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悅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這貨哪來的》紀錄片是由現象級紀錄片《人生一串》團隊原班人馬打造,淘寶和方寸印象出品的一部人文紀錄片。2023年2月22日起在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優(yōu)酷同步播出后獲得熱烈反響,豆瓣評分9.1,受到諸多主流媒體肯定。該部紀錄片作為網生紀錄片發(fā)展中的一部典型作品,在敘事方式、視聽呈現、傳播方式等方面均有較強表現。本文將以《這貨哪來的》紀錄片為例,分析網生紀錄片的敘事策略,以期為其他網生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新路徑。
紀錄片是一種藝術形式,主要對真實事物和故事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引發(fā)大眾思考,功能多樣,如記錄歷史、傳播知識等。中國早期的紀錄片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末,風格多受到西方文化直接影響,較為單一,題材選擇主要集中在宣傳和教育上。20世紀90年代后,紀錄片逐漸受到重視,個體表達和個人需求受到行業(yè)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被搬上大熒幕,由此開始了新一輪形式的變革。
隨著網絡進入千家萬戶,新媒體發(fā)展速度狂飆的背景下,紀錄片無論是從制作還是傳播上都發(fā)生著巨變。2016年是紀錄片發(fā)展的分水嶺,《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走紅,超200萬的點擊量和6萬余條的彈幕,讓原本小眾且嚴肅的紀錄片開始在互聯網領域扎根。這一現象級紀錄片的火熱播出,也讓諸多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感受到來自網絡的沖擊,此后,網生紀錄片應運而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通過互聯網平臺驅動,面向互聯網用戶進行制作,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的紀錄片”[1],諸多優(yōu)秀作品,如《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守護解放西》等一批依托于互聯網平臺播出的、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紀錄片由此誕生??梢哉f,新媒體技術的更迭、互聯網平臺的壯大、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創(chuàng)作者的轉變等因素助推了網生紀錄片的發(fā)展,紀實屬性進一步加強,娛樂屬性也悄然呈現,多元的紀錄片市場發(fā)展孕育出多部現象級紀錄片作品。
《這貨哪來的》紀錄片的熱映離不開關注于年輕人視聽需求的敘事策略,主要在場域變化、群像表達和價值呈現上有精準體現。
2016年以前的紀錄片多關注于宏大的主題和敘事,說教意味濃厚,注重宣傳和教育,展現地域特點和職業(yè)背景的紀錄片較為稀缺。但近年來的紀錄片發(fā)展卻呈現出以年輕人為主人公的態(tài)勢,更具煙火氣,具有多樣性,強調平民視角的微觀角度,更受市場青睞,也更能引起年輕人共情。社會需求的變遷為多元化的職業(yè)提供了棲息之所,在此基礎上的紀錄片選題也隨著社會發(fā)展呈現出更細小的切口[2]。
《這貨哪來的》是一部展現賣家的人文紀錄片。當代人的日常需求有時看似不起眼,但卻是構成生活的重要部分,紀錄片以當代人的幾大需求為線索,命名了美學大賣場、體面提貨點、治喪救助站、儀式養(yǎng)成班、奇趣雜貨店和舒服供應鏈,在各個差異化明顯的貨品中映照出形形色色的社會圖景。在敘事結構方面,摒棄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每集一個主題、三個線索,通過這些有個性的網商賣家形象的呈現,描述大眾市場中占比量較大的小商品,記錄了不同地區(qū)小商品產業(yè)鏈的發(fā)展,勾勒出一副努力上進的中國制造業(yè)圖景。
城市的地域屬性也為產品的發(fā)展起到助推作用。創(chuàng)作者在關注到產品本身時無法忽視背后的地域屬性,城市中產業(yè)的形成、發(fā)展和壯大也是作品關注的重點。比如為探究小家電產業(yè),導演組去了慈溪市、中山市及蘇州周邊的許多市鎮(zhèn);對于種植、養(yǎng)殖類的產品屬性,導演組去到了它們生長和銷售的地域,以全亞洲排名領先的云南昆明斗南花市為例,諸如此類帶有強烈地域特征的商品樣式在紀錄片中多次出現。第一集“美學大賣場”中呈現了一個職業(yè):不銹鋼雕塑家。在生活中總能看見諸多不銹鋼雕塑作品,其大體量存在于市場的背后,卻映射出一個行業(yè)的崛起和另一個行業(yè)的落寞。從西漢時期開始,河北曲陽人就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陽石工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F如今,高檔樓盤、城市廣場、旅游景點中常見的不銹鋼雕塑成為曲陽的新“名片”。