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起風的時候,濰坊的天就變成了海洋。”近日,第40屆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盛大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在這里放飛。
據傳,2400多年前,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子居住山東濰坊青州西南部一帶時,曾“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只木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雖起源于中國,風箏卻早已廣傳于世界。
濰坊,不僅是世界風箏的發(fā)源地,也是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總部所在地,素有“世界風箏之都”的美譽。全球70%以上的風箏來自這里。從1984年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專家和愛好者每年都會匯聚山東濰坊,參加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
濰坊傳統(tǒng)風箏藝匠,喜歡將國畫技巧融入風箏的繪制當中,“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寫神,講究圖案美,立體感強”。這種帶有宮廷莊重、華貴特點的風箏手藝,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
雖然濰坊風箏眾所周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濰坊風箏全球銷量的80%來自一個人口僅4000多人的小村莊——王家莊子。
1983年5月,在上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來自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的28只濰坊風箏,引起美國西雅圖市風箏協(xié)會主席大衛(wèi)·切克列先生的關注。同年9月,大衛(wèi)·切克列及夫人專程來到濰坊參觀考察風箏產業(yè)。時任濰坊工美風箏研究所的知名畫家孫立榮向大衛(wèi)·切克列提出在濰坊舉辦國際風箏會的想法,在詳細了解濰坊的風箏制作史后,大衛(wèi)·切克列表示愿意提供支持。
就這樣,1984年4月,第一屆國際風箏會在濰坊成功舉辦。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風箏團隊應邀參會。
在這一次的國際風箏會上,濰坊工美風箏表演隊向各國來賓展示了74個品種各式各樣的風箏,備受外國友人的贊譽,并收獲大量的訂單。忙不過來的濰坊工美將一部分訂單轉給王家莊子。
之所以能如此放心地把訂單交給王家莊子,是因為這里有良好的風箏制作基礎。早在清朝時期,王家莊子的族人王濤到南方承包竹山,學習竹匠營生,還將竹材運回王家莊子搞加工。傳統(tǒng)的風箏制作技藝,正是由竹編演變過來的。通過這場國際盛會,王家莊子把風箏放飛于世界各地的天空。
一到放風箏的季節(jié),凡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天上飛的,沒有什么風箏形態(tài)是這個村子做不了的。創(chuàng)新是王家莊子村造風箏的秘訣。
國言風箏廠是村里一家有著28年歷史的老字號風箏加工廠。單單一款“蝙蝠”風箏,就經歷多次變形。最初制作的手工版“蝙蝠”風箏款式十分簡單,后來根據市場需求,“蝙蝠”風箏在造型、材料、技術等方面持續(xù)升級。2015年,王家莊子被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授予“現(xiàn)代風箏產業(yè)基地”,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風箏產業(yè)第一村”。
隨著一批90后“風箏二代”陸續(xù)回歸,王家莊子的年輕人開始用另一種方式繼續(xù)父輩們的事業(yè)。
90后張正勛的整個童年都是泡在“風箏堆兒”。1999年,張正勛的父親張其昌創(chuàng)辦濰坊昌盛風箏制造廠,開始從事風箏的加工制造業(yè)。2013年,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的張正勛,趕上電商興起的浪潮。他決定回到家鄉(xiāng),幫助父親把風箏銷售從線下擴展到線上。
現(xiàn)在,張正勛家的昌盛風箏已經在幾家電商平臺都開設網店銷售。網售風箏占據日常工廠風箏銷售量的30%左右,遠銷海南、黑龍江、新疆等各地。
隨著短視頻以及直播帶貨火遍全網,王家莊子村的風箏制造者也開始入駐新興的直播、短視頻平臺,宣傳自家的風箏產業(yè)。乘著互聯(lián)網電商的東風,王家莊子的風箏產業(yè)即將迎來新一輪的騰飛。
張張包//摘自超級鄉(xiāng)村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