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莉 (江蘇省運河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省邳州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年版)》 (以下簡稱“新《課標》”)將“語言運用”列為小學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指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的個性語言發(fā)展經驗中得以實現”。寫作是語言運用的重要途徑,如何發(fā)展學生語言經驗、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成為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重要任務。對此,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和感知生活”“發(fā)展聯想和想象”“樂于探索,勤于思考”,以“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豐富語言經驗”,為習作教學指明方向。以下以部編教材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習作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新《課標》在一學段 (1—2年級)“表達與交流”中提出要引導學生“留心周圍的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在二學段 (3—4年級)“表達與交流”中提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在三學段 (5—6年級)“表達與交流”中提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等,為小學習作回歸生活指明了教學方向?!霸从谏?,高于生活”既是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也是小學習作創(chuàng)新教學的重要途徑。
從回歸生活、“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開啟學生習作之路,既是新《課標》教學要求,也是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在編設寫程中內在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要素中提到要“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提到要“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提到“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第四單元提到“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提到“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等。語言經驗的形成過程,需要一個輸出與應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將課本上“死”的語言知識通過具體運用,轉化為“活”的語言體驗,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經驗。而語言輸出最便利的途徑是什么呢?沒錯,是對熟悉事物的描述,而學生的日常生活恰是他們最為熟悉的領域,也是語言經驗獲取的最佳途徑。讓習作回歸生活,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洞察與發(fā)現,使用語言文字將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以外人可以看得懂的方式描述出來,在形成與他人有效交流的同時,形成學生的語言經驗,由此生成習作語言素材。
我們常說:小學階段學生的文章有其獨特感覺,常帶有一種碎片化的敘事風格,由于缺乏詞匯,他們的習作語言是直白的,常平鋪直敘,但這種直接也換來讀者新鮮的感覺。學生用他們兒童的視野,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通過他們稚嫩的小手寫出。由于語言經驗匱乏,語言素材單一,生活便成了他們習作的主要對象,由于缺乏煩瑣的習作手法粉飾,反倒讓他們的習作具有新鮮的生命氣息。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中,我們主張讓學生回歸生活,通過多觀察,多體驗,多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洞察力,形成從“用眼看世界”到“用文字描繪世界”的思維轉化,為習作能力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傳統(tǒng)的文學寫作,也適用于小學階段學生寫作情感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材在習作教學編設中常先預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既定題目展開素材搜集、語言組織、文字敘述。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文字聚焦、表達條理等具有正向積極作用。但對于小學學而言,由于他們尚處于習作啟蒙階段,如此編排既不符合他的語言經驗,也對實際文字表達造成一定困擾。回歸生活讓學生們擁有了以有限語言能力去描述熟悉事物、進而建構自我作品的權利,這是他們邁向寫作的第一步。命題作文強行將他們拉進一個由成人設計的語言情境中,用假想代替真實,讓學生去描述一個他們并不知道的主題或從未體驗過的場景,會對他們初始建立的語言系統(tǒng)產生沖擊,也為他們寫作情感帶來不良體驗。這就要求我們在圍繞教材習作主題進行教學時,要引發(fā)學生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介入原有的語言經驗,疏通學生語言程序,確保學生在面對新的習作主題時能輕松應對,永葆對寫作的美好情感。
以部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為例,教學目標是“把觀察和感受到的寫清楚”。植物是學生生活中常見事物,也是學生語言表達常用素材。在課文《荷葉圓圓》學習中,學生們回歸生活,通過細致觀察荷塘中片片圓葉、觸摸荷葉光滑細膩表面,已經對“荷”這種植物有了一定語言經驗;在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了解了它們的習性,懂得如何用文字描述它們;在《畫楊桃》一課學習中,學生通過對楊桃細致觀察,積累了豐富語言經驗;在《花的學?!芬徽n學習中,學生們參觀了學校大花園,通過觀察、觸摸、嗅聞等方式對各種花有了親身體驗與認知,頭腦中建立起對它們特點特征的語言記憶。教學中,將上述學生的生活感悟與已有語言經驗關聯起來,引導學生運用已往語言經驗面對今天寫作主題,有助于學生的暢快表達,有助于將觀察和感受到的事物寫清楚。在此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自信,也在他們內心建立起對文字表達的積極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我們知道: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啟蒙期,也是習作規(guī)范與習作思維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一切學習目標達成均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所謂“樂此不?!?,只有在小學階段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習作熱情,在文字實踐中品嘗其中樂趣,才能促使學生建立對習作的初始信心,為習作素養(yǎng)落實夯實基礎。
閱讀與寫作是語言運用的兩端,前者負責輸入,后者掌管輸出,構成了語言運用的完美閉環(huán)。小學階段寫作能力的獲得,不僅與生活相關,更與閱讀行為緊密關聯。教材選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質兼美,主題深遠,語言優(yōu)美。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讀寫融合,借助范文熏陶,讓學生感受語言讀寫樂趣。
