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瑩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200240)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再次強調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調研內容、方法步驟與工作要求,表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調查研究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為全黨各級黨員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相關工作作出了明確指示與方法指導。“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1]“調查研究”實則由兩個詞語組成:一是“調查”,意為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式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實情況;二是“研究”,意為對調查所取得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以獲得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因此,“調查研究”實質上展現(xiàn)的是人類的認識過程,需要科學的認識論思想作為哲學基礎與邏輯支點。作為毛澤東思想理論重要成果之一的《實踐論》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彰顯著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具有的實踐品格,對于新時代各級黨員干部開展各類調查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為了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與經(jīng)驗主義錯誤,毛澤東于1937 年7 月寫下《實踐論》一文。全文以認識的發(fā)展過程為主線,運用豐富的例證闡明了實踐的第一性等重要認識論原則,為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作了理論鋪墊?!秾嵺`論》的邏輯推進主要循著“實踐—認識”“認識—實踐”“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實踐是認識的起點,即“實踐—認識”的飛躍。人類要想獲得生存與生活之道,必須與除自身以外的客觀世界發(fā)生關系,并且通過一定途徑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認識。此種規(guī)律性認識既不能來自非人的客觀事物,也不能來自人的主觀想象,而只能來自促成客觀事物與主觀想象產(chǎn)生連結的活動,即實踐。實踐通過為人的主觀想象提供關于客觀事物的感性經(jīng)驗來促使兩者發(fā)生連結。此時,關于客觀事物的感性經(jīng)驗還只是局限于現(xiàn)象層面,是對客觀事物片面的、表象的認識,稱為感性認識,處于認識的感性階段。對于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還不能使人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認識,還不能用于指導人們的生活,因此認識的感性階段必須向前推進。首先,概念的出現(xiàn)。概念作為人類認知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構筑單位,展現(xiàn)了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因而得出基礎的概念是從事物片面的、表象的聯(lián)系上升到事物全面的、本質的聯(lián)系的第一步。其次,判斷和推理。單獨得出對某一事物的概念還不能認識客觀世界的全貌,必須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其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作出判斷與推理。這就由淺入深、由單一至全面。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稱為認識的理性階段,得出的是理性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與唯一檢驗標準,即“認識—實踐”的回歸。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非認識過程的目的和終點。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2]懂得客觀世界的本質與規(guī)律卻只停留在解釋層面,會使真理性的認識喪失能動性與實踐性,結果是問題依舊,矛盾叢生。將關于客觀世界本質性與規(guī)律性的認識運用于實踐才是認識過程的目的與歸宿。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認識都能指導實踐、促成實踐的前進,因為存在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客觀規(guī)律的問題,即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問題。將認識運用于客觀實踐時,若能達到預想目的,那么此前得出的認識就是真理性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本質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若不能達到預想目的,則說明此前得出的認識并非真理性的認識。人們經(jīng)歷了實踐到認識的過程,經(jīng)歷了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階段,或多或少會得出關于客觀世界的相關概念、判斷與推理,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由于客觀矛盾表現(xiàn)程度的限制,人們會產(chǎn)生部分的甚至全部的錯誤認識,需要再次實踐或更換其他實踐方式以獲得真理性的認識。
認識是一個過程,即“實踐—再認識”的推進。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這一過程有個假定前提:客觀世界靜止不動。但現(xiàn)實世界并非如此,而是運動變化著的。“任何過程,不論是屬于自然界的和屬于社會的,由于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向前推移向前發(fā)展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fā)展?!盵3](P294)當某一客觀過程已經(jīng)從某一發(fā)展階段向另一發(fā)展階段推移轉變的時候,從前的對處于這一客觀過程中的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就喪失了真理性與實踐性,需要重新進行社會實踐以獲得主觀認識的前進與發(fā)展,以求適應新的客觀條件與情況。因此,“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盵3](P296)
波云詭譎的國內外形勢、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對黨員干部調查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工作作風,是當前反對‘四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盵4]如何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成為擺在黨員干部面前的重要問題?!秾嵺`論》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為提高黨員干部調查研究能力提供了認識論的哲學指導。
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5]“真知灼見”是關于調查研究對象的真理性認識,黨員干部既不能奢望調查研究對象吐露關于自身的本質特點與規(guī)律性的認識,也不能幻想在自己頭腦中得出關于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而是需要在“調查”中取得關于客觀事物的感性經(jīng)驗材料,通過“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各級黨員干部首先要破除“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保持“空杯心態(tài)”。經(jīng)受良好學習教育與擁有豐富工作經(jīng)驗的各級黨員干部在從事新領域的相關工作時,容易將從前學習到或接觸到的知識與經(jīng)驗直接搬到新的工作上來,無視客觀條件的變化。這一方面是由于思維慣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調查研究新局面具有一定困難性。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本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而是一項偉大因而困難重重的世紀工程,這也是為何黨中央要求各級黨員干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在思想層面就做好艱苦奮斗的準備,做好從零開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準備。因此,面對新局面開拓的挑戰(zhàn),黨員干部必須保持“空杯心態(tài)”,不主觀預設、不思維懶惰,沉下心來面對調查研究對象,在調查研究的實踐中求得真知灼見。