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也巖
摘 要:“三不知”與“一問三不知”兩個典故雖都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叭恢笔钦f不知事情的“始、衷、終”,與問答無關(guān);而“一問三不知”則是說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許不知道答案,或許知道答案,只是堅持不作答罷了。
關(guān)鍵詞:三不知;荀寅;一問三不知;王熙鳳;孟武伯
凡做學(xué)問,務(wù)要求真求實,切不可人云亦云。
《辭源》“三”字條下之【三不知】:
《左傳哀》二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自始至終完全不知。后指事事不知為三不知?!都t樓夢》五五:“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在小說、戲曲中,有時當(dāng)作突然解?!缎咽酪鼍墶范澹骸罢煤玫模恢肿儔牧??!盵1]
由于《辭源》舉了《紅樓夢》第五十五回的“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作例句,許多人便把“三不知”與“一問三不知”混為一談,誤以為“一問三不知”也是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文子(荀寅)的那番話。打開網(wǎng)絡(luò)一查,對“三不知”及“一問三不知”的所有解釋,幾乎千篇一律。茲略舉數(shù)例。
【百度百科】釋“三不知”:
三不知:不知道。同一問三不知。
又釋“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漢語中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guān)典故最早載于《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
“一問三不知”原義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都不知道(三不知:指對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都不知道),后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其結(jié)構(gòu)為聯(lián)合式,在句中可作分句,含貶義。
【360百科】釋“三不知”及“一問三不知”,與【百度百科】所釋一字不差。
【百度漢語】釋“一問三不知”:
三不知:指對事的開始、中間和結(jié)尾都不知道。比喻對所問的事情一無所知。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百度知道】“一問三不知”指那三不知:
“三不知”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lǐng)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采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釋義:“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荀寅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都不知道,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漢文學(xué)網(wǎng)·成語詞典】釋“一問三不知”;
成語解釋: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都不知道,現(xiàn)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典故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三不知”這個典故,的確是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也的確是指“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fā)展、結(jié)果都不知道”。
“三不知”除前引《辭源》說它可作“突然”解外,有時它也指偶然、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如元雜劇《翠紅鄉(xiāng)兒女兩團圓》第二折:
〔正末唱〕【罵玉郎】聽說罷我便有九分來不快早十分也得快?!餐醌F醫(yī)云〕老的,你兩口兒歡喜咱。〔正末唱〕不由我春滿眼,喜盈腮。抵多少東風(fēng)飄蕩垂楊陌?!餐醌F醫(yī)云〕老的,你可有了后代兒孫也?!舱┏骋黄南牒蟠?。〔王獸醫(yī)云〕我則是報答你仗義疏財?shù)亩??!舱┏橙恢曛F客?!餐醌F醫(yī)云〕叔叔,也是天意?!舱┏澄覂芍皇置宇~。[2]
“三不知”還可指對內(nèi)情一無所知,或指故作不知(裝糊涂)。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權(quán)學(xué)士權(quán)認遠鄉(xiāng)姑 白孺人白嫁親生女》:
權(quán)翰林在書房中梳洗已畢,正要打點精神,今日求見表妹……他昨日見孺人說,已曉得是桂娘的臥房,卻見門開在那里,想道:“桂娘一定在里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盵3]
但要說“三不知”同“一問三不知”,或兩者的三不知都是“始、衷(中)、終”皆不知,筆者卻不敢茍同。
如果“三不知”同“一問三不知”,那么它們在使用時應(yīng)該可以互換,然而事實上卻不能?!叭恢睙o論是作“事事不知”還是作“不明不白”“糊里糊涂”“故作不知”解,都是由“自始至終完全不知”引申而來;而作“偶然”“突然”解,則是這個詞在使用過程中意思的進一步轉(zhuǎn)化。這些用法,“一問三不知”都替換不了。它們怎么就“同”了呢?