打料老三作為本集的主人公,也是這些不銹鋼雕塑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其是一流的匠人,代表作是肌肉健碩,又頗具賽博美學風格的不銹鋼鹿。紀錄片中極具視覺審美的畫面和老三幽默的語調,將觀眾拉入制造業(yè)的圖景中,使其深刻感受到“制造業(yè)大國”名號由來的真諦和一線制造工人的真情實感,以此達到共情。同時,地域的介紹也為觀眾獲取知識提供了路徑,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第三集許昌假發(fā)的故事也是地域呈現的直觀案例。對于顧客而言,一頂假發(fā)僅僅是一款不錯的商品,假發(fā)的受眾也比較明確,但跟隨紀錄片的腳步追根溯源會發(fā)現,貨品背后有更深層次的淵源。一位朝鮮女士編織了一頂假發(fā),經過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質檢、物流后出現在了中國顧客的手中,但同樣出自這位朝鮮女士之手的另一頂假發(fā)可能正戴在千里之外一位非洲姑娘的頭上。貨品串聯起的地域文化交流是作品本身想傳達的含義,相較于過去說教意味濃厚的紀錄片,這種處理方式更能讓觀眾保持思考,在感受貨品帶來的奇特體驗中也能增強文化自信和地域認同,甚至于打破過去局限的思維方式,重新審視這個行業(yè)。
不僅是跨行的職業(yè)身份表達,創(chuàng)作團隊還通過對全國各地五花八門的小商品和各種職業(yè),如花卉經營者、不銹鋼雕塑生產者、卡車床墊定制商家的描述,刻畫了不同職業(yè)的文化剪影。這些文化剪影背后也客觀反映了地域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觀者在觀看時不僅收獲了對產品、職業(yè)的認知,也能從貨物背后的故事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微觀敘事的重點是突出人的存在,挖掘人與人之間的關聯[3]?!哆@貨哪來的》挖掘了多種職業(yè)的原生形態(tài),在內容制作方面也融入了多種形式,如創(chuàng)意剪輯、旁白解說、多視角敘事等,讓人物的職業(yè)經歷更具戲劇性和故事性。小切口、多形式的職業(yè)紀錄片滿足了大眾對不同職業(yè)的好奇心,也直觀呈現出多種人群對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痛點。與以往大多數紀錄片的平鋪直敘、宏大敘事不同,《這貨哪來的》注重視角的平等與敘事的微觀,旁觀的身份視角更能體現“觀察者”的冷靜和客觀。
第三集中,美國留學歸來的心理學學生王如意接手家里的玩具廠,成為浙江義烏的“廠二代”,原本毫不相關的兩種身份和職業(yè),因為一個玩具變得緊密,這種身份職業(yè)的轉變恰恰是創(chuàng)作團隊所關注的微觀視角。毛光友16歲才上初中,長時間的卡車司機工作,讓毛光友對卡車司機這個群體有著更多的關注,而這個群體也是中國運輸物流業(yè)中的重要存在。紀錄片在敘事時沒有特意去突顯毛光友與其妻子的事跡,而是盡可能地保留同期聲,將他們做生意的過程還原,比如毛光友自主創(chuàng)業(yè),學習畫圖紙、算數據,為各種不同車型的卡車定制車墊,和來自不同地域的顧客視頻聊天確認卡車型號,頭頂墊子給訂貨司機送到休息的路口,跟卡車司機們一起跟時間賽跑等。他們賣貨的核心都是用戶本身的實際需求,以人為本的樸實出發(fā)點足以讓觀眾動容,并使其感受到質樸的力量。
紀錄片第四集標題是“儀式養(yǎng)成班”,介紹了氣模、鮮花和舞獅行業(y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被冠上“儀式”兩個字,就會多一重價值屬性,但導演在內容表達上卻隱忍而克制,真實感更強烈,如氣模老板并不覺得這個行業(yè)背后有什么深刻的發(fā)展故事,僅僅敘述了行業(yè)里賺錢的不易。鮮花老板內容的呈現更具直觀化,鮮花市場里的博弈,交易所里數字的更替,直播間里的賣力吆喝,都不加修飾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真實感沖擊的同時也能讓觀眾感受到來自紀錄片的力量。這種真實的背后也反映出當下觀眾對于很多行業(yè)或產品的選擇,帶有一定的價值觀附屬,這種價值屬性也是“儀式養(yǎng)成”的必然之路。但創(chuàng)作者卻在本集著力于“祛魅”,僅展現后產品本身和真實的買賣現場,讓標題和內容的表達達到平衡,引發(fā)觀眾思考。
但凡有職業(yè),背后必然有故事,而人是構成故事最不可或缺的元素。紀錄片在行業(yè)取景中對人物個體化的表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眾生相的呈現既能讓觀眾了解到更多新奇陌生的職業(yè)生態(tài),又能以小見大使其感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