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親自出馬,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6]其次,要注重調查的全面性,區(qū)分事實與觀點?!豆ぷ鞣桨浮分赋觯骸耙獔猿忠虻刂埔?,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專家調查、抽樣調查、統(tǒng)計分析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盵5]各級黨員干部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各類各樣調查研究方法與工具,使調查能夠充分挖掘調查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盡可能搜集到全面的而非偏頗的、準確的而非模糊的事實與信息,為研究工作做好充分鋪墊。在這一階段要注意區(qū)分事實與觀點。事實是事件或信息,具備可驗證性,即可以由證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文件等進行證明。觀點是對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個人看法或判斷,無須證明。在調查過程中辨明分清事實與觀點,有助于信息收集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最后,要保證研究的真實性,堅持謹慎誠實的態(tài)度。各級黨員干部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深入分析收集的客觀材料,充分論證提出的客觀判斷,注意闡明調查研究對象的本質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為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分析與邏輯支撐。對于想不通、搞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反復琢磨、反復推敲,不可輕易下結論,更不可“拍腦袋做決定”,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必要時,可以向上級或者專家學者請教,確保研究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保持謹慎誠實的研究態(tài)度與決策態(tài)度。
調查研究要堅持實踐檢驗的工作方法。毛澤東指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xiàn)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xiàn)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盵3](P292)認識的目的與歸宿是實踐,無論得出多么正確的認識如若不用于解決客觀問題,都將喪失其現(xiàn)實意義,淪為“空中樓閣”。將調查研究成果運用于實踐時,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判斷與決策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問題立即得到解決;另一種是判斷與決策出現(xiàn)差錯,問題只得到部分或者完全未得到解決。當結果處于第一種情況時,黨員干部要注意總結調查研究經(jīng)驗,以便未來更熟練地開展此類工作或解決此類問題。但事實上,問題常常只得到部分甚至完全未得到解決。這說明,黨員干部在現(xiàn)實工作中對調查研究問題的正確判斷與決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復調查、反復研究。當處于這種情況時,首要的是擺正自身的態(tài)度,正確看待且積極承認自身的不足。黨員干部切忌為護住“面子”,而否認自身錯誤,這樣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還會損毀“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勇于直面錯誤與不足,才是黨員干部應當堅持的優(yōu)秀品質。其次,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xù)推進調查研究。《工作方法》指出:“對一時難以解決、需要持續(xù)推進的,明確目標,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盵5]因為客觀條件限制或調查研究對象暴露程度不夠等問題,調查研究通常不能一下子達至全面準確的判斷與決策,這時各級黨員干部切忌喪失工作信心,而應提高認識、保持耐心、不卑不亢,正確看待工作的困難性與艱巨性,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攻堅克難,以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態(tài)度推進工作。最后,積極采取措施調整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堅韌不拔的精神不代表盲目地推進工作。堅韌不拔的前提是明確調查研究方式方法的正確性。若采取某一方法解決問題久試不成,黨員干部就應在思維上退后一步,思考自身采取的方式途徑是否妥當。當前,國內外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顯著增多,躲不開繞不過的風險挑戰(zhàn)逐漸顯露,面對此種局勢,黨員干部必須強化自身的調查研究能力,保持學習心態(tài),積極吸取各類調查研究方法,吸收國內外先進調查研究方式,在遇到不同困難問題時都能選擇適當?shù)恼{查研究方式靈活應對、迎刃而解、化險為夷。
調查研究要堅持動態(tài)研究的工作思維??陀^世界不是靜止不動的,現(xiàn)實問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堅持聯(lián)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動態(tài)的思維方式調查研究。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fā)展的。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隨著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不斷發(fā)展演進: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新中國成立前的“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逐漸轉化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的變化發(fā)展關系著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揭示了我國發(fā)展的癥結所在。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過程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每一次深化,都提升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認識水平,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黨正是通過對國情與社情的調查研究才能敏銳判斷社會矛盾的演進發(fā)展,才能繼續(xù)洞察新的社會矛盾暴露出的一系列困難問題。因此,以解決時代性、現(xiàn)實性的問題為目的的調查研究要緊跟時代步伐、動態(tài)跟蹤問題,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jīng)驗、探索新規(guī)律?!爱斀裆鐣耐怀鎏攸c是信息化和開放性,面對各方面加速轉型,調查研究也日益凸顯出新規(guī)律和新特點。”[7]《工作方法》具體指出調查研究要以高質量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大問題、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挑戰(zhàn)、推進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的重大問題、全面從嚴治黨等十二個方面的重大問題為主要調研內容,強調突出重點、直擊要害。[5]這十二個方面沒有一個是淺易單一的小問題,都是繁復龐雜的大問題,內部矛盾叢生、斗爭復雜。這些問題的內部矛盾與斗爭隨著時間階段的推進而向前推移,黨員干部對其的調查研究也應該跟著推移與發(fā)展,善于使自己在主觀認識上也跟著推移轉變,提出新的調研任務和調研方案,適應于新的情況變化。
經(jīng)典永垂不朽。毛澤東在吸取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基礎上撰寫了《實踐論》,從理論上、思想上、哲學上高度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揭露和批判主觀主義,闡述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生動彰顯,《實踐論》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對提高新時代黨員干部調查研究的認識和能力仍具有重要價值。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廣大黨員干部要在思想層面上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對于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意義,努力從《實踐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領悟“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8]的真諦,不斷增強調查研究的本領,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