“三不知”與“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不但用法不同,其內(nèi)涵也不同。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敘:
晉荀瑤帥師伐鄭,次于桐丘。鄭駟弘請救于齊。齊師將興,陳成子屬孤子三日朝。設(shè)乘車兩馬,系五色焉。召顏涿聚之子晉,曰:“隰之役,而父死焉。以國之多難,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車而朝,毋廢前勞?!蹦司揉?。及留舒,違谷七里,谷人不知。及濮,雨,不涉。子思曰:“大國在敝邑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師不行,恐無及也?!背勺右轮普雀?,立于阪上。馬不出者,助之鞭之。知伯聞之,乃還。曰:“我卜伐鄭,不卜敵齊。”使謂成子曰:“大夫陳子,陳之自出。陳之不祀,鄭之罪也。故寡君使瑤察陳衷焉。謂大夫其恤陳乎?若利本之顛,瑤何有焉?”成子怒曰:“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無及寡,無畏眾?!m過千乘,敢辟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蔽淖釉唬骸拔崮私裰酝?。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4]
讀上述引文可知,陳成子奉齊君之命救鄭,不僅事前作了充分的動員與準備,進軍途中更是親自冒雨指揮涉險渡河,展示了必勝決心。晉軍主帥荀瑤(智伯)知道齊軍是有備而來,才不得已下令退軍。荀寅只憑晉軍奸細告知的“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就要陳成子放棄救鄭,當(dāng)然是不識時務(wù)。他在遭到陳成子斥責(zé)后說的那些話,是對自己冒失向陳成子建言的自我反省,與“一問”毫不相干。因為當(dāng)時并沒有誰在問他。而《辭源》引《紅樓夢》五十五回的“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卻未必與事情的“始、衷(中)、終”搭界,于“問”倒是聯(lián)系緊密:
鳳姐兒笑道:“我也慮到這里……我正愁沒個膀臂。雖有個寶玉,他又不是這里頭的貨,縱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個佛爺,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蘭小子更小。環(huán)兒更是個燎毛的小凍貓子,只等有熱灶火坑讓他鉆去罷。真真一個娘肚子里跑出這個天懸地隔的兩個人來,我想到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頭和寶姑娘他兩個倒好,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家務(wù)事。況且一個是美人燈兒,風(fēng)吹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個,心里嘴里都也來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雖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趙姨娘那老東西鬧的,心里卻是和寶玉一樣呢。比不得環(huán)兒,實在令人難疼,要依我的性子,早攆出去了。如今他既有這主意,正該和他協(xié)同,大家做個膀臂,我也不孤不獨了……”[5]
王熙鳳這番話,是說要商量賈府中的“家務(wù)事”,寶玉、大奶奶(尤氏)、二姑娘(迎春)、四姑娘(惜春)、蘭小子(賈蘭)、環(huán)兒(賈環(huán))都不中用,林黛玉與薛寶釵雖然聰明,但她倆“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家務(wù)事。況且一個是美人燈兒,風(fēng)吹吹就壞了(體弱多?。?;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城府較深),問了也不會說。唯一可以咨詢“家務(wù)事”的,就“只剩三姑娘(探春)一個”,因此她決定與她協(xié)同,“大家做個膀臂”。
“也難十分去問他”,原因是林黛玉“風(fēng)吹吹就壞了”,王熙鳳不忍去問;薛寶釵“不干己事不張口”,王熙鳳覺得問了她也是白搭。而這并不是林、薛二人對賈府的“家務(wù)事”完全不知道。
顯然,“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不是荀寅所說的“始、衷、終皆不舉”的“三不知”。因為荀寅所說的“三不知”只是針對自己而言,而“一問三不知”則是包含問答雙方的。故后者當(dāng)另有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又敘: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閑。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氏之衢,曰:“請有問于子,余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三問,卒辭不對。[6]
雖然故事也載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但主角已經(jīng)換成魯哀公與孟武伯,不再是荀寅了。因魯哀公與三桓(指魯國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由于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后,所以被稱為“三桓”)產(chǎn)生了嫌隙,他擔(dān)心自己將來會死于非命,所以在游陵阪時于孟氏之衢遇到孟武伯(仲孫氏,名彘,謚“武”),便問他自己能不能得到善終。孟武伯回答說他沒辦法知道。魯哀公“三問”,結(jié)果都沒有得到答案。
魯哀公“三問”,其實只是“一問”;因為他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孟武伯說是“臣無由知之”,其實他是不愿意回答。我認為,這才是“一問三不知”這個典故的真正出處。
“三不知”的三不知,是不知事情的“始、衷(中)、終”,那是真不知;“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是被問者對某個問題堅持不作答?;蛘咚闹袩o答案,他答不出來;或者他心中已有答案,只是出于某種考慮而故意推托,不肯說出來罷了。
注釋:
[1]《辭源》修訂本,商務(wù)印書館 1993年版,第24頁
[2]《元曲選》第二冊,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66頁。原文為繁體字豎排,僅有斷句,今改為簡體字橫排并加標(biāo)點。
[3]《初刻二刻拍案驚奇》,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455頁。
[4][6]《春秋三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按原大影印世界書局1936年影印清武英殿本,第545頁。由于原文為繁體字豎排,僅有斷句,今改為簡體字橫排并加標(biāo)點
[5]《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429頁。