間:2018.08
竣工時間:2023.03
攝影:存在攝影,DC國際
項目不僅要承擔亞運會期間大部分亞運村的公共活動需求,還要兼顧會后的功能轉化。同時基地被城市道路分開,內部有大型變電站等城市基礎設施,還有幾乎同時施工的地鐵線從基地穿過。設計師采用化零為整的設計策略,設計結合運動公園、地鐵線、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從城市的角度體現了建筑及景觀一體化設計的原則。
設計將建筑用地布置于東側,西側的地鐵用地主要用于公共活動空間,同時用城市公共連廊將不同功能的單體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氣呵成的有機整體。而連廊與4 個建筑之間圍合的6個面對城市的不同方向的開放空間,則結合臨近建筑的功能置入不同主題,打造6 個活力場。整個建筑和場地相互交錯,呈現一種半開放的格局,每一個場地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扮演著朝向城市的不同表情。最終形成“一城六場”的空間特征。
具體來說,在南北兩側,升旗廣場和引力廣場是面對城市的門戶。升旗廣場是舉行亞運村升旗儀式的地方,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要充分考慮儀式和活動的需求,其側面還有進入屋頂村長院的貴賓通道和禮儀花園。引力廣場是北側的主要入口,直面穿行而過的高鐵,也是運動中心的主要室外活動舉辦場地。而在場地中間的樹陣廣場是行政中心的后花園,既要有一定的儀式感,又要相對輕松。
在西側,親子樂場、休閑慢場和動感球場都面向社區(qū)打開,強調公眾參與。今后功能轉換之后親子樂場是能夠提供給城市的共享親子公園,休閑慢場是針對老年人的休閑公園,動感球場是中青年人的舞臺,全齡健身將成為這里的主題。
杭州亞運會不僅是一場國際體育盛會,更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杭州的城市格局自古以來就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說法,這也成為本設計的出發(fā)點之一。設計從《富春山居圖》和《南宋皇城圖》中受到啟發(fā),將綿延的山水與城墻相結合,通過建筑化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新的空間體驗。
設計將對《富春山居圖》的抽象演繹作為南北兩側主要建筑立面的主題,延展近600m。富春江也是杭州周邊江南風景的代表,對于公眾有認知和帶入感,能夠產生豐富的聯想。同時《富春山居圖》本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前后兩卷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分藏在兩岸,我們在外立面上將其合而為一,也代表著美好的愿望。對于這部分立面,在外墻材料的選擇上,經過多次實驗,最終采用青綠色陶棍作為主料,外觀施釉處理,既有青瓷的色澤,又給人溫潤如玉的感覺,并通過數字化設計的手段,將一幅繁復的山水圖卷變成4 種單元模塊可以巧妙地旋轉角度,以微妙的色差和陰影關系將《富春山居圖》進行抽象演繹和完整呈現,從而展現了充滿江南文化特點的立面效果。
而整個基座所展現的城墻意向則來源于金屬磚的演繹,金屬磚采用300mm×1200mm 的模塊單元上下錯位相拼,模擬傳統(tǒng)磚塊的砌筑方式,同時設置鏤空、半鏤空和實體集中不同的單元模塊,形成統(tǒng)一中有變化的外觀特征和光影效果,最終形成具有韻律感的城墻的意向。
6 社區(qū)文化中心平面
作為亞運村的核心,國際區(qū)需要緊扣運動主題,同時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促進城市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服務空間的融合。以運動為線索激發(fā)空間最大化地開放,強調公共參與的重要性。其結果是創(chuàng)建了一條2km 的立體跑道在地面、建筑和屋頂之間連續(xù)穿梭,并結合運動休閑公園的打造,將身體的體驗性和空間充分相結合,營造了豐富的觀游體驗。
(1)以游線作為線索串聯空間,一條近2km 的跑道貫穿整個場地,并和城墻的設計緊密結合。具體到空間上,以城墻為載體,建立游線和墻之間在“墻下、墻中和墻上”的各種關系;
(2)營造連續(xù)的多場景以及相互之間的轉換,所謂步移景異。根據功能和所處的位置因地制宜設置場景,以游線相串聯。例如,沿途設置穿過建筑的魔幻隧道,螺旋上升的環(huán)形坡道,可做停留的屋頂花園驛站,夾在城墻之中的小巷,包裹變電站的球場大屏幕,鑲嵌于建筑之中的觀賽看臺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
(3)畫卷的抽象演繹以及其和城市、人之間的關系。經過抽象演繹的圖畫作為一個符號,將時間的維度帶入設計,在游目騁懷的背后隱藏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觀游理念。在路徑的設置上,人由遠及近,從觀畫到入畫;由外到內,從入畫到游畫;人在城間行,亦在畫中游。
亞運會國際區(qū)以一體化設計的原則,營造面對公眾的開放姿態(tài),希望在面向國際的城市環(huán)境塑造進程中體現出自身的文化訴求與自信。
9 體育中心
10 釉陶與金屬磚細部
12 網紅街不銹鋼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