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英,潘麗珍,鄭曉燕,陳曉添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
口腔癌(oral cavity carcinomas, OCC)指的是口腔系統(tǒng)發(fā)生的惡性腫瘤疾病,其主要誘發(fā)原因為口腔黏膜變異所致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常見類型還包括顏面部皮膚黏膜的癌癥、上頜竇癌、唇癌、涎腺癌、口咽癌、口底癌、頜骨癌、軟硬腭癌、舌癌、牙齦癌等[1-2]。醫(yī)學統(tǒng)計結果證實,口腔癌的發(fā)病率在各種常見癌癥中排名第六,結合不同的發(fā)生位置、類型和腫瘤分期[3],患者疾病早期的五年生存率在83%左右,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僅為38%。綜合序列手術為當前口腔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特別適合于中晚期口腔癌患者,通過大范圍重建皮瓣組織或是切除口腔病變組織的方式,修復口腔受損的生理結構,但這也會增加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風險,導致其術后胃管留置時間延長,并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研究隨機選取2022年1—12月期間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確診治療的80例口腔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口腔癌患者的間歇性管飼聯(lián)合規(guī)范化吞咽訓練效果與價值進行了論述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確診治療的口腔癌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干預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4~85歲,平均(67.34±12.14)歲;吞咽障礙病程11~48 d,平均(31.66±15.15)d。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5~82歲,平均(67.23±11.12)歲;吞咽障礙病程10~50 d,平均(32.12±14.2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為口腔癌,并與疾病診斷標準相符合;②經(jīng)氣管切開手術治療,并出現(xiàn)重度或是中度吞咽障礙問題;③生命體征指標穩(wěn)定。
排除標準:①合并意識障礙或是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鼻咽頸部畸形的受訪者;③合并出血傾向的患者;④合并消化道穿孔、呼吸窘迫癥及胸主動脈瘤者。
間歇性管飼方案用于對照組?;颊咝g后普遍需要留置胃管并經(jīng)胃管提供營養(yǎng)供給,且留置胃管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需要評估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與吞咽功能狀態(tài),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體操作:術后5~10 d,結合患者的吞咽功能評估結果制訂飲食干預方案,若患者吞咽功能較差,則需要由康復科醫(yī)師進行會診,為患者的間歇性管飼提供指導服務,經(jīng)口腔吞咽食物并經(jīng)送入胃內;若患者有進食需要,則由其本人經(jīng)口腔吞入胃管,檢查證實胃管入胃后,患者自行或是在家屬輔助下注入流質食物;完成進食后將胃管拔除并清洗干凈,為下次進食提供基礎,在患者吞咽功能逐步恢復后,在康復科醫(yī)生會診后進行評估,若其不再需要間歇性管飼,則可拔除胃管并經(jīng)口進食或是飲水。持續(xù)時間為1個月。
間歇性管飼聯(lián)合規(guī)范化吞咽訓練方案用于觀察組。間歇性管飼方法同對照組,規(guī)范化吞咽訓練操作流程:①吞咽訓練,術后3 d左右對于病情穩(wěn)定且無皮瓣危象的患者,可以開展10~20 min/次的訓練,4次/d,連續(xù)訓練7 d。②喉部上抬的門德爾松訓練。③氣道保護訓練,告知患者屏氣,保證食物停留在吞咽部位,隨后經(jīng)咳嗽、吞咽等進行聲門上吞咽訓練。④口腔運動訓練,經(jīng)口角側動、用力閉唇、下頜轉動、面部按摩等動作幫助患者強化面頰、口唇、下頜與面部的力量,告知其通過舌部轉動、收縮等方式強化舌肌的運動功能。⑤口腔感覺訓練,即強化患者口腔對于氣味和溫度的敏感性。⑥用水沾濕冰棉棒,冷刺激軟腭弓、咽后壁及舌根等部位,刺激其產生咽部感覺,告知患者通過空吞咽動作的反復練習,強化吞咽反射和吞咽能力。持續(xù)時間為1個月。
①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拔管后使用洼田飲水試驗方法對兩組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評價。結合洼田飲水試驗結果評估吞咽障礙發(fā)生情況,其中正常為Ⅰ級(<5 s);可疑為Ⅰ級(≥5 s)或Ⅱ級;異常為Ⅲ~Ⅴ級。正常表示患者洼田飲水試驗結果為陰性,屬于不存在吞咽障礙情況,可疑或異常表示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陽性,屬于存在吞咽障。比較兩組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礙發(fā)生率。
