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琴
?1從小我就喜歡獨處,一個人的時光讓我著迷,我喜歡看書、畫畫、做小手工、設計摘抄本,甚至只是靜坐著發(fā)呆。可很多時候我都不能由著內心做自己。
一次,媽媽從一個親戚那里聽到別人議論:“他們也不說多叫孩子出去玩,老讓孩子在家里學習,光學習好有什么用?小心念成‘書呆子?!眿寢尠言掁D述給我的時候,我聽出了她的失望和無奈。我羞愧難當,平日里親戚鄰居當面夸我學習好,背地里卻笑話我,甚至還連累了父母。我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為什么所有的大人都喜歡活潑開朗的孩子,而我卻總是這么內向沉悶呢?
我開始嘗試著改變。
上課時,同學想傳字條給別人,我主動去接;同桌和我說悄悄話,我低頭悄悄回應著;下課后,身邊有同學問誰去廁所,即使我不想去,也會笑著說“走吧”;放學后去食堂,我會主動挽上同桌的手臂一起走……
校門口有一排門面,大部分是賣學習、生活用品和一些小零食,其中有兩家店的老板似乎很懂學生的心理,學校的晚飯時間一過,便把掛在墻上的電視打開,播放一些偶像劇或綜藝節(jié)目。很多同學總是借故買點兒東西,然后站著看一會兒,直到上晚自習。我也常陪幾個朋友去那兒湊熱鬧,至于電視里具體放的什么,我一點印象也沒有,可能是我不感興趣,也可能是環(huán)境太吵。多少寶貴的、自由的黃昏時刻,都讓我在無聊的陪伴中消耗了。
有一家書店夾在那些店面中間,平時我們走進去,只是買幾本老師指定的參考書或試卷,說出名字,老板便從書架上找出來遞給我們。
拿到書后,我的目光匆匆掃過其他書架,還沒看清楚有哪些教輔資料以外的書,就瞥見朋友們都要往外走,我也只得跟著離開。
我強迫自己參加同學的各種聚會,即便我不怎么熟悉,朋友說:“怕什么,慢慢就熟悉了!”我就這樣被他人意志裹挾著出入各種圈子,可我的人緣并沒有因此變得多好。人群中,我是一個黯淡無光的存在,可能是我天生慢熱的性格,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談論的話題我大多不感興趣,也就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杵在朋友身邊,附和著點點頭、笑一笑,一旦她離開我,我就焦慮不安,像一只落單的羔羊。
那段時間,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內心更是因各種刻意維持關系的偽裝而疲憊不堪。與其說我在努力建構友誼,不如說我在尋找一個以友誼的名義逃避他人目光的幌子,找個人同行或者假裝融入某個隊伍,使自己在別人眼里不顯得那么孤單、突兀。
孤獨似乎是青春期的公敵,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我那么努力想戰(zhàn)勝它,卻在一次次蹩腳的對抗中敗下陣來,在孤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本該燦爛的年華過得拘束、擰巴。
2 初三那年,班里轉來一位新同學,據(jù)說是實驗中學的尖子生,恰恰分在我們宿舍。許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許是習慣于以前學校的快節(jié)奏,她總是獨來獨往,風風火火。她來后不久,宿舍里的其他同學都刻意與她保持距離,把她的特立獨行看作假清高、裝模作樣。晚上放學后,當她還在教室里學習時,我們在寢室里邊洗漱邊聊天:“人家是好學生嘛!不屑與咱們?yōu)槲椤!币坏┧@時候推開門,宿舍里熱鬧的談話聲就會戛然而止,然后大家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來掩飾尷尬。我暗自慶幸她們說的不是我,可又總覺得新同學其實沒犯什么錯誤,她只不過在做自己的事,并沒有妨礙別人,為什么要遭受這些誹謗呢?
一個星期日下午,我一個人返校,路過校門口那一排商鋪時,準備進去囤點“社交”的零食,竟看見新同學在書店里看書。驚詫之余,我不禁有些心動——我不是一直想進去看看嗎?我走進去,她正好抬起頭看見我,簡單地打了個招呼,我在書架前來回尋覓了幾遍,抽出一本喜歡的書看了起來。
后來的每個星期日下午,我都會去那家書店看書,每次都能碰到她。漸漸地,我倆形成了一種默契,仿佛在心里和對方說:“嘿!星期日下午,校門口書店見哦!”慢慢地,我們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她成了我的“秘友”。我發(fā)現(xiàn)她并非其他人口中“裝模作樣”的那類人,只不過她目標明確,要做的事太多了,無暇顧及他人的眼光。她仿佛比平時和我在一起的朋友更懂我,平日里我們各做各的,不以友誼束縛彼此,但當我有困惑不解的問題和她討論時,她總能給我安慰和驚喜。
畢業(yè)后我們去了不同的高中,再沒有周日下午書店的會面,她卻成為我現(xiàn)實中的精神偶像,給了我面對孤獨、流言和誤解的勇氣。
3終究是時間治愈了我。大學校園里,到處是踽踽獨行、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奮斗的人:清晨的體育場上,總有人在獨自跑步;走進圖書館,沒人會因為你是一個人而注意你、議論你;喧鬧的餐廳里,也總能看見一些人一邊等餐一邊學習。他們以一身孤勇奔赴夢想,一個人也是那么自在從容、閃閃發(fā)光。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身存在的形式,獨行或與人同行。我不再像從前那樣在意朋友的多少、是否有人同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喜歡的事情上。如果碰巧遇到同道中人,就一起前行;如果沒有,就一個人走。
大學時,我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業(yè)余時間就泡在圖書館里遨游書海,畢業(yè)后順利找到工作。
工作之余,我在網(wǎng)絡平臺分享自己的文字和繪畫,收到了很多真誠的肯定和贊美,也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生活充實、內心豐盈,走出了敏感的青春期,走出了他人的目光,即使一個人,我也不覺得孤獨。
想起從前那個卑微怯懦、敏感脆弱的自己,我不禁有些心疼,在最好的年華里,仿佛活成了別人的影子。原來孤身一人并不一定孤獨,在人群中假裝不孤獨才是真正的孤獨。所謂孤獨,不過是丟了自己。
懶懶//摘自《青春期健康》,姜敏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