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珺
在藥店售賣的“良藥”
1741年,俄國駐德國德累斯頓大使凱塞林克患上了失眠癥,請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寫一些曲子,好讓自己在失眠時消磨長夜。不久后,巴赫寫下了羽管鍵琴作品《哥德堡變奏曲》。
這部作品被后世鋼琴家喻為“一匹人人都想駕馭的戰(zhàn)馬”,也是音樂史上規(guī)模最大、結(jié)構(gòu)最恢宏的變奏曲之一。鋼琴家朱曉玫曾經(jīng)開玩笑說,這部作品應該在藥店里售賣,因為它能讓人找到平衡、舒暢和安寧的感覺。
《哥德堡變奏曲》共分32段,由主題、30段變奏和主題重現(xiàn)構(gòu)成。這30段變奏仿佛是人生的30個章節(jié),人生的各種經(jīng)歷都能在里面找到。
中國人或許是最容易聽懂巴赫的。中國道家哲學里最高的境界是寧靜,巴赫的作品中就有一種寧靜的喜悅,沒有大喜大悲,沒有戲劇沖突,于平靜中蘊藏著深沉的力量。
當年,凱塞林克大使用一只裝滿100枚金路易的金杯酬謝巴赫,這是巴赫一生中獲得的最大一筆酬勞。如今,這首作品的價值早已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它是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除了《哥德堡變奏曲》,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等作品也都能夠撫慰心靈,適合在煩躁不安或身體不適時聆聽。
“淚眼望花花不語”
波蘭作曲家肖邦一生寫過21首《夜曲》。初聽其中任何一首,都很難不被其哀婉、略帶憂傷的旋律所吸引。事實上,肖邦的音樂性格有很多層面。
21首《夜曲》如同21個謎、21個秘密。肖邦向靜謐的夜色傾訴著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故國的悲痛、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自由的珍視。早期的《夜曲》悅耳動聽。中期的《夜曲》和其早期的音樂性格很不相同:《夜曲》第48號之一有一種悲劇性在里面?!兑骨返?5號之二、第61號以及第62號的兩首,是典型的肖邦晚期作品。那時候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一種充滿自省的哲思在他的音樂中逐漸生長。第62號的第2首是肖邦最后的《夜曲》,透著一種“淚眼望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無奈與悲涼。
在肖邦生活的年代,肺結(jié)核在歐洲肆虐。長期乏力、持續(xù)咳嗽、呼吸不暢、神經(jīng)疼痛導致肖邦常常無法工作。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他寫下了《降b小調(diào)奏鳴曲》《b小調(diào)奏鳴曲》《f小調(diào)幻想曲》《幻想波蘭舞曲》《船歌》等杰作。這些都是來自他靈魂的聲音,給后世許多聽眾以精神上的撫慰。
“暗香浮動月黃昏”
德彪西一生都在與不佳的健康狀況作斗爭,他的音樂想象力卻健康而豐富。聆聽德彪西的作品,不必試圖像聽流行音樂一樣哼出他的旋律,不妨放棄對旋律的跟蹤,靜心聆聽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聽著聽著,不僅身心會得到放松,五官似乎也會被隨之打開。
《水中倒影》選自德彪西的《意象集》,作曲家用有聲之音寫出了無聲之寂靜。樂曲開始時,浮動的和弦猶如潺潺流水,中間的旋律喻示著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像一陣柔和的微風。緩慢的主旋律在不斷變幻的和聲襯托中,刻畫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輪廓。德彪西如同印象派畫家那樣層層疊疊細膩地描繪著,而聽眾則仿佛長時間注視著倒影,感受它在光線中的變化。
《黃昏中的空氣與香味》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黃昏的和諧》:“每朵花宛如香爐散放芬芳,聲音與馨香在暮靄中回蕩著,憂郁的圓舞曲和慵懶的昏眩……”用音樂描繪味道,是德彪西非常擅長的。聆聽這首曲子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詩:“暗香浮動月黃昏?!?/p>
李青鸞//摘自2022年12月30日《解放日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