除了視角關注到蕓蕓眾生,紀錄片在視聽效果呈現上也注重創(chuàng)新與多元化表達。紀錄片整體色彩飽和度較高,拍攝風格鮮明,鏡頭切換流暢,剪輯明快。比如第一集“美學大賣場”的開頭,第一幕是小賣部店主坐在貼滿獎狀的玻璃窗前看1986年版的《西游記》,鏡頭一閃而過,用解說詞將小時候的貨品元素穿插其中,隨之鏡頭過渡到本集主人公身上:華強北賣手機殼的三位年輕人,拍攝畫面具有美感的同時也能引發(fā)部分觀眾對過去的回憶。這些微觀鏡頭的表達也契合創(chuàng)作者的思路,細節(jié)的表達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傾注[4]。
數字媒體時代,人們擁有更加多元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一個個圈層被打破,大量思想的交匯和融合使得原本單調乏味的選題市場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大眾也期待在屏幕上窺見不同身份職業(yè)的生活,以期求得情緒上的共鳴。文藝作品來源于大眾生活,并通過藝術化的表達呈現出來,而層出不窮的紀錄片作品,也在回應著觀眾的需求,接洽著觀眾的情緒表達。
紀錄片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依托故事表達和價值觀輸出?!哆@貨哪來的》中,做竹編的手藝人小寬通過長時間訓練克服困難,開始靠做竹編這樣的精細手藝活為生,一個堅韌、富有生命力的老百姓形象就油然而生,其中,奮斗故事也彰顯出當代老百姓的職業(yè)觀念。從事尾貨生意的伊哥和他的手機殼尾貨小分隊也是深圳華強北諸多從業(yè)者的縮影。在這個全國最大的數碼市場里,尾貨市場占比較小,屬于邊緣產業(yè),伊哥曾在流水線上做過手機維修,不堪忍受流水線工作的他選擇在尾貨手機殼市場中謀求生存。在淘汰速度非??斓氖謾C殼市場里,小分隊創(chuàng)新了賣貨形式,借助直播和擺攤手段,三人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組憑借智慧和體力生存的平凡勞動者形象油然而生。觀眾也能在人物刻畫中對一些商人的形象描述多一層具象的印象、感情和思考。
紀錄片中的鏡頭語言對于敘事的串聯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相對照的故事和鏡頭為觀眾呈現多種視角的思考,比如一邊的鏡頭是幫商家解決尾貨手機殼的小分隊在地攤和直播間里賣力吆喝,另一邊的鏡頭則是現代工場按需定制串聯生產;一邊的鏡頭對著直播炒菜的“菠蘿哥”,給觀眾講做飯這件事無法標準化與規(guī)模化,另一邊的鏡頭則是前廚師長和產品經理們不斷調式設備機器,復刻出美食的味道。鏡頭語言客觀呈現,解說詞也克制表達,觀眾在鏡頭切換中多了自己的思考,也擁有了對多種行業(yè)直觀的了解。
流暢的鏡頭對故事的講述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更精準、直擊人心的文案也能使觀眾共情。第三集中一句文案引發(fā)觀眾熱議,“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你早晨起床后世界的樣子,其實是在夜里準備好的”,這種富有故事性文字的書寫在整部作品中出現頻率很高,其意義不僅是讓敘事主體的故事引起共鳴,還能推進故事敘事,讓不同主題、不同人物的故事敘事在框架中建立微妙聯系,在層層遞進中鋪墊情緒,達到情緒共鳴。
在傳播方面,紀錄片也從傳統(tǒng)電視大屏過渡到移動端小屏,新媒體碎片化的傳播特點和方式使得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應運而生,受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也是在與影片背后的人物故事進行情緒互動,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一個個帶有溫度與情義的故事無疑可以撫慰人心,同時也能讓觀眾窺見生活縮影,產生共鳴,獲得力量,繼續(xù)前行[5]。
多彩的人物故事中無一不蘊藏著充分的價值表達,紀錄片將平凡角色納入取景框,呈現在熒幕上,有趣的創(chuàng)業(yè)想法、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無私的奉獻精神得以具象化呈現,紀錄片也在其中傳遞著洞察人生百味、發(fā)揮自我價值、實現人生目標等價值觀念。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勢頭使紀錄片行業(yè)呈現出活躍的生命力和更豐富的可能性,逐漸向網生轉型。紀錄片擁抱網絡進行商業(yè)化摸索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成熟的行業(yè)生態(tài),為紀錄片發(fā)展謀求生存之道。但其在發(fā)展中,也沒有一味迎合網絡審美和低俗化表達,而是繼續(xù)傳承延續(xù)著紀錄片價值建構、知識傳遞的功能,堅持藝術本位,在時代發(fā)展中為受眾的知識需求、職業(yè)發(fā)展、價值觀建立等給出相應的答案。紀錄片《這貨哪來的》,從敘事方式、視聽呈現、傳播方式三方面探析網生紀錄片的發(fā)展新路徑,在正確政治方向上的把握、就業(yè)觀擇業(yè)觀的表達和紀錄片審美需求上都呈現出了較高水準,在場域變化、群像敘事和價值表達上為網生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