②不良反應。包括嗆咳、誤吸、便秘、腹脹和代謝紊亂。
③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時間。結合標準吞咽功能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5]的標準化流程和方法,對干預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改善程度進行評估分析,內容涉及60 mL水吞咽功能、意識狀態(tài)、5 mL水吞咽能力等,總分46分,評分低代表患者的吞咽功能更理想。同時,對兩組患者的胃管留置時間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吞咽障礙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SA評分比對照組低,胃管留置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時間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SSA評分(分)干預前36.22±3.12 36.16±2.67 0.092 0.927干預后25.23±2.11 30.05±2.66 8.979<0.001胃管留置時間(d)7.83±1.12 10.20±1.09 9.591<0.001
手術是口腔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后其口腔組織生理解剖結構會受到明顯的損害,進而直接影響咀嚼能力、味覺,誘發(fā)口干、張口受限等整張以及吞咽功能障礙問題,使患者進食過程中影響口腔到食管進行食物輸送,進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供給障礙、體質量減輕等問題,導致其術后恢復時間延長,醫(yī)療成本增加,進而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7]。
口腔癌患者給予手術放射治療后,受到口腔組織大面積創(chuàng)傷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口腔局部組織腫脹以及進食障礙等問題[8]。為了強化患者的術后營養(yǎng)供給和能量補充,需要通過胃管鼻腔的方式進行營養(yǎng)供給治療,結合其自身情況和恢復情況,開展針對性的營養(yǎng)供給和飲食干預輔助治療,通過營養(yǎng)物質的均衡、合理搭配,保證患者術后持續(xù)、穩(wěn)定的營養(yǎng)成分輸入,但是,營養(yǎng)支持方法也會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和不良反應問題,導致其依從性逐步降低,術后正規(guī)化吞咽功能訓練是改善和恢復口腔癌患者吞咽障礙問題的主要措施,科學的吞咽功能訓練有利于其吞咽器官運動功能的提升,進而強化吞咽相關肌群的運動能力,糾正吞咽功能障礙問題[9-10]。
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吞咽功能評分為(25.23±2.1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5±2.66)分,其胃管留置時間為(7.83±1.12)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20±1.09)d(P<0.05);由此可見,間歇性管飼聯(lián)合規(guī)范化吞咽訓練的實施效果更加理想。分析原因在于,吞咽訓練過程中攝食訓練、冰刺激、飲水訓練、唇舌肌訓練、面頰肌訓等措施的綜合運用也有利于吞咽障礙的糾正,強化患者的吞咽能力,保證營養(yǎng)物質和食物的正常供給[11-12]。間歇性管飼是進食代償?shù)囊环N方法,經(jīng)口腔置入胃管術中食物和水,配合其吞咽導管動作指導,有利于咽喉部肌肉與口腔肌肉運動能力提升,保證正常的消化道組織結構,降低誤吸、反流發(fā)生率[13-14]。楊思奇等[15]以80例口腔癌游離組織皮瓣移植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吞咽功能訓練的效果進行了論述分析,結果證實,實驗組改善吞咽功能障礙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留置胃管時間(6.50±2.14)d明顯低于對照組(8.08±2.63)d(P<0.05),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15.60±3.21)d和(17.20±4.44)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這一結論與本研究相符合。
綜上所述,口腔癌患者行間歇性管飼聯(lián)合規(guī)范化吞咽訓練,對于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顯著,可以縮短留置胃管的時間,整體有效性和安全性較好,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