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
關公試劍石
新西蘭分裂蘋果巖
華山劈山救母石
阿納斯拉巨石
我們出門旅行,不僅會陶醉于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也會癡迷于曲折離奇的歷史故事。正因如此,許多景區(qū)紛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遍地開花的“試劍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種。
在蘇州,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山,春秋末期吳國的國君闔閭葬于此地。傳說,闔閭下葬之后,有一只白虎蹲于其上,于是,這座小山便有了“虎丘”之名,這里也流傳著許多跟闔閭有關的故事。
相傳,為了稱霸天下,吳王闔閭找到當時最有名氣的鑄劍師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造寶劍。夫婦二人歷時三年,終于鑄成一雄一雌兩把寶劍,分別以“干將”和“莫邪”為名。得到寶劍的吳王欣喜若狂,揮劍一試,一塊巨石便被分為兩半,從此之后那塊巨石就得名“試劍石”。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夠看到巨石中間那道又長又直的裂縫。
實際上,試劍石十分常見。除了虎丘試劍石之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廣西桂林伏波山馬援試劍石、山東日照五蓮山關公試劍石、福建永安桃源洞楊八妹試劍石、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劉備試劍石和徐州劉邦試劍石、安徽黃山朱元璋試劍石等,數(shù)量之多,不勝枚舉。與此同時,我國還有很多地方流傳著“刀劈石”“斧劈石”的傳說故事。例如,浙江普陀山的“刀劈石”傳說是孫悟空與二郎神斗法時被二郎神舉刀劈開的,陜西華山的“斧劈石”傳說是《寶蓮燈》故事里華山三圣母之子沉香劈山救母處。它們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石頭裂成兩半,且裂縫筆直而平坦,宛若刀劈劍砍。
對于各地涌現(xiàn)的試劍石,情節(jié)相似甚至雷同的傳說故事讓人半信半疑。更令人疑惑的是,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能夠劈開石頭的寶劍?
在冷兵器時代,擁有一把“切金斷玉、削鐵如泥”的寶劍是所有將軍、俠客和武士的夢想。據(jù)史料記載,上古時期,我國西北地區(qū)西戎部落能夠制造出極其鋒利的錕铻劍(也稱昆吾劍)。《列子·湯問》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昆吾劍、火浣布。其劍長尺有咫,煉銅赤刃,用之切玉如泥焉?!?/p>
后來, 此事被唐朝《藝文類聚》和宋朝《太平御覽》等著名官修類書多次引用。西晉博物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一書中引用《周書》的內(nèi)容,記載有“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由此可見,昆吾劍和切玉刀應該是同種利器,都有切玉如泥的神奇力量。不過,這樣的神兵利器僅僅出現(xiàn)在各種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中,后人將此作為精神象征,用來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
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用寶劍劈開巨石,顯然不太可能。要想劈開巨石,不僅需要寶劍的硬度超過巖石,更考驗持劍者的力量。
澳大利亞“魔鬼大理石公園”中自然破碎的花崗巖“試劍石”
我國各地形形色色的試劍石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噸重,大的則重達上千噸,絕非人力所能劈開。所以,試劍石形成的真相只有一個,各種地質(zhì)作用才是幕后真正的“持劍者”,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等內(nèi)力作用和風化、剝蝕、搬運、沉積等多種外力作用。從地質(zhì)學看,絕大部分試劍石的形成都與節(jié)理有關。巖石在形成過程中以及形成之后都會受到各種外界力量的影響,導致原本完整連續(xù)的巖石產(chǎn)生許多大小不等的破裂面或裂紋。倘若外界的影響力量足夠大,那么,破裂面或裂紋兩側(cè)的巖石就可能發(fā)生明顯的滑動位移,即我們常說的斷層;假如外界的影響力量不夠大,只是讓巖石產(chǎn)生破裂卻并沒有造成滑動位移,這種破裂面就被稱為節(jié)理。
河南焦作的云臺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潭瀑峽有這樣一塊巨石,石頭中間貫通一道筆直的裂縫,相傳是李世民用寶劍劈開的,故得名“唐王試劍石”。這塊巨石足有幾千噸重。實際上,這塊石頭是從山崖上崩落下來的,在墜入溝底時,因受到強烈撞擊,進而沿著節(jié)理面裂開形成了裂縫。
廣西桂林伏波山上有一處巖溶洞穴名為“還珠洞”,洞口處矗立著一根上粗下細的石柱,似乎在支撐著洞頂,承擔著大山的重壓;但走近觀察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根石柱的底端并沒有與地面相連,中間還保留著極其狹窄的縫隙,光滑而又平整。相傳,這是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為試劍鋒而將石頭砍為兩截。事實上,這根懸空的石柱是巖溶洞穴里的鐘乳石,自洞頂下垂,隨著水中碳酸鈣的不斷沉積,鐘乳石越長越大,越來越靠近地面。
“試劍石”之名帶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但本質(zhì)上,它是一種地質(zhì)現(xiàn)象。國外也有相似的景觀。
在新西蘭南島的北部海岸塔斯曼灣,有一個裂成兩半的花崗巖石球,它的左右兩半幾乎完全對稱,就好像是被劍劈開了一樣。根據(jù)當?shù)卦∶衩说膫髡f,在很久以前,有兩位巨人為了爭奪這塊圓石,曾在海邊決斗。他們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最后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圓石一分為二。
關于其成因,巨人決斗的傳說肯定不可信。經(jīng)過研究,地質(zhì)學家最終確定,這塊巨石形成至今已歷經(jīng)1.2億年,當時地球經(jīng)歷了寒冷的冰河時期,流水沿著裂縫進入花崗巖石球之后被凍結(jié)成冰,持續(xù)膨脹,于是將石頭撐破,變成了兩半。
位于沙特阿拉伯泰馬綠洲的“阿納斯拉巨石”更是一處奇特景觀。這塊長約9米、高約6米的巨石看上去就像是被激光從中間精準地切割成兩半,每一半都矗立在小土堆形成的底座上,看起來搖搖欲墜,實際上卻穩(wěn)如泰山。有科學家認為,由于沙漠中強烈的風化作用導致巖石沿著節(jié)理面破裂,最終形成了“阿納斯拉巨石”如今的模樣。
河豚//摘自《百科知識》2023年第5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