以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讀寫教學為例。本課以我國東北地區(qū)小興安嶺為寫作對象,通過對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景描繪,詮釋出其景美物豐的地域特點,引發(fā)學生神往。尤其是第二自然段關于小興安嶺春天的描述:樹木“抽出”新枝,溪中“漲滿”春水,小鹿溪邊散步,或伏身喝水或欣賞倒影,給人勃勃生機、靈動之美。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細心品味作者語言,并以“家鄉(xiāng)的春天”為題引導學生仿照本段進行習作練習,將對課文的閱讀所得所感融于真實語言表達中,抒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在讀寫融合情境下品嘗表達樂趣。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在習作教學編排中常以單元為界,在每個單元選文最后以專題形式對習作進行設計。如此編排使習作訓練變得集中,也造成習作時間被嚴重壓縮,束縛了學生自由表達的意愿,造成習作教學效果不佳。實踐中,教師應拓展學生習作空間,賦予學生自由表達機會,“我手寫我心”,在酣暢淋漓的個性表達中抒發(fā)習作靈感,品嘗語言組織表達所帶來的樂趣,由此發(fā)展語言能力。
如春天來了,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書寫春天的美景:寫春天的植物,寫春天的生靈,寫春風,寫春雨,寫春花,寫春耕……讓學生在自然變化中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歌頌家鄉(xiāng),贊美勞動,抒發(fā)情懷。夏天來了,可以引導學生寫夏蟲、寫飛鳥、寫酷暑、寫納涼、寫山川披綠,寫夏夜星空……探尋四季交替規(guī)律,感悟風景變幻奧秘,培養(yǎng)自然情懷,發(fā)揮無窮想象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將學生習作行為進行規(guī)范與持續(xù)引導:通過每周閱讀一本書、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形式,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得靈感,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語言能力;通過周記、日記等形式來固定學生寫作行為,通過持續(xù)不斷練習,來拓展學生習作空間,發(fā)展學生習作能力。還可以通過不定期的活動,如班級作文比賽、每周寫作交流等,讓學生自主選題選材,各抒己見,各寫各長,通過相互交流示范,營造積極習作班級氛圍,培養(yǎng)學生全員習作激情。教師評語既是對學生習作成果的檢視,也是對學生習作行為的鼓勵。教師可在學生習作反饋中巧用評語來感染學生,鼓勵他們每一句創(chuàng)新,嘉許他們每一次進步,讓他們感受自己的表達有一位知音在默默支持,心中充滿無窮表達欲望,令寫作過程充滿無比的樂趣。
教材對小學階段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編排規(guī)劃是漸進式、逐步的,既有對學生語言基礎的現實考量,也符合語言運用發(fā)展規(guī)律。參照小學階段語文教材習作教學整體規(guī)劃,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應著重考慮如下方面:
借觀察來描述周邊事物,以觀察力促進語言表現力,進而發(fā)展學生寫作能力水平,這樣的教學設計貫穿于小學階段習作教學全程。如,針對低年級“寫話”教學,新《課標》提出要“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到了二學段進入“習作”教學后,新《課標》提出要“觀察周圍世界”“不拘一格寫出自身見聞、感受和想象”,到了高年級,新《課標》則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有意識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觀察是寫作的基礎,是學生語言表達重要源泉。日常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洞察力培養(yǎng),通過親身體驗、親手感知、親耳傾聽等形式,發(fā)現事物細節(jié),洞察事物特征,以“我手寫我見”方式發(fā)表自我觀點,抒發(fā)個人感受,呈現不拘一格、繽紛多彩的語言風格。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寫話”教學為例。題目是“如果可以養(yǎng)小動物,你想養(yǎng)什么?寫寫你的理由,試著多寫幾條”。本題看似是一個簡單“寫話”練習,實則體現對學生觀察能力考核。實踐中,我們不妨讓學生回歸生活,選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通過仔細觀察小動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習性等,將所見所聞進行梳理總結,然后用文字表述下來,以完成本課“寫話”任務。學生從小養(yǎng)成觀察習慣,猶如擁有一副自由拐杖,幫助他們奔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書寫出更多文質兼優(yōu)文章。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绷曌鲀热萁嬰x不開豐富想象力參與,小學階段恰是學生語言想象力培養(yǎng)最佳時期。新《課標》在小學習作教學規(guī)劃中尤其強調想象力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針對一學段“寫話”教學提出要引導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對二學段習作教學要求學生能“不拘一格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對高年級三學段習作教學則要求學生“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小學生具有想象力,大腦中經常跳出一些奇思妙想。教學中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將自我的想象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
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教學中,文中提到“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媽媽的辦法,除了上述植物,還有哪些植物媽媽有辦法呢?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結合現實,發(fā)揮想象,提升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再如,教學完《宇宙另一邊》一課后,可以“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邊’還有哪些秘密”為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聯想,并將自己想象內容寫下來與同學交流,以激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語言創(chuàng)造力。
寫法與習作技能培養(yǎng)是小學階段學生的重要學習任務。教材對此的編排是漸進的,以專題方式伴隨選文示范,逐層滲透。為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對其中涉及的寫法技能進行認真學習,勤于總結,善于歸納,并在具體實踐中逐步落實。如,“人物描寫”是常見且最為基礎寫法技能。圍繞“人物描寫”小學習作教學進行了精心編排。從三年級下冊“寫身邊的一個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從關鍵詞著手對人物進行“概括性”描述;到四年級上冊“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引導學生使用對比手法,將人與常見動物比較,賦予人物特征強烈畫面感;再到四年級下冊“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單點描述”向“多條表達”跨越,學會對多條線索的語言組織與梳理。再到五年級上冊“結合具體事例來寫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將人物特點與具體事例結合起來,避免抽象單調的描述,使人物形象立體鮮活。
總之,小學階段是習作能力培養(yǎng)關鍵時期,新《課標》對此進行了精準描述與規(guī)范指導,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予以遵循。語言經驗、語言興趣與語言技能構成通往小學習作能力培養(yǎng)高效途徑,值得在教學實踐中勇于嘗試和應用。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全面貫徹新《課標》精神、創(chuàng)新習作教學模式、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